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家园》是一本由王小波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3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精神家园》精选点评:
●偏爱王小波式屎尿屁
●看得出来,王小波这人是超前的,对于当年的中国状况来说。也说明那时候的中国人思想是有多么的封闭,感觉这本该是正常人该有的思维方式,特殊的年代让大多数人失去了基本的辨别能力和判断力。洞察世事的能力最主要的基础就是要有见识,没见识就看不透。
●小波太擅长讽刺
●#2019 NO. 21# 主要是1995年前后在报刊上发表的杂文,比较像现在公众号的每日推文,观点有些意思,但属于看完就二手卖了的那种。
●小王可爱至极!现在读来毫不落后于时代甚至超前于时代,活泼率真不做作
●太好看了啊,杂文比小说还有趣
●09
●没有想象的好,至少没有让自己感到特别惊艳的文章,但是特别喜欢这书的名字。家园,精神的,让自己饱满而丰富;让自己可以独立思考而不随波逐流,即使常有错误观点和错事,但能不忘反思自己,修正自己;让自己努力远离集体低智商。 我想在当下这样一个离奇古怪,不清不白地方,能够尝试寻找自己内心的明白,能够让自己活的明白点,通透点。 追逐物质,但不被物质所累;追逐物质,但不愿承受精神枯竭。 对于本书,或许因为太高的期望,或许因为自己已经麻木,或许因为年代的变化,终究是少些特别的感觉。
●在20多年前,作者以自已理性的思维来表达对一些社会现象的观点,很有超前意识,是我学习的方向,摈弃一些成见,单就自身思维的条理性来讨论,中间的例子更有一针见血的感觉。很喜欢的一本书。
●王小波。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一):王小波的书当然是好的
單就這一片段,就讓我瞬間明瞭為什麼《冰與火之歌》為那麼多、甚至是文學家推崇:王后妄圖尋求新的統治方式,引進宗教,不想熱誠的教鞭到底落在了王后的身上,再圖抵抗已不能,唯有妥協,以赤裸遊街贖罪,戲劇的情節裡設計炸毀教堂,王后重掌主動權,在現實,這樣歸正錯誤軌道,同樣需要付出慘重的代價!
針砭時弊需要有勇敢的特質,大概小學、初中那會經常會一本正經地批評應試教育,真的是不知者無畏呀,現在就不再幹類似的事了,因為實用主義作祟,想不出替代方案,連批評都省卻了!所以王小波的書還是好的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二):举重若轻
1995年,王小波做客电视栏目,被问到黑色幽默的问题时这么回答:
我个人觉得,对于好多悲惨的事件,好像除了黑色幽默,没有更合适的手法来写了,我个人的写作准则是,要举重若轻,举轻若重,特别悲惨的故事,你再很严重的去写的话,那么就太沉重了。举重若轻,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深刻入理,准确地契合他的风格。
对于电视节目的“提法”,电影的现实意义,和欣赏经典,王小波更倾向于“让艺术的归艺术”。自由自主意识总贯穿在他的文章中。
罗素先生曾说: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建设性的工作。王小波的选择是做一个知识分子,而我们都应该找寻那一份自己的具有建设性和创造性的工作。
链接:一个不被时代所理解的人——王小波生前采访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三):仅为笔记 不是书评
晓波丑嘛?看着有点丑。晓波帅吗?品起来真帅。世间的真善美,不应该用眼睛来衡量,应该用心来感应。
极端体验里,晓波说:我是中国的国民,我对这个国家的希望就是:希望这里永远是太平年月——我想正试用于现在的处境,我们希望自己的国好,国好,家才能好,所以大家最先做的就是先做好基础的该做的事情,如果能做其他贡献,那更好,不能的话,尽力就好。
现在的情况是:那里的空气很干净。现代大城市有办法解决环境问题:有财力,也有这种技术。到了非解决不可时,自然就会解决。在这一天到来之前,我们可以戴风镜、戴口罩来解决空气不好的问题——不只是环境问题,应该是大部分问题都是这样的处理办法,发展总是要付出代价,国外发展得早,解决的就早,我们发展的晚,自然解决的也晚,我们要给国家时间,等待变好,就像现在的疫情一样,毕竟不管是国家还是领导人们,也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1988里德善爸爸说:希望女儿原谅爸爸,毕竟我也是第一次做父母,希望大家都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一位法国政治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在二十岁时如果不是激进派,那他一辈子都不会有出息;假如他到了三十岁还是个激进派,那他也不会有什么大出息。我们这样理解他的话:一味的勇猛精进,不见得就有造就;相反,在平淡中冷静思索,倒更能解决问题。
虽然人生在世会有种种不如意,但你仍可以在幸福与不幸中作选择——说得真好,凡事都有选择的
人不爱自己的家就无以为人,而家可不只是房门里那一点地方。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四):摘录
◆ 我的精神家园
gt;> 坦白地说,我也解释不大清楚,只能说:假如我今天死掉,恐怕就不能像维特根斯坦一样说道: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也不能像司汤达一样说:活过,爱过,写过。我很怕落到什么都说不出的结果,所以正在努力工作。
◆ 优越感种种
gt;> 某个民族的学者对本民族的人民做这种判断,无异是说本族人民是些傻瓜,只能明白次等的道理,不能懂得真正的道理,这才是民族虚无主义的想法。
gt;> 这种学者现在甚多,做出来的学问一半像科学,一半像宣传;整个儿像戈培尔。戈培尔就是这样的:他一面说日耳曼人优越,一面又把日耳曼人当傻瓜来愚弄。
◆ 卖唱的人们
gt;> 人在年轻时,可能要做些服务性的工作,糊口或攒学费,等待进取的时机,在公共场所演奏也是一种。这不要紧,只要无损于尊严就可。我相信,这个青年一定会有很好的前途。
gt;> 青年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勇气,和他们的远大前程。
但是在我看来,为赋新词强说的忧愁和畏头畏脑的处事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很多青年的写照。好像总为一些莫名的情绪矫情,为一些不可知而害怕,无法百分百确定的事实都不敢去做。
◆ 有关贫穷
gt;> 在萧伯纳的《英国佬的另一个岛》里,有一位年轻人这么说他的穷父亲:“一辈子都在弄他的那片土、那只猪,结果自己也变成了一片土、一只猪。”要是一辈子都这么兴冲冲地弄一堆垃圾、一桶屎,最后自己也会变成一堆垃圾、一桶屎。
所以,我觉得总要想出些办法,别和垃圾、大粪直接打交道才对。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五):我的读与不读之“三不看”与“两不大看”
我说我看书(主要是小说啊散文之类的创作类,不是工具类)是要先评估作者的,有三不看:变态者不看,自杀者不看,显性渣男(女)不看。
首先要说“变态者不看”,这涉及的是作者精神状态问题。那些虐虐自己虐虐他人的、砍砍自己砍砍他人的,我是统一不看的。理由很简单啊,又不是精神科医生,我不想去了解精神病人的精神世界。
其次的“自杀者不看”也很好理解,涉及的作者心态问题。因为生活不如意而选择去死的,作品很难保持乐观、积极的基调(比如张爱玲)。如果是因为作品太黑暗把自己憋死的,像我这脆弱的小心脏实在承受不了(比如张纯如)。
至于“显性渣男(女)不看”,就是道德品格或者说爱情观的问题了。我这人,对于情感有些洁席,受不得那些豪放派的作风(比如民国下流那一批人,哦,打错了,是风流!风流啦!!)当然,我对于这点是明显有“民族偏见”甚至“双标”的。比如大仲马(小仲马的亲妈貌似是他的情妇…之一),他的风流是当时法国大环境下的主流,所以,他的渣之于当时当地并不是渣,所以,我还挺喜欢他的。当然,我其实是有“民族偏见”的。对于这位跟我不一国的大作家,我可以很宽容——反正祸害不到我的价值观。双标下,沈复就有些冤了,看到他写到憨园(没记错吧?!),我就立马恶心得把电子书都刪了。为什么呢,中国人还是比较容易接受这位“前辈”的思想的,他对国内现今的取向影响远比大仲马要强。如此,我讨厌他就很说得过去了。
千万别说没以上种种作家!在此,我要推荐一本名人传记一一《遇见一些人,流泪》。我只看了第一辑(目前出了三辑),真神奇,这书里头出面的名人(主要是文芝界)的基本就囊括了我的“三不看”,简直就是我的“三不看作家鉴别指南”~
我的“两不大看”(是“两·不大看”,不是“两大·不看”哦):一是不大看活人的书,二是不大看悲剧。
还是先说“不大看活人的书”(依旧是指小说啊散文之类的创作类,不是工具类)。这主要是因为我不是个爱读书的人,所以,每每看到令我激动的好书时,才赫然发现作者已逝。无论是王小波还是史铁生,都成全了我“几乎不读活人的书”这一惯例的,那种遗憾,谈不上撕心裂肺,却也颇为惆怅难消,好在,我是个没心没肺的人,很快就能坚强地放过自己。我几乎只看“死人的书”,这里有个好处是,不会有人拉着我非让我指正一下其作品了,而且,我可以毫无心理负担地吐槽“死人的书”——至少不会有很多甚至根本没有亲友粉丝团会寄刀片给我!太好了,在这里,我可以理直气壮地评价:《浮生六记》太烂了!
再说说“不大看悲剧”。痛苦是艺术的源泉——这话放到很多人那里都挺适用,就如悲剧多份比喜剧流芳,撕心裂肺的歌曲比之童谣口水主题的传唱度广。或许是因为痛苦情绪的释放比之开心要猛烈地多、有爆发力地多、有戏剧感的多,于是,连托尔斯泰也说了: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再扩展开去,或许人们是有种猎奇心理吧,毕竟还追求娱乐的人,就算不是“相似幸福”的族群,也算平淡无奇的大多数,那种种不幸就成了稀罕物。当然,我不敢说,里头完全没有那种“只要有人比我过得惨”的阴暗心理者。我倒是特别喜欢喜剧、HE,甚至到了虽是大团圆但过程过虐的都不看的类型。我自己个儿的生活属于平淡无奇的类型,又特别脆弱,看个《忠犬八公》都得哭个八回的,故而特别喜欢那些花式秀幸福的,只有这样,我才能对幸福有一个又一个不同的或上升的认识。当然,那种励志型的,我也是特别喜欢的,它们能带给我的力量或许比之花式秀幸福更有冲击力。比如,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现实虽然凄苦,却有脉脉温情感动人心。比如,《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或许过于平淡,最后结局也并非皆大欢喜,但我却喜欢极了。再比如,史铁生的散文随笔。
其实,我的这“三不看”与“两不大看”旨在拒绝消极、悲苦的作品。
这世间,好作品那么多,大家何不把生命浪费在积极向上、幸福快乐的那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