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在美国发现历史》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2-03-11 14:54: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在美国发现历史》的读后感大全

  《在美国发现历史》是一本由王希 / 姚平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5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美国发现历史》精选点评:

  ●雖然沒仔細讀完,但有幾篇文章非常有趣

  ●为了看余茂春那篇翻了一下,很欢乐了,好多大实话。如果配合五天前的访谈服用,更有意思。兰克原教旨主义和老白男/爹性满满中年男的气场真的是一路。

  ●很有帮助

  ●读本书可以简单米国的历史学博士培养模式。以前某大师演讲时说读历史的博士,没有兴趣的话,很痛苦。在米国读博士,天资卓越者要5年,一般人7—10年很正常,考虑一下受益和成本的话,真心给跪了

  ●历史学研究生应该读读

  ●特别喜欢这种前人的经验之谈

  ●挺坎坷的留美学人历史。

  ●个别文章值得回味。

  ●有点意思,尤其是李小兵的一篇

  《在美国发现历史》读后感(一):看来在美国也不不好混

  陈勇和徐国绮老师的文章读来很有意思。

  陈勇老师说历史学的博士生就像是中世纪作坊里的学徒,拿到学位的时候只能写一些程式化的论文。在拿到博士学位的同时,也丧失了在社会上立足的其他技能。 这话倒是非常有振聋发聩的味道。

  另外,读夏亚峰的文章让我知道原来在美国拿到副教授职称就可以是终身教职,被称为“终身教授”了。我原来一直以为所谓的“终身教授”就是比教授更牛逼的教授。原来我被骗了。

  《在美国发现历史》读后感(二):再而衰,三而竭

  读前几篇文章,想给力荐;

  读到三分之一,只能给推荐了;

  读完,真的只能勉强说还行...

  我最先读的是90年出版的《当代欧美史学评析》...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5355682/

  尽管年代较早,Typo也不少...不过行文还是挺流畅的...

  这哗啦啦20年过去了,咋现在学会里的人用起中文来还不如20年前...大部分像初中生写的记叙文...对于Beard的评论倒是挺像6、70年代...自吹自擂、往脸上贴金的本事儿非常适合回国拉生源骗经费...

  建议看到221页《西方唱盛中国》就行了...

  希望《西方史学前沿研究评析》能有《当代欧美史学评析》的水平吧...

  《在美国发现历史》读后感(三):怀旧又不只是怀旧

  书中的撰稿人大多在二三十年前赴美留学,经过了这样长的年岁,正好到了怀旧的时候。从书中的不少文章中,都能读出隐隐的怀旧之情。不过,书中所呈现给读者的远远不只是怀旧之情。

  书中收录的31篇文章,在内容、文笔与境界上免不了有高下之分,但是其中的大多数都是内涵丰富,亲切可读的。

  作为一名读者,如果对留学史和中美关系史感兴趣,或许能从这本书里发现一些有价值的史料。当然,根据治史的一般经验,回忆性文字作为重建历史的材料,未免有些局限与不可靠。不过,如果把它作为文本分析的材料,借此窥悉新一代留美学人“闯荡”美利坚的心态与感受,那就是极难得的史料了。

  对于正打算与正留美的年轻学子来说,这本书或许可以起到指南或桥梁的作用。虽然时代与环境都发生了变化,但类似的经历,特别是从这些精力得出的经验与教训,想来在当下还是有一定借鉴与启迪的意义。

  这样一部由历史学者撰写的个人史,想来能给读者一种特别的感受。

  《在美国发现历史》读后感(四):知多知少难知足

  从杭州到绍兴,从学校到家里,再加上颠簸的路上见缝插针,终于我把这本前辈的反思录看完了。

  这书缘起一帮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陆陆续续出国的攻读史学硕士博士学问的学人,而把他们串联在一起的就是中国留美历史学会,该学会从无到有,本书的作者们在写作述怀时候多少都有所提及。下面谈谈我对这书的看法:

  我借这书,因为首先是我自己的困惑,我选择了历史作为我研究生阶段的专业,但在把历史当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担忧和恐慌,简单的说就是不够蛋定,呵呵。大老远的去浙江图书馆借来此书,也是希冀通过前人的脚印来揣测自己的未来,希望多少给自己点启示;里面像王希老师,陈兼老师,还有单富良老师的文章多少都给我启发。但我发现作为学人有时候很无奈,为了出书,或者为了呆在美国发展,有时候自己的研究方向经常发生变化,不是我不主张变化,只是看完此书仍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之感。

  好在大家都是学历史的,里面的前辈学人基本上是秉笔直书,不管是个人的求学经历,还是学术圈的纠葛,以及留美做学问的心得多少都有所提及,从这一点讲对历史存典和对后辈,作用还是挺大的,所以我推荐跟我同龄人来看看。

  从1981年到1991年,再到2011年,留学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中国的变化和存在的问题也今胜于昔,在美国做历史别人可能只看到经费的充裕和还有学术假期等优势,不过所付出的和所遇到困难也许也不是这一本书能够说尽的。所以有志于学的,希望了解在美做史学的我推荐看看此书,部分的学人前辈还是发自肺腑的写了很多真话,实话。。。哈哈

  《在美国发现历史》读后感(五):从绝处逢生到发现历史

  本书的英文标题是Discovering History in America,显然有意模仿柯文的名作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 柯文意在批判美国中国研究界的西方中心史观,强调要从中国本身出发来书写有关中国的历史。本书要发现的历史却并不是有关美国的历史,而更多是有关中国的历史,因为书中收录的大部分学人研究著述的方向都是中国史,东亚史,中美关系史,全球冷战史,现在还依然主攻美国史的只有王希等极少数。这也正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从事人文学科的研究,不光语言要求高,而且关心的问题更多与自己的成长经验,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做一个与己无关,不痛不痒的题目,是不可能长期坚持下去的。这拨人在美国研究中国史,不仅因为语言材料的便利,也因为心中的关怀寄托。毕竟,他们都是长在红旗下,经历过文革,上山下乡,而后再洋插队的。很多人提到原本不打算留在美国,是二十一年前那场风波之后才做出的决定(感觉这可以做一项口述史)。

  好几位学者(如王晴佳、萧知纬)都提到不要跟着美国流行的学风走,因为大家本来关心的不一样。萧知纬以他自己的博士论文为例。他研究南京国民政府的电影审查制度,指出: 二十年代,初生的民族电影工业正处在起步阶段。很多投机商人利用电影观众对电影这一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理,开办皮包公司,拍出一些粗制滥造的影片,投入市场。结果,国产电影被弄得声名狼藉。当时稍有品味的人都不屑于看国产影片(难怪鲁迅常去看的都是好莱坞大片),而纷纷跑去光顾国外影片。本来中国的电影业在强大的好莱坞压迫之下已经处在竞争中的弱势,行业内部没有秩序、缺少管理的情况更加剧了国产电影业的危机。所以,一些正儿八经的电影公司联名上书政府,要求官方设立检查机构,以便杜绝不良影片。否则,国产影业将难以为继。

  对于这些企业家来说,面临的问题不是政府干预太多,而是缺少有效的官方行政管理。而国民政府在南京十年期间逐步建立起一套电影审查制度,反映的是重新树立政府权威的努力。这里面虽然有国民党自己的政治利益考虑,但它也反映了民间呼声和现实需要。因此,作者指出了一些电影审查的积极作用。

  但是他的研究常常在美国引起尖锐的质疑。一是大部分知识分子视言论自由神圣不可侵犯,对任何来自官方的限制都抱有敌意。更重要的是,美国知识界出于对好莱坞的厌恶,一向偏爱独立制片,往往把对美国独立制片的好感移情到中国当时的那些皮包公司身上。不少人好打抱不平,指责萧知纬的研究是替电影审查张目,对弱势群体缺少同情。(325-6)

  短短二三十年间,网络的普及,美剧的流行,中国人对美国的了解已经远远超过他们留学时的水平,在加上中美之间政经关系的变动,今天留美学生的境遇和感受与他们那拨人迥异。恰如巫鸿所说:“现在的留学生大概很难理解经过‘文革’浩劫的年轻学子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那种绝处逢生的心情。”(2)。

  还有两则小事,也可见出差异之大。

  李小兵在匹兹堡卡内基—梅隆读博士的时候,去餐馆打工,与他一起端盘子的有章工远、唐晓梅。前者是当时中国驻美大使、后来的外交部长章文晋的公子;后者的母亲唐荣梅当时是东方歌舞团的党委书记。他甚至和章工远作了计划:如果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他们就合伙在匹兹堡开一家中国餐馆。(47)如今官家子弟在海外留学者甚多,很难想象驻美大使级别官员的孩子还会去端盘子。

  孙绮1986年毕业于南开大学英语系,在好友的激将之下考了托福赴美国求学。她一直以为自己要去的华盛顿州立大学在美国的“首都”华盛顿特区,下了飞机,坐上学校前来接她的一位教授的车子,一路上都是一望无垠的金黄色土地,她不住纳闷,到了学校才知道此华盛顿非彼华盛顿。学校所在地位于美国西北部的华盛顿州,是一座很小的大学城,那时只有三万多人。(241) 如今糊涂的人依旧很多,但自己要去的学校在哪儿都弄不清的恐怕很少。至少可以求助google map

  作者里面,叶维丽博士论文研究的是二十世纪初的美国留学生(Seeking Modernity in China’s Name: Chinese Stud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1900-1927)。以后应当有人来研究他们这一拨人的留学经历,因为他们不光是在发现历史,讲授历史,研究历史,同时也是在创造中国留美学生的历史。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在美国发现历史》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