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山学校》是一本由A.S.尼尔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9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本书我花了很长时间去读,只等心完全静的时候。读完了,很多感想,要想写真是庞大的工程。对我很有帮助。
●这并不是一本好书,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不合适”。这种不适体现在:①1928年尼尔创建了夏山学校,他的很多理论是基于弗洛伊德的,正因为如此,这一本小小的书中才有大量的篇幅是在讨论“性”,讨论libido,但是现在已经是21世纪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大多被推翻,用libido解释儿童行为是很不恰当的。纵使是本书写成的上世纪6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也是饱受诟病,足见尼尔虽然在本书中总在说“心理学”,他本人却并没有与时俱进。②夏山的模式是自由主义、人本主义的极端化,在中国并不适用,即使是在西方国家,这种自由也是难以实现。③教育的目的因人而异,夏山的学生 “甘于平庸”,且“家境殷实”,因此不奋斗也可衣食无忧,如果满足上述两条,夏山模式还是值得一试的。夏山并不是一个好学校,但是它的一些教育方式可在家用用。
●如果身边有这么一所学校,我一定会把孩子送去的。整座学校,被爱与自由填满。我原以为本应该这样或那样的东西,也随着翻书的声音被彻底推翻。 我想不仅是我们的孩子,我们也是一样的。没有目标。犹豫。容易受别人的影响。我们没有体验过自由。自由的孩子是不容易受别人的影响。在夏山,每个人都享有同等的权利。他们拥有自由。没有恐惧。我被这里每一个独立、尊贵的生命而深深感动着。 自由最大的敌人是恐惧。那些称自己是保守派的人,其实就是那些想做而不敢做的人。他们一直被压抑,从孩子时期开始。现在,他们用自己的恐惧继续压抑着自己的孩子。他们不知道自由最终会带来什么。夏山给自由的定义是:在不妨碍别人自由的情形之下,做你自己想做的事,因为你能完全自律。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教育应用 新教育运动的代表 儿童中心 自由至上
●说实话,有点失望。我发现看了好几本被奉为教育经典的书都略有失望。书中的内容总会让人感到些重复和矛盾。但爱与自由是始终不变的真理,虽然难把握,希望用一生和孩子一起去学习。教育真的是件很严肃且难的事,太用心做往往更会过犹不及,这将是我看的最后一本关于教育的书了。
●读书不可尽信。本书就是一个例子。作者极力推崇自由,放任的自由,矛盾的自由,其实来自于对压抑的恐惧。过犹不及,教育不完全是个人理念的践行。对学习主体的尊重,不完全是教育者主体的放弃。
●金钱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夏山学校》读后感(一):羡慕、遗憾、无奈
羡慕:上小学的时候,就看了《窗边的小豆豆》,对巴学园是羡慕之极。
遗憾:带着小时候的憧憬,看完了《夏山学校》。对于已经当妈妈的我,遗憾在中国找不到夏山学校、找不到巴学园。
无奈:虽然对两所学校的教育理念很是赞同,但迫于现实的环境,孩子还得继续在现行的、毁人的教育体制下学习。
《夏山学校》读后感(二):理想的教育 教育的理想
在夏山,教育的过程是自由而非压制,是游戏而非管训,是欢乐而非恐惧,是喜爱而非厌恶,是平等而非驯服,是对人性本善的坚信,也是对个体生命的尊重,是理想的教育,更是教育的理想。
就自我而言,生在传统的家庭,接受的也都是传统的教育。自我的行为里透露着自我克制和压抑,在教育的过程里,多多少少都会透露出来。所以,这本书里的内容其实更适合于对教育者进行再教育。
《夏山学校》读后感(三):自由发展
尼尔是20世纪前半叶的教育先驱,他的教育观念非常超前。他描写的教育现状也是我以前所处的教育现状,因此引起了我的共鸣。我一边读一边反观自身所受的来自于家庭和学校的错误教育,真是不胜枚举。我国的教育现状想要如尼尔所说的让孩子自由发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摘抄:
自由的意义是:在不妨碍别人自由的情形之下,做你自己想做的事,因此你能完全自律。
《夏山学校》读后感(四):夏山
是在立人的推荐下读的夏山,说实话,读完夏山并没有非常强烈的去改变当代教育的冲动,而是不断的用书中的语言来诊断我自己被来自于家庭、学校社会中各种传统、道德、评价、批判等各种压力对自由心灵的束缚,判断自己现在所产生的痛苦、焦虑、压抑和以前经历的种种联系。这样的反思线索是夏山给我的最为珍贵的启发。在看完之后才知道自由是多么的重要。
《夏山学校》读后感(五):尊重生命的教育
为什么喜欢读有关教育的书?不只是对教育的兴趣,更主要透过对教育的回想和反思,是对自我形成的深层认识。
弥漫于世的教育几乎都是“反生命”的教育,这是这个世界既无聊又悲剧的根源,也是个人充满恐惧和空虚的原因。“尊重生命意味着欢乐、爱、有趣的工作、嗜好、笑声、音乐、舞蹈、为他人着想,以及信任人类。反生命等于责任、服从、利益和权力”。虽然反生命的一方一直获胜,至今不变,但夏山学校的出现,及后来者的跟随,终会吹入一丝生命的气息,而谁能拒绝那真正的爱、自由与快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