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羊(孤独小说家)》是一本由郁达夫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迷羊(孤独小说家)》读后感(一):爱的路千万里,你我谁不曾是一只迷途的羔羊(未完)
在西方文学中,经常引用迷途的羔羊比喻误入歧途,迷失方向的人。我还专门研究了一下,“迷途的羔羊”这个说法出自《圣经》的第23卷书《以赛亚书》第6节,我们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
《迷羊》这本书是郁达夫《孤独小说家》三部曲中的第二部,相较于《在春风沉醉的晚上》,似乎可以看到郁达夫的转变,从那个蜗居在小阁楼楼梯间里的觉得“大约春光也已经老透了罢!”,只能在春夜组深沉的时候外出巡游抬头在楼间仰望夜空的青年。转变为名叫王介成的落魄文人,在南方小城A城邂逅戏子谢月英并在爱的曲折道路上迷失的故事。
《迷羊(孤独小说家)》读后感(二):一个人的孤独史《迷羊》
我们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会留下足迹。但是平常人的这些足迹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如同过云烟消失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而有一些人他们的经历会被我们铭记,而其中最幸运的人,莫过于记录下他自己的精神或是经历。他们幸运是因为他们有能力为自己发声,不是任后人评说,却没有任何能为自己证明的东西或者说表达自己的感情和对世界的感悟。如果您想了解现代文学,那你一定不能错过这本书《迷羊》。 《迷羊》这本书,是诗人和文学家郁达夫所著。他出生于1896年,1945年被人秘密杀害。一生穷困潦倒,家境贫寒。小时候就失去了父亲。他一生体弱多病,从小被誉为神童。 《迷羊》这本书是一本中短篇小说集,是孤独的小说家的其中的一册。本书,法郁达夫1924年到1930年所有的中短篇小说都汇集在一起。郁达夫的早期作品,也就是1924年到1929年,他的文风是热血沸腾的,是青春洋溢的。那时他的书字里行间显露出他对日本人的恨意。而1930年是一个时间节点,这个时间点聚达夫正好是进入中年,经历了世间沧桑的郁达夫,文风突变。而这本书恰巧收录了1930年的作品,这本书也刚好收录了1924年至1929年的内容可以对比来看。 1925年,29岁的郁达夫,却在文章《十一月初三》中写道,大约现在的一般学无聊赖,年纪和我相上下的中年人都应该有这种脾气。但是29岁在现在看来应该还算青年,而郁达夫却感到自己已经老了。郁达夫的生活状态是浑浑噩噩混日子,恐怕她留给世人唯一的珍贵之物就是它的小说了 本书可以说是郁达夫从日本留学归来后的生活写照。从郁达夫的所有作品里都有一种悲凉,每一部作品的人物都是穷困潦倒的,这表明郁达夫的生活应该也是穷困潦倒的。郁达夫的文章朴实无华,没有什么太华丽的辞藻,读来平易近人。只是有些悲苦,给人以孤独的感觉。书中不时有一些风景描写贯穿全书。书里的风景描写不是很华美,但是却很有诗意。书中有一些描写让我想起了鲁迅,特别是风景描写。
《迷羊(孤独小说家)》读后感(三):空闲的头脑,魔鬼的工场。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郁达夫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很高兴收到由大星文化出品的郁达夫小说集——《孤独小说家》。我们今天要读的是第二册《迷羊》,其中收录了郁达夫从1924-1930年创作的《十一月初三》《寒宵》《迷羊》《二诗人》《在寒风里》等15篇中短篇小说,其中以《迷羊》最具代表性。
迷羊 郁达夫(著)这一阶段他刚从国外满怀希望地回来,而同时见到祖国满目疮痍心生无限失望,小说集里的小说名多含“寒”“清冷”等孤独忧郁的意象,展示了他孤独清冷的内心,是他在见到祖国满目疮痍时而自己无能为力的迷茫,是一种感伤的情调。 以《迷羊》为例。 人是害怕生活单调的生物。故事里的王先生也不例外,当他处于迷茫的时候,他希望他生活能够有声有色,所以一开始出现了听戏的乐子,他便用听戏去弥补他无聊的时刻,一刹那他生活好像又充满了生机。而当听戏成为日常,生活的生机瞬时又消失了,他重新寻找乐趣。王先生和谢月英的私奔是他平淡生活里的第二次意外,私奔的一开始,他们热情又兴奋,每天有一种燃烧不尽的热情。但是日子一久,这就成了一种做作的、空虚的低调,生活同样起不来什么波澜起伏,甚至于连出门也懒的。 故事里的王先生与谢月英,对新鲜事物充满热情,可是过不了多久又产生了厌倦,究其根底,不过是他们都是属于那个时代迷茫、找不到内心所想要的一类人。他们没有自个的主意,掌控不了生活,甚至于王先生敲定新住所也是偶然的,迷迷糊糊的。他们就是那个时代的迷羊。 而王先生,更是迷羊中的迷羊。他对自己没有信心,唯一的信心就是从女人(谢月英)身上寻找。当谢月英呆在他身边的时候,他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他能感受到他生命存在的活力。而当谢月英不过是要去寻找旧友,他就开始担心谢月英再也不回来了。他与谢月英的肉体交流不是单纯的情欲享受,更多地是王先生在通过她寻找自己生活的活力。 郁达夫十分擅长通过这样一种肉欲的暴露书写,来表达自己浪漫而又感伤的情调,可以说是甚至于接近病态,像他著名的短篇小说《沉沦》也是通过肉欲的书写来完成自我暴露的目的的。他的作品一眼看去虽然荒诞,甚至可能觉得乱七八糟,但是他总是结合自己的经历来书写,所以总让人觉得很真实,值得一读。
《迷羊(孤独小说家)》读后感(四):我们都是迷了路的羊——读《迷羊》
如果没有郁达夫,也许没人知道我的名字,没人会对我的生活感兴趣;如果没有钟贤道,我的后半生也许仍漂泊不定。历史长河的流逝,淌平了我心头的爱和恨,留下的只是深深的怀念。”
——引自《王映霞晚年回忆录》
迷羊(孤独小说家)评价人数不足郁达夫 / 2020 / 浙江文艺出版社数日前写了一篇《她是一个弱女子》的书评,底下有书友留言说“某种意义上,这本书与《迷羊》很有些异曲同工之妙。”那么这个所谓的某种意义究竟应理解为何种意义,见仁见智吧!
本书为郁达夫经典中短篇小说集,完整收录了作者1924至1930年间发表的《十一月初三》、《烟影》、《微雪的清晨》、《杨梅烧酒》等15篇中短篇小说。其中以中篇小说《迷羊》最为深入人心。小说写于1926年底的广州,以20世纪20年代长江沿岸的三座城市——“A城”、南京、上海为背景,描述了以“我”为代表的当时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全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我”(王介成),一个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在A城对伶人谢月英一见钟情继而私奔。短暂的激情愉悦过后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经济危机,生活无着。小说大胆地自我暴露,狂热甚至病态,极富浪漫主义感伤气息,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
王介成对谢月英可说绝对的一见倾心,于大观亭初见便爱上了她:“中间那个穿蓝素缎的,偶然间把头回望了一望,我看出了一个小小椭圆形的嫩脸,和她的和同伴说笑后尚未收敛起的笑容。她很不经意地把头朝回去了,但我却在脑门上受了一次大大的棒击……”。诸多比之更甚的对谢月英狂热爱恋的描写在书中随处可见。但由于主人公是一个因性压抑而导致内分泌失调,并患有严重神经衰弱症的失眠患者,因此,这样的爱情从一开始就从生理和心理上带有众多病态原素。尽管他那么固执地满心爱慕着谢月英,但在一个不具备爱情土壤的社会,他的行为最终还是滑向了无可回头的道路。所以他会忏悔,他会在教义中寻求心灵慰藉。但任何崇高的教义在那时都是软弱无力的,忏悔与赎罪更不可能洗刷掉世道的荒淫,也不可能照亮黑暗无边的旧中国。这便是中国当时的现实,也是郁达夫作品的高明之处。
不少读者在研究了郁达夫的生平,结合本书的写作年代后,得出这么个结论:谢月英的原型即郁达夫妻子,当时的杭州第一美人王映霞。从二人的成婚时间(1928年)倒推,彼时郁达夫正狂热追求着王映霞,而王映霞一面纠结于对方的年龄及已婚的身份,另一面又舍不下因郁达夫的名人光环而膨胀的虚荣心,故而犹疑未决。佐以书中作者对谢月英相貌极尽笔墨的铺陈及后来那病态般的占有欲,的确也不无可能。郁达夫本人也说过:“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传。”这就更为这一说法奠定了事实依据。尽管本书完稿时郁达夫与王映霞尚未完婚,但综合二人的婚姻悲剧与书中的结局,仿佛冥冥中自有神预言。
结语:
没有人不渴望全心全意的恋爱和持久稳定的婚姻,真正的爱情从来都不是一时的固执冲动,头脑发热。好的爱情与婚姻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用心经营,更不应只有病态的占有欲和分手时的不甘心。无论王介成还是郁达夫,谢月英或是王映霞,犯的都是类似或同样的错误。正如本书的名字——《迷羊》,这世上,迷了路的羊何其多啊?
《迷羊(孤独小说家)》读后感(五):孤独让人迷失
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男,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曾留学日本,毕业于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现名古屋大学)和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 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
在文章《迷羊》的结尾,作者借一个医生之口解释道:我们的忧愁,可以全部说出来,交给一个比我们更伟大的牧人的,因为我们都是迷了路的羊,在迷路上有危险,有恐惧,是免不了的。只有赤裸裸地把我们的负担不了的危险恐惧告诉给这一个牧人,使他们为我们负担了去,我们才能安身立命。
迷羊封面在这本书里也能看到郁达夫身处时代的洪流之中的一种无力感。
郁达夫《迷羊》这本短篇集大多写于其早期,1920年-1933年。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郁达夫一共写了《沉沦》《银灰色的死》等二十六篇抒情性散文和六七十篇议论杂文,这些作品表现了他回国时满怀希望的心情和见到满目疮痍的祖国后无限失望的感叹,既有他对前途感伤悲观的思想,又有一些慷慨激昂,疾声呐喊的激进的理论。这部作品集,大多表现的自传式是悲观颓废思想,在这些作品中都可以找到作者的影子。这里共15篇,除一篇《二诗人》全篇带有讽刺意味外,其他篇目记载的主人公,无一例外,都陷入一种浓郁的抑郁中无法自拔,可能是经济困顿,如《纸币的跳跃》,可能是因为情感受挫,如《迷羊》等,或者二者兼有之,通过这样的故事来叙述自己在国家落后软弱时的自卑,不得志,对爱情,对人生,对前途的一种迷茫感,扑面而来的颓废悲观气息,让人措手不及。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这一个个铁骨铮铮的男儿竟禁不住一点儿孤寂落寞,时不时要洒几滴泪。
写作与恋爱,始终贯穿在郁达夫的文章中。恋爱的激情,本来就已融化在他的血液之中,观其一生,无时不在飞扬着由恋爱所激发的才情,然后表现到文学的创作之上,比如这本《迷羊》集,以小说《迷羊》为例,就写了一个极度痴迷戏子月英的男子介成,为了这个女子他不惜与她私奔,为了让她开心极尽所能,整日沉浸在患得患失中,最后被月英抛弃后,却突发心脏病,实在是像极了包法利夫人中的包法利先生,卑微至极。再比如《十一月初三》中的“我”对红茅沟那个姑娘的渴望,竟像走火入魔一般,尾随姑娘到姑娘打水的井边,“我向井里一望,头一眼好像是看见她的容貌还反射在井里,再仔细看时,我才知道是一圈明蓝的天色。”到如此地步,最后爱而不得,只得原路返回的那种深深的落寞。甚至于在《十三夜》中,陈君的艳遇竟然是女鬼。再如《烟影》中的文朴对于生死的态度,“本来生死的问题,由文朴看来,原来也算不得什么了不得的大事,但一样的死,却希望死在一个美人怀里。”
郁达夫确实是一个爱国志士,但是,也不影响他沉迷于酒色生活,私生活极其放浪,这也是人们诟病郁达夫的一个原因。在日本留学时,每当他跟日本女性接触时,常常受到奚落甚至于侮辱,于是他常常陷入苦闷之中,于是便去妓馆里寻找刺激和解脱。郁达夫甚至发展到了一种“泛爱”的地步,在路上看到漂亮女性,即使不能爱上她们,也要“暗暗的闻吸闻吸从她们身上口中蒸发出来的香气”,在我们看来,真是“精虫”上身,而他却有一套自己的解释:“人家骂我是颓废派,是享乐主义者,然而他们哪里知道我追求酒色的原因呢?不过是看透了人生的命运,不得不如此自遣耳。”读来真是有种“不怕渣男狡猾,就怕渣男一本正经的狡辩”的感觉。
郁达夫与孙荃郁达夫与王映霞他的婚姻也是比较色彩斑斓的。郁达夫结过三次婚,三位夫人分别是:孙荃,王映霞,何丽友。孙荃贤良淑慧,郁达夫曾于其度过一段美好的生活,但遇到王映霞后,一个风流才子,一个风情万种交际花,一拍即合,最终在度过一段如胶似漆的生活后,一个寻花问柳,一个红杏出墙,各自分飞。此外在新加坡时,还有一位同居情人。
读完这本书后,确实有种浓浓的颓废气息,在孤独中真的更容易让人迷失自我吧!
《迷羊(孤独小说家)》读后感(六):好的孤独,能让你脱胎换骨
文| 伊达政宗疯了 【本文会同步发布到全网,公众号&全网唯一ID:墩蛋探险记】
不得不赞叹,大星文化出品的郁达夫的这套"孤独的小说家"三部曲,真的是用心了。"迷羊"作为三部曲的第二部,很好的承接了第一部"春风沉醉的晚上"——无论是创作风格抑或是思想境界上——这本书完整收录了郁达夫1924年到1930年发表的《十一月初三》《烟影》《过去》《迷羊》《逃走》《十三夜》等15篇经典中短篇小说。依旧细腻真实,依旧折射出现代社会人们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欲望。
如果说收录了郁达夫1921~1924年间作品的"春风沉醉的晚上"表达的更多的是一种无处排解式的悲哀与孤独,那这本成书于1924~1930年的小说集则很好的反应了一种递进式的变化——
迷惘中的大时代背景下的年轻人,终于开始渐渐的找寻到了出路。我们在品评郁达夫作品时代价值时,我反复强调的一点便是:直接阐述苦难之处的解决办法固然好,坦率的承认自己也曾承受煎熬其实更能宽慰后辈的心。更何况,郁达夫是如此这般的在文字间坦诚、露骨地剖开自己的内心。
有一次和他谈到了祈祷和忏梅,我说,我们的愁思,可全部说出来,交给一个比我们更伟大的牧人的,因为我们都是迷了路的羊,在迷路上有危险,有恐惧,是免不了的。只有赤裸裸地把我们所负担不了的危险恐惧告诉给这一个牧人,使他为我们负担了去,我们才能够安身立命。想想看,你如今的迷惘也曾困扰着古人且更甚,是不是打心底的焦虑就会少很多?毕竟郁达夫,也曾这样自比于迷羊啊!
比起贩卖焦虑的毒鸡汤,郁达夫的文字虽然颓唐,但仍有振奋人心的力量。这种感受难以描绘,就像初读《迷羊》,我有些鄙夷的认为这不过是一个"王先生和他那取精的女施主的风月事之二三",读到书后记,才豁然懂得本文与《沉沦》两相对比,郁达夫在文字间的深度果然是拔高了的。依然不改的,是对传统卫道士的挑衅,近乎露骨的情色描写了:
说到她那双脚,实在不由人不爱。她已经有二十多岁了,而那双肥小的脚,还同十二三岁的小女孩的脚一样。我也曾为她穿过丝袜,所以她那双肥嫩皙白,脚尖很细,后跟很厚的肉脚,时常要作我的幻想的中心。从这一双脚,我能够想出许多离奇的梦境来。譬如在吃饭的时候,我一见了粉白油润的香稻米饭,就会联想到她那双脚上去。"万一这碗里,"我想,"万一这碗里盛着的,是她那双嫩脚,那么我这样的在这里咀吮,她必要感到一种奇怪的痒痛。假如她横躺着身体,把这一双肉脚伸出来任我咀嚼的时候,从她那两条很曲的口唇线里,必要发出许多真不真假不假的喊声来。或者转起身来,也许狠命的在头上打我一下的"我一想到此地,饭就要多吃一碗。在《过去》一文中,就有上述这么一个片段,写的是文中的"我"——李白时,在回忆起"老二"时的一段描写。这段文字放到2020年依然是非常劲爆,李白时用今人的眼光来看妥妥的就一个恋足癖了,他对自己的性需求毫不隐讳,大大方方的写了出来,这也使得李白时这个人物真实的可怕:他不光有缺点,曾经在四个女人间为爱摇摆,更有大段吐露的内心独白,表述着他被压抑着的性需求:
一个弱国子民,一个含蓄的民族,一颗内向的性格下的无处排遣的孤独的心。
在文章的最后,李白时终于明白自己无法与"老三"找回当年遗失掉的感情,二人在江边渡口和平的分道扬镳了。
在迷羊中,主人公"我"——王介成的命运则更加坎坷,他鼓起勇气去追寻一个女优"月英",终于得以与她一起私奔,而在经过了最初的激情之后,月英隐藏起来的悲伤与不满足被细腻的王介成发现了,他开始带着月英去遍寻刺激,不惜亏空了身体。而最终月英还是在一个早上不辞而别,王介成伤心地踏上了漫无目的的"寻妻"之旅……
"啊啊,月英" 我叫还没有叫完,就把身子扑了过去,两人抱着吻着摸索着,这一间小小的船舱,变了地上的乐园,尘寰的仙境,弄得连脱衣解带,铺床叠被的余裕都没有。船过大通港口的时候,我们的第一次的幽梦,还只做了一半。 说情说意,说誓说盟,又说到了"这时候她们回到了大新旅馆,不晓得在那里干什么?""那小白脸的畜生,好抱了陈莲奎在睡觉了罢?""那姥姥的老糊涂,只配替陈莲奎烧烧水的。"我们的兴致愈说愈浓,不要说船窗外的寒雨,不能够加添我们的旅愁,即便是明天天会不亮,地球会陆沉,也与我们无干无涉。我只晓得手里抱着的是谢月英的养了十八年半的丰肥的肉体,嘴上吮吸着的,是能够使凡有情的动物都会风魔麻醉的红艳的甜唇,还有底下,还有底下……啊啊,就是现在教我这样的死了,我的二十六岁,也可以算不是白活。人家只知道是千金一刻,呸呸,就是两千金,万万金,要想买这一刻的经验也哪里能够?二人初识云雨时,王介成的开心透过纸背都能感觉到。而后来多次,王介成会想起与月英的快乐,都不及那一晚。他总觉得月英不再像最初那么投入。这二人的故事最后,最大的打击来了——这也是王介成一直心怀芥蒂,每日每夜所担心的:
介成 我走的时候,本教你不要追的,你何以又会追上上海去的呢?我想你的身体不好,和你住在一道,你将来定会因我而死。我觉得近来你的身体,已大不如前了,所以才决定和你分开,你也何苦呢?我把我的东西全拿去了,省得你再看见了心里难受。你的物事我一点儿也不拿,只拿了一张你为我画而没有画好的相去。 介成,我这一回上什么地方去是不一定的,请你再也不要来追我。 再见吧,你要保重你自己的身体 月英啊啊,她的别我而去,原来是为了我的身体不强!"我这样的一想,一种羞愤之情,和懊恼之感同时冲上了心头。
而讽刺的是,文中另一个沉迷女色的爱看戏的小白脸(王介成文中亦如此称呼),去年元旦就吐血死了,王介成在医院门口得知这个消息后,也一股热血涌上脑门,晕了过去……
所以说,年轻人要学会排解自己的生理需求,不然以后会出大乱子。本来文章到这,我以为就结束了,又一个"郁达夫式"的爱情故事,可没想到,文章最末作者笔锋一转,把整个文章的构思与布局提升了一个档次,回过头看,先前的那些描写都不再是单纯的肉体描写了。
小说隐藏着一个超越文本的深层结构:王介成希望从谢月英那里得到的不是情欲的享受,而是对于生命力的肯定。然而,最终他却发现灵魂的痛苦,是用任何方式也消除不掉的。在《迷羊》当中,王介成表现出对于自身性能力的高度重视,因为性能力是与意志力联系得最紧密的一种肉体状态,可是,对于意志力的证明最终以他对意志力的失望而告终。
《迷羊》写于一九二六年底的广州,郁达夫在动笔前曾阅读过一本叫做《痴人之爱》的日本小说,作者是谷崎润一郎。从郁达夫的日记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本小说无疑是引发他创作《迷羊》的一个契机。至于《迷羊》的生活素材,其实远在一九二一年秋天的安庆就已经开始形成了。
总的来说,《迷羊》一文中大量的关于爱恋中的男子心境的描写非常到位,总能让人找到自己与这个些许病态之人的相同点。而隐藏在性压抑下的脸谱化男主形象背后,我仍然能分辨出郁达夫本人对自己灵魂的执拗定性。
孤独,远超一切的孤独,造就了生命里剩余的一切,如果孤独不能毁掉一个人,那么它一定会让你脱胎换骨。
而这,也是郁达夫的迷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