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尔之子》是一部由拉斯洛·奈迈施执导,格扎·罗里格 / 列文特·莫尔纳 / 乌尔斯·瑞恩主演的一部剧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索尔之子》影评(一):我们都是索尔之子
1.33的比例选择是正确的,狭隘的集中营里真的感受到了阳光和自由的可贵。别人的小事,索尔的大事,最后逃出去之后在木屋里,索尔直视镜头直视,就像直视观众,观众我们就是被索尔就出来的孩子。我觉得这是完美的最后一个镜头,导演还是选择了更加残酷的现实作结,理解。全片无音乐,完全不像亚洲电影电影
《索尔之子》影评(二):匈牙利佳作
影片用一直在男主角身后的跟拍镜头,用以往和别的集中营题材的不同的手法和视角去表现集中营的真实,残酷,让观众从另一种更深切的角度去体会集中营的那种紧张恐惧求生的气氛。让人至始至终都处于那种集中营的恐惧压抑状态。导演也是天才,处女长篇剧情片,就能得到奥斯卡认可,斩获最佳外语片和多个重要电影节最佳外语奖。
《索尔之子》影评(三):no zuo no die
看片的过程确实压抑,不是因为集中营的恐怖,我郁闷的是,对索尔这样一个比纳粹还危险的害群之马,那些准备起义的人为什么没有做了他,反而让他去完成拿炸药这样重要的任务(结果当然可想而之),以至当影片结束时,我甚至无法产生任何同类电影通常会有的同情,愤怒,恐惧等等观感,只想说一句:no zuo no die!
《索尔之子》影评(四):背景虚化了涌动的原罪,只剩下清晰的死亡和信仰。
就像是一场潜泳,憋了长长一口气,一路游走,突然就到了尽头。我坦白我一直在期待正义的高潮。浅胶跟拍贯穿了整部电影,麻木的脸,紧绷的后背,在轮廓线外虚化的背景里,我能联想到比一切更多的一切。突然觉得之前歌颂幸存者的电影转移了这场灾难的重点,几千人的生还比以几百万人的死亡,过于微小。索尔明白一切,终是一死,唯有信仰。
《索尔之子》影评(五):奥斯维辛题材的电影,看一次孽一次!
独特的拍摄角度犹如跟随其后,身临其间,模糊虚化镜头下的画面,让人陷入绝境般的挣扎。不得不看,无法回避的历史。影片并没有像《辛名单》、《美丽人生》中描绘人性的闪光,寻找生的美好,没有《逃离索比堡》越狱时的澎湃激昂!《索尔之子》是冰冷麻木的,面对生的权利被剥夺的绝望,看似偏执狂般的行为,其实是渴望被救赎。“在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
《索尔之子》影评(六):长镜头下的压抑
长镜头,浅景跟拍,很压抑,带入感很强烈。浅景镜头看不清集中营的血腥,但跟随主人公四处游走无时无刻不感受到集中营纳粹的暴行和屠杀的恐怖。无法理解主人公为何要置同伴的生死不顾,固执的为自己所谓的"儿子"寻找牧师下葬,看到后半部分还有一种小愤怒还短暂充斥心头。最后大家依然没有逃出纳粹的魔掌,只不过同样从集中营逃出来小男孩,给主人公一丝安慰。
《索尔之子》影评(七):导演将镜头拉的很近
导演将镜头拉的很近,几乎就是第一视角,这也更能反映纳粹的残酷性。影片用大量的手持特写长镜头,虚化血腥残忍的集中营屠杀,晃动灰暗的索尔特写,夹杂着突发的声响、事件,传递着不安、绝望及压抑氛围,身临其境的无助。但是要说明的是导演对于宗教还是有着一定理解的,本片的索尔有如发现神迹,不顾一切要找到犹太牧师为男孩下葬。索尔对生死已然绝望,而对于这件事却抱着极大的决心,是为一种宗教救赎式的寄托。
《索尔之子》影评(八):绝望
只到看完,我才明白索尔非要事事的搭上所有人性命埋葬的并不是他所说的非生之子,只是没有人性集中营中一点萤光,如他同伙所言,看来索尔之子的幻觉不是一次了,其实借此表现的是绝望,索尔埋葬孩子的动机无非是想证明自己还活着。电影镜头不离索尔须臾,无法言喻的压抑和黑暗,这就是绝望。(之所以不打三星以上,是因为我观看过程极度不安,人类自相残杀是多么可怕。另,此片B站上已经有了。)括号里的文字是为了凑数啊!
《索尔之子》影评(九):扭曲的人格
导演另辟蹊径,用近景跟踪拍摄的方式,极为精准地营造了集中营地狱般的环境与无辜个体的挣扎。 该片努力呈现了死亡典礼和死亡工厂的对比、仪式和机械的对比、祷告与吵杂的对比。当没有了任何希望的时候,在这个地狱的最底层,索尔心中的声音告诉他:你必须活下去,完成这个对你来说充满意义的行为,这是一种属于人类的、绵延已久的、神圣的意义。这种行为处在所有人类和所有宗教的起点,那就是——祭拜死者。
《索尔之子》影评(十):晃动的绿色
以及朗读者
选择这部电影作为了解集中营的第一切入口 也是无意
以跟随拍摄为第一视觉选的很好
观众入戏很流畅
只知道他要干什么不明白到底想什么
从开头到结局 眉头没松开过
并不喜欢宗教套路
但在人性角度来看
情节很合理
除去孩子 什么都不关心
这一点去看电影就能解释得了
也只有这一点 值得他去执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