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是一本由何大草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春山》读后感(一):或凡或智,一支笔谈笑风生
何老师的书一直是我喜欢的,或朴实无华,娓娓道来,惜字如金,即便是小学生也能读懂,并欢喜那样的生活,。也可能是上下五千年,引经据典,精彩纷呈,读后意犹未尽,感觉自己的文学底子太过薄弱,没有关系,再啃一遍!
这一次期待已久的新书《春山》即将出版,赶紧关注!王维和苏东坡都是我喜欢的,不仅是诗人,也是画家,同样的颠沛流离,却不失生活的感悟。都是大咖,却不是其他大咖一样迂腐,有能力,更有有趣的灵魂,一如何老师本人。
《春山》读后感(二):王维的盛唐与寂灭。
这书讲了王维的最后一年,他是跟裴迪一起度过的。两个人是什么样的友情呢,裴迪懂王维,知道他为啥不见李白,杜甫,知道他一生诸多的“过不去”。用裴迪道出王维的心境。
想当个好儿子,却没了父亲,不想当丈夫却取了一房妻子。早年一心隐居村野,却必须养活弟妹。想保一世清明,却被安禄山逼着做了伪官…一路都是违碍心意的事。遇事看淡,只选择下策,身体力行。受了不少的苦。王维身子弱,不能喝茶,只喝山泉水,最后逝在辋川。留下了他亲手种植的千年银杏树,还在生长着。好一首“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小说娓娓道来王维的一生,遇见的人与事。一天读完。随后要看下《辋川集》。再走近王维看一看。
《春山》读后感(三):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春山》是一部写王维的小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小说讲王维的最后一年,也回望他的一生。那些很重很深的感情被轻轻地讲出来。读到最后眼眶湿。
这本书,有些经历的“中年后”读会更有共鸣吧。但倘若有人在年轻时读到,读进心里去,该是多么幸运。
读完一直想写点什么,但小说的气息弥漫开来的这些天,拿起笔不知如何是好,若轻易将什么落到纸上,怕对不住《春山》的讲究。
王维的最后一年是跟裴迪一起度过的。但裴迪总往外跑,志不在幽居山林。裴迪不在的时候,王维写信给朋友转告裴迪:
“庄门外荒坡上,童仆们新开了三亩田,种麦子、黑豆,入秋收获了,用来酿好酒。”
他知裴迪喜欢以酒解渴,告诉他从此可以敞开喝。想念一个人不直接表达,是克制的深情,写完信他听见自己唏嘘了一声。
好的小说描摹丰富的人性,在《春山》里,王维不是供起来的“诗佛”,而是有血有肉,有矛盾和脆弱的,鲜活的生命。
王维这一生,“想当个好儿子,却没了父亲,不想当丈夫却取了一房妻子。早年一心隐居村野,却必须养活弟妹。想保一世清明,却被安禄山逼着做了伪官……”
好像把什么都看清了,又什么都看不清。复杂的况味让故事和人生充满张力。
诗人天性敏感,伤春悲秋,写尽人世苍凉。但如裴迪说:你丧父,丧母,丧妻,也从没在诗中滴过一滴泪。
王维回答:有些事,可堪一哭。有些事,哭不出来。
裴迪追问,那我死了呢?
“我是看不到你死的。”
裴迪说,你的诗太冷了。
“我的诗只是没热过。”
裴迪整理王维的文集,快差不多的时候,王维要把裴迪送走。裴迪说,只剩一点点了啊。
王维说:剩一点没做完,你就留了个挂念……说不定,还会再回来。
裴迪离开七天之后,王维死了。
“风像群鸟一样,有力地吹进窗户,把文稿吹得满屋子乱飞。一些落在地毯上,一些吹出了窗外,永远不见了。”
好的作品不怕剧透,读了上面的文字,快去买书读吧。我摘抄的只是零星碎片。
《春山》读后感(四):爱不释手的书
《春山》符合我对纸质书的所有期待:开本小、重量轻,让人想要拿到手上反复摩索。装帧是极用心的朴素。字的大小和排版对视力十分友好。
当然,最要紧的永远是文字本身。已经是第三次读《春山》。习惯随手翻开书,随意看一段,人就被吸进去,进入盛唐,到达辋川,见到王维。
“吕逸人的礼物,是一部刚刻印出来的书。用素色的布仔细包裹了,盛放在一只没上漆的柏木匣中,很朴素,又很讲究。打开时,有新墨和柏木的气味,这是十分好闻的。”今天翻书,看到这一段,会心。
《春山》读后感(五):何大草谈《春山》创作:诗与暗号
文:何大草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我头一回读到这10个字,只有10来岁,一部反特小说里,特务用它做接头的暗号。有种阴森、幽魂的感觉,挺可怕的,却又放不下。
长点岁数了,去请教一位学长。学长说,“可怕啥,这是禅。”我又问,“啥是禅?”“不好说。”“不好说就是禅?”“说了没意思。”“没意思就是禅?”“别钻牛角尖,禅是……指东说西。”“我指着左边一只虎,其实是说右边一朵花,对吧?”“嘿嘿嘿,有点这个意思了。”然而,我到现在也没有全明白。
那两句诗的作者,是王维。王维是山水田园诗人,风格是闲逸,大家都这么说。后人给王维画的像,也多是淡然的神态,目光是透彻的,似乎他一生下来,就把啥事都想开了。这自然是假象。
我童年胖乎乎的,脸圆滚滚,天生带点傻笑,大人们就常指着我说:“这娃脾气好。”“这娃不长心。”“这娃没心事。”“这娃脑壳简单。”“简单好,简单多快乐啊!”“哈哈哈……”我也以为我就是这样的娃。
但有一天,我发现自己的身体里,还生长出了另一个我,孤单,忧郁,心事重重,却无法向任何人说出来。这比发现长了胡子、喉结,还更让自己吃惊。直到后来我圆脸拉长、再到今天近于枯瘦,这个隐身者仍与我共存着。陶渊明写过一首诗,叫《形影神》,吟形体、影子、精神,不好读,我没读懂,只读出了两个字:复杂。
王维可能比陶渊明还复杂,我是指内心。两个人都避世,陶渊明是乱世而避世,王维是盛世而避世。前者较易理解,后者呢?想必是有无法向人诉说的重重心事吧?
他几岁丧父,年长丧妻,无儿无女。自幼随母学佛,20岁前即以诗名享誉两京,20岁中了进士,诗文之外,还精绝于音乐和绘画……气质清贵,王侯之家待之如上宾。坎坷,而又顺遂;柔和,却又绝难亲近。归结起来,是天资卓异、性格孤僻,人气很旺,但没几个知己。祖六算一个,阴柔的美少年,却早早就死了。祖三、孟浩然等,算好友,喝茶谈诗是可以的,客套话居多。
裴迪呢?嗜酒、任性、刚烈,他频频出现于王维的中、晚期生活中。两人同吃、同住,同在辋川谷隐居。裴迪也写诗,据说,他留下的诗全都是写给王维的。不是王维,裴迪的诗早就湮没了。可没有裴迪,王维也可能早就萎谢了,还能病恹恹挨过60岁?
王维写过一首《赠裴迪》:
不相见,
不相见来久。
日日泉水头,
常忆同携手。
携手本同心,
复叹忽分襟。
相忆今如此,
相思深不深?
朴素、简单,像一首歌谣,可以反复吟唱。不是情诗,是相思;相思之切,甚于情诗。
辋川,在唐代的诗歌地图上,真是一条迷雾最多,而又最迷人的山谷。
某个秋天,我开着老捷达,和朋友冒雨驱驰几千里,进入终南山,来到了辋川。是家常的山水,却少有人迹。在沦为废墟的工厂边,站着一棵老银杏,编号610122101001,传说是王维手植的。至少,王维和裴迪是在树畔徘徊过的吧。
随后,我酝酿了两年多,再用四个月时间写完了这部小说,用一笔一划的细节,去揭示这个用诗和禅把自己层层包裹起来的古人。
《春山》发表后,我拍了几页发在朋友圈。有朋友留言道:“请问王维和裴迪是纯洁的友谊么?”
我的回复有点含糊:“去读王维的四册诗文集吧。我的理解都已在《春山》中。”
今天,我拿到了《春山》的单行本。夜里把它重读了一遍,惊讶地发现:这部小说里的人物,几乎都是男人。而写作时,却好像没有觉察到。
2018夏,一稿。
2020夏,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