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译注》是一本由周振甫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51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当当】对照着程俊英的版本读更好些。我总觉得翻译成现代文少了一口气。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期待下学期的诗经学课程。
●最美的
●版本不好。。。
●不得不说这是我觉得相当好的一本译注。
●比某大家的强多了~
●拿来过了一遍《诗经》文字,想起来给《尚书易解》打了四星,那此书既杂抄诸书不得经义,又随文解字未有新诂,只值得二星,但不苛求译注普及之作,加一星。至于豆瓣诸多评论批评翻译不雅,非我关心处。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背书是力不能及了,每年多读两遍吧,唉
●译文是乱弹琴。 注解是以《毛诗序》为主,毛诗序是典型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朱熹注解被人黑,毛诗序比朱熹还不靠谱。
●看到评价里有人说周振甫翻译得过于通俗 是给乡下老太看的。诗三百大多源于民间,难道要把它翻译得像圣贤书一样您才满意么?我倒觉得他用言简意赅的语句 点出《毛诗序》、《笺》和《诗经原始》之间的不同理解,此点甚为受用。
《诗经译注》读后感(一):取之精华
看到评价里有人说周振甫翻译得过于通俗 是给乡下老太看的。诗三百大多源于民间,难道要把它翻译得像圣贤书一样您才满意么?我倒觉得他用言简意赅的语句点出《毛诗序》、《笺》和《诗经原始》之间的不同理解,此点甚为受用。
《诗经译注》读后感(二):原来真的有很多人看诗经
我也算是心血来潮看起来《诗经》,我买的是中华书局的这本译注,但又参考了很多有关的书籍,我觉得,像是《诗经》这种古籍,几千年来无数人读过,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想法,不恰当的比喻是,不是每个学新概念英语的人,出来都是一个水平。
诗经比唐诗宋词读起来困难得多,很多唐诗与宋词即使不加注释也能猜测个大概,可是《诗经》如果不加注释,估计大部分人连字都不认识。翻译只是帮助你理解个大概,到最后你记住的毕竟还是古文而不是译注,或许多年以后,你给别人讲的时候,可能直白到只是个大概。几千年来,文化不断的变迁,没有谁能肯定的告诉你每个字是什么意义,毕竟《诗经》诞生在一个连历史都没有详细记载的时代,而且历史是胜者之言。
《诗经译注》读后感(三):还原与活化:《诗经》的形而下阐释
通过《诗经》与《诗大序》批注的对位阅读,我们可以清晰的观察到“微言大义”中“义”的建构过程。在所谓“赋比兴”的框架规范下,《国风》诸多市井江湖的歌谣也被纳入到“礼”的秩序中。
实际上,《诗经》所讲述的本质仅仅是周朝人民的小事件,小情感,如开篇《关雎》中富有音韵的情感流露,颇有彼时“爱情金曲”的风范;《芣苢》则记录着妇女们采集车前子时的集体歌唱,我们可以看到先秦“劳动号子”中的生殖向往;《柏舟》更传达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孤寂感,描写了如“水中孤舟”一样不愿流俗的人群的低吟……《桑中》里的怀春少年、《摽有梅》里的恨嫁少女、《葛藟》中的悲情怨妇、《东方未明》中有起床气的公务员……这些形形色色的小人物本不应该在特定的道德与政治内涵中阐释,只不过某种断章取义式的表达成为了周朝贵族王官学的交流编码。 还原与活化才是今天理解《诗经》的众妙之门,尤其是《国风》部分所传达的强烈的庶民精神,其几乎保留了祖先在日常生活中所展现的基本价值。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周朝是如何从“借助饮酒狂乱而得到超越性的巫官文明“转型到一个“相对清醒、冷静,注重生活真实情感并具有忧患意识的现实文明”的。
在此意义上,《诗经》必然是一种形而下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在庙堂规范着统治者生活行为的,维护着封建秩序与文化支柱的关键文本,因它以声音的方式,完成了民间与宫廷阶层的联结,毕竟,天子“采诗”的动机在于实现由“同盟共主”到“封建分封”的管辖转变,值得注意的是,这恰好在种种的社会记录中,实现了一次塑造中华文明共同体的文化实验。
《诗经译注》读后感(四):《詩經》摘記
周南
《关雎》
《卷耳》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汉广》
未见君子,惄如周饥。
——汝坟
豳风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
——七月
我东曰归,我心西悲。
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东山
《九罭》
勿以我公归兮,勿使我心悲兮。
小雅·鹿鸣之什
《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
——四牡
駪駪征夫,每怀靡及。
——皇皇者华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
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
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常棣
相彼鸟矣,犹求友声。
矧伊人矣,不求友生。
宁适不来,微我有咎。
——伐木
《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既见君子,我心则降。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
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出车
周颂·清庙之什
假以溢我,我其收之。
——维天之命
《诗经译注》读后感(五):一定不要买这本书
看到有很多读者认为打1星是过苛,忍不住发一篇书评。
我必须说,打1星才是对其他书友负责的评论。
1、解说很少,基本是引现成的几本解说。这个就算不苛求吧。
2、注音解词部分很多地方存在争议,这个我觉得正常;但是译注者采用的义项和后面白话翻译的部分都矛盾,我觉得就不正常了。
(1) 《行露》里,对“谁谓女无家”的解说,引的是“申女许嫁之后,夫礼不备,虽讼不行”;但翻译时译作“谁说女儿没婆家”,似又采用“一个已有夫家的女子的家长对企图以打官司逼娶其女的强横男子的答复”这种说法。
(另外将"何以速我讼"的“速”解释为催迫,个人觉得也不如"招致"合理。)
(2) 《小戎》里这个例子更明显,“文茵畅毂”,解词里明明写着畅毂即长榖,翻译时却说成“老虎皮垫用来舒畅车毂”……话说舒畅车毂是什么意思……
3、从上面的例子也能看出来,这本书最让人不能忍的,是白话翻译的部分。
只贴几段最常见的请打算买这本书的读者参考:
(1)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译:可叹那姑娘啊,不要同男人爱过分。男人的爱过分,要摆脱还可以讲。姑娘的爱过分,要摆脱不可以讲。
(2)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译:难道说没有长袍,我同你同穿长袍。周王发动军队,修理我的戈和矛。与你同对一个仇。
(3)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译:死活和契合远隔,同您成功相说。握着您的手,同您到老不脱。
4、错字很多。
“矣”和“兮”印错好几处也就算了,“蓺麻如之何”印成“芝麻如之何”这种,简直误人子弟。
当时买这本书也是被豆瓣的评分误导,实在不希望其他人和我一样把钱和时间浪费在这样的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