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华之色》是一本由扬之水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6.00,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千呼万唤始出来
●20130706
●金虽俗器,巧匠运之于心,千载而下犹有余情,制为器物,华贵至极又世俗至极,且金不易色,缀成长卷则古人生活写真跃然管中;第一卷写宋元金银首饰,亦扬之水一贯行文,分门品类解析造型、纹样,图文兼美,见微知著推演设计构思,钩玄时代风尚,一器一物虽系小件,具体而微藏大气象
●看看就好,不必买了
●嘻嘻
《奢华之色》读后感(一):不合我意
第一卷读了一大半,总觉得更像是首饰图谱的介绍,虽然首饰文物很多,但是比起《终朝采蓝》来说,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写的不多,不合我意。
评论也需要码字么,形式主义害死人。
评论也需要码字么,形式主义害死人。
《奢华之色》读后感(二):可读性极高
觉得此书比起之前《古诗词名物新证》里谈首饰的部分,工艺说明要详尽多了!虽然不能做到逢图必配齐正侧背面 但把一些关键制作的工艺讲的比较细,因此与以往同类首饰图录拉开了很大差距!
读下来解决了很多制作上的问题。 此外,从工艺的角度来看,对日后辨别不同时期出土物也是一个很好考量点。
唯觉遗憾的是,对于一些首饰的插戴方式仍然不能有明确的图示。虽然可以结合考古报告和部分古代绘画,但明代之前的许多首饰 如南京湖南出土的一批桥梁拆及相配的簪钗的插戴方式还是不甚明确。
准备继续看第二册 但真心希望杨女史在今后可将宋前金银首饰业纳入研究范围之中。 比如此册写到宋代插梳 若能更详细对比唐代就更好
另 毕竟此系列是专项研究 但其实首饰的研究还有更多可代发觉得地方 比如玉材质等
希望以后能看到更多此类著作
《奢华之色》读后感(三):实干才是硬道理,所以我照着书上的首饰做了试验品
——又名,第一次diy首饰的血泪史
材料姗姗来迟,还不合心意,现在的diy材料包质量实在不行。花钿就指着繁复的花纹堆砌。
工具,买了钻孔的,然而手持家用根本切不开玛瑙、绿松石,只能用来磨磨玉。刻刀挺好用,但是它的锋利只对玉石有用(⌒▽⌒)
最后买了铜板,想自己剪样式,但悲剧的事1mm和0.8mm的根本剪不开,用工具割也没用,要自己剪样式就用0.1mm的。
被铜板划伤手,出血了。
总之,经过了复杂而艰难的过程,搞弄出几个(不完全)仿制品。
仿制的金裹头银脚簪
《奢华之色》读后感(四):看的就是奢华
这部书彻头彻尾最点睛的还是扬先生引顾起元的一句话"赏鉴家以古法书名画真迹为第一,石刻次之,三代之鼎彝尊罍又次之,汉玉杯玦之类又次之,宋之玉器又次之,窑之柴、汝、官、哥、定及明之宣窑、成化窑又次之,永乐窑、嘉靖窑又次之". 金银器本身就不具有太高的赏鉴和史学价值,看来是历代名家有意略之.呵呵,说白了,就是不屑.
和孟晖一样,女儿家做的学问不是银钿金釧的,就是珠奁玉器的.奢华有余,中气不足.史料及文物太少了.如果只是为了怀古怡情,读来倒也有滋有味.估计,此书的读者大多数也应该是女儿家吧.
另外,我觉得应该从民间和宫廷分别考据分类.总之,此书我看完之后半信半疑的,尤其是最后面的附论,编在此书,实在没有必要吧.据说现在扬先生是一稿难求啊.吕思勉,童书业,候仁之等人一定后悔生错了时代,要么就是我后悔生错了时代?
《奢华之色》读后感(五):读《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
说起《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这书,购买的过程还真是颇有些小坎坷的。最初在“大明衣冠”上看到此书,当夜就上淘宝去找,可不巧大多数网店虽然挂出了这本书的销售页面,却都处于缺书的状态中,一直辗转到第三家店子才成功下单购买,此时据我决定购买此书已经过去了一天时间。据了解,此书为三卷本,刚刚出版的这本是其中的中的卷一,即“宋元金银首饰”部分。
金银器首先是财富,艺术品的意义尚在其次,而通过销熔的办法又可使之反复改变形态以从时尚,因此人们并不存心使它传之久远。也因此今天所能见到的金银器中的两大类,即首饰与器皿,清代以前之物,多出自窖藏或墓葬,很少为传世品。古人打制、插戴和收藏的金银首饰不仅是财富与艺术的合一,也因为它所具有的展示性而成为生活时尚不可忽略的一个风向标。当日工艺品的流行题材差不多都出现于金银首饰,虽方寸之地,却几乎是时代品样之聚珍。但令人感到可惜的是,现在的中国考古首重史前和先秦,对于出土文物则首重书画、金石、玉器、瓷器;而金银器,特别是金银首饰,则是被忽视的一项,这和发掘出土实物的情况形成了巨大反差。本书的作者扬之水女史,正是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还原中国古代金银首饰最辉煌时代的历史真相。
近代中国思想家严复曾说:“若论人心政俗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恶为善,故不具论,而为送人所造就,十八九可断言也。”宋元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华丽的转身,它的身后是一片海阔天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元的金银首饰制作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并形成了影响后世的诸如“御仙花”、“满池娇”、“孟家蝉”等花卉图案流派。
扬之水女史在书中精选了自己所接触的博物馆藏品中较高档者,并对其分类定名。全书以金器为主,对簪、钗、冠、步摇、梳等进行细微叙述的同时,还介绍了“头面”对当时女性的重要性,对于“三金”中的金钏、金鋜、金帔坠的分别描述,直接进入到对宋代嫁娶风俗的介绍。而对宋元时期才真正流行开来的耳环、戒指,既追溯了历史,又在讲述式样时具体指出了方牌式的耳环似乎是元代出现的,连珠镯元代最流行等细节问题。
福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福州的宋元墓葬出土的实物也是我国宋元首饰中的杰出代表。1990年发现于杨桥路茶园山小学操场的南宋许峻墓,其中出土七件镯头用粗丝缠作活环与下层的连环套接,以左右滑动来调节松紧的“银条脱”,正好印证了天理本《碎金》一书中对于多环连续的“缠钏”,即“缠臂金”的叙述。而75年在浮仓山出土的南宋黄升墓中的圆形金帔坠和87年出土的茶园山南宋端平二年墓中滴珠形金帔坠都是宋元帔坠中的典范。另外,浮仓山南宋黄升墓中还出土了插戴着发钗的假髻,其插戴形式假髻正中一枚短鎏金银并头花筒钗、两边各一枚长鎏金银錾花钗,此外又有前后左右两大量小四枚角梳和木梳环假髻而插戴,它是佐证宋代古画中女子发型实际存在的最好证据!
当然,扬之水的文章学术性很强,相比孟晖通俗近人的文字来说,似乎多了一点枯燥。但是真正读下去,却是对自己大有裨益的。本书装帧精美,硬皮全铜版纸全彩印刷,虽然价格偏高,但对于喜爱古典文化的读者来说,依然不失为一本值得收藏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