《蒙面之城》是一本由宁肯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3.00元,页数:43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藏民家借宿的那一段非常美。大多数地方,感觉作者在刻意把主人公马格写牛逼(通过流浪、脏话、体力劳动、摇滚、性),语言也有不少故弄玄虚之处。貌似摆脱了文学的阳痿,但缺少精神内核支持其持久。
●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西藏小说,但非常棒,很久没有看小说看到有种窒息的感觉了!
●马格少年 故意不考上学校 离开北京 见到岩画 西藏 陆总说我有点像小说中的马格
●有毛姆小说的痕迹,前三个片段都不错,最后一个太掉档次了,适合改编成电影。
●马格的情怀和葡萄同学有相似的地方 但他绝决,狠心,不为任何人停留,人们说在路上是一代人,但其实只能是一部分个体,他们确实令人心生崇敬,但若是你在乎的人你爱的人,这种脾性会带来很多伤害,所以他们更需要soulmate,在结尾处,他与果丹的交流是自然而甜蜜的 在对方面前什么都不需要 因为浑然一体 天生归属 这种感情的自然流淌很幸福 但我只能艳羡而不会效仿~
●虎头蛇尾 开始挺好的 尤其是还阳界那几段 但后面就流于庸俗了 。。。塑造了这么个高大全人物 不科学!
《蒙面之城》读后感(一):蒙面之城
买过两本,我看到了后面这本,用了一天时间。
现在脑子里天眩地转,彻马奔腾。
青藏高原的云和秃鹰,像三年前我向他推荐那本《渴望生活》,阿尔的阳光红光发的怪人和那个酒鬼。
这本书是最早刊载在当代上的参加比赛的作品,一共分两期刊载。类似麦田守望者,给当时年少的我影响很大。无论是人物的塑造还是故事的编排都非常的吸引人,当然,有些魔幻色彩,也是挺有趣的事情。
买这本书的下册那本当代实在废了我很多力气,应该是2002年的第二期,当时比赛结束,那本是绿色封皮的。
《蒙面之城》读后感(三):恰时出现,恰时消失
马格故意高考失利,离家流浪,我没故意,拘留在家。我现在要疯了。
我适合的生存状态是自省和与人真诚交流。但只有一两个人愿听我说,虽然是有的,毕竟不能常说,说到一个也不剩,就只剩下自省了。
我想我是有忍耐力的,但忍耐的太久,就终要爆出来才好。不爆出来就的自己要疯,爆出来会让别人疯。我不逃避这样的骂名。
马格,一个听心声的人,在恰时出现,在恰时消失。
身体的劳累可以让人忘记思考,《平凡的世界》孙少平也是这样,我没有劳形,一直像个马达一样不停不停的转,一直不停不停地思考,可能算也不上思考,只能称作是想法罢了。它们让我心疲,可这个词很怪,但确实如此。
生活在大环境中人无奈,人沮丧,人彷徨,人悲哀,人乖张,人轻狂,人想爆发,像我一样。
《蒙面之城》读后感(四):蒙面之城
我很少有这样的感受。看完一部作品,深夜两点钟,寝室断电,电脑暗了下去,我仍然开着小台灯在纸上写下感受。
看过《罗生门》的时候是一次,《蒙面之城》又是一次。
就像我说过的那样,所有声称看开始部分就能知道作者功力如何的人都是吹牛逼。
这本书我读了好久,期间无数次想到放弃。大约在三分之二的部分我才真正的被代入进去,觉得人物活了,每个人都在努力的把自己推向高潮,仅仅作为一个读者,我似乎也能感觉到人物的不可控了。
宁肯是一个慢热型的作者,我这样觉得。
这该是一部不俗的作品,关于人生的自由与桎梏,探索与退缩。表现得淋漓尽致,却不是标新立异,也并非言语说教。
至此,我才意识到,作品的伟大,可以不表达现实,不探索历史,不批判社会。它也可以是自然的,轻松的,却同样发人深省的。
《蒙面之城》读后感(五):放纵自由
选择看这本书,是因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这个版本,封面黑色,外加一个牛皮纸的套皮,不张扬、古旧、凝重。看了不后悔,因为真正吸引我连续读了下去。故事离奇倒是很符合人内心中渴望摆脱世俗的心愿,只是主人公马格选择了一种极端的方式来放纵自己寻找自由的心境。
作为北大教授公子的马格高中毕业涂抹了高考考卷,选择了落榜,选择了流浪的道路。到了秦岭一小站遇到一神秘的女画家,发现了岩画,到了西藏卡兰,遇到了北大毕业的女作家,在冰川遇险,到了深圳,体验了酒吧摇滚歌手的生活。有些光怪陆离,但是没有荒唐的感觉。迎合了现代人在压力下内心挣扎渴望逃离的心路,所不同的是大家都选择了内心挣扎,马格选择了用行动体验,把自己从一位身份显赫的公子打造成蒙面天涯的侠客。
读起来很轻松的文字,很精彩的经历,把时间交个这本书,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