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福会》是一本由[美] 谭恩美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joyluckclub中文版,买回来除了因为推荐给了妈咪,也想自己对照英文版再翻一遍。
●四对母女,穿插写的手法有些混乱,有时候会对不上号,与我而言,更偏爱写母亲的章节。书中几处对我触动蛮大的,最喜欢许安梅母亲的故事,其次是映映。但素云在战乱时不得已丢弃双胞胎的情节,让结局更加出彩。
●2012.9.25想读 前几个月读了
● 我们是世界上最爱彼此的人, 所以, 也会是最有能力伤害彼此的。
●好像是中学时某次明珠台周末播出的电影,最终大学时看翻本书才大概明白中心内容。
●男权社会渗透于女性意识深层的自我贬低排斥,自我抹杀的传统观念,是一种集体无意识。在这样的观念之下,她们自然永远无法达到母辈的要求,也无法正视原本的自我。母女们的悲欢故事大部分都是以沉默和打破沉默这条主线编织起来的,沉默已经变成了一个象征,它那巨大的毁灭性力量摧毁着女性赖以生存的自尊,自信和勇气,使她们在沉重的压抑之中丧失生存的能力。然而一旦打破沉默,这毁灭性的力量就会立刻消失,被压抑已久的人性就将得到复苏,平衡和谐的关系就会得到恢复。年轻一代的女性从母亲身上汲取了精神的营养与力量,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新的生活。是小说的结尾处吴晶梅在母亲去世之后代表母亲去大陆寻找她失散多年的双胞胎姐姐一幕所象征的。
●脑海里一直是李安的电影,还有严歌苓的一些小说。虽然结尾不怎么样,翻译也让人怀疑是否保留了原著风格,但是其中的很多思考已经很直击人心。
●The Joy Luck Club
●对母女情无感
●寻根与感恩。可怜天下慈母心,到底是生汝养汝的母亲。我想小说的意义是深远的,除去对作者自身的意义,还在当时对白人社会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社区的窗,也给本土读者一次了解海外华裔的生存发展境况的机会。而最最让人动容的,还是文字之中的女性呼声以及母女深情——让我下定决心找一个机会,彻底去认识我的母亲的前半生。小说的嵌套设置挺好的,可惜虽然有四对母女,怎么看都是同样的一个女人,该说是叙述声音的一致性呢,还是人物形象的不饱满呢?或者到底,母性都是相同的吧。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没读过原文,但是觉得译文相当行云流水,十分自然。应了那个谁说的,译作就是原作者用中文写就的。但似乎,程乃珊“侵入”原著不少,引来骂声一片?
这本书虽然很薄很短,但是有很多地方让我感动到流泪。我和我母亲的年纪和书中母女的年纪差不多,许多的小细节,虽然是在不同的文化下,仍然有着共通点。看这本书的时候是和母亲一起看的,对我们都很有启发。
虽然看点评说写上一代的篇幅,由于作者本身的经历,有些偏颇了,但我想这也代表了另一种视角和理解,未尝不可。无论时代如何改变,母女关系的表现形式如果多样,精髓是不变的。
《喜福会》读后感(二):四个女人的命运转折和她们的后代
我问Ron有没有看过一本西班牙小说《时间的针脚》并把它西班牙名字给他看,他说没有。也是,他这只旅行的青蛙毕竟在世界各地走了二十多年确有可能没看过11年畅销热门。然后他给我看了放在包里的《沉没之鱼》。借此,他听说了玛利亚·杜埃尼亚斯,我知道了谭恩美,文学这座桥梁。 小说讲的是早期美国华人移民社群氛围下四对母女间相处的故事,新老价值观的碰撞考验着彼此间爱的表达,私以为结婚后育有孩子的女生看会更有共鸣。这本书主要吸引我还是它对上个世纪初中国旧社会的描写,生动新奇,以及麻将会的背后是作为华人移民这样弱势群体在抵达arrival country初期相互的扶持和对故土亲人的深切思念。电影也挺味儿的。
《喜福会》读后感(三):我的男神推荐的书
在美国读法学院第一节课,合同法的教授是个巨帅的黑人哥哥。常春藤毕业2个博士那种,西装永远笔挺一丝不苟,左边口袋放一小块领巾。我无比花痴的每次上课坐第一排用星星眼凝望他。
一次他和我们几个外国学生吃中饭,问我们有没有看过"Joy Luck Club",大家纷纷表示没有,于是他就震惊了。推荐我们来看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华裔的女孩子回忆她妈妈的故事。我越听就越耳熟啊,就把这个club个名字翻译回中文想了下。。。啊,我看过喜福会啊。
那时候我英文还不好。所以已经忘记自己跟他说了什么。不过我还是一如既往的坐在第一排听他的课。第一个学期结束之后,他说你们是我的第一批学生,我会永远记得你们的名字的。你知道,人对第一次总是难以忘怀的。全班哄堂大笑。
毕业之后,他加了我的facebook。我从来没找他聊天过。但是我一直记得那一年,我无比花痴一个教授,那是我苦逼的法学院时代,一点微弱的光。
《喜福会》读后感(四):站在河流两端的两代人
爸爸在小学的时候就向我大肆吹捧这本书了,因为这本书的作者是湖南籍美国人。中国人写得书第一次登上了美国的畅销书排行榜第一等等。前几天在校图书馆偶得这本书,欣喜异常,回去就开始细细得阅读。这本书分别写了两代女人。第一代得母亲出生在中国,在中国度过了很长一段岁月,后来因为战火的原因来到了美国。书里面主要描述了她们在中国的成长经历;第二代女儿出生在美国,是被“意大利面和可乐”喂大的一代,她们甚至不会说中文。这两代人因为成长环境的不同而产生了很多分歧和不理解:母亲一代给的是中国传统式的母爱,而女儿一代却被这种爱压的喘不过气,纷纷要求美国式的尊重和自由。她们的沟通异常困难,母亲和孩子好像都是站在一条河的两端去揣摩和试图理解对方。而这条河又宽又广,很难跨越。他们一辈子都无法彻底理解对方。这其实就是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一场博弈,不过,都是打着爱的名义。
两本书对比特别强烈。童年时代的母亲或是千金小姐,或是姨太太的女儿或是童养媳。她们从小要服从的第一个原则就是“服从”。直到后来经过世事的种种不公特别是战火的摧残后,她们才觉醒,发现为自己奋力争取才是最重要的。
而女儿们从小就在奋力抗争,采取不服从或者是离家出走的方式向母亲的高压统治而奋争。她们不想成为母亲们的布娃娃,顺从地走向她们期待的方向。
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她们都是困惑的。母亲对孩子们充满了困惑,孩子们对自己的身份充满着困惑。其中,第二种困惑让我觉得尤为揪心。在白人眼里她们是中国人,但是在中国人眼里她们又是美国人。这种无根感或许也跟40时代去台湾的外省人一样。她们的根或许早就遗失在了消逝的时空中。我觉得这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每个人都是需要根的,否则我们就不需要对炎帝黄帝崇拜,不需要立族谱等等了。因为根代表的是身份的认同,否则就像落叶一样,找不到落下的方向了。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寻根文学为人瞩目,文化都想寻找一块厚实的土地站立住,而不是无根的浮萍。我很为abc们感到悲哀,因为他们一直会有身份的困惑;也为他们的父母悲哀,因为他们不是在为自己养孩子,而真正是帮美国养孩子。记得书中的妈妈气急,总是说:”你们这帮美国人。“这个让我觉得很恐怖
《喜福会》读后感(五):信仰与命运
每次写东西,最头痛的就是取题目,觉得短短几个字难以概括想要表达的情绪。所以通常都会将一瞬间想到的作为标题,因为懒得再想了。
读喜福会的时候,没有以往读外国文学的距离感。也许是中国文化的气息让我能深刻地感受文章所传递的思想和情感。妈妈们所经历的年代太过久远,以至于除了感叹妇女无奈的婚姻、生活和突如其来的变故,似乎很难建立起心灵相契的桥梁。但是在读女儿的那部分就完全不同了。那些对妈妈的抱怨、抗争,那些少女的敏感、不安,简直是我内心的独白。那些与妈妈在一起的片段,好像就是我以前生活的部分写照。
书里说,美国长大的女儿和从中国漂洋过海的妈妈之间隔着一条河,只能隔着河互相关心。其实,我和我妈又何尝不是这样。虽然没有他们这么大的隔阂和分歧,但是小争端还是无处不在的。就像我不喜欢妈妈老是给我夹菜,好像我是三岁小孩,讨厌她在别人面前像训小孩似的教育我。薇弗莱说“妈就是这么厉害,他永远知道如何击中要害”,是的,妈妈就是这么厉害。天知道,我有多害怕她说出那些让我无法反驳又不想面对的话语。所以我总是用强硬的态度回击他对我的关心,好让我脆弱的自信心不至于崩塌。我需要从身边的人那里汲取信心和能量,可是父母好像害怕我太过自信以至于太大意,不断提醒我现实的残酷和我不努力会带来的后果。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总是会想到那些与妈妈在一起的点点滴滴,那些后悔着的且回不去的曾经。有那么一瞬间,我很想对她说:“妈妈,对不起!我没法成为你希望的那种女儿。我没有其他姊妹优秀,可能也找不到姐夫那样优秀的男人。未来也不知道会怎样。可是不管怎么样,我都是我,希望你可以接受那样的我。请不要对我太过失望。”一边想着这些话,一边就开始掉眼泪。没办法,有些东西就是不可避免。
好吧,有些扯远了。其实,一直以来,我都想成为妈妈的骄傲,想让她在别人揶揄我时站在我这边,而不是和别人一起数落我,叫我难堪。我知道我的很多想法都很幼稚和肤浅。但却是我最真实的想法。这本书带给我太多的感慨与共鸣。我觉得好书就应该如此,用真挚的感情讲述故事,引起读者的思考与内心的情感流动。这就是我一直坚持的情感的力量!
最后,我想说题目与内容没有什么必然联系。那只是我一瞬间想到的,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