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曾在《书剑恩仇录》中说:“慧极必伤,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做人忌满,万事求缺。
《荀子》中有这样一句话:“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有一次,他参加一个饭局,酒过三巡,就有人高谈阔论:“最近那谁要投一个新片儿,主要是因为……”
但葛优却从头到尾微微笑着,抱着双手,坐在人群中,恭恭敬敬地听,偶尔还会捧个场:“这我还真不知道,您还得多讲讲,我还得听您细说一下。”
他身上,似乎总带着一份老北京人的悠闲自在。
那些高谈阔论,年过半百的他绝不是没听过,往往他听个开头,就能猜到结尾。
但他却愿意看朋友们吹个牛、撒个欢,愿意给说话者留些余地,给自己也留些自在。
所以,很多人都会在公众场合不吝啬地赞美他,并表示非常喜欢和他相处。
葛优说话,永远自带分寸感,不会给别人的热情泼凉水,也不会轻易戳人痛处、揭人伤疤。
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蔡康永曾说:“你说什么样的话,就是什么样的人。”
能够好好说话的人,往往都是能把别人放在心上的人。
谁都会说话,但不是谁都能说好话。
说话的艺术,在于一种恰到好处的分寸感,这种分寸感往往体现在看透不说透。
做人留余地,不把别人逼入绝境
官渡之战期间,陈琳作为袁绍的幕僚,写了1700多字的《讨贼檄文》痛斥曹操。
不久之后,曹操的大胜袁绍,陈琳也被生擒。
但曹操却因惜才,反将陈琳留在身边委以重任。
跟随曹操之后,陈琳不仅为建安文风又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成功跻身“建安七子”之一;
而且为曹操出谋划策,更被学者卢弼称赞“料事之明,与魏武不谋而合”。
曹操这种得饶人处且饶人的胸襟,让很多人心甘情愿追随他,也助他成为一代霸主。
《菜根谭》里有一句话:
待人而留有余,不尽之恩礼,则可以维系无厌之人心;御事而留有余,不尽之才智,则可以提防不测之事变。
做事待人留有余地,不仅可以留住人心,而且可以助人成事。
一个人的风水,往往就在自己的身上。
当你得势之时,没有对别人赶尽杀绝。
在你失意之时,也自然会少了一些落井下石。
《傅雷家书》中有句话,“理直也不要气壮,得理也要饶人。”
很多时候,饶过了别人,就是放过了自己,甚至是成就了自己。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给别人留余地,就是给自己留下了生机和退路。
交往不逾矩,不冲破别人的底线
孟非说过这样一件事儿:
他刚到电视台上班时,主持了一档不错的节目。
他还没向家里报喜,就接到了一个亲戚的电话。
对方想让孟非帮自己的儿子安排一个工作,她觉得,儿子是学编导的,进电视台理所应当,如果孟非肯帮忙,这事儿简直轻而易举。
孟非好言相劝:“进台里,是需要考试的,不是我托人找关系就可以。”
亲戚一听,却暴跳如雷,不仅埋怨孟非不帮忙,而且还明里暗里冷嘲热讽,说他飞黄腾达就忘了穷亲戚了。
孟非无奈之下,直接说自己帮不了这个忙,甚至还拉黑了这位亲戚的联系方式。
漫漫人生旅途中,我们逐渐和很多人走散了,才明白无论什么关系,最合适的距离其实是适可而止。
周国平曾说过:
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后界限,这界限不清晰,然而又是确定的,一切麻烦和冲突都起于无意中想突破这界限。
如果这位亲戚明白,自己的请求可能逾越了两人之间的界限,不因为对方的拒绝而穷追不舍,也不会闹到被拉黑的那一步。
我们每个人,在人际交往中,其实都要学会克制自己,把握分寸,不冲破别人的底线。
因为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彼此离得太远,会感觉寒冷;互相靠得太紧,又会觉得刺痛。
曾国藩曾说,最喜欢“花未全开月未圆”这七个字。
因为花一旦盛开,就离衰落不远了,月亮一旦全圆,就离亏损不远了。
会说话的人,既能畅所欲言,又能不戳人痛处。
会做事的人,既能展现自己的才华,又能不把人逼入绝境。
好的关系,既能惺惺相惜,又能不越过彼此的底线。
做人忌满,万事求缺。
花半开,酒半醉,懂得适可而止,才是人生最好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