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编 | 陈沉沉
01
“想恋爱又恐婚”,
为了摆脱“大龄剩女”的标签,在亲友的怂恿下,她半推半就地走上了相亲之路。
当双方盖上“认证合格”的印章的时候,就可顺利进入下一条生产线。
一开始大家都能聊得起来,只是在简短地相处后,她又开始心生退意。
毕竟在几个月的时间里,从了解到信任,再到把下半生交付给对方,这对她来说有点困难。
那一晚,她等的相亲对象爽约了。
但她反而松了一口气。
那时她才意识到,之前她不愿意进一步推动关系,并不是因为她性格慢热,而是因为,她恐婚了。
一方面,阿梅渴望有人陪伴,希望有人能承担住房压力,以及年龄老去带来的风险。
但另一方面,认识一个陌生人,再到和这个人相伴一生,她对相亲这种快速结束单身的方法,总是抱有一丝质疑。
02
因此许多商家也推出适合单身生活的产品,比如一人份的大米,一人份的自热火锅,各种迷你家电。
难道现在的人都不谈恋爱了吗?
女性的社会地位,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她们开始平等地接受教育,获取知识,参加工作,创造财富。
在那些陈旧的婚姻观念里,人们会默认女性更适合照顾家庭——“男主外,女主内”。
陈铭老师举例子说:女性婚后就会面临着生育的问题,可能会出现晚上要给孩子喂奶,第二天精神不够,影响工作表现的情况。
在社会期待里,女性也被认为更适合担任哺育者、养育者、教导者等的角色。
于是在择业时,女性也总会被问到近期有没有生育计划之类的问题。
一边是上一辈没有被淘汰婚恋观念带来的家庭压力,另一边的新时代的工作压力,
两重压力内外夹击,这也是现代女性选择进入婚姻,尤其是有生育计划的婚姻时,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处境。
在公司,她们要完成工作任务;
在家庭,她们要照顾好孩子的起居;
而私底下,她们还要面对自己身材的走样,体内激素变化,魅力值的下降等问题。
种种烦恼的累积,就削弱了女性结婚的欲望。
其实阿梅和很多女生一样,也憧憬甜甜的爱情,但同时又担心婚后会伴随着生活质量的下降。
她不清楚自己能不能操持得来婚后的各种杂务,能不能顶住身份转换带来的压力,能不能同时扮演多种角色。
而因为年纪的增长,女性要考虑的因素也更加现实,不单单只追求情感上的满足。
而是会追求进入一个新阶段能不能让自己的变得更好;
会计算自己在婚姻中的“投入产出比“,
会去计算“1+1能否大于2”。
当她们发现,进入婚姻的要兼顾多种身份,承担多重压力,付出远大于收益,那自然就会产生退缩的心态了。
03
进入婚姻,
到底能不能获想要的幸福感
除了生活上的压力,身边朋友的恋爱失败,逐年升高的离婚率,也是让阿梅恐婚的一个因素。
而离婚率逐年增高,也侧面反应出一个问题:
婚姻里的幸福指数,可能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高。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名词叫“边际递减效应”,指的是人们获取商品或服务中的满足感,会随着获取量的增加而下降。
婚姻里的也会有这种“边际递减效应”,表现在两个人的吸引力,会随着相处时间变长而下降。
不管是情侣间“小别胜新婚”的体验,或者是俗语里“衣不如旧,人不如新 ”的说法,也都说明了这个状态。
针对这种现象,单口相声鼻祖黄子华先生曾调侃过:
泰坦尼克号最浪漫的地方,在于男女主角只认识了三天。
言下之意,如果男女主角相处久了,难免会像张爱玲说的,
从红玫瑰,变成蚊子血;
从白月光,变成粘饭粒。
与一个人朝夕相对久了,总是会由你侬我侬逐渐转向柴米油盐。
于是乎,有人认为婚姻是反人性的,或者说,是反本能的。
其实阿梅同意去相亲,也是出于现实考虑。
如果能遇到爱情更好,如果没有,她也能接受找一个合适的人,相互扶持地过一生。
但问题是,她怀疑她能不能和那个人收获一个美好结局。
她像是有点自我辩解地,对我说道:
她也不是害怕结婚,她只是害怕和错的人结婚。
她害怕婚后激情不再,有一方会偷偷出轨;又或者是生活会变成一潭死水,日常的抱怨多过喜悦。
现代社会的节奏太快,变化太快,让人难以把握。
而人们也习惯了即使响应,即使满足,可能稍有摩擦,满足感舒适感就会下降。
阿梅没有信心,能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环境中,和另一个人维持一段长久的关系;也没有信心,去探索未知的婚姻。
“一切恐惧都源于未知”,这是美国作家洛夫克拉夫特的一句名言。
婚姻对阿梅来说就是一片新领域,她没有足够的了解,也没有足够的把握,自然就感到恐惧了。
04
婚恋关系的新探索
前面说到,现在是新旧观念发生激变的时候,年轻人处在这种激变的风口浪尖中。
虽然现在的年轻人步入婚姻要面临许多障碍,但是这障碍,也不是不可逾越的。
于是一些走在时代尖端的女性,也在进行一些新的尝试与碰撞。
如果说,恐婚是伦理观念没有跟上时代变化,那么降低对婚姻的恐惧,方法之一就是创造新的伦理。
比如之前,Papi酱自爆结婚5年,都没有见过双方父母。
Papi酱在其他采访里也表示,她不介意做养家的那位,也不在意老公的赚钱能力比自己低。
她真正做到了很多人理想中的“二人世界”——
结婚是两个人的事,而不是传统的两个家庭的结合;只与爱情有关,和其他外在的事物都无关。
另一个例子是徐静蕾,在2013年,她选择到国外冻卵。
她认为人生是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的。像生孩子这种事,她可能会拿不定主意。
于是她选择把自己的卵子冷冻。如果以后内心选择发生变化,也有“后悔药”可吃。
有的人为了保障自己,也会在婚前跟伴侣签订各种各样的协议。
在综艺节目奇葩说里,也发起了一些关于婚姻模式的新讨论:
每段婚姻有效期7年,你是赞成还是反对?
你会接受开放式婚姻吗?
婚后遇见此生挚爱,要不要离婚?
当然,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里,结婚也不会是一个最终的选择。
只要你愿意,你仍然可以一直坚持独身。
05
为什么人们要冒险进入婚姻
对于“恐婚患者”来说,进入婚姻这片领域,不仅需要冒险精神,去扫清障碍,还需要巨大的勇气,去挑战恐惧。
而身边一些一直不愿意进入关系的朋友,他们给出的理由通常是:害怕伤害别人,也害怕被人伤害。
阿梅不禁也在想,明明独身也可以很自在,而关系里面,有那么多未知,那为什么人们还需要关系呢。
这让我想起了著名学者梁文道先生的文章,他认为爱情,是一场冒险,
进入关系,多多少少有“赌一把”的成分:
爱情是一种迎向他者的冒险,是对未知领域的挺进。
你要面对婚姻,虽然婚姻不能保证说明,但是你为什么还要结婚呢?你为什么肯赌?
因为你在冒险。信任就是一种冒险,你相信一个人会爱你,不会伤害你。
但其实信任是很脆弱的,你永远没办法保证。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人们还会选择进入关系呢?
梁文道先生继续写道:
如果我是一个人,我不知道我所感觉到的那些欢笑和快乐是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感觉得到。
人生如此孤独,以至于我们太需要与人分享。
爱就是人活在世界上让我们觉得不是那么孤独的很重要的东西。
因为这样的需要,我们愿意去冒险,做世界上最不理性的投资。
所以爱情是让人成为人,又几乎要超越人的一个很重要的东西。
的确,进入一段长久的关系确实有冒险的成份在。
但我们天生就有追求共鸣、摆脱孤独的渴望。
凡事都有两面性,就算和另一半会发生争吵,但肯定也会有甜蜜的时刻。
与其去防范和担忧那些负面的可能性,倒不如勇敢地去相信,通过双方一起努力经营,能够把生活过好。
如果一直抱着怀疑,可能就无法了解那个人究竟适不适合。
只有允许自己去碰撞去冒险,才能体验到真实的关系,才会知道答案。
06
要明白,
婚姻不过是人生选择的一种
年少时的阿梅也曾以为,到了26岁会自然而然地结婚生子。
但是现在快要奔三了还孑然一身,长辈不停催婚,身边好友已经生完二胎,这种现实与想象不符的落差感,让她有点无所适从。
其实一边相亲一边恐婚的阿梅,还没有想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
所以她会表现得踌躇不定,犹豫不决。
看着充满矛盾的阿梅,我对她说,
结婚或单身,都只是人生选择的一种,但无论选择哪一种,都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拥有为自己人生负责的能力。
要不管做什么选择,首先要学会自我负责。
不妨可以先问一下自己,如果进入婚姻,你期待婚姻能给到你什么,比如关怀,比如爱,比如更好的经济实力。
同时你自己也要有满足这份期待的能力,不管结不结婚,你都要能够关怀自己,爱自己,提升自己的赚钱能力。
这能让我们在关系里更有效地保护自己,就算哪天离开关系了,我们也能养活自己,让自己过得好。
2.不必把自我价值的实现寄托在关系上。
有的人迟迟不敢进入婚姻,是觉得试错成本太高,所以不敢贸贸然下决定。
有的人则会把婚姻失败和人生失败划上等号。
阿梅之所以急于脱单,是因为想撕掉自己身上的“剩女”标签。
因为在一些人的恶意揣测里,一直单身,总会被怀疑是因为有性格缺陷或者原生家庭问题。
本身单身与否就只是生活方式的一种,没什么好评判的。
更没有必要为了向他人的交代,而强行改变自己。
最后,
希望阿梅在接下来所做的选择,都能够遵循自己的内心。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权利,包括不把婚姻当成人生必做项的权利。
所以,不管单身还是恋爱,只要自己认为自己是处于一个舒服的状态,就可以了。
作者 | 芥末酱;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看见心理】。改变,从看见开始。这里是看见心理,提供专业心理内容与服务,由知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创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