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家园》是一本由王小波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80元,页数:18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精神家园》精选点评:
●第一次读他的东西。他对杜拉斯的《情人》评价好高。
●罗素先生曾言,对人来说,不加检点的生活,确实不值得一过。我同意他的意见:不加检点的生活,属于不能接受的生活的一种。人必须过他可以接受的生活,这恰恰是他改变一切的动力。人有了心胸,就可以用它来改变自己的生活。 高尚、清洁、充满乐趣的生活是好的,人们很容易得到共识。卑下、肮脏、贫乏的生活是不好的,这也能得到共识。但只有这两条远远不够。我以写作为生,我知道某种文章好,也知道某种文章坏。仅知道这两条尚不足以开始写作。还有更加重要的一条,那就是:某种样子的文章对我来说不可取,决不能让它从我笔下写出来,冠以我的名字登在报刊上。以小喻大,这也是我对生活的态度。
●写的很好,但总感觉是简装版
●“就如达·芬奇画出了他的杰作,别人不肯看,那是别人的错,不是达·芬奇的错;米开朗琪罗雕出了他的杰作,别人不肯看,那是别人的错,不是米开朗琪罗的错。现代小说有这样的杰作,人若不肯看小说,那是人的错,不是小说的错。”
●特喜欢这书
●杂文的一面有及时性,多半会是针对当时的某一社会问题发表意见看法,但也不缺乏可读性,因为其中有作者的真知灼见。能读到对己有用之句就好。
●被神化的人
●#王小波# 不愧是杂文,挺杂的。。没有《特立独行的猪》看着有趣
●作业
●思想的盛宴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一):不错~
就像王小波对于昆德拉的观点持部分保留态度一样,我也觉得其杂文观点也不尽完美,但却不失启发。其中关于尊严的问题,原来以前属于我内心纠结的部分是那个所谓的君子的尊严,确实有不少共鸣。其中最有感悟的一句话——人活在世上,不必什么都知道,只知道最好的就够了。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二):就差那么一点点
我喜欢作者的幽默,不会让人大笑,而是会心一笑那种。但是偶尔我还有很多没有明白的地方,大概是自己阅历不够。无法体会。
我的纠结就是书里的几篇文章是因为应人要求而作,对于我这种喜欢激情写文的人来说,总是那么让人不爽,有些文章难免给我卖弄的感觉。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三):不喜欢
作为爱猫人士,第一次读到作者说自己总共吃掉1只猫4只狗的时候,愤而弃读。近来读到多篇赞美其人其文的文章,这书又拿到手里。不知自己是近来只读小说,还是跟不上作者节奏,这几十篇杂文短小零碎,每每刚进入文境竟结束了。其中提到的很多观点主张我是赞同的,例如国人普遍不受重视的个人尊严等。但就文笔文风来讲,似乎每篇都在卖弄机智幽默,真叫个不顺眼。书中文章多写于上世纪90年代,或许在那个时候,这类风格属于新生事物,带来的新鲜感令其很受欢迎吧。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四):很杂很乱
原来只是一本杂文集。貌似好多书都喜欢这样搞个名字,把乱七八糟的文章一股脑地堆在一起?
一直没去研究他啥时写的这些杂文,貌似还挺有时代感的,害得我老是在读的时候揣测他说的是哪一年。
印象比较深的就是他在北大的一些轶事,很平民话,让我这个从来以为北大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土包子也能多少了解了一些北大。
照他的话说,北大没比中国其他大学好多少,在这个大环境下,谁都无法幸免,可,为嘛我去过北大之后深深感到自卑呢?还是个人的想象力比较丰富吧,不错的理由。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五):尊严
杂文集里涉及到了很多有关尊严的东西,环境与尊严之类的。提到环境,忍不住也想一下自己的宿舍,虽然会乱,但整理还是存在的,保存了最基本的尊严,这样就不至于在看书的过程中过分比照自己。其实,很多时候大部分是人的性格而论,也没扯到尊严,但不要让自己烂在杂乱里。记得以前最常吼的就是:什么?!我才不脏,那是乱!有本质差别的。
王小波的文笔还是比较喜欢的,看着不累,算行的是趣文吧,当然也没成为门下走狗,觉得作家里多些有趣的人总是好的,浩浩荡荡的高深艰涩说教调情,最后还是会顶不住的。
闲来无事翻的书,到现在比较清楚的就是提到的北京城墙,据梁思成说可以在上头造高速公路的城墙!可以在底下建仓库的城墙!这个遗产的浩大震撼到我了,可惜现在都是翻新品,而且山寨的不够彻底。那些吸引我的所谓文化古迹到后面都会成什么样呢,在我有机会看它们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