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郭敬明作为嘉宾出演了一档美食综艺,节目放出了他早期的一些文学片段,并称之为“咯噔文学”。
咯噔文学是什么?
2010年前后,“青春文学”盛行,大批青春文学作家的作品高居书店销售榜首,不少8090后也拿起了笔,他们有的幻想借文学成名,有的为满足自己的的表达欲。因此也留下很多让人如今回看会在心里“咯噔”一声的“绝世佳作”。
?
咯噔文学,哪里让人“咯噔”?
以上这些熟悉的封面,就算你没看完,但多少都看过,谁的书柜里没藏着几本什么什么?如果没有,那一定是已经卖了。
为了解开咯噔文学究竟哪里咯噔,城画君采访了一些人,从他们手里套到了好多“黑历史”仔细研读了一番。慎入!下列文字可能会带来些许不适
首先,文章的人物设定会非常高级,不是“总裁王爷”,那至少得是人群中最靓的仔?
繁复的细节描写是“咯噔文学”的另一重要标志,突出表现为文中出现大量彰显“奢侈”“梦幻”的名词?
除此以外,文章的情节设定必须足够跌宕起伏,情感追求“大开大合”,比起如今盛行的“甜宠文”,悲情结尾显然更受欢迎?
名人名言稍微转换一下思路,拼拼接接,再套个“XX是你,XX也是你”的句式,最潮“咯噔文学”,非它莫属?
难怪咯噔文学曾经的创作者 @是小霖 在回看自己的作文本后,感慨老师真的辛苦了的同时,直呼自己“想换一双还没有重温过我当年大作的眼睛。”
?
写过咯噔文学,羞耻吗?
不知从何时开始,“痴迷过郭敬明”、“写过点青春文学”等成了不少成年人羞于表达的事。但在采访中,城画君发现,这些“创作者”虽然会有抓耳挠腮的尴尬,但比起羞耻,他们的表达更加“动情”。
究竟是什么,让他们心中的“咯噔”声如此绵长?
▼
它把我推向了现在的自己
@Arjiu 24岁 女 编辑
在青春文学论坛里,我认识了一群挺聊得来的朋友。后来,群里有人牵头提议“自己弄本电子杂志”,大家就加入了。
建“编辑部讨论群”,各自“认领”职位,做杂志策划……有人负责写文章,有人负责统筹,有人负责排版……看着特别像回事。
Arjiu当年和朋友一起办的电子杂志目录,连色调都很“忧伤”
但或许因为这样“小打小闹”过吧,做编辑、做出版物就成了我心中的一个执念,后来读大学的时候就去做了院报,毕业后就进了杂志社,做了编辑,去的还是当年“做杂志”时最喜欢的。
“逐梦文学圈”已经是挺久远的了,现在翻出来再看会尴尬得手指蜷缩,想着“当年我怎么写得出这种玩意儿”,但又会感慨,当初认识了这么一群人,做过这么一些“小成就”,没有这些让人“咯噔”文字,估计也没有现在的我自己。
Arjiu曾经非常欣赏的一本“自制”电子杂志,是她的朋友的作品
但不是所有都像ArJiu 一样 把办杂志付诸行动,比起自己动手去办,他们更享受“投稿”的刺激感,@小丑_ 在回看自己为了追星写过的文字,直言“如果当年有这样体裁的杂志出版,我肯定会疯狂投稿。”
▼
永远不知道还能挖出什么
@是拾伍 22岁 女 平面设计师
在作文比赛拿了第一名后,我开始在QQ空间写些仅自己可见的日记和小诗,文字都比较灰暗,有点无病呻吟。
那些年爱过的部分杂志
后来,因为喜欢上一个爱豆,自己的写作风格开始趋向乐观,还给他创作同人小说,也愿意把文字公开,打开QQ空间,给校刊投稿……
为了拿到他演唱会门票的购买权,甚至鼓起勇气把为他创作的文字分享给粉丝。
为了获得门票购买权,@是拾伍发表的文章(部分截图)
作为一位平面设计师,我现在的职业其实离“文学”已经有段距离,很少再提笔创作,现在回看起来,一边觉得尴尬,一边又觉得好笑,就像挖宝藏一样——永远不知道自己还能挖出来什么。
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总结,那还是装作再也不见吧。
除了追星,咯噔文学的高频出没点还在“恋爱日记”中。把自己对喜欢的人的感觉写在作文本上的@铁山 当年以为这是轰轰烈烈的表白,还被老师当成了优秀作文朗诵,现在真的是……
“心疼那个被我喜欢过,如此表白过的男孩子。”
▼
享受创作的全过程,包括“咯噔”
@张利全 30岁 男 互联网公司HR
在成绩达到被老师特批不需要写语文、数学两科作业的水平后,基于青春的躁动与想要获得他人认可的虚荣,我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之路”。
我的创作多是长短不一的诗歌,内容大都是情感类。有基于活动的纪实诗歌,还有完全脑洞大开的故事性长诗。尽管有些作品斩获了一些奖项,但我原意只是想要自己记录罢了。
当年写过的一些拙作
如今,我已经很少在提笔创作了,回看以前的文字,会觉得“稍显青涩”,心中不免“咯噔”,但我觉得这就是创作必经的完整过程——有过激情写作,肯定也会有“羞于回首”。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总结回顾过去,那应该是“既往不恋,纵情向前”。
▼
从文字到照片,换个方式表达喜欢
@新壹酱 19岁 女 独立摄影师
贴吧算是我的“咯噔文学”根据地,现在以我的网名去搜索,还能看到“时代的眼泪”。早年间在古风贴吧里写的文字,如今都戏称为“古风非主流”了。
当时还有一些比较钟爱的段子,印象最深的是“听弦断,断那三千痴缠”,也写过一些“疼痛青春文学”,如今回看,真的是实打实的“咯噔”一声。
如今用原来的网名搜索,仍能在贴吧找到这些“时代的眼泪”
因为学业紧张,这些“创作”也就中断了,但我对古风喜爱还是以别的形态留存了下来。
作为一个摄影师,比起“矫情”的文字,镜头是我更好的表达。当年写过的“古风非主流”情节成为了我如今的拍摄内容之一。
?
“咯噔”多了,就不了
回看这些由自己笔下创造的“咯噔文学”,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慨。
有人觉得羞愧,直言自己“那时真是太矫情了”,想尽办法把“黑历史”删除;也有人为当年的自己骄傲,坦言“当年我怎么这么能写”,“以前居然能坚持写那么久”……他们“咯噔”“咯噔”着就长大了。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时代的进步,他们的文字审美也在逐渐进步。
“咯噔多了,就不了”,许多铸成我们“时代的眼泪”的作者也和我们一样在成长路上反思和探索,正如郭敬明在综艺里回应的那样——
很多人都觉得“爱过郭敬明”,写过“咯噔文学”羞于启齿,但城画君认为,“咯噔”过,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相反,这是反而是一种态度。
像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结尾中是写的,“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年轻时想“咯噔”就去了,现在想不“咯噔”了就不“咯噔”。
最后
来看看城画君的“咯噔体”
?
# 激情创作时间到 #
看了那么多“咯噔”文学
不来一段吗?
「评论区咯噔文学大赛」
马上开始!
点赞数最多的前3名
将获得《城市画报》5月刊1本
快来动手吧~
?
本文编辑
雨衣
实习生
小麦
??READ MORE??
戳一下,你的“咯噔青春”永远不会被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