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海边的生与死》的影评大全
日期:2020-06-27 22:55: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海边的生与死》的影评大全

  《海边的生与死》是一部由越川道夫执导,满光 / 永山绚斗 / 津嘉山正种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海边的生与死》影评(一):与海没关系的生与死

  首先表扬构图和色彩都很不错...印象比较深的是光妹b太和小女孩屋子里一边唱歌一边跳舞的一段,非常有意思.....然后吐槽都吐过的槽点:剧情真的太平了....(比光妹的胸还XD )三秒够的镜头非拍8秒没有意思不对(希望导演明白情绪的推进不是靠头秒数能决定的)结尾新生和投降那一段还是比较喜欢的(哎新生真的是戳到我的点没有办法)但是还是拖....我甚至觉得到投降就可以结束了....太....拖....了.....

  《海边的生与死》影评(二):闷闷片

  无论是手法还是剧本都相喜欢 回国以后反而是越来越喜欢这种闷片 也是只有日本人能拍出来的片子 没什么台词 没什么起伏 二战背景让这个爱情故事显得像世外桃源一般不堪一击 也因为这个背景 多少又再一次地凸显了这个民族的一些时代缺陷 尽管作为一个中国人 多少对大和民族这种二战时的苦与泪有些嗤之以鼻 但真的把观念下放到一般人之间 在战争之中个体存亡充其量就是一个数字 这点还是全世界共同的 长镜头+静止机位的手法相当考验演员 也很靠运气 加上台词的特写缺失 让演员的肢体表现显得尤为重要 満島ひかり相当惊艳惊讶即便过了这么多年日片还能拍得这么质朴纯粹 如果不是易睡体质真的是相当值得一看的片子

  《海边的生与死》影评(三):没有光妹的两点,可能只给一星(这不是影评)

  这不是影评,是个人观后感

  电影两个半小时…………全片最大的亮点有几处:1,画面美好。2,满岛光裸了上身正面。作为一个男观众,我自然排斥这件事,但也不明那段裸戏加进去究竟代表了什么,导演完全可以从后背去拍(或许更唯美点),而不用必须从正面。

  剧情方面,借用一个网友评论:剧情就像光妹的胸一样平。

  是一部爱情片,放在了二战时期大意就是说战争破坏了很多美好的事情爱情啊、自然啊、安静生活啊等等。在长达两个半小时的电影里,女主男主的彻头彻尾的,来的莫名其妙,我只能说这是“看对眼”了。

  女主为了爱,愿意和士兵一起去死。这的确一般人做不到。但另一方面,她这样做只不过是在满足自己。因为男主也不想让她死。也就是说,她死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爱情升华时所产生牺牲感。

  这种牺牲感有时挺悲情感人,但往往只是个人无法摆脱自己的欲念。女主如果一死了之,她那上了年纪老爹会遭受什么????电影里,他爹明确都说了,白发人送黑发人是人间顶级惨剧,希望女儿好好活下去。

  当然电影最后没有让这件蠢事发生,我个人认为也算是导演表态了。爱情很伟大,值得捍卫和追求,但自杀这种事,不是爱情的本意。

  《海边的生与死》影评(四):願明天不再為生死彷徨

  太平洋的潮水一如我的思念,在漲落裡跌宕

  奄美島的島歌仿佛我的靈魂,在淺吟低唱中遊走

  我愛的人吶,願赴你一紙之約,游過海的彷徨和戰爭的絕望

  愛我的人吶,願等到下個天亮,你帶著路邊采擷的百合來到我的身旁

  小島的孩子質樸明朗,小島的愛情也可以簡單平常嗎?

  戰爭的大背景下,東京陷落,廣島被炸,原本與世無爭的淨土也迎來了戰火硝煙。愛有什麼錯呢?

  但是我牽掛的人兒,卻時刻要為了戰爭赴死待命,夜半的火光和一聲聲巨響,是我無從選擇的彷徨。

  基調很慢,沒有多少特寫,大多是固定的遠景,對於感情的傾吐,甚至一刀未剪,我想這是導演的執著,這才是戰爭末期的島上生活,緩慢無爭才是它的本來。很多人被兩個半小時磨光了耐,但比起陷入生與死的愛戀裡痛苦又無盡的等待,比起戸枝的肝腸寸斷,我的愛人或許明天來見我,或許再也不會來了…那兩個半小時也就不算什麼了,也可能是導演想讓大家明白等待的滋味(亂猜)

  啟用沖繩長大的滿島光飾演海的孩子再合適不過,擊鼓唱歌好聽極了,痛苦和惜別的宣洩光妹也是表現的淋漓盡致,演技真的很棒,但是最近接的角色都不免讓人悲從中來,希望下次可以接到幸福的角色。

  永山絢斗的木訥寡言,雖然有些生澀,但是與飾演的遠征隊長還是很契合的,一介書生卻被捲入戰爭,身不由己也踽踽獨行。翻山越嶺的夏夜,對心愛的人說「我覺得妳像蝌蚪一樣可愛」淳樸憨厚一覽無余。

  縱然不捨但是做好了訣別的準備,再好的明天抵不過一句「元気です」

  《海边的生与死》影评(五):补评

  看了半个小时就满头问号,看了一个小时就在想怎么才一个小时,居然有154分钟那么长,一部让人忍不住看手机时间的电影。

  倒不是说多差,还是两国人民立场决然不可调和的那一线思维差异吧。用自身思路完全不能理解这群人到底在干嘛,用霓虹国立场来看,反正他们的反战态度最多就只能是这样了。

  海岛上代表真善美的唯一青年女性,就好像这个海岛的化身,一派纯真且温柔知性,但并没有阅历过多少世面(青年男子)。而派(流放)来保护这个海岛的男子,心中充满迷惘,优柔寡断多愁善感,恰恰需要有一个慰藉。所以这俩人不在一起谁在一起。然而并没有什么用。其实真觉得这两个人只是顺剧情需要,全片除了送信小哥的片想哪里有什么爱情。两个人都在自顾自的说着往事心结,可对方只是岔开话题。她自我认知的自己不是他认为的,她认知的他也只是头衔并不是他。对战争的迷惘让两人纠缠,战争的阴霾落定恐怕才是真劳燕分飞。

  痛苦什么,迷惘什么,殉什么情,又为什么不殉了,时刻高悬欢愉之上的注定要死的那种“哀”算什么,完全不能认同这群人在折腾个什么劲。

  平民美好安宁的生活打碎它,没有的话创造一个美好安宁的感情然后打碎它。于是战争就罪恶了。也罢某国导演首先也是某国人,跳不开反战命题的这个解法。

  几乎没有配乐,但不断唱起的各种岛上的本土歌谣,本身就是拉近两人的重要部分。光妹唱了好几首。可惜清唱不太好听。加了鼓或者多点人唱还行。词怪怪的,却还是男主感兴趣的“乡土特质”。以及其实应该有更多方言的,却多数时候在说标准语。

  光妹真少女啊……海岛纯真的化身。小裙子那么好看为什么总要打湿它。。

  《海边的生与死》影评(六):我以为我会在海边哭泣

  大量剧透!不是可能!

  今年电影节第一场电影,我以为我会哭,但是我没有。这是个歌与人的故事,却平淡的让你不敢相信发生在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

  父亲

  “子女不能比长辈先死,你一定要活下去。”

  队长朔派人来家里借书,父亲让他等自己的女儿回来再说,因此,女儿和队长结识并相恋。而面对女儿要为爱人赴死,他又后悔,“当初要是不让他们见到她多好”。

  敌军空袭时,父亲和村民躲进防空洞,女儿却要留在家中等待恋人。他没有阻止,只是说,你不可以先死。

  面对一切事情都异常平静,或许是他知道拦不住女儿,又或许是因为自己妻子在劳作时突死在沙滩让他明白,生命终结时陪伴才是最重要的。

  朔

  “接受命令我可以忍受,但命令别人我却做不到。不知道为什么,可是我天生如此。”

  东洋历史专业毕业的敢死队队长朔来到一个小岛上,岛上的居民依旧过着无忧的生活,对于外界的了解或许只有《鹿儿岛日报》上每天报道的日本军队节节溃败。

  作为敢死队队长,他要做的不是保护村民,而是在敌军发起攻势的时候,驾船出海做自杀式袭击。“就算村民们被空袭,我也不能保护你们”包括自己的爱人。

  因为不想被强征去陆军,而主动报名了海军。不爱战友的爱国军歌,更想学岛上村民口中的民谣。说着自己是懦夫,却又愿意在命令到达时第一个冲出去战斗。朔有太多矛盾,也表现在对户枝的感情上。

  户枝

  “海边的鸟儿,你为什么哭泣?我忘不了我的爱人,这就是哭泣的原因。”

  “我想悄悄的来,所以我翻过暗礁,在海水里游泳,晚上的海浪让我分不清方向。”但她还是决定在夜里狂奔来到海边和朔见面,就算没有见到,也要在小屋门前系上丝巾,告诉你我来过。

  当朔没有勇气再见她的时候,在得知朔要准备赴死的时候,她选择主动追随。沙滩分别那场戏里,户枝跪在地上,把朔踩过的沙子发了疯似的往怀里扒,但朔却像沙子一样,遛过指缝,消失在黑夜里。

  这是个非常简单的故事,却拍出了两个半小时的长度。缓慢的叙事,稀释了男女主角本该充沛的感情线,仅靠标志性的几场感情戏支撑,无法让观众认同他们的爱情,从而满岛光在最后一场戏中歇斯底里的表演让人困惑,无法代入。

  好在一纸停战协议结束了这一切。户枝说“我讨厌战争”,但战争让他们相遇,战争又给他们带来了刻骨的伤痛,或许,最后的“我很好”比沙滩上的离别更让人心酸。

  .看完出来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脑子里一直出现《海角七号》的旋律。

  《海边的生与死》影评(七):我以为是在探讨战争,却其实在叙说死亡

  上影节的第二部日本电影,因为满岛光而入的电影院。看电影的片长,我便对这部电影的期待颇高,却殊不知只是“不小心”被导演剪得那么长。当邻座的观众中途离场,内心也会稍稍升起些许焦躁。

  不过幸好,我看完了整部电影。

  虽然这不是你期待的“生命史诗”,还是有一些难得的生命试问,作为商业电影,算是诚意之作。

  永山绚斗(B太)饰演的中尉,朔,因为战争被急急忙忙推上了指挥官的位置,内心却完完全全还是一个东洋史专业的大学生。面对部下,面对小岛居民,甚至面对自己,都无法接受这场战争。虽说是来守卫小岛村民,但大家都知道,敢死队谁都守卫不了。我们只是被动地接受了这场国家赋予的战争,面对强敌,只有以死相待。

  满岛光饰演的户枝,开朗的小学老师。对新来的中尉可谓一见钟情,而且深深不可自拔。在得知朔将会迎来的自杀式袭击后,甚至做好了一起殉情而死的准备。

  以上的剧情,被导演拍成了“活不了”也“死不掉”的两个多小时。甚至把花钱买票的观众提前”赶出“了戏院,残念~~言归正传,无论你还有没有看过这部电影,我都想分享一下我最爱的几个场景,不知道会不会有共鸣。

  --------------------------------场景一------------------------------------

  太演的中尉朔,面对自己即将赴死而与恋人离别的命运,内心万分痛苦。他无法理解这种死亡的意义,也无法面对如此荒谬的人生结局。户枝便和他说了自己母亲的故事。

  户枝的母亲是在采贝壳的时候突发心脏病,倒在了海边。当人们发现她的时候,母亲的背上还背着篮子,飘荡在海里。户枝说,母亲会在海上保佑朔的。

  母亲的海上亡灵是否会有暂且不说,但是母亲的死和敢死队的死都有一个共同点——毫无意义。就像存在主义者Albert Camus因车祸死亡一样,我们的生命都一样脆弱,脆弱得连一个像样一些得死亡也没有。但这便是生命,当我们认识到他的荒谬与不堪,每一分钟才会真正属于自己。

  --------------------------------场景二------------------------------------

  太的演技真的是颜值在撑。惟有一场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在山间丛林里的深夜,朔一个人走着,却突然听到山里传来的老太的歌声。是村民还是墓地的幽灵,无法得知,但歌声唱的却是岛上的民谣。民谣,总让人想起岛民对自己生活的热爱。朔每日都活在对自己”中尉“身份的否定中,听到这样的山间歌声,如同最敏感的神经被拨响,大声喊着跑下山去。这一喊简直是A太上线,其中的绝望喊道我的心里去了。

  --------------------------------场景三------------------------------------

  满岛光演的户枝在无人的教室弹着钢琴,走进来中尉的送信手下(名字实在是忘了,井之胁海饰演,有点像苍进优的新生代男演员,暂称胁海)。胁海这次不是来送信的,只是来看望户枝的。在胁海看来,户枝是能给他带来生机的人,能够暂时忘记战争的痛苦。坐在对身体已经太小的课桌椅间,胁海怀念起了以前的日子。和老师一起哼起了“敌军”的童谣,那是儿时的回忆。导演此时给胁海了一个难得的特写,才让观众发现其实他还是个孩子。生活总是在你还没准备好的时候迎面扑来,你只能照单收下,还要为这一切埋单。

  以上便是我最记忆深刻的场景,不知你的又是什么。这电影吐槽的人一定很多,我看完也是和旁人一起“赞叹”导演尴尬的镜位和B太的演技,但能留下这三个镜头,也让我心满意足了。

  《海边的生与死》影评(八):《海边的生与死》只与生有关

  忙碌的六月总也不希望错过的无非就是电影节了,想来也已经是第七个年头投入其中了,多少有些老友相见的意味。哪怕因为奔波激情不如往昔,但心底泛起的情感依旧未变就好。酒不溢杯,香自沁人。

  每年的固定动作无非就是日影系列必看,今年第一部是《海边的生与死》,满岛光与永山绪斗饰演一对战争末期的恋人,在远离主战场的小岛上,为着不知何时要出发的敢死队整日担心。两人面对着战争无奈又厌恶,期盼着在战争的阴影下能够在岛上寻得一片世外桃源,哪怕求而不得,撕心裂肺,却失而复得。

  这部影片在节奏上着实是缓慢,往往用固定的长镜头交代一个场景内所有事情,不做剪辑也不加快表演节奏,这可能是导演的坚持。观看时身边很多人已经坐立不安受困于这缓慢的剧情,然而这的确契合着这个战争末期小岛的气质,这里安静的可怕,在前半部影片中几乎感受不到战争给这里带来的阴霾,孩子依旧挂着质朴的笑脸,村民依旧围圈跳着舞蹈,海风吹过树叶沙沙的也只是惬意。只有驻扎在这里的敢死队员自己喝酒激励自己要为国捐躯时,才恍惚间想起这根本不是世外桃源,战争的阴霾早就笼罩着整个日本岛,东京沦陷,广岛被炸。这个小岛不过矗在阴云的边界而已。

  一介书生转身化为敢死队队长,恋上了一个教书姑娘,爱慕着对方,在战争之下谈着风花雪月。永山绪斗的角色作为敢死队队长实则一直围绕着“生”,保护着孩子,梦想着去蒙古、大亚洲,带来山中的百合,为满岛光扮演的户枝老师带来爱的希望,最后企图用敢死的使命壮举换来岛民的生,船未出发战争就已结束,在毫无战争灰色调的烈阳海边脱下了制服。

  小岛教书姑娘却演绎着无畏生死,户枝老师活着,却时刻可以为了爱人赴“死”,面对着躲进山里的通知,毅然独自面对空袭留在了村中,面临着头顶战机的恐惧却因为孩子消散,大喊着蹲下躲过机关枪,与死擦肩而过。面对队长简短的毫无说明的信,并无犹豫的在午夜冒险游过礁石,浑身湿透在木屋等待,哪怕第一次队长的爽约,依然执着等待。即使在敢死队即将出发之际,独自沐浴净身后再度来到木屋前,在痛苦的撕扯中送走了队长,打算在跳崖入海伴随队长而去,却在迎来朝霞的那刻,向死而生了。

  这个故事到这里似乎迎来了反战成功的美好结局,是这样么?

  队长与老师并无做任何事,在这个因为战争无甚影响的小岛上捱着日子,战争并不因他们改变,时间也并无因他们驻足,他们操着他们自己细碎的心,日子就这样流淌过,他们只是因头顶那朵不知何时会下雨的乌云担心而已,况且最终,历史的大风吹走了那朵云,在这个导演构筑的乌托邦小岛上,满眼都是关于书生气浓浓的小情怀,花草芳芳,读书朗朗,哪怕唱着敌人的歌《long long ago》又如何?因此满岛光与永山绪斗的爱情在这里也成了小情小感,并无时代寄托。战争结束抹干泪花接着恋爱,士兵也不过回乡再见父母,日子照常过。

  反战?根本不是导演着眼的,战争不过是个虚无的背景。离开影院的我只想着,如果这是一对住在东京的爱人,故事是不是就截然不同了呢?或许《东京的生与死》只关乎死,而在这里,《海边的生与死》只与生有关。

  《海边的生与死》影评(九):战争远方的小人物

  #关于情节

  不适合在电影院看的电影,情节拉得太慢。拍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好看,只是为了讲述,它或许想做一条线,牵起那些有故事的人的记忆。不了解那段历史,但是在这些冗重的情节里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人民的悲伤。 中国的抗战片子里天皇投降的广播从来都是伴着飘扬的五星红旗,是大张旗鼓的,是普天同庆的。而第一次在日本映像中看到二战,这段广播在片尾,户枝一人清冷的夜,伴着穿上的黑色寿衣,在收音机里沉沉地播出。即便是远离中心的海岛,人们的生活依然被战争的阴霾笼罩,被战争的恐惧攫住。突然明白这部片的调子为何要这么慢,这个揭开伤疤的过程,只能小心翼翼,只能隐晦暗淡。不懂的人觉得闷,懂的人觉得痛。豆瓣的五分多不足以参考,因为明白的人太少。

  #关于人物

  冲着光妹去看,演技真的没话说,几段感情戏都拿捏的恰到好处,赴约时小女生的激动不安,与恋人相聚的喜悦,离别的痛哭不舍,迎着光笑的那个镜头,那种勇敢无畏真的很有力量。还有就是和《尽管》里面的场景太像,B太和哥哥又像得很,几次看跳戏,不过看《尽管》的时候集集都哭,看这个倒是感受不到那种苦,一滴泪都没流。

  还挺喜欢这种闷闷淡淡的片子。

和惠子一起唱歌的夜晚为爱人勇敢赴死离别时还是忍不住崩溃所幸最后,大家都还好

  《海边的生与死》影评(十):一些随意的过度解读(完全剧透)

  看了电影,想写点自己关于这部电影的人物,以及究竟是什么地方体现了“生与死”等方面做一点自己的(过度)解读和感受。捡我认为重要的先写,没有顺序,没有逻辑。

  1.生与死

  电影里出现过三次呼唤,

  第一次是户枝收到信去海边见中尉的晚上,林子中有人对猫头鹰说,“快回去,快回去! ”他说,生灵正在赶往墓地,我想让它们回到原来的地方。

  第二次是户枝穿上丧服决心赴死的时候。林中人匆匆奔跑,重复了同样的,稍微简短一些的呼喊。

  第三次是海边的户枝等到次日凌晨发现队长仍未出征的时候,她拼命地跑回岛中,重复第一次林中人的自言自语。

  呼唤什么:“快回来!为什么要去那么讨厌的地方?那不是该去的地方!”对着已经被死亡笼罩的岛屿呼喊,要将赶往墓地的猫头鹰唤回丛林,要将赶往墓地的人们/自己唤回家中,想要让“死”回到“生”,人们带着宿命感,无力和战争对抗,只能借助这样的方式“不要就这样赴死了!你要活着!我想活着!”

  这是我对标题的解读。

  2.结局

  究竟哪个是梦呢?一个是死透,一个是新生。按照我上面的理解,应该是岛民把准备赴死的自身拉了回来,拉手榴弹——户枝的呼喊“快回来!为什么要去那么讨厌的地方?”——新生,这样的映照关系。当终战诏书已下,战争终于宣告结束,中尉脱去军服,战士返乡,人们尝试揭开阴影进行新的生活。但我仍然并不能明白设置这样一个巨幅跳跃的结局的用意是什么。(要表达对于这样一个,一直遭受侵略、剥夺的岛屿,只要和平光顾,人们就会很幸福了??)

  3.人物

  从影片中看户枝是一个有点偏执,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无论是站起身按住中尉迫使他长时间仰起头和自己对话,还是每次见面都显得用力过度的拥抱和挽留。

  对于户枝而言,她心中有岛歌,有“岛中的女子不能和外地男子结合”的不安,有因为对方是军人,恐有去无回的不安,有对战争无常,夺人性命的不安。对她而言,爱情是很多跟稻草中的一根吗?于是她死死拽住它——这一天是见面了,但谁知道还有没有明天?

  但户枝无论再怎么过度,她也什么都留不住,什么都保护不了,什么也做不到。就算怎么抓住中尉,自杀式袭击仍要发动,中尉仍要牺牲,就算再张开双臂将孩子护在怀里,仍抵挡不了导弹落地,孩子仍要牺牲,就算多么大声怒喊:我讨厌战争!岛上居民仍要拉开手榴弹,他们仍要牺牲。于是户枝也只能拿着短剑,穿上丧服,陪他的爱人赴死。在战争面前,户枝显得太渺小,太不自量力了。

  中尉,他随波逐流地,只是因为大学毕业,没有受过正规训练就成了队长,揣着并不适合自己的身份,无法承担自己的责任。他是,一个懦弱的人。一直很迷茫,要问“你是谁?我是谁?”,一直在逃避,从陆地逃向海底,从军歌逃进岛歌,从部队逃进爱人的怀抱,带着命令自我封闭。除了以自暴自弃的方式想要第一个赴死以外,他所做的实在有限。在战争时局下,他被迫扮演不情愿的角色,做着几乎无法做到的事,那些作为普通人的优点,例如温柔,在战争中也成了缺陷。

  4.传达

  看完了影片,脑子里留下的画面不多,无穷无尽的海浪,无穷无尽的沉默。

  “奄美观光片?”并非如此,整部影片并没有太多非常惊艳的奄美风光,多是集中在几个固定场景,是整个奄美大岛非常破碎的一角。

  “爱情?”在这段爱情里面,户枝是热情的,主动的,中尉是犹豫的,被动的。户枝大有一种,为了爱情不管不顾,直直地向前冲,爱情就是她的全部,为爱可以牺牲一切的有点盲目的奉献精神。但中尉觉得自己有所背负,有所责任,有所疑惑,他又顾虑,又想投入,又是拥抱,又是推离,犹豫而矛盾。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他迷茫不知所求,他可能尝试过自我挣扎,但最后还是选择服从命令,甚至只为等着赴死,他知道他一定会离开户枝,他也几乎没有直接地向户枝表达他对她的情感,所以他究竟把这份爱情置于什么位置?

  “反战?”每个人在战争中都如同浮萍一般,带着很痛苦的宿命感。岛上的居民手无缚鸡之力,只能躲,只能逃,只能在国家战败之际,在山洞里拉开手榴弹自尽。无法自救,也没有人来救,士兵的到来不为保护而为封锁岛屿以待自杀式袭击,即使岛中有空袭他们也只能,也只是视而不见。人民对军人有怨言,军人也自我否定,但最后没有任何人改变什么,“只能这样下去了”也许有过与命运抗争的想法,但最终无人有所行动。

  虽然这样自我解读,但总觉电影还是沉闷,又显平淡,反战的情感除了那句“我讨厌战争”似乎都是侧面描述,人与人节奏缓慢的对话后的沉默,好像要靠大量留白来表达,有的能够理解,有的觉得太碎片化了,沉默的次数太多,时间太长,我找不到重点。情感变化又极端,我跟不上节奏。

  5.光

  想了很久还是不知从何下笔,那就不写了。总之,那出现又立刻消失的光束照在户枝脸上,她冲着镜头慢慢地露出笑容的画面很震撼,很抽象,很意象。为了这个笑容,前的铺垫后的对比都是必要的,然后我就死死盯着腹肌盯了一分钟。

  作为反战电影,作为“海边的生与死”,它渲染战争笼罩在人们头上的死亡阴影,以及人们内心深处尚存的对和平和生命的渴望,电影按生——死——生线路进行,主人公的爱情在生与死的夹缝中产生,是战争中的救济,也是战争导致的悲剧。

  但我相信在导演和满岛光的脑中,这应该是一个更连贯的故事,而不是我眼中大面积平淡中堆砌了碎片化的情感。比起将这孕育着奄美特征的,独特的反战&爱情讲明白,导演看上去更倾向于拍给自己看,我不懂奄美的历史,文化,习俗,不太能接受导演这让人怎么看着闷怎么来的拍摄手法,就注定我错过了很多电影要传达的信息,让人有些不甘心。(而且光妹主役一次电影不容易啊)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海边的生与死》的影评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