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洋的幻象》是一本由邵毅平著作,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出版的平图书,本书定价:17.00元,页数:1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东洋的幻象》精选点评:
●解读上个世纪中日法三国文学中的中国与日本,让我深度了解当时的“看景,看景中人,被景中人看”的真正意义了……
●挺好玩儿的,特别是前面写清少纳言的部分,邵老师讲的八卦趣闻比文学研究有意思。觉得芥川龙之介是个挺没操行的人,还好不看他的书。
●看到好幾次笑出聲來
●结婚狂诗曲
●啊,作者真是一个高级的人。
●中日法三角恋
●1,对谢阁兰尼采精神的分析较深;2,以中国古籍的重新梳理回应谢阁兰有启发意义;3,邵南关于<碑>的一篇分析欠深入,但提供大致介绍和分析角度,以及,他的法语翻译似乎不错;4,对比芥川龙之介对中国的认识和洛蒂对日本的认识,提出分裂的中国和分裂的日本的概念,并说明日本人的心理,对思考今日中国有启发;5,芥川龙之介对19世纪末文学感兴趣;6,永井荷风把明末诗人王次回比成"中国的波德莱尔";7,横光利一一则提到纪德;8,另有有关鲁迅、<徒然草>、<细雪>、<围城>等五篇未读。
●芥川看中国,洛蒂看日本,都是“幻象”罢。
●有趣而不失学问
●认真谨慎的老学究···额···或许也不算老
《东洋的幻象》读后感(一):值得一买
涉足比较文学之类的,写出煌煌巨篇来是正常的,写得温柔细腻反而难得,更兼活泼有趣。其实读完之后,还可以发现,邵爸有颗八卦的少女心,比如讲倚松庵的故事顺带八一八谷崎润一郎的婚史....
在卓越打了折入手的,感觉很划算。装帧、排版、插图都很正,是一本用心做的书。
《东洋的幻象》读后感(二):微观东洋
读后方知《围城》日译本名《结婚狂诗曲》,日译者荒井健、中岛长文等,1988年由岩波书店出版。荒井健在译后记说:“钱钟书本来的地位应该与博尔赫斯、巴赫金比肩并列而毫不逊色,但由于置身于20世纪后半叶最严酷的一神教式社会中,所以其稀有的才华未能得到充分的施展。这真是无可挽回的损失!”
顺便说一句,本书纸质手感特好,非常喜欢。
《东洋的幻象》读后感(三):每天早晨读一点
从收到书到读完已过去半年,想着"啊既然要读完老师要求的书还遥遥无期不如先看掉老师自己写的书",全用早饭时间慢慢看掉了。"读书人书系"的名字用的颇为贴切,这到底还是一本学人的小文集子,每一字句都潜藏着扎实的功底,哪里的文章,哪里的建筑,谁有怎样的观点,无一不字字落实,详实考证。自己的看法也是洋洋洒洒写了出来,颇有些幽默调侃,写清少纳言如同写自己的女儿,充满了欣赏和喜爱。果然文如其人呢,面上和蔼,治学严谨,又意外地随和爱开些玩笑,嘿嘿,可能又是"臭次乱飞"了,这本小书也是"腹黑"呦。豆瓣第一次写这么多字,就以此来感谢老师赠书之谊吧,尽管许久没联系了…我在好好读书呦![鞠躬]
《东洋的幻象》读后感(四):这是很有意思的。
书名取之谢阁兰《中国的幻象》。恕我孤陋寡闻,之前从未读过邵毅平先生的只言片语,故而开卷前未抱很大期望。
一路读将下来却甚喜,连最后略晦涩的附录也兴兴头头地看完。
封面是谷崎润一郎故居倚松庵的外景,配合古旧的绿显得很低调,有种凝止的感觉。一脚踏进去,仿佛就将跨迈过时间的荒原。
邵先生行文时有跳脱处,意兴飞扬的,切入点也甚妙。书中提到的作者作品,除谢阁兰先生外都比较熟悉,读起来便很有意思。第一和第二篇的“读《枕草子》”和“读《徒然草》”,笑得我XD
(是说,清少纳言的口头禅就是“这是很有意思的”“这是很有意思的事”。兼好法师则是“殊为有趣”。咳。)
又,第一次知道原来《围城》的日本译名是《结婚狂诗曲》,嘿。
《东洋的幻象》读后感(五):真是差到极致就是好。
一类读书看心情,二类读书看书名,三类读书看出版社,四类读书看作者。我就是看着这本书的书名很有“幻想”,很有那么点“一探究竟”的诱惑,于是买了这本书。看毕,懵懵懂懂,可在豆瓣上却出奇的好评,翻看评论,原来书里面所提到的文学作品,自己只是听闻没看过,比如《枕草子》、《藤野先生》、《神道碑》等;当然,就更不知这本书里面的“乐趣”所在。然而,耐着性子也罢,读书笔记还是得挤出些能说的,不然这点看书的时间不就成了走马观花的浪费而已。。。
这本书讲诉了中日法文学中的中国与日本,而为什么加入了法国?要知道法国文学是近代欧洲文学的代表,更加能代表近代欧洲人对中国与日本的看法,换句话说,加入法国文学的看法,是以旁观者的角度在看待中国与日本,所以也对我们正式的认识这两个国家有着很大作用,这在后面会说到不同之处。
同样的道理,只要打一架,中日关系就会有一段蜜月期。比如,中日甲午战争。人们都说什么耻辱啊什么的。可是,你想错了,甲午战争后,中日关系可是正式进入了一个相当好的蜜月期的。那时候大量的中国留学生被派到日本去留学,鲁迅,孙中山这一辈都是那时候去的,在中国搞什么五四运动啥的,都是留学日本回来,有思想想法的学生闹的。而且有大量的官员到日本去学习,学习什么?就是日本的宪政改革,学习制度。还有就是,你以为辛亥革命真的那么容易么?搞革命是需要钱的。孙中山没有日本的支持,能混的南京大总统吗?能搞垮清政府?所以,现在很多说日本改防卫大纲,说是要宣战。你就打一架呗,一打架,矛盾就都释放了,关系就好了。日本人,是很简单的,不像中国人,什么都很复杂。日本人是谁牛逼就学谁,就敬畏谁——日本的学生装就是仿制的美国海军水手服。
在日本文学里面,早期的文学对中国是相当的崇拜和敬重,也通过早期的文学使得日本人对于中国这个东方大国是无限向往的。换句话说,过去的日本人觉得中国很牛,很佩服中国,并向中国虚心学习的。比如中国早期的除了什么《三字经》《孙子兵法》等保存下来的经典以外,很多我们不知道的很牛逼的古书都被我们自己给烧了,但很多在日本都能找的到。再比如,开眼看世界的《海国图志》,魏源写的。中国根本没人看,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搞个《四洲志》最后居然被清朝以“从洋媚外”为由抓了起来。但是,《四洲志》充实后的《海国图志》,日本人早早的拿过去,翻译成日文,第一年就有7000多册卖出去(7000可不得了哦,要知道那时候可没有广告,互联网做宣传)。间接推动了日本的明治维新,这书可多牛逼。所以,别人就是那么爱向强者学习。咱们应该佩服,而不是嫉妒。
但是,进入清朝后期,欧洲工业革命遍地开花,伴随着欧洲文学的传播、日本对外交流的扩大以及日本自身的成长,中国跟欧洲甚至日本的差距就明显拉大了,可以想见,这一比较,中国就是成了垃圾、最不开化的支那人——一个更大的不断提升的强者,欧洲;一个向强者靠拢,在不断充实自己而进取的日本;面对一个不开化的,还继续堕落着的曾经自己的兄弟大哥,清朝。这种由崇拜到瞧不起的转折一瞬间就能发生。就如同人一样,一个人天天在堕落,另一个人天天在进取改变,你会对他们分别抱有什么样的眼光和态度呢?而,如果这个天天堕落的人还是你最亲的大哥,曾经崇拜的大哥。不断进取的你是不是也想为他做点什么?你会不会说他?然后,会恨他不争气,批评他?最后,实在急了,甚至因为他的顽固不化,堕落败家,而气的不得不大打出手?日本之于清朝,就是如此。所以对于日本的思想,我们换个思维就对了一些。
从上面说的,先总结一下这本书。也就是说,文学都是带有自私性的。比如,日本眼里欧洲强大,清朝垃圾。所以文学里面就会大量充斥着,日本人与欧洲人在如何的靠近,对清朝的野蛮,邋遢如何的恶心进行着渲染(其实自己也不咋地。这在营销学中,运用起来的叫精神消费,就是让你买个东西后让你感觉靠近上层人士一点,比低阶劳动者、苦力等不文明的“支那”一层高一点,其实自己咋地最清楚。)。而近代中国的文学呢?比如鲁迅先生眼里的中国,本人就是日本留学回来的,一对比,中国确实太差劲了。所以,文学怎么写?也就只有写不好的东西来告诉大家我们应该改变。所以,中国近代文学,说日本、欧洲确实是好,但也有些批评不对的地方;中国确实落后,但也隐约透露着中国自己老祖宗一些东西的伟大,为了什么?不过只是竭尽全力的想为落后的中国些许点“大国”的颜面罢了。而这本书也免不了这一点,对自己国家的偏袒:别人再好,也有缺点嘛;自己再差,也有可圈可点的地方。
这是中国与日本对相互之间的看法。好吧,这本书牛逼的地方就是引入了第三者的角度。法国,虽然是战争的强者,但是文化思想是自由的,所以少了些偏袒。在法国人眼里:日本之于法国,犹如,中国之于日本。日本在法国人眼里也就是支那,肮脏的,恶心的,不文明的国度。中国对于法国,,,哈哈,,都差成那样了,已经没法用更差的语言来描述了,还能怎么写文学?毕竟是曾经的大国?留点面子,总的找点可圈可点的吧。这本书有趣的地方在于把皇室的贪图享乐,昏庸无道视为尼采思想的享乐主义的法国人看法罗列了出来。昏庸无道居然是应该被推崇的,值得思考,接受的,理解的,毕竟,人生在世,只有一次。靠,顿时觉得,思想大开。。哈哈,真是差到极致就是好。。。。好了,笔记写到这里了,不知亲有什么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