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星期天与乔治同游公园》观后感100字
日期:2020-05-13 22:12: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星期天与乔治同游公园》观后感100字

  《星期天与乔治同游公园》是一部由Terry Hughes执导,Mandy Patinkin / Bernadette Peters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星期天与乔治同游公园》精选点评

  ●这时候的Mandy Patinkin帅的一米啊 ><

  ●音乐剧艺术与点彩派绘画美妙邂逅

  ●Move on, stop worrying, just move on.

  ●很喜欢扮演Dot的演员,第二幕让我想起了lalaland。"The choice may have been mistaken,. The choosing was not. "

  ●太他的好哭了。票已入,希望明年顺利到现场。

  ●结构优秀了,解读太优秀了,Dot太优秀了

  ●真棒啊。

  ●Sondheim太伟大了。世上又怎么会有Mandy Patinkin和Bernadette Peters这样优秀的演员?音乐唱词灯光装置,简直就是完美。虽然第二幕没第一幕精彩,但小George读起“composision...”时,我竟哭了。

  ●二幕开始就能relate了!虽剧情很薄但歌词细节太妙了,简直是作词曲典范…hat、dot意向重复使用突出了george于艺术与现实冲突与被误解排斥痛苦,又能在节奏上通感到印象派的点状stroke!弱化叙事而突出概念化的试验性,顺便吹一下可老吉george那几声狗叫好卖力

  ●第二幕的第一首歌也太可爱了吧!

  《星期天与乔治同游公园》观后感(一):Towards the Verticals of Trees

  一、概念音乐剧——叙事任务瓦解

音乐剧起源于美国十九世纪末的轻歌剧、⺠谣歌剧以及墨面剧。早期音乐剧以喜剧效果舞蹈元素认知深度较低的娱乐方式作为特点。1920年代,Rogers&Hart开始将更为严 肃的话题引入音乐剧的舞台表现中,并随着Hammerstein的<Showboat>的创作开启了 book musical的时代影响至今。Book musical相比于早期的“音乐喜剧”,显然强调了音乐 剧的“戏剧性”,体现到音乐剧的结构上就是注

  《星期天与乔治同游公园》观后感(二):星期天的下午

  伯娜黛特阿姨和桑德海姆的音乐剧绝对是绝配啊,唱功很厉害,说话的腔调听着也很独特

  Dot一直在抱怨乔治,美好的星期天却要穿着厚厚的衣服烈日下站着,眼睛还不能动!“盯着湖面!”谁让她有个固执艺术家丈夫呢。这段音乐处理的非常“桑德海姆”,幽默语言音调。看Sunday in the Park with George的时候老是会脑补到Sweeney Todd去,特别是有一段带有讽刺合唱,居然还出现了beautiful,真是一下子就穿越了。感觉有些时候把两部剧的音乐给调换一下违和感也不是很大吧。但更爱乔治这部剧,无论是情节还是唱功。

  很喜欢“Color and Light ”这一曲,乔治不停的补补画画,甚至神经质般的不停地说着“绿色蓝色,红点。。。” Mandy Patinkin 刻画的十分生动,那种艺术为了艺术而不顾一切疯狂。等我完成了这顶帽子,彻底伤了Dot的,她选择路易,毕竟“Everybody Loves Louis ”谁不爱这样的男人呢,生活还是艺术,爱与被爱,付出收获亘古不变的难题很现实,尽管Dot是深爱着乔治,爱他作画的眼神,把她当做模特时专注的眼神。桑德海姆给这部剧的核心词是“connection”沟通才能伟大。既然乔治修拉能够和光与影沟通的那么顺畅,为何不多放一点目光在身旁呢。但至少他不是唐璜那种渣男。看着Dot艰难的学习法语,到最后甚至能够写出一本日记,虽然被她的孙子吐槽说“是小孩子的胡乱涂鸦”,但从中感到她对乔治深深地爱,所以她想要回那幅乔治所画的她化妆的画。

  “We Do Not Belong Together”听得好伤心,结局是她随路易远嫁美国,而乔治修拉,这个天才画家,花了整整两年完成了这幅《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他一生完成了6幅画品,却一幅也未卖出。

  《星期天与乔治同游公园》观后感(三):作为乔治.修拉的画迷,我诚心推荐这个音乐剧

  昨天在爱丁堡艺术节看了Sunday in the park with George,觉得特别特别有趣,尤其在中场休息的十分钟,全部演员摆成画里面的pose静止了十分钟,然后观众都纷纷跑到前排去和这幅“画”合影。

  乔治.修拉(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6%AC%E6%B2%BB%C2%B7%E7%A7%80%E6%8B%89)有两幅画举世闻名,一幅是《阿尼埃尔的浴场》,另外一幅就是这个音乐剧里的这幅《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第一次看乔治.修拉的《阿尼埃尔的浴场》是在伦敦的national gallery,我记得当时的自己就坐在那间画室中央的沙发,一直就这么看着它看着它,看了一个小时不愿意走,实在是太美了。其实这幅画与《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幅都是2米乘以3米那么大,而且全是由无数的点点点出来的,所以修拉的画的真实状况很难很难在纸上完全呈现出来,哪怕是高质量的铜版纸,因为打印出来都成了大色块了。

  我一直都特别迷画家的传记,包括电影,包括自传和采访,之前看过马蒂斯,梵高,和Frida的,发现他们他们画画的时候虽然有很多个人的挣扎在里面,但他们都有一种忘乎所以的创作的那股酷劲在里面,这股劲在我看来真的是一种非常迷人的气质。这个音乐剧里面,乔治.修拉也一样,一直在dot dot dot, red red red, blue blue blue,疯狂地点他的画,一直念念有词的说作画的要点——光,影,位置,和谐,沉浸在自己无敌强大的小宇宙中。演Dot的那个女演员功力深厚,她能把那种虽不太识字,但却一直无条件支持着修拉,爱着修拉,却又怪修拉老沉浸在画画不重视她的普通乡村姑娘的感觉演得很到位。而且她后半段还分饰老奶奶角色,连唱歌的时候都能唱出老奶奶的味道,太活灵活现了。

  故事的后三分之一跨越到了现代,说到修拉的曾孙子因为迷失在了物欲横流的现实世界中,感到痛苦而再次回到了大碗岛,因为看到了Dot留下的日记,仿佛听到了Dot跟他说,不要管过去的不愉快的事情,要move on.和我同去看的朋友觉得这段有点狗尾续貂,但我个人却觉得这段能升华出来,还是见仁见智吧。

  《星期天与乔治同游公园》观后感(四):Sunday in the park with George

  第一次知道桑德海姆是因为电影《婚姻故事》。男主角在影片末尾唱的那首Being Alive,令我久久不能平静。直白简短的歌词,配上并不复杂多变的旋律,却听得人潸然泪下。从此就迷上了桑德海姆的音乐剧。 起初被Sunday in the park with George吸引是因为它的海报,这不是《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吗?不出所料,这部剧的灵感就是从画里来的。记得小学的时候在某本美术杂志上看到过这幅画的介绍,书里写到的绘画技法和理论对于小小年纪的我来说晦涩难懂。我对它的唯一印象就是它的色彩,有种说不出的温暖,仿佛沐浴在阳光下。 Sunday in the park with George也同样温暖人心,整个演出过程流畅优美,台词也是充满了哲学的意味。 看的是OBC官摄版,帷幕缓缓拉开的那一刻,扮演修拉的演员坐在舞台一侧,身后是剪刻成形的树木,我惊讶于负责舞台设计的人是如何做到将现实世界和绘画里的世界如此奇异地结合在一起的。舞台布景按照比例还原了画作的大部分细节,演员的服装颜色搭配同样考究,看上去就像画作里的一切在你的眼前动转了起来。包括后来出现的剪纸小狗,船只,遮阳伞,和真实人物相互交织,艺术世界和现实世界,合成一个整体。

  除了令人拍案叫绝的舞台效果,剧中令我动容的还有那几首歌曲。 Color and Light 令人陶醉的二重唱。 乔治在房间的画布上点点画画,神经质般地念叨着各种颜色。跳动的笔触伴随着跳跃的音符,点彩技法转变为了轻快的旋律,犹如画里无数个彩色小点传出来的音波。音乐与绘画,桑德海姆用这样的方式让二者共通,妙啊。房间外面乔治的女友Dot同样随着音乐的律动往自己身上扑粉,她期待着和乔治去看歌舞秀,但是后来乔治说他必须画完那顶帽子,Dot怒而离场。刚开始看的时候我总觉得乔治只是把Dot当作一个工具人,他需要Dot仅仅是因为他需要一个模特,但是在Color and Light里,我听到了乔治内心的挣扎,他在作画的时候唱到Dot Dot waiting。他不在意Dot吗?他当然在意。不然第二幕Dot的女儿在暮年回看乔治的画作时不会说出“Mama is everywhere”(妈妈无处不在)。他让Dot永远留在了画里,他把对Dot的爱藏在了作品里,他让这种爱成为了永恒。

  Finishing the hat 引人深思的一首歌,歌词十分有深度,同时又带着一种宿命论的意味。 乔治在公园里一边翻看着自己的速写本一边喃喃自语,音乐从断续转变到不断重复而且缠绕,就好像乔治头脑里的万千思绪。他为Dot离开自己选择嫁给Louis感到伤心,但他看到手中的速写本时,又立马释怀了。乔治知道,艺术创作是他的命运。只要他还活着,他的全部心思都会花在绘画上。他能理解Dot为何离去,因为他无法给予Dot她所需要的东西,无论是陪伴还是金钱。爱情与艺术,艺术是他唯一的选择。 歌后半段不断出现的hat和window是很有意思的两个点。 Hat无疑象征着艺术,the world of the hat象征着艺术的世界。而window,便是绘画,它维持着现实世界与艺术世界之间的距离感,又能让乔治透过它去观察现实世界。绘画是他认识现实世界的唯一方式。正如他自己唱的那样“Leaving a little space in the way like a window. But to see. It’sthe only way to see.” (就像隔着窗户,留下一点距离,为了去看,只有这样才能看见)很巧的是,欣赏点彩画作的时候也需要适当的距离才能看到真正的画面。 乔治最后兴奋地向草地上的小狗展示他的素描,说出了全剧最戳我心窝的一句话——“Look! I made a hat, where there never was a hat.” (看,我创造了一顶帽子,在本没有帽子的地方)绘画技法不被认可,心上人离开,独自忍受孤独和他人的贬损……这些痛苦的经历是真实存在的,但当他拿起画笔的时候,他创造出了新的东西,一些以前从未有过的东西,是他赋予了它们存在的意义。在创作时无比纯粹的快乐之中,现实生活的苦痛可以被暂时忘却。 Finishing the hat,不单是艺术创作的过程,也是乔治一生的写照。

  unday 第一幕的终曲Sunday赚了我太多眼泪。舞台上无序混乱相互争吵的人们,伴随着order(秩序),design(设计),tension(张力),balance(平衡),harmony(和谐)等词语的出现重新排列,走到了和原画里一摸一样的位置。每个人在各自的位置上形成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凝重,仿佛各自都必须坚守自己的位置,不能打破某种默契,让人感受到一种理性的不可违抗的井然和秩序。随后和声的出现又与Harmony一词完美呼应。这个构思真的无敌了!最后演员们静止不动,画框缓缓降下的时候,我莫名的想到了“永恒”这个词。一百多年前大碗岛的风光,享受星期天闲暇时光的人,如果不是因为乔治修拉将这些留在了艺术世界里,它们也许就悄无声息地消失在了历史里。艺术让美的瞬间无限期地保留了下来。“As we pass through arrangements of shadows. Towards the vertical oftrees. Forever. ”(我们穿过排布的阴影,走向一棵棵垂直的树,永远) 终曲部分来来回回看了不下十次,每次看都抑制不住心里的感动和眼里的泪水。

  Move on 第二幕一下子跳到了乔治去世后的一个世纪。乔治的曾孙小乔治热衷于研究激光器,想让曾祖父的画作以一种新的方式再现,然而却无法在赞助商、观众、艺评人、朋友之间找到平衡点。怅然若失的他偶然翻看了Dot留下的语法书,语法书将小乔治和一百多年前的Dot重新连接。他问Dot自己应该如何走下去,在自我追求与大众潮流之间,抑或是在个人理想与现实生活之间,究竟该如何选择呢?桑德海姆用一首Move on做出了回答。做自己的选择,然后专注于自己的选择,无论最后的结果是好是坏。“The choice may have been mistaken, the choosing was not.” (也许挑了错误的选项,但做出选择没有错) 这首歌另一个好玩的地方在于,它的旋律是由一开场的那五个音符组合成的。其它歌曲的旋律也基本上建立在这五个音符之上。如果你仔细去听,你会发现桑德海姆在这些小细节上真的很用心,而细节也正是这部剧的魅力所在。

  虽然整部剧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是剧中对于人物的塑造,舞台效果,动人的音乐,犹如修拉笔下的小点,交融为一又各有张力,实在过于丰富。回想起看桑德海姆的采访时,他说要是问有哪部剧最贴近他的内心,他会说就是《Sunday in the park with George》。我想,桑德海姆应该在修拉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吧。他想通过这部剧与观众交流他作为艺术家的压力与无奈,希望与信仰,还有对艺术与生活的反思。 无法言说的感动。

  《星期天与乔治同游公园》观后感(五):Being in the Theatre with George

  对百老汇的印象由美剧《欢乐合唱团》开始。由于刚开始看时是高三前补课的暑假,正需要一种发泄巨大压力的方式,于是我立马迷上了这部充满音乐的剧集。这部剧从主演到客串都集合了一批百老汇演员,并且在剧中表演过很多百老汇音乐剧的唱段。和剧中表演的其他流行音乐相比,这些曲目的内容更加丰富,语言更加优美,旋律更加多变,情感也更加明确和强烈。正因为这些原因,On My Own, Defying Gravity和Don't Rain on My Parade这几首来自音乐剧的唱段成了我在整部剧中最爱的部分。

  选了一门关于音乐剧的课,第一周听过后才发现自己除了多认识几个人名,多知道几部剧以外,对百老汇和音乐剧实在是一无所知。之后的一学期完全是跟随着百老汇的发展历程进行了一系列审美的体验。看叙事音乐剧时,对People Will Say We’re in Love, I Could Have Danced All Night和Younger Than Springtime这几首唱段简直感到沉醉。那几个星期,几乎是沉浸在几部book musical的梦幻之中,想不通怎么会有什么其他音乐剧可能取代叙事音乐剧的地位。后来看概念音乐剧才发现,叙事音乐剧与之相比几乎只能说是无聊了。那样老套的剧情,远不及充满创意的Sunday in the Park with George和Into the Woods来的有趣。由于我会被几乎每一部音乐剧吸引,因而现在最令我狂热的还是最后的Sunday in the Park with George。

  学期刚开始的时候,我在南锣鼓巷看到了《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图案的拼图,当时就立马买下来,拼好了立在桌上。从小一直喜欢这幅画阳光明媚的感觉,这么多的人物,惬意之余透出浓浓的人情味儿。因而我在看到这部音乐剧时,心中顿生一股欣喜,有了先入为主的好印象。

  整部剧也像画一样充斥着暖洋洋感觉。情节没有太多戏剧性,一路看下来淡淡的。主体故事都发生在第一幕中,用一个个的小片段突出画中每个人物鲜明的性格,但内容和细节太多,让人理不清头绪。第二幕则像是对第一幕的注释,终于把第一幕的细节全部串起来,浮出一个较为清晰的画面。这部音乐剧涵盖了太多的内容,精致而充实,让人看完之后久久沉在其中。

  Concentration, 全剧最核心的主题。这一个词在剧中又大概可以被分为两部分。

  1. Belief & Misunderstanding

  剧中所有的人物对于George都是不理解的。Dot觉得他固执而冷淡,Jules觉得他的作品毫无生气,渔夫认为艺术家过于高傲,Franz认为艺术家根本就是无所事事,而其他所有人都纯粹把George当作一个天天偷偷画他们的疯子。画家自己当然也知道这一切,在第一幕将近尾声的时候他请Jules来画室看他的画,并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为什么我要像你和别人那样画画呢,我正在摸索一种全新的东西,我自己的东西。”这里他的追求应该并不能被称为梦想,而只是一种坚持。他并非有意创新,而只是专注于自己的想法,一直向前走,不去管别人的眼光。

  到了第二幕,年轻的George正在这一点上陷入了困境,“他想知道如何摸索出一种全新的东西,他自己的东西”。因为在他所处的时代里,只有“新”才会被人注意,只有“新”才有价值。在大碗岛他遇见了Dot,引出了全剧最后的高潮。Dot说出了concentration究竟意味着什么:不要担心结果是什么,关键是不断尝试;不要害怕做出错误的决定,关键在于敢于做出选择。

  概念音乐剧胜于叙事音乐剧应该就在这一点上。在Oklahoma!, My Fair Lady,The Sound of Music或是The King and I中,人物虽然生动但比较单一,而那些王子公主式的故事情节除了能引起一些美妙的对爱情的幻想,让人心情愉悦外似乎没有其他的作用。因而叙事音乐剧的核心貌似就是那些旋律迷人歌词精巧的唱段。概念音乐剧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它多元的题材让人物的性格有了复杂性,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矛盾和挣扎。而这些挣扎又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因而极易引起共鸣,久久放不下。

  就像这里最后点出的moving on这一主题。它显然不仅仅是说艺术家在自身追求与潮流之间的选择。它直接指向了更大的画面——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如何抉择。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没有人会知道答案。这些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的一部英国电影《成长教育》,其中的女主角就面临着这样一种选择——究竟是结婚,去过上自己想要的奢侈的生活,还是留在学校,上大学,也不知道有何意义。我们的口语老师曾经用了两大节课来让我们探讨这部电影的情境:究竟如何选择,究竟教育的意义在哪里。最后大家无法回答,只有一片茫然。Sondheim在这里给出的答案很不同,却令人振奋——做出自己的选择,一直走下去,专注于自己专注于当下,不管别人怎么想。虽然这样的答案并不能帮助实际做出的选择,但至少给人了选择的勇气。Into the Woods也是这样,虽然可能会在实现愿望后遭到失望,但可以从这些经历中获得成长,变得智慧。概念音乐剧像是故意把一些人们试图忘记和逃避的矛盾推到人的面前,让我不得不去正视他们,不得不去思考生活的痛苦与煎熬。对于概念音乐剧而言,对这些挣扎的探讨似乎让它脱离了简单的喜剧或悲剧的范畴,我们不会因为灰姑娘最终离开王子而太过失望,不会因为Dot离开了George而认为情节不够完满,在这么多的挣扎,成长和选择之后,一切的情节只不过构成了简单真实的生活。

  2. Past & Future

  如Dot所说,concentration包含了不去想过去也不去想未来。当然,这只是George的状态。在全剧中,过去,现在和未来似乎是作为一条隐性的线索存在。

  整部剧里我最爱的唱段实际是George与他母亲一起唱的Beautiful,这首歌前的对话也是我认为整个剧本中最出彩的部分。在我看来这是一首关于青春和回忆的歌。唱段开始于一段关于回忆的对话,老太太诉说着一些根本就没有发生过的George小时候的回忆,还提到了正在修铁塔的地方那些从未存在过的树。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记不清究竟一段经历是现实,是梦,或纯粹只是自己的想象。与母亲的美好回忆相对,在George的叙述中,提到了父亲“was never faithful”。想来老妇人年轻时的回忆并不明快,但宁愿相信自己的过去是那么的美好。不管回忆是真是假,愉快或心酸,到老了之后想来,都会被统称为年轻时候。而青春和垂暮比起来,一切都会显得那么美好。

  这一切都解释了在第一幕刚开场时,George的母亲一直望着水边游泳的少年出神,都忘记了身边的George是自己的儿子,那一定是因为她以为回到了年轻时候。更可爱的是老妇人出场的第一句话:“那棵树到哪儿去了?”护士说这里并不曾有过树,而老人一直坚持说她一直都在那里休息。就是这棵树代表了她的全部青春和回忆。

  在Beautiful这个唱段里,母亲一直在唱:“Changing…It keeps fading…When things were beautiful.”而George很显然不同意她的想法,他关注的是现在,关注的是光影的变化,当下的景物——“Pretty is what changes, what the eye arranges is what is beautiful.”但让整个唱段充满温情的是其后的唱词:“I'll draw us now before we fade,Mother.”他把刚开始去掉的树又放回了原处,不去惊醒母亲对青春的憧憬,永远的把这一刻的母亲留在了画面里。人对老去死去消失的恐惧,对青春的迷恋与母子之间的温情就这样被表现出来,让人不禁一遍一遍的回味。这里算是Sondheim的悲观之处么?青春的消逝与回忆开得可爱却令人叹息的玩笑。即使这是种悲观,但至少还找得出一丝暖意“Draw it now…You make it beautiful.”

  这也正是艺术的作用,抵抗时间与死亡,永恒地存在下去。对于剧中人来说,应该可以用未来二字形容。

  Dot开场第二个独白的唱段里就有这样一段话:

  If you want instead when you're dead

  ome more public and more permanent expression

  Of affection

  You want a painter, poet, sculptor preferably

  Marble, granite, bronze

  That's durable forever

  大碗岛上的人们都讨厌画家,却又同时有求于他,希望借由他而永远不被忘记。然而实际上,人们记住的只有George,没有人会真正在乎画上究竟是谁。就像后来的George在大碗岛上唱的:“George too may fade, leaving no mark, just passing through, just like the people out strolling on Sunday.”

  这部剧实在是太过丰富,很多东西似乎还不能理解,比如说第二幕开场画中人的抱怨,比如说那首深情的Children & Art。但就和所有其他艺术作品一样,重要的不在于对每个细节的分析,而在于自己的感受,在于这作品的哪一点激起了自己的感情。我就是喜欢Bernadette Peters奇特的声线,就是喜欢Robert Westenberg的相貌和夸张表演,就是喜欢那幅画由真人形成时的震撼与陶醉。

  今年来到了北京,终于有机会多看一些演出,爱上自己以前没有太多机会接触的剧场。不管是音乐会、话剧或是音乐剧,那种真正在现场血液沸腾的感受实在不是屏幕所能比拟的。因为这门课的缘故,所有演出中印象最深的是在北大百讲的那场百老汇曲目的音乐会,怀着陶醉与惊喜听那个合唱团将一段段熟悉或陌生的旋律串联起来,整个人被这些唱段所带来的喜悦所包围。说到底,音乐剧的一切魅力都能被那首著名的唱段表达出来:“There’s no business like show business, like no business I know…”

  .S. 亲爱的百老汇课的期末论文~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星期天与乔治同游公园》观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