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赎罪》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08-23 23:10: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赎罪》读后感100字

  《赎罪》是一本由[英]伊恩·麦克尤恩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35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赎罪》精选点评

  ●过詹一美以后来看了书 好书

  ●文字甚是优美环境渲染的文字太过复杂了,显得很笼统,看的比较

  ●不好书评的一部作品,还需要时间思考以给出评价

  ●小说分成三个部分写成,充分展现伊恩麦克尤恩的叙事魔法!尤其小说末尾,真令人击节叫好!

  ●8.7 在夕里看《赎罪》,看的不是臆想症少女作家的妒火,看的不是敦刻尔克迷雾与大洪流小人物的吾生之须臾,看到的是塞西莉亚与罗比的任与恍惚间又想起今早微信朋友圈里Durex的广告,爱不分对错可以跨越时间与鸿沟,再向前一步。The story can resume. I will return. Find you, love you, marry you and live without shame. 多好啊,时间就像停住了一样,我的那条绿裙子和那个图书馆的下午,你想到我的时候,会不会也想哭。

  ●《赎罪》这个标题,带着一点或许是有意为之的讽刺意味故事里的女主人公布里奥妮知道,“罪”是无法可赎的:时过境迁,连当事人都已不在尘世,任何力量都无法让赎罪者回到过去,将一切扭转。麦克尤恩的叙事技巧令人拍案叫绝——在第一部中,他如同回放录像一般,一次次回到某个事件发生关键节点,却是从不同人物的视角出发,去还原事实真相的所有细节,的确如简·奥斯丁一般精密。而第三部与1999年尾声之间的对照,及结尾突如其来的反转,将故事的冲击力加强了数倍。在朝不保夕年代战乱阴影之下,恋人怀着坚定爱情等待永不会到来的重逢,而女作家笔端反复重温着儿时犯下的罪孽时代命运夺走了他们的机会。谁都想为自己而活,谁也没能为自己而活。

  ●Forgive me?never!

  ●2019^23 不再需要童年的布里奥妮撕毁了海报进入人情感的角斗场,一生赎罪。麦克尤恩技术很OK,前半段是十九世纪小说,“宽大胸怀广博视野”;后半段跳到现代,“人物情节的时代也已过时”。但用这么长的篇幅,结尾再来个大转弯,就为了说明这是一个人人有罪的时代,略不OK。人生吊诡地方在于本希望通过“阅读文学书籍来成为一名更好的医生”,最后却成了一个被欺压的小护士~~

  ●世界没有后悔药。

  ●如果故事讲到第一部就结束了,我会更喜欢

  《赎罪》读后感(一):Atonement

  你以为的永远只是你以为的。

  早熟的作少女基于自己作家白日幻想,还有对罗比早就产生的复杂情愫一手拆散一对青梅竹马的恋人。然后再用半生书写自己的罪孽。

  在故事里,她写下最美好结局——她向姐姐和罗比道歉,并且决定说出真相。最重要的是,姐姐和罗比依然幸福美满,即使有她这个人因素破坏,即使有战争的摧残,他们依然彼此深爱。可是对比这个幸福的结局,现实就更加残酷不忍直视,塞西莉娅和罗比自从打仗以后,就再也没有见过。厅一别竟成永别。

  所以真正找到双胞胎的“英雄”锒铛入狱,在战争中死去,而犯罪的那个却娶了被侵害者,两人出双入对好不风光。这是对布年的挺身而出,信誓旦旦地作证,最可笑的讽刺。

  对于布,艺术来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她给小说写下了美好的结局,企图用这种方式赎罪。但不是所有错误都可以被原谅,不是所有罪孽都能被赎回。她所写下的美好结局,大概也只是一种自我麻痹吧……

  (没读原文,但很喜欢这个译本。两个人的感情描写细腻流畅,战争中的场景残酷到不忍卒读。这也是第一次读麦克尤恩的作品,叙事手法高超,大段大段的意识流不会觉得繁杂冗长)

  《赎罪》读后感(二):一个少女一生在赎罪

  看这本书有一种奇特的感觉。像跑步,跑个半马。跑步过程是枯燥无味的,甚至想放弃,当你坚持跑完,冲凉后西装革履,那是一种享受。读这本书有类似感觉,刚开始阅读,作者巨细的描写,漫无边际的,真想大段大段忽略,但是坚持读下去。读到想赎罪的妹妹和姐姐、姐姐挚爱的人三人见面和对话,那种场景,一个字都不愿意漏掉,也希望他们永远不要离场。合上书发现原来细腻忧伤的笔调是如此契合那种尴尬场面。战争、亲情、诬告、忏悔、寻求原谅、真相对白、爱恋、怨恨、悲伤。复杂的感情用独特的语言真真切切表达出来。 11岁犯下错误的女孩,在77岁依然在赎罪。受伤害的姐姐和准姐夫早已死在二战,青春定格,冤屈也永远没有勾销。 麦克尤恩的文字是如此美丽。故事读完了,我一整天都沉醉于其中,这是怎样的体验!好凄美的爱情、亲情、友情故事,好执着的赎罪之旅。 恰巧看高潮部分,听着蓝调音乐。淡淡的忧伤,平静的外表复杂的人物内,特别符合作者小说的主题。第一次看小说又感觉在听一首歌,歌词意思不重要了。故事中的二战炮火,法国大撤退,漫天的尸体,炮火中青春生命期待的爱情重逢,活下去的力量。 而战争加重女主人的罪孽,战争中期待昭雪天下的冤屈。死亡,痛苦,惊恐,赎罪的煎熬都化作一曲蓝调音乐,洗涤时间,战胜时间。 对语言能力的掌握是一门学问,麦克尤恩是一个高度。有幸读到如此文字表达! [图片]

  《赎罪》读后感(三):赎什么罪,做个好人不行吗

  第一次这样读小说:不在乎人物的命运,不在意故事的走向,不代入任何人、任何感情。那些生动、繁冗、被不遗余力描写的细节,带来并不是内容上的推进,而只是情绪上的共鸣,但当你发现前面感受到的“太深厚,过于烦腻”是作者的刻意为之,真的会忍不住地感慨一句——“牛逼”。用不同文风去塑造各色人物和场景——焦躁的夏日、少女的盲目幻想、庄园的精致慵懒、战争的酷烈和令人厌恶以及逃避负罪感的空虚茫然,带来了一种全然不同的阅读体验,一场近乎炫技的叙事实验,不消说最后还有“元小说”的彩蛋。至于本书的主题——赎罪,正是在这种叙事实验里被消解了。我都不在乎人物的命运、感情和故事走向了,我会在乎他们有没有得到救赎吗?这个故事里,被毁掉的那两个人的人生,真的有人在乎吗?或者问,他们在乎的真的是,这两个人被毁掉了人生这件事吗?如果是传统的小说,大部分人总会不自觉地代入主人公或曰叙事者的视角进而产生共情,本书其间数次转换视角,但我的观感却是,是的我明白了你的想法,但是我不想理解你,特别是布里奥妮。就像我明白少女有幻想、妄想、狂想,情绪不稳且冲动,但这都不构成构陷别人入狱的理由,也不要说什么年少无知被父母、舆论和环境裹挟,这里的解释只能是恶意——人性之恶。我相信以作者的叙事技巧,编织动人的故事让读者投入并感同身受并不是难事(如果他真的希望读者理解并同情甚至原谅那些人物),那么如此冷静“烦腻”始终让读者保持置身事外的疏离感的叙述,让人不得不怀疑是作者的有意为之。毕竟,除了被毁掉人生的那两个人,没有其他人,真正在意他们被毁掉的人生。那些人在意的,只是自己纯洁和崇高,不管是选择保持一个赎罪的姿态,还是选择彻底遗忘,他们心心念念的,只有自己。罪恶真的能被救赎吗?教人如何赎罪,不如直接教他们,不要犯下罪恶。

  不要犯下罪恶,又不是很难的事情。至少比赎罪简单。

  所以,如果每个人都有罪,那么他们也都不值得被救赎。因为有资格原谅他们的人,早就不在了。

  《赎罪》读后感(四):伊恩.麦克尤恩后遗症

  电影《赎罪》几年前就已经看过,这是一部好看的电影。但原著作者伊恩.麦克尤恩这个名字直到最近才听说(原谅我的孤陋寡闻),据说阅读他的文字犹如用神经和情感抚摸刀刃,看过之后会在神经和情感上留下永久的划痕。这条留在我神经和情感上的划痕告诉我,书要比电影好看不知多少倍。 伊恩.麦克尤恩就像一个善于调度场景的大导演。对于那个发生在燥热盛夏的事件,他先用长镜头扫过——哥特式的宅子、岛上的神秘庙宇、罗马雕塑的花园喷泉、草木森森的小径、精致窗幔飘动的客厅……,在他细腻的文字镜头里我们仿佛就在故事里面。长镜头之后是多视角的故事演绎,文字镜头定格在人物特写,复杂细腻的心理描述也只有他的文字镜头才能拍摄,最好的演员也只能用面部传达意中之一二。 伊恩.麦克尤恩是个描写心理的高手,人物意识的流动在他的笔下澎湃起伏。布兰奥妮在幻想、自恋、困惑、敏感、失落中结束童年的复杂内心,塞西莉亚在生气、刻薄、甜蜜、等待中确认爱的过程,罗比在欲望、迷惑中追寻爱情的激情,艾米莉在偏头痛掩饰下的逃避、抑郁、寂寞、封闭的内心,在伊恩.麦克尤恩的笔下辗转缠绵、细腻委婉、剥茧抽丝,他的文字镜头拍摄出了人性的矛盾、弱点和光辉。 伊恩.麦克尤恩是残酷的。在大战的阴霾下,罗比和西的爱情再坚固也抵不过炸弹和病痛。一句“你要回来,我等着你”成了罗比活下去的信念,但败血症摧毁了它;西在战火中等待爱人的归来,但一颗炮弹炸毁了所有的思念、等待还有生命。罗比和西的战后重逢只是布兰奥妮的幻想,美好的幻想在现实世界中不堪一击。对于童年犯下的错误,布兰奥妮终其一生也未得到救赎,不管是寻找肉体的艰苦、诉诸笔端的忏悔还是内心的成长。想起《刀锋》里引用《奥义书》上的那句话:刀锋锋利无比,越之不易,因此智者云:救赎之路难行。 我想,伊恩.麦克尤恩肯定深深地爱过,罗比和西之间爱情中的思念、痛苦、甜蜜、希望、绝望在他的笔下被绘成一幅梵高的星空。罗比把和西的点点滴滴放入记忆,他活下去的动力就是爱的召唤和记忆中爱的甜蜜。他写道“他知道在回忆银行里他已经有了户头,以后几个月就要靠这笔钱度日了”。名城美好的日日夜夜也像是存入记忆银行的一笔财富,当思念扼住了呼吸,从记忆银行中支取的片段和豆瓣的鸦片似乎成了一剂良药,这种感受何其相似。阅读是奇妙的,当自身的感受卷入书中的情感,在这种赋能的感受中再去阅读文字,层层卷入、周而复始,如儿歌般单纯的阅读变成了交响乐般丰富的阅读,激荡内心。余华说,这就是伊恩.麦克尤恩后遗症。是的,没错,我得了伊恩.麦克尤恩后遗症。

  《赎罪》读后感(五):渐入佳境

  

第一部分:关于内容,确实让我看到了一个想要证明自己成熟,或者说是渴望成熟的小朋友的可怕之处。她的出发点是好的,她的本质也没什么能让人诟病的地方,就是简简单单的想要维护姐姐的清白,就是执着的不管不顾的自以为是的把正义与邪恶划分的十分清楚。这种可以让自己体现出价值的事情,让她不会过多去以理性的角度看待所看到的东西,或者是不愿分析是否“所见即所得”就一定是正确的。所以一次模糊的指控,给三个人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通过她的心理描写,几处类似于:”塞西莉娅木然地在里,脸朝车道,安静地目送着汽车离去。从她肩膀抖动的曲线可以看出她正在哭泣。布里奥妮忽然觉得她从来没像现在这样爱她的姐姐。”这种最真实的当下的描写,能让我体会到姐姐在送罗比去警局之后持续的无力与愤怒的情感究竟出自于何处。

关于作者的文字:第一部分快尾声处,也就是高潮那里,从撞见姐姐和罗比在书房的不雅之事,到检举罗比涉嫌侮辱表姐,事情发展的速度很快,但丝毫没有僵硬之感。甚至闪光点频出,不仅仅那一段关于母亲独自坐着神游写的十分饱满真实,也将出场不多的母亲艾米丽的形象立起来了,她不去深究丈夫晚归的龌龊原因,这样无所谓却想在孩子中,家中有一个体面地位的复杂女性,也是一股推着事情发展的暗流,在布里奥妮眼里,母亲是善良的,看着艾米丽静坐,她觉得母亲显露的悲伤是一种“令人愉快的悲伤”。很耐人寻味。心理的起伏,不同出场人物的语言,都显示出他们独一无二的性格,也在一点点丰满人物的形象,每个人甚至都有一定的篇幅被单独刻画。最后这些人在晚宴上相遇,而其中的双胞胎像一根无形的引绳,抽离之后,原本各人心思各异,数条线交织下暗潮涌动的场面顷刻化成流淌的洪水,于是一场精彩的修罗场从室内转向室外,干脆利落又无比自然的场景转换让人拍案叫绝。

第二部分:这部分通篇都以罗比(此部分他的名字为特纳)的视角去叙述,写他在三年监狱服刑期满之后投入战争的洪流,在敦刻尔克大撤退时的经过。这部分将布里奥妮对他的情愫第一次明显的写出来,也将他开始对塞西莉亚的感情产生矛盾的心理第一次展现出来,他开始在即将回国之际问自己,每一次信件末尾处“等你回来”是否真的有意义:“每个人都在等待,她也在等待,可是,那又怎样呢”,二人的状态就像一个人什么事也不干,另一个人在姗姗靠拢。他甚至也开始想要去原谅布里奥妮,在撤退期间,他脑海里也曾有过她的身影,可是更多的是对于原谅与否的思考,其实原谅已经在这些经历的冲刷当中变得不是那么重要了,就像他说的,每个人都是有罪的,每个人又都是无罪的,没有人会因为一次证词的改变被拯救。时间融合太多复杂的东西在其中,也悄然改变身处当下的人们对既定事务最初的看法。两部分两个场景,第二部分更加意蕴深长,把主人公投入大的背景下,以推进情感意识的转变,也使得小说不会一味沉浸于个人情感化的狭窄描写,很是难得。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赎罪》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