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淡风轻》是一本由蒋勋著作,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页数:2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蒋勋的文字,总有一种温润通透的感觉,他能在最简单的自然场景里挖掘对美的独特感受,在他身上,既能找到独与山川对话的孤寂感,又流露着一腔悲天悯人的情怀。以前读微尘众系列,读他眼中的唐诗宋词,总惊叹于他的另辟蹊径,却也只是很有兴致地跟着他的视角重读经典,不知所以然,直到现在读这本《云淡风轻》,开始明白是什么造就他的跳脱与独特,他视文人经典为随性创造之物,把作品放入到他们的生活故事中,不自囿于框架,于是他看到的就是无限可能。
更难能可贵的是,蒋勋的解读不含一丝说教,他是在分享自己的体验,提出一种想法,至于我们是否接受于他来说都不是太重要,也许充满对生命自由的尊重与向往才能写就这派云淡风轻,有趣的是一面能感受到他文字中的疏朗开阔,另一面他对作品背后的鲜活人生的执着又是那么强烈,非如此不可能有这样的表达。
他读《诗经》不求穿凿附会,而是想象着被奉为“经”之前由广大人民传唱的歌声该有多么辽阔美丽!王羲之被后世奉为圭臬的手帖究其源头大多是与朋友往来的书信,在被局限于“书法”的框架前,它首先是战乱流亡的历史,是悲切之声,是心有戚戚。蒋勋透过书法看的是写字人的一生,他说天地之大皆可入书谱,这是何等的豪放!
可他这么不拘泥于框架的人读庄子还常感悲哀,因为人还是免不了常常被俗世限制所束缚,可是认知到限制是最关键的一步,随后才能试图打破框架和外界的诸多纷扰,完成与内心的对话。用心观察自然,破除作为“人”的偏见,这是蒋勋从庄子处学到的,他也在身体力行,他对《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解读尤为有趣,他将冯其庸的考订称为“偏见”,这个词在这里完全是中性的含义,即一己之见,蒋勋用自己的理解,并参考多种说法,形成自己的想法,而这也是他个人的“偏见”。
我读至书末才恍然大悟,蒋勋文字中的谦和与尊重从何而来,他始终明白这是他个人的解读,而这从不能凌驾于他人的观点之上,这大概就是他的“文人”做派,不盖棺定论,无拘泥挂碍,用生命本身透视作品。一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位云淡风轻的智者,读他的美学观察,是感官体验,更是精神愉悦。
《云淡风轻》读后感(二):大繁华里,怎得回身?
《云淡风轻》是第一篇随笔的名字。也许也是蒋勋自己的一种心态。经过了波澜之后,反而看万事已是云淡风轻了。
蒋勋——讲红楼梦的大家。第一次认识蒋勋是通过《红楼梦》,他讲解的很有意思,所以后来也就把红楼梦再看了一遍。昨天看蒋勋的《云淡风轻》,感受他想要传达给大家的东方美。读上蒋勋的文字,感觉自己整个人也慢了下来。昨天跟着蒋先生学了几个词,“云淡风轻,看完了潮起潮落,大风大浪,之后再看任何的事情,都能明白涓涓细流,终将流入大海”,也想有一个书房,对着河流口,放下书,抬头见河流。“天长地久,老子说过的”,“未央,还未到中央巅峰”
“在为鄙俗的的事吵架的时候,就是离诗最远的时候。”
自己的生活太多了琐碎,少了诗情画意远方和酒。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清爽无负担的生活中去。寻找自己的天堂。王维从牢狱中出来后,感叹道“晚年唯心静,万事不关心”那这里的唯一的唯是不是也可以通“维”,晚年维心静,万事不关心。枯木般心如死灰。王羲之大书法家,自己的儿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大成者。王献之没有了父亲的悲凉,哀婉,书法中更多了一些豪放,和父亲略有不一样。而被人问到你和你父亲书法相比如何?王献之答道“固当不同”。再被问到“外人说差矣”,王献之继续答道“外人哪得知?”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完美的怼回去了。
蒋勋的文字有了很多的过去,过去的辉煌,过去的悲凉太多了,看完之后,人的心也淡然了很多。
“大繁华里,款款回身”
在戏剧里,作出了一番成就的顾老师,结婚生子,隐归山林,先生逝世后,款款回身,重返戏台。人的一生会被分配很多的角色,有的角色是赐福,有的是劫难。我们命中有的劫难,我们都难以逃避它。
喜欢蒋勋先生说台湾夏季太炎热,喜欢去日本泡温泉配抹茶,眼前只有山和温泉,没有以往诗人的评价,有的只是自己眼前之物。那么我多么想回到自然的怀抱。只问山,只看水,不谈柴米油盐酱醋茶。跟着蒋先生的步伐走着,不仅想去日本的温泉看看,也想去他没有的没有的画室,出现的池上谷仓艺术馆里去坐坐。放下自己心里的杂念和不堪。
《云淡风轻》读后感(三):美学孤独境界
读完蒋勋的《云淡风轻》,感觉到了他的文章一般都是在讲孤独的美丽,这就和我最近看的另一本书相似了,这本书就是《安德鲁不想孤独终老》,其实两本书讲述的主题是一致的,但是蒋勋的这本书抒发的是一种意境美。下面就蒋勋的孤独来谈谈我自己的见解。
近年来,蒋勋以理性与感性兼具的特色活跃于文坛,通俗解读美学,引领人们进入美的殿堂。他的作品以丰富的绘画、历史、文学为背景,以简单的叙述、纯粹的语言、独特的视角引发着共鸣,揭露着众人的心灵诉求,使人们从中汲取出美的力量。台湾联合文学在2002年举行的以“孤独”为主题的演讲中,蒋勋以伦理孤独、情欲孤独、暴力孤独、语言孤独、思维孤独、革命孤独这六个层面为主,剖析孤独,并提出孤独美学的概念:美的本质或许就是孤独。
孤独的本意并不是鲁滨孙式远离人群的孤独,而是即便处于喧闹人群中,内心无所依的孤独,这贯穿着生命从开始到结束。群体生活不过是短暂性的一种借助,蓦然回首只能是徒留自己一人。但是在没有认识到孤独是人类存在必然所伴随的情况,人就会愈发感到孤独,从而惧怕孤独,用尽一切办法企图消解所谓孤独。挤入人声鼎沸的空虚喧闹中,引上三五人做伴消遣,最后聚变成散,众变成单,摆脱孤独的举动最终适得其反,内心的巨大失落骤增,鲜明的对比只落得曲终人散无尽的凄凉。在中国历史上不乏参透并接受孤独的人,他们畅意地享受着豁达的人生,追逐着理想,实现着追求,不随波逐流,始终保持着高尚的品格。以现代人的眼光观照古人的这种孤独,并不会生出凄凉悲哀之感,反倒令人陡生羡慕之情。“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庄子,完成了个体生命与宇宙间的对话,使人性化的存在达到了理想的形态;“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的屈原,完成了孤独的吟唱,不屈的精神得到了传扬;“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的李白,完成了与自己的对话,自由的精神得到了合乎人性的存在。这些超脱的孤独状态,使生命得到了圆满,并将孤独以一种令人艳羡的状态表现出来。在这个高效发达的现代社会中,社交网络的兴起,让人们拥有更多表达的方式和途径。人们在忙着通过网络平台表达自己的同时,更是在寻找认同。这无外乎是现代人孤独的表现,内心还没有充盈到实现自我的一种认同,一心想要从别处获得认同感。但这个世界上是不存在感同身受的状况,所谓认同也并不存在。因此,每个人都显得特别孤独。一旦开始接受孤独,生命获得圆满,我们就会放弃无意义地寻找所谓的认同感,学会自己与自己对话,就不必烦扰他人。自我对话促使自己认同的完成,在孤独中完成对生命的追问与人生的思考。当人们面对孤独的时候,不再茫然无措四处寻找表达的空间和对象,也就不再困惑苦恼认同感的缺失,内心就自适且惬意起来,生命就开始圆满了,精神世界就自然而然丰盈起来。
《云淡风轻》读后感(四):东方至美乃是《云淡风轻》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是我最喜欢的诗人王维的一句诗。而美学大师蒋勋的这本谈东方美学的书,整本书里都渗透着这句诗所反映出来的一种淡泊宁静的感觉。
首先手捧着这本书翻看时就会闻到一股淡淡的麦秆香气,让我犹如穿越回到小时候,麦秆铺满细长的胡同,在太阳的照射下散发着麦香。阅读这本书就是一个享受美的过程,这其中有美文,有书法,有画作,有戏剧,还有平淡无奇却又散发生机的植物。
想要理解蒋勋先生在这本书中的美学及哲学思想,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书中提到的这两种植物:这两种植物,一种是瓠瓜,一种是樗树。它们也是庄子《逍遥游》中瓠樗哲学的主角。
下面是《逍遥游》中的原文: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其大概意思是说,惠子说他种的瓠瓜长得非常大,里面盛了东西却提不起来,觉得没什么用处,于是就给砸了。庄子说,你为何不把它当作小船去泛于湖上。惠子又说他种了一棵樗树,疙疙瘩瘩弯弯曲曲,虽然长得茂盛但也没用。庄子说,你为何不把它栽种在开阔地,闲来无事卧在底下逍遥。
这就是从无用到有用的智慧。蒋勋先生在这本书里写了芒花和蒹葭,写了日本一个茶室里的抹茶,写了没有歌词的歌,写了被虫蛀的古老木门,全是一些细细小小看似无用的东西,但是其中却淋漓尽致地体现着古老的东方文化之原始美。这种美不声张,不惊动,处处是宽容和欣赏。正所谓“于无声处听惊雷”,最安静的竟然才是最有力量的。
这本书特别适合经历过人生风雨但是仍旧砥砺前行的中年人欣赏。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心高气傲,喜欢绚丽的壮阔的,可能没有耐心停下去欣赏这些安静的美。但是中年人渐渐了悟,“生命是一个圆,周而复始”,最美的恰恰是最初的那些最简单的东西。
生命从微小虚弱,成长到夏花般绚烂,然后慢慢地,重新归于平静安宁。
《云淡风轻》读后感(五):和蒋勋寻找东方之美
《蒋勋说红楼梦》 《孤独六讲》 《美的沉思》、《蒋勋讲中国文学》……对于蒋勋先生的书、音频、演讲我已经不记得自己看过,听过多少了,但每一次聆听细读,都会使我从中有新的感悟,心也变的清澈明朗。当然不光是我有这种感觉,很多阅读、听过蒋勋先生课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如林青霞、张小燕等等……)很多人都因蒋勋先生改变了人生。
这次有幸第一时间入手蒋勋先生的新作《云淡风轻》心中甚是欢喜,而书中所收录的几十篇文章,看似文章结构自由、不拘一格,没有个主题,但细细品来,你会发现全书讲的是一件事感悟生活中的美,蒋勋先生宽广的学养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为大家娓娓道来,到底什么是美。
老子说自然,孔子倡礼教,周易尚象,内径说阴阳,无不包含着中国人的智慧。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从先秦时期的青铜艺术,到唐宋时期的诗词歌赋,山水意境,无不透出着灵性。而所谓的东方之美,就是这样从“知悟”,到现世传统的“践行”从根上的一种活生生的美学。
在所以画卷里,蒋勋最喜欢是宋代王希孟所绘的千里江山图卷所以他写了《熠耀辉煌》如今《千里江山图》卷已经900多岁了,可是画卷展开,青绿的颜色如宝石一样,依然明艳辉煌。清初“四王”之一王石谷曾经评论此画卷:“凡设青绿,体要严重,气要轻清,得力全在渲晕,余于青绿法静悟三十年始尽其妙。”王希孟敢于使用大量石青石绿,这在以往极为少见,苍翠葱郁之山,近则呈绿,远则显青,蒋勋说, “我对《千里江山图》最惊讶的色彩,在1191.5厘米长的空间里,群青浓艳富丽的靛蓝和石绿碧玉伴透润的光交相互呼应……冷艳有内敛的光,华丽璀璨,好像画着千里江山,又像画着自己短暂又华丽的一生。”可说画者内在的灵秀,和那种时刻洞悉生活之美的姿态,笔墨简约灵动在画中每一处都细节都体现的淋漓尽致。
蒋勋还喜欢庄子,所以他写《庄子,你好》,我们知道诸子百家里,孔丘讲礼乐仁义,老子强调无为而治,李悝说变法图强,那庄子呢,“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从这两句里我们可以看到庄子所向往的是自由,这里的自由,不是一般意义的自由,而是无拘无束,无所凭借,自由通透,如蒋勋说,“幸好有庄子,一个民族的文化才不会让人沉闷无趣到昏昏欲睡。” 而这样任意遨游的大自在的境界,庄子叫做——逍遥游。
想起席慕蓉对蒋勋的一句评价:
“蒋勋是我们这个时代踏入艺术门槛的最佳引路人。他为我们开启的,不只是心中的一扇窗,更是文化与历史长河上所有的悲喜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