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就是不断地得到与失去。
因为一切无常,所以我们很难将某个人、某个事物永远地保留在自己的生命中。
即便记忆会长久存在,但当我们神型俱灭时,我们所珍视的一切对别人来说都是没意义的,或者是有不同的意义。
认识不到或者接受不了无常,就总放不下,总想抓住什么留在自己的生命里,这样似乎自己才有安全感。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无常的现实面前,我们这样的期盼往往成为一场空梦,反倒给自己增添更多的痛苦和烦恼。
我们深爱一个人,当他突然离去之后我们可能今生不能释怀,留着他的遗物,心里也珍藏着他的点点滴滴。
但当我们也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所谓的遗物在别人眼里又存在什么样的意义呢?
我们必须要学会面对失去,也必须要学会接纳失去,因为失去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
从失去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这就是所谓的总结经验教训,但是如果能够从失去中认识无常与缘起,或许这才是真正的“得到”。
婆罗门俄丁纳布柏各的孩子夭折了,他想起他的孩子就痛哭不止,多年也放不下这份情感。
有一天他听到有小孩哭,就停下来问他说:“为什么哭﹖”
小孩子也反问他说:“你为什么哭﹖”
婆罗门回答说:“我失去了一个像你这么可爱的孩子,所以我伤心地哭。”
小孩说:“你这样哭没有什么意思。我也缺少了东西,所以才要哭。”
婆罗门关切地问:“你缺少什么东西﹖我愿意给你,不要哭,快告诉我!”
小孩子说:“我做了一辆车子,但是缺少两个轮子,我想要月亮和太阳当做轮子,不要别的。我没有得到的话。我就要每天来跟着你一起哭。”
婆罗门骂他:“你真愚痴!这么远的东西怎么可能拿得到?”
小孩子说:“谁是愚痴?看得到的东西都有可能拿不到,更何况看不到的东西又怎么能得到呢?
我为了看得到的东西哭,你为了看不到的东西哭,是谁愚痴?请告诉我!”
失去了就失去了,不要为无常而哭泣,更不要将失去当做得到而不放手。
一生得到的与失去的,其实就是我们人生的全部。不要去探讨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因为这是个最没有意义的话题。
在这不断得到与失去的人生中,如果非要寻找人生意义,实际上根本找不到。
不如好好面对这样的一生,好好在得到与失去中用心,这也许就是人生的意义。
得到的不一定好,失去的不一定坏。
世事无绝对,有时候为了得到必须要失去,在世和出世间的语境下,得到与失去的价值判断也有不同的标准。
总觉得捐钱捐物会让自己在物质上有损失,而实际上布施作为修行,我们做出的每一个布施行为,失去的只有我们自己的悭吝、贪欲这些烦恼,破除的就是对自我的执着,而得到的就是坦然面对无常的坚定与宁静。
如果说你觉得你对一个道场乃至一个人付出了这么多,这个道场或这个人就应该对你要有所回报,也必须要按照你所设想的具有什么感恩的心,那你发心就有问题,你是带有利益、有欲求的心去做事情,那么这种做事情就是有相布施。或者再简单点讲,就是你带有这种欲求的心,带有这种利益交换这种心态去做布施,就是有相布施,你不带有任何求回报,求这种利益交换的心态去做布施,这叫无相布施。
同理,世上的事情你越抱有回报的期望,往往到头来被梦幻泡影一拳击倒。
曾经乃至现在,还有很多提倡所为传统文化的人,要求孩子给父母洗脚,给父母师长磕头。
我曾在抖音里看到一个视频,类似这样的活动上,别的孩子都跪了下去,但一个家长不停地在对孩子说:“不要跪”。
这里我们不评论这个家长的做法,但不知为何却隐隐有一丝敬佩之情。
孩子不是我们的私产,他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他的人生是属于他自己的一生。
做父母的与其掌控他们的一生,不如传授给他们勇敢、仁爱的心和生存的基本技能。
一个人在童年时形成了独立、仁爱、理智的性格心智,未来的路无论他做出怎样的选择,都是有价值的一生。
我曾经对我们资助过的孩子们说,你们如果真的感恩我们的帮助,那么就好好活这一辈子,成全自己、不害他人,如此则是报恩。
我们总是想着孩子们将来可以回报我们什么,想着如何掌控孩子的选择,恨不得把孩子的一生都按照我们的想法演绎下去。贪心好重啊!
我们一生到底应该得到什么,又应该失去什么,似乎很多人活一辈子都想不明白。
其实如果能想明白这一点,我想,人生意义或许也就找到了。
失去的同时不是说一定要给自己带来多大回报,有些人特别吝啬,让他失去点什么就一定要有回报才行。
其实像佛教的修行,修行让你失去的就是你的吝啬、你的贪欲、你的我执,你愿不愿意解除这些东西,你愿不愿意去除你的烦恼?
你愿意了,你就开开心心、快快乐乐地在修行中失去这些东西。
就像慈济,证严法师讲的开心做欢喜受。
你开开心心去做事情,不管是什么样的结果,你高高兴兴地去接受就行了,你自己不要一天老想着,说我帮他这么多,他怎么一点回报都没有,他怎么不如何如何,你不用这样去想,你这样去想本身就是有问题。
我们讲有相布施,生天福,就说你如果是着相的在做布施活动,你做的就是人天善法,只会召感果报,还是造业。
其实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的,如果执着与“相”、执着于得失之间,就一定会有烦恼,一定会感召轮回。
你得到的一堆世间的回报,实际上不过是烦恼、轮回,而失去的是解脱与真正的安乐。
“得到”本身,也是我们生命里最重要的失去。
失去最好的回报其实就是没有回报,因为自性本来清净,无所谓有、无所谓无,所以当你失去你所拥有的烦恼时,就是回归清净自性,这时候你说有回报吗?
并没有贪嗔痴这种回报,而解脱清凉不就是最大的回报么?
无相就是不着相,就是金刚经里所讲的,没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
那么如何做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那么就必须要证悟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那么如何做到这个偈子的要求?
就是你要对缘起有认知,你要对空性有一定程度的证悟,这就是说你要做到不落于“得失”之中,就必须对缘起性空有一定程度的学习和认知,乃至一定程度的证悟。
你从缘起的角度上去看众生,你从缘起的角度上去看人生,你从缘起的角度去看“得失”,你就会减少很多烦恼。
因为我们讲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一切没有主宰,无论发生是好是坏的事情,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它都是有因缘的。
那么与其你用你的情,你因为这些事情产生了烦恼、产生了情绪,不如你想:
是什么因缘造成这种情况,我如果想解决这个问题又需要什么样的因缘?
如果你能这样去想的话,那么你就不会受自己的情绪影响,不陷入得失的陷阱。
有人如果找你来闹,那么你会生烦恼,但如果你想,他为什么来闹事?什么样的一个因缘?
那么如果我不让他闹,我又需要具备一个什么样的因缘?或者说我用什么办法才能不让他闹,这就需要智慧。
所谓“得失”,无不是缘起,只是我们太执着,所以才有烦恼。
那么这样你要如何做到用缘起的角度去看问题、解决问题呢?
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多读经论。老和尚们讲读经能开智慧,开什么智慧?
就是开这个缘起性空的智慧。
所以说你真的要想增长这个智慧,真的能认识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唯一的方法就是多读佛陀开示的经教,读多了自然智慧就会升起来,我们老话讲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就是这个道理。
你拿这个经你看不懂没关系,你反复读、反复看,然后你还可以拿祖师大德讲经的讲义做参考,这就避免了用你凡夫的见解去理解经文。
这样的话你反复地读经,用祖师大德的讲义、开示做参考,你对佛经一定会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你对佛陀所开示的一代教法会有更深的认识,你对缘起一定会有更深的体悟,那样你的生命就会发生改变,你就不会再像我们普通人那样,用“常见”和“我见”去看问题,你就会用缘起的角度去看问题。
这样你的烦恼就会少,你就不会这么痛苦,你才能做到“无相”。
到那时,或许才能够坦然面对得失,不陷入其中,不因得失而起烦恼,找到生命的意义。
©文|师父曰原创
图|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