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真实案例 || 活着长大的“朱晶晶”,也会成为“毒后妈”吗?
日期:2020-07-07 23:31:43 作者:Jenny珍妮 来源:珍妮之吻Jenny 阅读:

真实案例

  往期真实案例精选集锦

  珍珠点击上方专辑即可查阅哦~

  一直没有写今年大热的《隐秘角落》——感触太多,反而无从说起。

  没有简单粗暴地、非黑即定义好坏,而是客观展示了每个人处境选择,把思考余地留给了观众

  这才是优秀文艺作品该有的姿态,也正是这部剧的厉害之处。

  童话般的乌托邦不存在人性原本就是复杂的。

  每一个角色都有各自的“隐秘角落”。

  被伤害的人,未必全然无辜,或许他们也曾践踏过别人的真心

  作恶的坏人,未必天生残暴罪无可恕,或许他们曾经也是被伤害的一方,有不为人知压抑

  甚至他们也曾试图求救,但遭到了无情的拒绝

  原本该是自己温暖港湾坚强后盾亲人,打着名义,做着令人窒息的病态关怀

  原本该是天真纯粹热血正义的小小少年,却向罪恶靠拢,做了“坏小孩”。

  这部剧简直就是破碎的原生庭+反面育儿罪孽合集,把大人和孩子家庭生活中的所有痛苦迷茫挣扎赤裸裸展示了出来。

  它扎,因为真实。

  但剧中观感最复杂,同时也是被观众骂得最惨的,还是朱朝阳同父异母妹妹——晶晶

  一开始觉得这就只是个被宠坏的骄纵孩子,不乖,但也坏不到哪里去。

  但是朱朝阳难得有机会爸爸商场后妈王瑶带着朱晶晶到达战场时候,她雀跃地蹦跳着踩了朱朝阳的新鞋。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骄纵了。她以小兽般的直觉,在这个病态的家庭组合里找到自己最恰当的生存道路

  这种事要当着妈妈的面做,自己爽了,妈妈也会觉得解气;但是在爸爸面前,她还是要保持可爱人设

  超越不了学霸哥哥,那就要帮助妈妈,一起牢牢锁死朱爸爸。

  有错吗?谈不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私心

  但是,她才6岁——这个年纪我们还玩着泥巴想着怎么让妈妈给自己买一根冰棍,她的心机宅斗技能点已经点亮了。

  甚至她的生命,也是因为耍心机争宠戛然而止的。

  这个小姑娘短暂一生,基本就是被自己和亲生妈妈当邀宠的“工具人”。

  和最讨厌的哥哥朱朝阳一样,都是被神经质母亲病态控制下的不幸牺牲品

  这种关系是最可怕的。

  因为现实生活中最为常见,但却最不被人警惕关注

  大家成长过程中,都多少有这样的发现:爸爸妈妈对自己很好。但这份好,似乎是有条件的。

  成绩好、嘴巴甜,在亲朋面前给他们长脸,他们就会对你更好;你做不到,他们不会打骂,但会用黯然神伤失望脸,等你自行领悟

  但就算你努力做到了他们的要求,当身边有更优秀、更乖巧听话兄弟姐妹出现时,他们的好,明显地倾斜过去了。

  明明很努力了,但依然觉得自己随时可能被抛弃、被病态控制、不公平对待,受尽压抑、内心痛苦无处发泄的孩子,数不胜数。

  但当大家想要寻求倾诉出口,却被人质疑,“你们家条件好,爸妈对你也挺好的,还伤春悲秋啥?矫情!”

  是了。破碎家庭的孩子,大家天然会多几分关注和怜惜,但有几个人会质疑亲生父母对孩子的真心呢?

  于是大家看似父母双全、幸福快乐地长大,其实内心隐秘着不为人知、又无处倾诉的怨与怕。

  等到长大后自己要面对感情、建立亲密关系、组成家庭、抚育后代时候,儿时的伤痛就会一一浮现,给大家造成一连串的困扰。

  总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有人对自己好一点点就感激涕零,总想要做些什么讨好对方。

  被伤害时候不敢责怪别人,总是先去反思是不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好。

  最怕自己活成父母的样子,但在恋爱时候,不自觉复制了父母的歇斯底里相处模式。

  这些被原生家庭阴影笼罩、长大后总陷入感情困境的女孩,我们暂且就称呼她们为:朱晶晶们

  这是情感咨询中最常见的群体。晶晶女孩们的伤痛,其实也是我们大部分普通人的心理创伤。Jenny最近在社群就遇到一个成年后的“晶晶女孩”。

  无处不在的

  晶晶女孩们

  晶晶报名女神社群之后,我才知道,她是一个多年无互动的老粉丝,近乎于僵尸粉。

  “我的性格就是这样,包容度比较高,对陌生人不会主动评论什么,你写的文章我都可以理解,但就算很喜欢也不会给你很热情鼓掌。不过哪里不太同意,也不会想辩驳。

  我觉得这样其实不太好,我都没有主动喜欢过别人,就算是恋爱的时候,也很难感受到亲密。”

  晶晶爸爸是二婚,上一个家庭里也有个孩子,也就是晶晶同父异母的的姐姐,很优秀,算得上是女版“朱朝阳”。

  从小到大,爸妈从不避讳“朱朝阳”的存在,妈妈更是时不时拿自己与“朱朝阳”作比较,数落自己不如亲爹前妻的女儿优秀。

  亲戚邻居对自己复杂的家庭状况心知肚明,总忍不住指指点点,最喜欢的,就是拿自己和姐姐比较。

  对晶晶来讲,这个和自己有着一半相同血缘的“别人家的孩子”,虽然不和常生活在一起,却充斥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让自己无法呼吸。

  在这样充满焦虑和攀比的氛围里长大,还没上学,晶晶就已经深谙人情冷暖,学会大人的那套人情世故,看人下菜碟。

  晶晶这么跟我相容自己:

  “你见过那种过分早熟的小大人吗?就是在大人面前,特别会献眼,用尽力气讨人喜欢。

  讨那些大人喜欢,就会对我爸妈夸奖我,那么我爸妈就会开心,我看到他们开心,就会格外满足。

  用现在的话讲,可能是讨好型人格?

  有时候我也会觉得自己特别没出息。但下次,我还是会这样做。一边自我满足,一边自我厌恶。

  听了晶晶的讲述后,我第一反应就是——亲职化(Parent)。

  这个术语,是指父母和孩子的角色发生颠倒。

  本该是父母照顾到孩子的情绪,但却是孩子在“情绪反哺”父母。

  比如家族聚餐的时候,父母不顾孩子羞耻心要求当众表演节目;孩子受到了奚落忍不住黑脸或顶嘴,父母不说维护安慰,还要反过来呵斥孩子不懂事。

  父母放弃本应该保护孩子的指责,牺牲孩子的喜好和尊严,反向把孩子作为炫耀圆场的“工具人”。

  如果说成年孩子向父母索取,是啃老,那么亲职化的孩子,则是被父母榨干。

  这样的父母往往是极度自恋的,避免孩子与自己分离,拒绝让孩子成长为独立的个体。

  因为他们的潜意识里,把自己能否幸福的责任,压在了孩子肩上。

  “我将来会不会

  也二婚?”

  亲职化的形成,有些是因为父母小时候的个人需求没有被满足,因而向自己孩子身找寻弥补;还有一些,在婚姻生活里,情绪需求未从伴侣那里得到满足,继而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情绪勒索”。

  那些敏感早慧的孩子,潜移默化之中,就被塑造出一种虚假的身份认同:

  “作为爸爸妈妈的孩子,我要乖乖满足他们的需求,去做他们要求的事,讨他们的喜欢。”

  明明是孩子,却要为父母而活,存在的全部意义与价值,都是去满足父母的需求。

  父母需要你考一个好大学、找一个体面工作、嫁一个好人家,让他们在亲戚面前扬眉吐气、贴补家用......

  无数看似幼稚又无赖的大小需求,就这样操纵着被亲职化诅咒的晶晶女孩们。

  亲职化一般被分为两种类型:

  工具型

  代替父母的角色,满足家庭的物理及工具性需求,被迫成为家庭“照料者”。。

  例如照看其他弟弟妹妹、做饭、做家务等等。

  乡下孩子最有感触,经常听到人夸某个小孩子还没灶头高,就会做全家人的晚饭。父母那一代人也是,家中的长女基本就是第二个妈妈。

  情感型

  父母会用言语与肢体语言,甚至是暴力压迫,要求孩子服从自己的情感需求。

  比如强迫小孩子去理解、感恩父母的不容易,或者父母一方情感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就会尝试从孩子身上得到缺失的情感。

  “我爸前妻就是因为他应酬太多,离婚,和我妈结婚后,他也还是这样。很多次我妈夜里打电话给我爸,被挂断,我妈就来我的房间发邪火。

  Jenny,最近你看《隐秘的角落》了吗?每次周春红对躺在床上的朱朝阳歇斯底里,我就头皮发麻。

  真的,跟我那时候的感觉一模一样,我看着电视都能感觉自己心里抽搐着,又回到了小时候。朱朝阳的那种绝望,经历过的人才明白的。

  这种亲职化的杀伤力,是最大的。

  被迫成为「代理配偶」的晶晶女孩们,不得不压抑自己的需求,长大后都很难正常发展健康的情感联结。

  晶晶跟我说,有时候,她觉得自己才是一家之主,要承受爸妈日常的歇斯底里与潜在的分道扬镳。

  她感觉很难相信男人踏实可靠,也很难相信女人理智独立,甚至觉得自己不配被爱。

  “你看,就算是亲爹亲妈的爱,都是有条件的。”

  去年晶晶遇到心仪的对象,接触过程很顺利,但晶晶却迟疑,不敢接受对方的追求。

  “正常人可能很难理解,因为我和一般的恐恋恐婚还不太一样,大家可能是不信任爱情和婚姻制度本身,而我在骨子里,不信任的是自己,自己的基因。

  我觉得自己会我步上父母的后尘。”

  疫情期间在家无事,她一遍一遍看我们的文章,想要找寻一个答案。

  最后她选择加入了女神社群。

  “我觉得我需要帮助。而且是长期的帮助。”

  第一次咨询,晶晶说完自己的情况,声音特苍凉地问:

  “Jenny,你说,我将来会不会也跟男朋友闹得很难看,会不会也婚变、二婚?会不会也养出一个跟我一样痛苦的朱晶晶?”

  我告诉她安心。

  当我们意识到问题的时候,就是疗愈的开始。

  

  缺失童年,

  

  仍能成为好的大人

  晶晶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信任感。

  “从小我妈就会教我,如果不努力学习,没有好工作,比不上爸爸前妻的孩子,那么,爸爸就会更喜欢那个孩子。

  所以我一直觉得,就算是父母的爱,都要很用力去争取啊,所以好难相信,世上的陌生人,能给我不费力气的爱。

  晶晶这段自白,彰显了亲职化孩子很大的一个难题:

  童年被透支情绪的她们,情绪会变得非常敏感,也会容易焦虑和愤怒,很难发生深入的亲密关系链接。

  他们不相信自己值得,也不相信别人有善意。

  晶晶就一直不擅长和同龄人相处。在学校里谨小慎微,独来独往,学生时代一直都是不合群的壁花女孩。

  长大一点,面对暗恋的男孩子,也是予取予求,简直低自尊到尘埃里。

  尤其是,当对方恰好提出与自己父母类似的期望,她就会不自觉回想起自己曾经的努力和失败,向父母寻求安慰,却反被骂到体无完肤的回忆。

  失望、羞耻、自我批判,反刍的痛苦回忆,更让痛苦加倍。

  “很辛苦吧?”

  我只是这样说了一句,晶晶就在电话的那头突然沉默,啜泣不止。

  亲职化子女的通病之一,就是从小被迫“成人化”,自己的“负能量”没有得到父母的照料,反而一直勉力输送着“正能量”。

  没有人看到他们的痛苦,更没有人感恩他们的付出。

  成年后,晶晶女孩们也会理所当然地觉得,自己要照顾朋友、配偶、孩子,而能够让自己依赖的人,少之又少。

  毕竟,自己还是孩子的时候,就被父母赖上了。习惯被别人依赖,所以已经不知道如何去依赖别人。

  在人际交往中,她们不自觉承担很多,却常常让别人产生错觉:

  “我们是朋友/爱人吗?怎么感觉你并不需要我?”

  被误解的次数多了,她们也就紧闭心扉,形成交往过程中的恶性循环。

  至于婚恋关系,她们就更容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了,别忘了,她们的出生,都是建立在另一个破碎家庭的阴影上,一些晶晶女孩,甚至觉得自己压根不该来到这个世界上。

  “我今年31岁了,常年单身,一事无成,没有朋友,绝不是没有原因的。”

  在心底里,晶晶不断质疑着自己。

  更是恐惧着,万一自己以后也离婚了,还害了孩子,怎么办?

  “虽然小时候被剥夺当孩子的权利,但你仍然成为这么好的大人。

  并且你已经觉醒,知道问题症结,只要继续坚持,调整心态,当然有机会成为好的家长。”

  “改变的第一步,就是接纳自己相信自己,也给别人接近你、爱你的机会。”

  在我们第二次电话,一对一心理咨询的末尾,我这样告诉晶晶。

  如今,晶晶虽然仍有不自信与不确定,但在女神社群导师团的陪伴下,她终于有勇气往前迈出了一步,主动找男生确定了恋爱关系。

  “就当照顾一次自己吧,也允许自己卸下恐惧与不安,试试相信并依赖他一次。”

  即使勇敢迈出了这一步,晶晶的心里还是抱着侥幸心理,觉得自己是在赌一个不确定的未来。

  她的咨询和陪伴,还要继续下去。总有一天,我们能帮她抚平伤痕,找到足够的安全感。

  #今日话题#

  你在成长过程中曾经受到过什么不公平对待吗?

  你是否也曾在心中怨恨过父母呢?

  你是否也因为原生家庭影响,

  在恋爱里屡屡受挫,

  担心自己活成最不想成为的样子呢?

  在留言区告诉我们吧

  或许下一篇文章

  我们就可以写一写你的问题

  如果你不想把自己的情况公开分享

  也可以扫微信

  把你的问题私信给我

  最近微信公众号的推送方式打乱了,很多人跟我说看不到文章,还以为我们偷懒了。

  天地良心,我还觉得大家最近都不来看我文章,是不是不喜欢我了!

  我每天去后台看大家留言和私信需求,每天看到点什么都想,哎这个厉害是不是可以写写教大家一招?

  所以我们每篇文章,都是特别有针对性地专门给大家写的!就这么错过实在是我们双方的损失。

  为了能让我们早点遇到,建议大家把公众号星标:

  文 / Jenny

  本文文字内容原创

  图片源自网络

  ——更多星座系列——

  我写得那么好看,记得底部一键三连

  喜欢就点个在看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真实案例 || 活着长大的“朱晶晶”,也会成为“毒后妈”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