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转折1937》是一本由明河在天著作,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5.00,页数:27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转折1937》读后感(二):以下整理自作者的微博
早在1927年4月,蒋介石在召见蒋百里时,百里先生就着重指出:中国的外交,第一线是日本;如果日本对中国革命怀有戒心,势必引起中日纠纷。现阶段,宜对日本采取忍让的缓兵之计;等到统一告成,国防建设有了头绪,再和日本清算不迟(蒋介石对此深以为然,后来基本是贯彻了这一忍辱负重的主张)。
7月7日深夜的冲突,不过是一次小小的意外,消息很快传到了东京,“无论是军队的参谋本部还是新任帝国首相近卫文麿,都未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某D神奇地就在7月8日发出了“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的激烈呼号!中日双方政府都在积极谋求和平解决,但是某D却在火上浇油!!
前些天看了一段文章,里面提到有个西方人经过研究认为:假如抗战推迟2年爆发,那么中国完全可以独力战胜日本。不管怎么说,抗战爆发越迟,对于中国军力的壮大和国防的完善越有利,1937年战争的爆发实在太仓促了。
不可否认,苏俄与英、美、日等列强的确存在着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但国家利益的冲突也是非常明显的事实。在远东,苏日这对宿敌的矛盾冲突格外醒目,制造和扩大中日的对立情绪是完全符合苏俄的战略利益的,可以说,1937年中日全面战争的爆发,就有苏俄(包括早已沦为它的外交工具的共产国际)及其代理人的一份火上浇油的巨大“功劳”。
全面抗战究竟是怎么爆发的呢,难道真的是日本当时蓄意侵略的结果吗?千万别说你了解抗战,《大转折1937:中日全面战争爆发始末》震撼揭秘!它要告诉你这场改变民族命运的战争到底是怎么爆发的,唤起大家最深切的反思。
本书最大的亮点,就是大量结合了日方材料,中日材料互证,告诉你一个立体的真相!
1937年爆发的中日全面战争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在日本方面,他们到底是如何一步步地采取行动的呢?只根据中国一方面的材料,显然无法得到一个立体的真相,《大转折1937》这部书就做到了拒绝一家之言、中日史料互证。不过,这部书只是提出了问题,真正要澄清这一巨大的历史悬案,看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大转折1937》读后感(三):历史:宜细不宜粗
《大转折1937》读后感(四):“历史”是经不起推敲的(转自当当)
这里说的“历史”主要是已经成为定论、“宜粗不宜细”的那个历史,尤其是官方做出的结论。
随着思想控制的相对宽松,尤其是互联网带来的信息革命,冲破某些思维定式已经成为可能(推翻既定结论更容易)。就像作者自己承认的那样,本书可以说是信息时代的一大成果,因为它指向一个可怕的事实,一个令我们深思的事实。
虽然这部书只是揭示出冰山一角,并没有给出答案,也许是资料不好查找而未予实证,也许是作者不敢在这一问题继续深究,但是他都告诉我们:中日之间也许从一开始并不具备爆发全面战争的条件,也许是苏俄及其代理人一步步将战争的祸水引向了中国,从而引起中国历史的再一次大的转折;另外,还包括抗战推迟几年爆发的设想。
很多人都觉得这部书非常震撼,可能主要在于它颠覆了诸如我们对于日本政府(军阀集团)的某种固定认识、苏俄对华之态度等问题。它再一次告诉我们——对于中国祸害最深的,绝不是日本,而是苏俄!
这部书绝对是一部好书,它不是一般性的描述战场上的片面事实,而是把政治、外交等决策领域也一并予以表现,尤其是日本方面对战争的矛盾、复杂反应。当然了,可能材料搜集得还不够丰富,但是就提出问题本身,已经是难能可贵了,作者并不满足于检讨战争的成败得失,他开始思考战争爆发本身了(大量引经据典,很有看点)。
有人指出“这篇著作尊重历史,考究严密,内容值得推荐”,又有人说“确实是好书,通过搜集大量的资料,深入揭示了影响中国未来走向的一场战争的爆发过程”,我看最最可贵与难得的,绝不仅仅是中日材料的互证,而是一种带有怀疑精神的问题意识!有了这种意识,我们的历史才不会如一潭死水。
就像沈志华的《朝鲜战争》一样,虽然材料和细节是重要的,但若无大胆的怀疑精神,还是很难突破固定思维定式(如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以及摆脱为追求真相而引发的恐惧!
真实、真相是探求真理的第一步,没有这第一步,这个民族就注定了要在悲剧中反复沉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