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呐喊》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05-07 23:53: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呐喊》读后感1000字

  《呐喊》是一本由鲁迅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0.8,页数:16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呐喊》精选点评

  ●阿Q正传确实好,药,明天一类太明显控诉不好先生最好的地方在于那股子犀利有趣幽默感 真正是游刃有余才华体现 掺杂自身记忆的篇什又更好一些 但总体小说写作上 并不觉得先生有被推崇的那么高

  ●如果鲁迅知道现在人把阿Q精神作一种可接受的人生态度,一定会气的掀起棺材板说,“不可救药,不可救药啊!”

  ●高中毕业后才理解高中语文课本的选编是多么用心课本选取的基本都是传世佳作。 这本书中的一些篇幅在高中时就学过,不过限于阅读经验,加上老师刻板老套讲解方式让我没有认真审视这些文章。这次重读,可以说是让我重新认识了鲁迅,重新认识了他笔下人物。 鲁迅对现代中国文学的影响深远的,“阿Q”“孔乙己”“闰土”“救救孩子!”“读书人的事能叫偷吗?”等已经成为当代汉语的常用词语与语句参与一个民族语言形成。 我较喜欢《孔乙己》《药》《故乡》和《社戏》这几篇文章,尤其喜爱《社戏》,在这篇文章中,迅哥儿抛却了冷峻的笔调,以孩子的口吻视角描绘当天脱离母亲监管后的“冒险”与“胡闹”,流露出难得的温情

  ●迅哥儿的故事写得都蛮有趣的!

  ●鲁迅一直都笼罩初高中课文阴影下,被少年们对应试反感遮掩了本身的熠熠光芒。待到能读懂鲁迅的年纪心底却又一阵阵的寒凉

  ●这一本和《朝花夕拾》是,《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这种名篇的好自不必说,最后几篇写小动物的,还有上学学过的《社戏》都读得津津有味。先生的幽默感奇佳,隔着纸页都能感受到一抹深深的冷笑

  ●这许多年过去了,鲁迅先生依然在用他的文字我们呐喊。他慷慨激昂地说:造物皮鞭没有到中国脊梁上时,中国便永远是这一样的中国,决不肯自己改变一根毫毛!//以前语文课本里读不懂的鲁迅,长大突然就懂了,感叹于其行文既富美感又蕴蓄着力量

  ●小时候读不懂,长大了再读,心情沉重

  ●常读常新,新增不少理解

  ●铁屋子模型。 可现实问题是,作为最早觉醒的那一批人,他很早就尝试打破牢笼。然而,命运从未眷恋于他,一次次的努力换回的是一次次的失望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终于,在最后一根稻草被压弯的瞬间,他选择了妥协与放弃。间或内心仍在呐喊,表面却愈发无动于衷麻木不仁同时,由于缺乏摧毁铁屋子的必要工具,他会用已然沾满暗红血迹双手徒然地与铁屋子继续较劲,如同堂吉诃德之于风车一般,结果会非常明了——铁屋子不会向他敞开大门,一次也不会,而他的手上,会再一次沾满鲜红的血迹。 受伤、养伤、部分愈合、继续受伤。C'est La Vie. 这是有多绝望。 他需要看卡伦·霍尼的书获得心理治疗。

  《呐喊》读后感(一):呐喊——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

  2019年底决定开始读鲁迅,收集了很多鲁迅先生的作品,一些珍藏版制作真的精美但无奈价格太过昂贵,想来想去还是优先选择出版社和装帧。我比较喜欢译林出版社的作品,但很不凑巧,《呐喊》和《彷徨》已处于断货状态,挑来挑去选到了一本《呐喊·彷徨》的合集。封面干净简洁,除去作品名称、“鲁迅著”和“四川人民出版社”的字样,就只有简笔画版的鲁迅先生的背影,甚是可爱。读完的时候我决定还是将书评分开来写,因为这两部作品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动。

  其实很早的时候便接触鲁迅先生的作品,毕竟都是从九年义务教育过来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孔乙己》、《故乡》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要说真正领悟到了鲁迅先生的妙处,还是在大学毕业之后无意中再次读了《孔乙己》的时候。我竟读出眼泪来,这是我之前根本想象不到的。

  《呐喊》读后感(二):关于呐喊这本书

  关于呐喊这本书的名字,鲁迅在序里说是在一个密闭的铁房子里昏睡的人们,不久就要闷死了,然而大嚷起来,就会惊醒有些人,便有了毁坏铁屋的希望。在阅读上鲁迅总是避不开的名字,读书的时候因为有太多的意向描写和课本最后的背诵全文而不太喜欢,长大有天听说他的文章从语文课本里摘除了,又不免长吁短叹。近来总有人在微博上喊些救救孩子吧、世上本没有路之类的话,却也因为没读过原文或忘了也就不好意思引用了,就来读鲁迅了。狂人日记里的救救孩子吧原来是指被封建礼教所困住的国人,是说那历史书上的仁义道德却写满了吃人,说主人公我原来也是吃了人的,所以要救救孩子,但看现在的国学兴起,鲁迅的话现在说也没错。后面的文章大多不是以主人公自己的第一视角来写的,往往是一群人去围观一个人,而那群人往往是麻木的。虽然说直面惨淡的人生,但书里没有写到孔乙己是怎么死的,也没有说到小栓子吃了血馒头后活的多痛苦,阿q最后被斩也没有写到,水生不知道见没见到宏儿,这是那温情还是一点点的希望?

  《呐喊》读后感(三):呐喊

  /9.14-9.19 鲁迅全集之《呐喊》/

  长到某个年纪,是要读鲁迅的。

  《呐喊》里收录的短篇都读了,还是少年时代教科书里学过的那些更加记忆深刻,像《故乡》、《孔乙己》、《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

  读来唏嘘,感慨一百年前的中国人,一百年后如是。

  鲁迅先生深刻犀利,洞察国民性。

  但这不足以撑起他的伟大。

  他的伟大还在于即使他知道国民如此,他依然保持着希望。

  他在《狂人日记》里说:“以后的世上是容不得你们这些吃人的人的。”;他让瑜儿的坟上开了一圈小花;他在《故乡》里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便成了路。”

  这是真的爱,有爱才有希望。

  还有个有趣儿的事儿,我们现在日常一些打趣的话,竟也来自先生。

  比如那句“救救孩子……”就出自《狂人日记》。

  再比如那句“你说它是你的,那你叫它它答应吗?”就出自《阿Q正传》。

  不管你读不读鲁迅,鲁迅都是中国人绕不过去的一个精神领袖。

  这本小说集,我最爱《故乡》。

  我是带着一种温情去读《故乡》的。

  谁的记忆里没有一个少年闰土呢?后来你见过他吗?他还好吗?

  有希望总是好的。

  《呐喊》读后感(四):一针见血

  若是从小康之坠入困顿,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一个人提出主张,若是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若是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若是得不到反应,是悲哀和寂寞。

  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赵贵翁和他的狗;赵太爷

  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

  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

  屋子不但太静,而且也太大了,东西也太空了。太大的屋子四面包围着他,太空的东西四面压着他,叫他喘气不得。

  忘却了一切也许是幸福的,倘使记着些平等自由的话,便要苦痛一生一世!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大多数老百姓都如蝼蚁一般活着,也只能关心与自己相关的利害,别的什么,也实在顾不上。

  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阿Q的怒目主义和精神胜利法

  《呐喊》读后感(五):字数太长让我写书评

  鲁迅全集中第一本看完的是《呐喊》,发现许多课文原来出自这里,虽然过了很多年,还是明显感觉许多地方看不懂,我原以为是人的阅历造成的问题,现在看来如果不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历史事实,甚至是时事,要想完全读懂还是很困难的事情。

  我最喜欢的篇目是《自序》和《社戏》。先说自序,因为自序写得很真实,你可以感觉到鲁迅甚至就是一个经历过各种挫折的普通人,但是他后来又活过来了,又开始认真的生活了,这个过程中,老朋友金心异大概是个了不起的改变历史的人物,毕竟他竟然能劝得鲁迅活过来,真是不容易。

  狂人日记我没懂,救救孩子……

  至于孔乙己……

  嗯,一篇篇的评论好像也很啰嗦,总而言之,感觉《呐喊》小说集是刻画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有的时候不一定是批评里面某个主要人物或者一定什么什么,似乎鲁迅写的时候有个对社会风貌的总体认识,然后写到什么人物,就加一点描写,就加一点典型,最终就把当时的社会现实刻画得很立体,因此其中的意味也复杂而丰富。

  正文里我最喜欢的还是《社戏》,因为我作为读书的爱好,用于放松,我在大多数时候还是喜欢轻松一点的文字。《社戏》讲的就是这么一回事:一群孩子克服了各种条件上的麻烦共同完成了一个有意思的目标,这让我觉得,他们是活得很精彩的。那晚的戏真的很好看吗?我倒不觉得。鲁迅怀念的可能还是幼时那种无忧无虑的心境,那种同舟共济的情感,和那种认真完成一件事情的乐趣和刺激。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呐喊》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