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雅舍小品》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0-05-27 23:4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雅舍小品》读后感锦集

  《雅舍小品》是一本由梁实秋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8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雅舍小品》精选点评

  ●梁实秋老师写的散文真的好看,尤其是“人世间”中的篇目,每一篇都值得反复阅读

  ●散文纪实,昨晚一个80后的读者,感受十年作者生活感想,感受他们经历战争艰辛岁月下依旧淡定平和,不禁感叹自己浮躁与无所为~

  ●品味老先生的生活方式

  ●真的真的精彩幽默!!!本以为会是枯燥无味但却被深深吸引!虽是很久之前读的却依旧记得

  ●有趣

  ●理趣,风趣

  ●这本书是查着字典过来的。自己活了20多岁,头一次感觉自己能读下去散文,以前过的太浮躁了。

  ●文笔犀利,发人自省

  ●幽默

  ●推荐高三准备论文学生目的地。当然书还是很好的,是我自己功利,看不下这类散文杂文,总觉得是别人的思想,并且没有知识。其实里面还是有很多古籍的引用,看的时候就很佩服作者,信手拈来

  《雅舍小品》读后感(一):浏览生活中点滴——读《雅舍小品》有感

  一个生活的点滴,一个风趣的习俗,一种生活的艺术,一种韵味分享……梁实秋的《雅舍小品》包含了众多的生活趣事,有吸引力却又简单。就像写这一篇在‘‘生活小议’’中的《我看电视》,第一眼瞟到这一行简单到不能再简单并且通俗到不能再通俗的文字时,我都怀疑自己买到了盗版书——不然怎么会这么幼稚……

开头就是一句——‘‘有人问我看不看电视。’’要不要这么草率

  《雅舍小品》读后感(二):一直见血、风趣幽默

  “味是故乡浓”篇没有细读,因为故乡不同吃食无所共鸣,扫一眼而过。

  其余篇章细读,感受到作者文笔功底深厚、风趣而幽默,很多隐喻读来暗爽,很多引号内的句子还要百度方知出处,好吧,是我太浅莫,读书太少故而思考有限

  “有个性就可”,雅舍如此,人亦如此。不中庸不苟且,想所想,为所为,望以后的时光有更多好书相伴。

  记于2017年11月15日

  《雅舍小品》读后感(三):读书小记之“雅舍”

  心情阴天时,宜入“雅舍”避;腹中空空时,忌闻“雅舍”食香。哈!

  初遇“雅舍”,正值7月加班季,是地铁切换脑袋思维放松情的佳品,从代序和上篇《人世间》(尤《女人》《男人》等),甚觉梁先生是个极其幽默风趣之人,心生好感,亦觉梁先生是“妇女之友”(非现代意义的),不然,怎会如此了解女人心思,哈哈!

  中篇《生活小议》,当时有思考,现在有印象的有《垃圾》,让我想到当下的垃圾分类,意义重大但知易行难,仍需努力;还有《骂人的艺术》,看此文的同期,我正看《鹿鼎记》中小宝在少林寺开骂郑克塽一行人,对郑克塽指桑骂槐,顺着喇嘛的话自然而然反唇相讥还把喇嘛蒙在鼓里,连方丈都称赞小宝骂得言虽简朴但字字珠玑。或许,小宝之俗简与高僧的大道至简有类似玄妙吧!我想小宝深知梁先生的“骂人的艺术”,只是没有将其梳理成文罢了,哈哈哈!

  下篇《味是故乡浓》,写了很多好吃解馋的东东,好多京城的小吃,听名字还是很熟悉的,毕竟在那儿生活了4个年头,可惜,许多美味未曾尝过滋味,也好,待他日与某人携手走街穿胡同儿,吃个痛快!看下篇,还有个感觉就是,恍惚间进入了美食制作频道,就差拿我的食谱小本本略记一二了,哈哈哈哈,馋嘴梁先生是也!

  《雅舍小品》读后感(四):《散文集》

  好几年前,度过几篇《雅舍小品》,索然无味。 前几天又看到关于《雅舍小品》的文学评论,被其中的一两个举例勾起了好奇心,便决定买来了看看。 还是索然无味。 两次读不进去都说明我真的对这类文章get不到点吧。 看其他地方,对这本书评理很高,奈何我就是读来索然无味,硬着头皮往下读,每多翻一页就更索然无味一点。 好在每篇文都不长,短。 不过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还是挺雅致的,引起舒适。 里面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人世间,这部分里短篇最多。第二部分是生活小议。第三部分是味是故乡浓,只有四则短篇。 写男人女人孩子,写年龄代沟,写喜怒哀乐的看法,也写下棋的看法以及骂人的艺术。 看得出来都是作者对生活的一些思考和体会。精简的表述,悠长的意蕴。 大概只是因为我内心太浮躁,才无法体会老先生的幽默和智慧吧。 自然也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的学识,不是刻意卖弄的那种,只是顺带出来的学识。

  中国人都喜欢隐世,也能欣赏茅房陋巷的哲理,所以才有这样的体会和感想罢。

  虽然我也欣赏不来汪曾祺的美食散文,但不妨碍它们的美感。

  以后心境不同的时候再拿出来看看,或许也有不同的体会。

  《雅舍小品》读后感(五):先生的趣与理

  记得好多年前,韩寒批评语文教育的时候就引梁实秋先生的散文作为教科书不收的一大“罪证”,然现在语文教育可能也颇开放得多了,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序》我就在语文课学过,当时也仅仅是看了就算了,没有如今人年纪已长,读而三叹的感慨。

  先生这本小说是散文集,散文虽是小道亦处处可以见先生为人处世的准则及对于文学、生活等各方面的看法。具体而微,大概无非在趣和理两个字。

  趣味,是这本散文小书最大,或者说是大多数散文作品都存在的共性。他在《守时》里对“马上”中的马的质问“是‘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的胡马,还是‘皮干剥落,毛岸萧条’的瘦马,是练习纵跃用的木马,还是渡过了康王的泥马。”、在《中年》篇中对对自己年龄矫饰做作之人的描慕“躲在茅房里穿高跟鞋当做踩高跷般的练习走路”、在《讲价》中说“有些人是特别的善于讲价,他有政治家的脸皮,外交家的嘴巴,杀人的胆量,钓鱼的耐心,坚如铁石,韧如牛皮……”(举不胜举)无一不让人喷饭。

  道理,是读散文往往有所感悟的地方,古人说“文以载道”,现代的散文往往也有部分文章有寓教于乐,启人心智之用。先生的这本书是把理所得很自然,一点也不虚伪,仿佛看到的是一位长者淳淳的面容和委婉的诉说。此种例子在全书也是汗牛充栋,如在《中年》里说“人的年纪也是这样的,一年又一年,总有一天会蓦然一惊,已经到了中年,这时候大概有两件事使你不能不注意……”读之可以使人对时间有足够的警醒。在《代沟》里说:“做父母的当初也是少不更事的孩子,代代相仍,历史重演,一代留下一沟,像树身上的年轮一般。”又在《脸谱》里说道:“误入仕途的人往往养成这一套本领,对下司道貌岸然,或是面无表情,像一张白纸似的,使你无从观色,莫测高深,或是面皮绷得像一张皮鼓,脸拉得驴般长,使你在他面前觉得矮好几尺!但是他一旦见到上司,驴脸得立刻缩短,再往瘪里一缩,马上变成柿饼脸,堆下笑容,直线条全弯成曲线条,如果见到更高的上司,连笑容都凝结得堆不下来,未开言嘴唇要抖上好大一阵,脸上做出十足的诚惶诚恐之状。帘子脸是做下媚上的主要工具,对于某一种人是少不得的。”这段话简直可以当做是现代《儒林外史》来看,文人对此辈小人嘴脸的看不惯恐怕也是一脉相承了。在《影响我的几本书》里也将自己的治学和读书经历公之于众,诚恳委婉,读了往往颇有收获。

  此外,先生在最后一部分里对于故乡北平的美食回忆也是精彩纷呈,现在的美食节目如《时间上的中国》、《人生一串》等不仅仅都从“吃”的角度挖掘国人的喜好,更多的还是“文化”在其中的体现,先生的诸篇,大概也颇有“食与道存”之意在其中吧。当然,先生对于故乡的思念和感怀让我们感觉到,这样身处台湾的老人,并不是敌我对你的那个所谓的“反动文人”啊!

  先生的文章有时候典故用得还颇多,盖国学造诣亦可以见其深矣。今日读完先生这本小书,聊志于此,以纪念耳。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雅舍小品》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