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棺夫日记》是一本由(日)青木新门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死的终极问题是如何活?活的终极问题是如何死?出于对死的敬畏,不敢亵渎与之相关的职业,事物,以及思考。
●看过电影再看小说,其实电影已经拍的很好了,当时还下定了决心,如果找不到工作,就去当入殓师.....
●前面写的出现场还比较好读,到了第三章话锋一转居然写了整一章的诗人同宗教,看得磕磕巴巴。看完应该说,人的生是一场修行,死亡也是另一种修行。不论选择生死都是个人的权利,与其从生的角度看待死,不如站在死的立场上,就会觉得死亡并非可怕的事。
●从接触死亡到理解死亡—— 从思考死亡到思考人生—— 从思考人生到思考佛学。 我能想象他的经历,但我并不想接受他的佛学。
●这是一本关于生死、宗教的思考的书。我觉得以我的年纪来说看这本书有点太年轻了,等我经历过更多的事情,再看这本书,也许会有新的体悟。
●几乎就是心灵鸡汤了啊。不过第三章阐述的关于佛学的很多论点还是深入我心。
●相比原著,《入殓师》的电影要好看的多。不推荐,我了解就可以了。这本书像是小说、日记、自传、福音书、哲学书的混合体,单开却什么也不是。由于和日本文化特性的不同,加之自己佛教知识的匮乏,对部分内容并不太感兴趣,但也欣喜绕过,读到结尾。它用诗的语言(青木新门曾是落魄诗人,后改行纳棺),极大篇幅阐释生死与开悟、宗教与科学。喜欢它的是,对死天高云淡、从容平和的态度。多数人知道生,也知道一点死(尽管非常厌恶),但毫不了解生死相依、转换的那部分。人只有经过切身体验,才明白处于漫长永恒中的一瞬般短暂的人生是何等重要,品尝到活着和能够活着的喜悦,从而任何情形都从容而活。
《纳棺夫日记》读后感(一):为什么一定要加标题?
没有用了 它涌流不止 咕嘟咕嘟地喷涌而出 从昨夜起,我就血流不止,无法入眠 那里是一片蔚蓝静谧 我可能快要死去 可那是什么风在吹啊 已经快到清明了 就像从蔚蓝的天空冒出,蜂拥而来一般 吹来美丽的风 风儿吹动枫叶
《纳棺夫日记》读后感(二):感人至深
在看到电影《入殓师》时才明白如此宁静地面对死亡,同样是出于敬畏出于美好的心灵。
所以,在看到《纳棺夫日记》出版,就很是想有这样一本书,朋友帮忙买来,迅速地开始阅读,读完时已泪流满面,如同当时看电影时那样。
《纳棺夫日记》读后感(三):死人比活人安详
文章的字句很朴实,行云流水般的记录着人的生命最后一个部分。昨天读到了一句话,让我很震撼,死人总是比活人看上去要安详,哪怕这个人曾经是杀人越货的狂徒,在人生命完结的最后一刻,都是安详的面容,静静的离开这个世界。
相比之下,活着的人更加痛苦,面目狰狞的形态各异的守在死者身边。
《纳棺夫日记》读后感(四):面对死亡时的领悟
死亡在纳棺夫这里成了每天都要面对的东西。
这部小说让我想起美剧《六英尺下》。主人公都经营着一份死亡的产业,他们在别人眼中过着不可思议的生活。
但实际上,他们和别人一样,在死亡的面前也会恐惧和悲伤,还得用自己的双手送逝者上路。
看完小说,知道了他们的一切,也明白了他们对于死亡和消逝的理解。
《纳棺夫日记》读后感(五):生死一瞬而已
我们从黑暗中走来,最终仍要走向黑暗,却对前一个黑暗从容淡定,将后一个黑暗视为恐惧。只是有了这恐惧方有世间百态。有人说现在消失于过去吞噬未来的时刻。这句话理解的方式很多。但放大了来说,我们每个人,便不过是历史洪流中的一些细沙。可是对于我们自己而言,这一瞬间却是何等的重要。
如果每个人都悟了,何来世间百态。对我而言,最好的状态也许是彻悟之后,不笑红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