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她有钱有颜,情人无数却孤独终老:客死异乡后,女儿命运与她惊人
日期:2020-08-15 13:15:30 作者:微姐 来源:微杂志 阅读:

她有钱有颜,情人无数却孤独终老:客死异乡后,女儿命运与她惊人

  作者 | 微姐

  首发 | 微杂志()

  封面图|©千库网

  微姐曾过一部老电影,名叫《茉莉花开》。

  电影讲了一个庭三代女性爱情命运,由章子怡一人分饰三角,分别是祖母、母亲和女儿

  祖母名茉,母亲名莉,女儿名花——光听名字,就颇有一脉相承意味实际上也暗合了三人的相似命运:尽管三个人所处不同时代,却都在婚姻情上倍尝波折

  都说世上最亲密关系,就是母亲和女儿的关系。然而这关系既亲密又复杂,远非血脉相连和心意相通所能概括,很多时候,母女二人的命运都一脉相承,呈现极大相似性

  例如今天微姐想要讲的这个人——

  后世人看来,黄逸梵身上背负的标签中,或许最著名的就是张爱玲的母亲”

  然而在黄逸梵一生追求中,“母亲”一直不是她最在意的那个角色。而她和爱玲的关系也颇为耐人寻味,张爱玲曾经说过,“那个不快乐的母亲,伤我最深。”

  而她们母女一场,人生际遇纵使初看大相径庭,却冥冥始终遵循着某种相同的特定轨迹,并且连最后的收尾都是惊人的相似:生前骄矜疏离不近人情的两人,同样在异国他乡孤独殒命

  1957年,61岁的黄逸梵在英国离世,想见女儿最后一面却未可得。

  1995年,张爱玲溘然长逝于洛杉矶,无一人在侧,直到几天后才被友人发现

  黄逸梵原名黄素琼。素琼,素白美玉寄托父母对女儿的殷殷期望

  她出身名门祖父是清末首任长江师提督黄翼升。

  而她的生父黄宗炎在她出生前便去世了,她和双胞胎哥哥就成了黄家珍贵的遗腹子。

  在她22岁那年,家里人将她许配给了名臣之后——李鸿章外孙张廷重。

  这段看起来门当户对天作之合,却成为她人生烦恼开端她与张廷重虽然家世相似,三观完全不同。

  黄逸梵尽管是庶出,但张家大夫人张氏对她还算不错,不仅物质条件优渥思想也十分开化,非常向往西方世界文化自由

  而她的丈夫张廷重却不能接受任何新思潮影响,思想保守古旧,更是喜食鸦片,并周旋于舞女之间,还曾和大舅子黄定柱一起逛窑子。

  这些行为让黄逸梵非常不耻,并十分苦闷

  眼前这个富庶家庭,已经成了她眼中的牢笼

  随着1922年张家大夫人的去世,家里的大部分财产落在了黄逸梵与孪生弟弟黄定柱的身上,姐弟两人,一个得到了家里无数价值连城古董,另一个分得了房产地产

  有了大把财产后,黄逸梵这颗十分向往世界的,更是蠢蠢欲动。她朝着时最流行的西式风格穿衣打扮,烫着爱司头,穿西式的服装

  而她的小姑子,即张廷重的妹妹张茂渊要出国留学,让黄逸梵看到了生活曙光

  她提出小姑监护人身份,随她一起出国。

  而此时张爱玲与弟弟张子静都已出生,都长大了。

  但黄逸梵顾不得许多,一鼓作气地狠下心来,在31岁这年,终于奔向了自己渴望的生活。

  黄逸梵的离去,让张家的日子彻底没了生机。

  张廷重夜夜笙歌,沉醉在鸦片烟里,无法自拔。并且沉迷美色,时常将妓女带回家。

  这种夜夜笙歌的日子过了几年,随着张廷重失去了官职而宣布告终。

  家道中落的张廷重试图挽回黄逸梵,而此时正赶上小姑子准备回国,思念孩子的黄逸梵决定回家。

  母亲的归来让张爱玲开心极了,觉得家里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气,同时她也渴望能够再次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张爱玲后来对此描写道:“花园洋房里“有狗,有花,有童话书,家里陡然添了许多蕴藉华美的亲戚朋友”。

  而重归家庭的黄逸梵,也开始履行一个好母亲的职责:她闲来会教女儿读英文单词、弹钢琴、画画,这段经历,是张爱玲灰暗童年里的一道光。

  所谓好景不长,张廷重故态复萌,不仅吸食鸦片越来越严重,甚至还开始注射吗啡,因此和黄逸梵爆发了无数次争吵。

  在婚姻中看不到任何希望的黄逸梵决定离婚,她请来了律师,起草了离婚协议。

  获得自由的黄逸梵,再次冲出国门,只是这次,她再也不会回头。

  她带着因分家产得来的钱财,开始了四处旅行。

  而张爱玲则失去了刚刚得到的母爱,生活再次陷入一片昏暗。

  离婚后的黄逸梵,就像一只出笼的鸟。

  她和小姑子张茂渊一起在阿尔卑斯山滑雪,一对小脚,比张茂渊的大脚滑的还快。

  她在欧洲的美术学校学画画,后来在马来西亚的华侨学校,还当过一阵子的教师。

  她那些年,几乎走遍了全世界。靠着变卖祖上积年累月传下来的古董,她开始了潇洒肆意的旅行。尽管每出手一个古董,她都会无比自责,但她认为,这是追求自由的必要条件。

  其实从这一点来说,黄逸梵和张廷重没什么区别,都是在挥霍着祖上留下的产业过活。尽管黄逸梵也曾想过要独立,可她没有经商头脑,每一次都以失败告终,从始至终,都是她的好出身在支持她过上想要的生活。

  她的生活可以说是奢华无度:家里的地毯织的是毕加索的画,瓷器来自英国,就连她喝的也都是来自英国的羊奶。

  张爱玲曾回忆道:我所知道的最好的一切,不论是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都在这里了。

  后来,她尝试着回归到家庭中,在张爱玲中学毕业的那年,她回到了上海。

  随着1938年,日本人打进了上海,黄逸梵叫张爱玲去她那儿住上几天。

  但两人多年未曾相处,想要磨合好实属不易,而黄逸梵的很多理念让张爱玲无法接受。

  你说她不爱张爱玲吗?显然不是。她对女儿明显比儿子更好:她认为,重男轻女的前夫肯定不会耽误儿子,所以就把自己所有的期望都放在了张爱玲的身上。

  她不顾众人反对,把将张爱玲送进了最好的女子学院,让她去接受最好的教育。

  但她又的确考虑的不够细致:她把女儿送进学校里后就不再管她,结果张爱玲成了该校最穷的学生,每天都要拼命赚钱和省钱。

  而黄逸梵却住在香港最好的酒店里,过着奢华的生活。

  她給张爱玲灌输的某些教育理念,理性的有些可怕,类似于今时今日流行的毒鸡汤。

  例如,当张爱玲遭到父亲毒打、软禁之后,母亲私下传话给她:“你仔细想想,跟父亲,自然是有钱的;跟了我,可是一个钱都没有,你要吃得了这个苦,没有反悔的。”

  这话很现实,细品之下没毛病。但唯独缺了些感性的关爱——例如大部分的母亲,会一把搂过受委屈的孩子,落下疼惜的泪,再絮叨一些没什么用,但却能抚慰心灵的话。

  但这种亲昵的姿态,在黄逸梵母女中从不曾有过。张爱玲曾说过,“妈妈不曾吻过我的脸颊”,并对此耿耿于怀。

  受母亲的影响,张爱玲对于各种时髦服饰非常向往,但是经济状况又不允许她随心所欲。而黄逸梵在自己的钱花的差不多的时候,甚至对张爱玲说:若现在嫁人,不仅可以不读书,还可以用学费装扮自己;继续读书,不仅没有装扮,还要为学费伤神。

  她明明送她进女子学堂,如今又告诉她,嫁入可以解决当前的忧愁,这样矛盾的做法,和她当时内心的矛盾一脉相承:回国后她想尽快融入社会,但又在抗拒社会,害怕自己被社会同化,变成自己曾经鄙夷的那种人。

  尽管她对张爱玲缺乏关爱,却又坚持为她聘请犹太裔的英国老师来补习数学,尽管学费高昂,每个小时就要五美元。

  即便这样,没过多久,她再次离开熟悉的子女和日常,前往国外追求自由,留下女儿与姑姑两人一起生活。

  她的摇摆不定,她的患得患失,她的冷漠理性,终于给张爱玲造成了一生的影响。

  张爱玲对华服和妆扮的狂热喜爱,和母亲如出一辙;在母亲对她金钱观的教育下,她建立了自己对金钱的观念——”就算是父母的财产,丈夫的钱,也不如用自己赚来的钱自由自在。那是女人的权利。”

  黄逸梵一生想实现而未实现的金钱独立,张爱玲做到了。

  离婚后,黄逸梵身旁围绕着形形色色的男人。

  她模样出挑,气质出众,优秀的男人比比皆是。有愿意为她离婚的外交官、痴心恋她许多年的美国商人,还有相貌英俊的军官……黄逸梵游走于各色男人间,但只谈恋爱,不谈结婚。

  或许是因为钱多,时刻要提防着男人图她的钱。并且她也清高自傲,从不向男人低头屈膝。

  而张爱玲尽管和母亲一样清冷孤傲,但在爱情上却大相径庭。在她和胡兰成那段人尽皆知的爱情中,卑微尽现。

  因为母亲的冷淡疏离,自小一直缺爱的张爱玲,陷入擅于博得女人欢心的胡兰成的情网中,几乎是命中注定的事。

  被降服的张爱玲爱的卑微,甚至说出“在你面前,我觉得很低很低,低到了尘埃里……在尘埃里开出花来”这样的话。

  她对爱的渴求,远大于对金钱的渴求:她不仅用自己的稿费接济着胡兰成,甚至在两人分手时,还随信寄去了30万稿费(这个30万非现在的30万,但她经济上给胡兰成巨大帮助确是事实)。

  但金钱买不来爱情。胡兰成始终周旋在无数女人中间,最后和上海滩传奇人物——佘爱珍结婚,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而张爱玲在历经几场情后,兜兜转转,孑然一身。

  成年后的张爱玲,所做作为经常让人觉得她不近人情、性情薄凉。36岁时,张爱玲曾怀孕,却冒着生命危险打掉了腹中的孩子,很难说和母亲对她的影响没有关系。

  她在《小团圆》中,给自己取名“九莉”,其中就有一段,张爱玲在被问到是否要“生个小孩”时,轻描淡写地笑道:

  “我不要。在最好的情形下也不想要,即便又有钱,又有可靠的人带。”

  而在这本书的末尾处,她写道:

  “她(九莉)从来不想要小孩,也许一部分原因也是她觉得如果有小孩,定会对她坏,替她母亲报仇。”

  她怕,怕生下的孩子会替自己母亲黄逸梵找她报仇而对她不好。

  她心知自己对母亲不够好,但又做不到对母亲过分亲近。

  横亘在母女心中的大山,直到黄逸梵死去那天,都未能被移除。

  年老之后的黄逸梵,开始害怕寂寞。

  她从福利院领养了一个小女孩,但是又无法容忍小姑娘在吃饭时候不讲礼仪,最后又将小姑娘送了回去。

  她渴望亲情,但性情飘忽不定,不愿付出太多,终其一生,让她愿意为之赴汤蹈火的唯有自由,但即便于此,也是在丰厚的家族资产的支撑下。

  1957年,黄逸梵病重。她给女儿写信,说唯一的愿望就是见见女儿。

  而彼时张爱玲正在美国,她并没有按照要求赶到伦敦,而是寄了100美元给母亲。

  一个月后,黄逸梵去世,终年61岁。

  张爱玲恨母亲吗?显然是恨的。

  她认为母亲梵对她丝毫爱也没有。小时候找妈妈要钱的时候,张爱玲时常遭到她的冷脸,让她受到了巨大伤害。

  她梦想有朝一日自己挣钱了,把用过的母亲的钱一并还给她,这样就可以“两不相欠”,还可以狠狠地报复母亲一顿,让她尝尝自己这些年尝过的滋味。

  多年后,母亲再次从国外回来时,张爱玲已经成名,她认为自己终于能够偿还母亲为她花过的所有钱了。

  她把钱递过去,感谢母亲为她花了那么多钱,末了还说“花你那么多钱,我一直心里过意不去。”

  说这话的时候,张爱玲脸上还带着笑。但黄逸梵收到钱后,完全怔住了,良久,她落下泪来说:

  “就算我不过是个待你好过的人,你也不必对我这样,‘虎毒不食子’啊。”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张爱玲报复母亲的效果达到了,她这个举动对母亲造成了巨大的心理伤害。

  黄逸梵一生追求自由,却未想到,会因此牺牲掉自己和女儿之间的最后一丝温情。

  她将自己剩下的古董和钱币装进一个大箱子,悉数寄给张爱玲。这是她最后的母爱的表达。

  大概就是在母亲离世后,张爱玲才恍然开始觉察到自己似乎做错了什么。

  她生了一场病,病好后她对母亲的态度也有了改观,此前她一直觉得是母亲对不起她,而现在,她觉得是自己对不起母亲。

  只是她和母亲之间的是是非非,再也没有了挽回的余地。而张爱玲内心极度缺乏的安全感,亦再也无法弥补。

  兜兜转转,她和母亲,走上了相似的人生境遇。

  母女之间的纠缠,是剪不断理还乱,想要避开的井,最后却成了埋葬自己的坑。

  而黄逸梵终于求到了自己想要的自由,只是为此也付出了相应的代价。

  在看,黄逸梵一生的得与失,值与不值,也只有她本人知道了。

  

  参考资料:

  周冲的影像声色《黄逸梵:踏着三寸金莲行走世界的女人》

  新周刊《为什么女作家几乎都有一言难尽的母女关系?》

  关于作者:微姐,万千女性的知己好友,与你聊聊心事,共品人生百味。每天午后,准时相约。

  记忆里的性感女神现在怎样了?

  被指命硬的她,活成了一个传奇林有有能成为另一个天王嫂吗?

  推荐关注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她有钱有颜,情人无数却孤独终老:客死异乡后,女儿命运与她惊人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