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是一本由[英]齐格蒙特•鲍曼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页数:13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总结式的观点,令人惊叹的译文……现在再看这一类书总算能感受到满地都是没有事先了解的清楚概念…………至少比原来只是脑内刷字强吧……吧……
●这本书,是鲍曼还坚持后现代主义时的产物。不过很多内容与之后《流动的现代性》的转型有所重合。但是,后者更为深刻,理论程度更高。如果说后者讲的更多是市场中的劳动者,这本书就侧重于消费者了。
●真不敢恭维这本书的翻译。第一次读鲍曼的书,然后被绕得云里雾里。有时间读读英文试试~
●作为这个议题的初始读物还不错,不算难。但翻译真的有点生硬。
●作为流动性前期著作,尚未对一些问题有完整的回答,但也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第四章之后是换了个翻译吗?感觉生硬得读不下去了
《全球化》读后感(一):混沌
提到了许多非常现实的社会问题,像米歇尔福柯所描述的全景式监狱图景(上层统治阶级和下层民众之间的关系);社会财富两极分化日益加剧;流动性所产生的无保障和不确定性以及民众由此产生的对于生活的恐慌与焦虑等等。
作者对于下层民众的生活状态所持的态度是悲观的——像“奴隶”般的艰苦,悲催,没有希望。一辈子好好干,也买不起好房子与车子,享受不到优秀的教育与医疗资源;不好好干,连吃饭都成问题。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智能科技逐渐取代人类的大趋势下,未来的图景更是混沌一片(也许越来越多的下层民众会被边缘成“流浪汉”,连作“奴隶”的机会都丧失了,因为他们已经没有了价值)。
现代性如果是对当今社会变迁的时间性的表达,那么全球化就是对它的空间性描述。
交通与信息的发展,带来的是时空的压缩,全球的流动。时间,空间与流动成为了全球化的重要内核,影响着整体社会的变迁。
以时间来看,在现代社会中,从资本论倡导的劳动时间,到“时间就是金钱”的价值倡导,时间成为了衡量人的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主动亦或被动的支配权直接决定着社会阶层。在鲍曼的书中,精英阶层对时间的掌控表现在了他们的自由:空间自由,财务自由,意志自由。相反,社会底层受到的束缚中,时间成为了其中的一项,可自由支配时间,或者通俗讲,休闲时间的缺少,疲于应付,奔波劳碌。
在空间方面,全球化与地方化相辅相成,出现了全球本土化的过程。世界性的主权、权力与活动自由的重新分配的两个方面,共存又交织着造成了特权与失权,财富与贫困,自由与桎梏。全球本土化揭示的是两者之间的牢固的统一性。
流动性因而是时间与空间的乘数,缺一便无法形成流动本身。在全球化的社会,流动性成为了评判阶层的衡量标准,“上层与下层”,“旅游者与流浪者”,在主动与被动之中显示出了自由度的不同。“超越国界的旅行”到“鼓手一地的监狱”,社会的两个极点也显示了国家制度对他们的不同的待遇。即便从全景监狱到对观监狱,观看的逻辑变化使得上层从后台走向了前台,然而主动权依旧在上层手中未曾变化。
《全球化》读后感(三):全球化势必会造成更为显著的对立
鲍曼对全球化的洞见无依带着悲观主义的色彩,在他看来,全球化在制造流动性的同时并没有给人类带来自由,反而从另一个方面加速了社会的两极分化,资本主义和全球化所带来的剥削进一步加强。
如吉登斯所言,晚进现代化社会是一个时空急剧压缩的社会,这种时空压缩造成了脱域,即个人摆脱了限制其的原始生存条件。无疑,时间和空间变成新的资本,他们通过统一的规划,使得时空成为了生产要素的一部分,一位身处美国的医生在下班时将资料交给自己在印度的助手,助手将其整理成为文档,方便医生第二天使用,而这丝毫不妨碍两个人在其相对时间内的正常工作,这在前现代社会是难以想象的。当然,现代性和流动性不仅仅带来了进步和便利,它也进一步压迫和束缚了个人。可以说,它为特权阶层提供了多少资源,就为身处于底层的人造成了多少约束。
国家在过去被视作是保障个人自由的强有力媒介,而这种保障假设了国家是一个有能力行之有效的手段,然后随着全球化的扩张,现代社会所积累下来的科技和经济优势会进一步显现,这无疑会造成所谓发达国家对欠发达国家的干预和制约,全球化不过是将所有资源不断纳入自身体系的手段。
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饥荒贫困都被描绘成为远离个人和国家的现象,是全球化景观内偏远地区所经历的痛苦,由是,集体的凝聚力被加强了。
有关旅行和流浪的论述可谓精彩,所谓对于地球村的探索,不过是消费主义对于永远不满足的新奇感的制造,未必是人真正的诉求,于旅行者而言不同的绮丽的旅行经历,不过是流浪者害怕和不安的漂泊,社会正是通过对流浪者的束缚,来保障旅行者的安全。
最后,全球的流动意味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秩序的人需要汇聚到一起,这就增加了社会冲突的可能性。于是,对不稳定的破坏性力量的约束就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监狱无疑成为表面上行之有效的手段。从其设立的初衷来看,监狱本身是隔绝犯罪和危险的手段,福柯在归训与惩罚里也提到,监狱通过对个人的肉体归训,使其能够固定地参与到社会生产实践当中,而这种生产实践是带有道德属性的,故而能够被监狱归训的人就是能够恢复正常生活的人。而后现代监狱则转向了完全的约束和时空停滞,个人不再被监狱教化,而是在被彻底的隔离中与社会主流越来越远(不知道为什么想到小丑)。与此同时,对犯罪的污名化归因使得下层人民进一步被隔离在社会生活之外,进一步造成了全球性的社会隔离。
还有一个有趣的观点是关于全景监狱和对视监狱。过去的王公贵族和特权阶级通过展示自己华美的宫殿和财富被大多数人观看来形成权威,而现代社会的上层却通过隐藏自己和对社会的普遍监控来实现一种少数人对多数人的观看。
个人理解,全球化在鲍曼这里简而言之就是,对于占有资源的一极来说,是机遇与徐徐展开的美好画卷,而对大部分人而言,却以为着更高的可替代性和新一轮的压迫。综合对人类而言,全球化与资本主义一样,是一道滚滚洪流,把主动的或被动的人都无情卷入其中。
《全球化》读后感(四):全球化背景中的流动,观看和消费
全球化带来资金和人才流动的自由——大概任何支持全球化的人,都会提出这个观点。但本书指出事实上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自由」。
精英们同时拥有自由流动与画地为牢两种特权:一方面无论是肉身还是资本,都拥有在世界市场内来去自如的能力;另一方面,他们依靠严格的街区划分,严密的住宅守卫来隔断外部「危险」。
讽刺的是,经济浪潮中的失落者也同样拥有两种表面上相似的「特权」:他们背井离乡谋求生计,他们的居住区域是如此糟糕以至于外人避而远之。
作者接下来讨论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民族国家的主权丧失。过去的国际政治首要问题是划分并维持各国疆界,而今天的国际政治问题变成了打破这种疆界,以服务于精英和资本跨国流动的需求。诚如作者所言,对很多国家而言,现在唯一完全保留的权力乃是镇压权:镇压一切降低本国对资本吸引力的因素。的确,按照某些经济学家的观点,这倒是一件好事,因为政府的职能应该仅限于维持市场秩序。
面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压力,没有哪个单独的主权国家能够与之对抗。据作者列出的数据,国际货币市场每天的投机交易金额高达13000亿美元——而这已经是20年前的数据。几乎可以断言,这个无形市场一个月的交易量就超过全世界一年的GDP。
社会一方面需要将有用要素高效使用,另一方面也需要预防和处理那些潜在的危害。「全景敞视监狱」保证了对不法行为的严密监控,借由现代化的技术,多数社会成员受到无处不在的监视,而且这种监视相当大一部分发生在无形的虚拟空间。
对于那些被揪出来的有害成员,社会的处理办法让人想起大城市的排污系统——监狱就是社会的下水道。在人迹罕至的地方营建起这些集中营,其目的是将危险因素与高效而健康的社会机体隔离开。监狱虽然和污水处理厂一样宣称具有净化效果,但显然前者并没有发挥与后者同样的功效。无论如何,只要周期性地将坏分子圈禁起来,其他的社会成员顺理成章地将他们暂时遗忘,这场人间蒸发的魔术便可以发挥安定人心,维护商业秩序的奇效。
然而,现在还有另一种奇特的「对观监狱」,少数有影响力的人暴露在公众视野中,被多数人观看着。然而,「全景敞视监狱」和「对观监狱」完全无法同日而语,因为前者的监控对象是被动的,无法选择的,而后者的「监控对象」是自愿出现在媒体上,并通过关注度来谋取利益,他们向公众展示的内容是经过精心挑选和修饰的。
「全景敞视监狱」里的人被观看着,却产生自己在看守「对观监狱」的幻觉。而「对观监狱」的「囚犯」看似处处逃不开聚光灯,实则一切尽在掌握。
从实质上讲,与资本捆绑起来的精英根本不会容许外人染指自己的特权领域,但他们至少目前仍然需要劳动力和消费者,又不能完全自我隔绝。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就是制作超现实的「幻象」,或者借用鲍德里亚的词语:「拟象」。让大众看到某种理想生活的「拟象」,以调动劳动积极性与消费冲动,但绝对不要误会精英们真的张开了双臂。
平权旗号下的假流动:所有人都有权力,但少数人有能力;大众传媒营造的伪观看:被观看者沉湎于观看的错觉;盲从的消费者:资本绞尽脑汁表现得贴心而友善,引诱他们维持商业神话。
这里没有,或许也不会再需要道德评判,不过是全球化的一些后果而已。
《全球化》读后感(五):齐格蒙特·鲍曼:全球化及人类的后果
无疑,不管是国家,还是民族与个人,我们共同处于一个不断现代化的过程中,不管这种选择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现代”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往往与“传统”相对应,认为当下好于过去,暗含一种“进步史观”。但是纵览历史,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分化与对立日趋明显(城市与农村、富裕与贫穷、进步与落后、中心与边缘等等),它们之间的裂痕也愈加难以弥合。在这种情境之下,对现代性(现代这个历史概念和现代化这个社会历史过程的总体性特征)的研究也就十分必要,遗憾的是,这一研究更像是一种学术圈子里的自娱自乐,对于修正这一潮流的负面性无能为力。齐格蒙特·鲍曼是现代性问题研究的大家,而《全球化:人类的后果》一书正是作者对“全球化”这一概念弥漫于世时,就其对人类影响的深刻剖析。 同时,不管承认与否,喜欢与否,对于全球化的评价呈现出一种二元对立:“幸福的源泉”与“悲惨的祸根”。即使“全球化”这一强调“同质化”、“一体化”的进程也掩盖不了世界日趋严重的分裂化与碎片化。而鲍曼在本书中正是基于全球化/本土化、上层/底层、旅行者/流浪者这种二元概念对比,就全球化对人类的影响展开论述——当然,更多的是强调其负面影响,从中不免读出一种无奈。正如科尔内留斯·卡斯托里亚迪所言,我们现代文明的当代状况所存在的问题是它已停止了拷问自己。而鲍曼所要做的正是提出问题,至于如何解决则是一个力不能及的任务了。 在第一章《时间与阶级》中,鲍曼从一句论断开始,即“公司属于投资者——而不属于它的雇员和原料供应商,也不属于它所在的地区。”这一句话在全球化时代像真理一样是“理所当然的”、“无可辩驳的”。即以投资者为代表的人,他们是全球化时代真正受益的、自由的人,他们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束缚——对此,鲍曼提出了“在外地主”这一概念,他们是移动的精英,正是因为全球化使得这一“移动”成为可能,进而掌控着各类资源。但与此同时,还有一些人“他们固守一地,被社会隔离和抛弃”,他们在全球化时代被逐渐边缘化(鲍曼并没有使用“边缘化”这一词语),他们没有能力去参与全球化,而可以使用的改变手段或多或少地含有暴力因子。在本章,鲍曼所要强调的是,时空的压缩(交通工具以及科学技术历史性的变革),使得全球化的世界是一个移动的、自由的社会,而在这个社会能否移动成为新的阶层划分标准。即“由于技术因素而导致的时间/空间距离的消失并没有使人类状况向单一化发展,反而使之趋向两极分化。”这一现象在城市中极其普遍,富人区与贫民窟、棚户区的界限分外清晰,前者通过安置警戒来防止后者的进入。当然,这也意味着公共空间的压缩、社团的分崩离析,毕竟我们的商业大厦就是让人不停地走动,被琳琅满目的东西所吸引,很少有时间停留、讨论。在这里,我在想如何看待中国广场舞在公共空间所扮演的角色,这是一个蛮有趣的话题。 由于“距离不再有任何意义”,因而被距离所分隔的地域也失却了意义。然而,这对某些人意味着自由,而对另一些人却预示着患上了空虚症。当今之世,有些人可以随心所欲地撤离任何地方,而其他人只能无可奈何地看着他们所居住的唯一的地区从他们脚下移开。 P17. 第二章《空间站:一份职业报告》其实讲述了一个主题:全球化时代,就是一个争夺地图绘制权(可以理解为发展蓝图、方向诸如此类的事物)的时代。而在鲍曼看来,“决定物体空间格局的并不是观察者的素质才能,而是观察点可测量的位置。”在这里,鲍曼引入了边沁的“全景监狱”,而现代官僚正是追求这一目标,即对透明化的渴望(不包含自己,自己始终是神秘的、不可捉摸的)、对不确定性的操纵。谁会占据最佳的“观察点”呢?自然是社会名流,各个领域的精英——这是一个多数人观看少数人的世界,不管是电视和广播,都在宣传着他们的生活、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可望不可及,既崇高又平庸,既高高在上、不可一世,又给普天下的下等人树立了一个为之效仿或梦想效仿的光辉榜样,既被人羡慕又被人觊觎——他们是一帮引路掌舵而非当政在朝的王公贵族”。这就是当地人与全球人、低层与高层、农村与城市、贫穷国家与富裕国家的写照,二者的裂痕在全球化时代被无情地扩大。在这一部分,鲍曼引入了全球化一个典型特征,即城市化,以及城市如何与自己的目的背离。即城市所具备的一条普遍规律:“戒备猜疑他人,不能容忍差距分歧,嫉妒异己者并要求隔离和排除他们,还有歇斯底里、偏执狂似地关注‘法律和秩序’——这一切往往在最整齐划一、种族、民族和阶级隔离最严重的的同质地方社团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诚如美国城市中,富裕的白人一般将黑人聚居区视作犯罪的天堂,进而上升到他们的所谓的“本质”是罪恶的。在中国,小商贩则被认为是对“秩序与法律”的“威胁”,进而“整治”。这其实表明现代社会中,全球人对一种“理念设计”的偏执,所有与此不和谐的都被认为是可以无视的、清除的,而这一行为的代价与痛苦是由当地人承受的。细思之,这一偏执是可以追溯到法国大革命的,随后苏、中两国将其“发扬光大”——这一思想根源应该是柏拉图的“理念论”及“哲学王”吧。 一个人,如果只是服从他人的好命令或好计划,是永远不可能成为好人的。P44. 安全的保障往往体现了根本没有思维不同、行为不同和模样不同的邻居。单一化滋生一致性,而一致性的另一面则是无容人之量。 P45. 第三章《民族国家之后是什么?》主要论述了全球化对国家的剥夺,以及全球流动性等级体系的形成——这应该也是鲍曼对本章题目的做出的尝试性解答。马克斯·韦伯把国家界定为拥有垄断的高压统治手段及其在主权领土内使用它们的垄断权的代理机构。其实,也就是秩序的维护者。而“全球化概念所传达的最深刻的意义就在于世界事物的不确定、难驾驭和自力推进性;中心的‘缺失’、控制台的缺失,董事会的缺失和管理机关的缺失。”——一种新的世界无序。所以,在无序中寻找有序成为个体的人、民族、国家在全球化时代面临的挑战——这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宗教原教旨主义运动何以兴起。在鲍曼看来,以等级森严的官僚机器为形式的国家是建立在军事、政治和文化主权这“三足鼎”上的,即对资源的支配——而这一支配在全球化时代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亦或已经崩裂。在全球流动性等级体系中,“整合与瓜分、全球化与地方化,是两大相辅相成的过程。更确切地说,它们是同一过程——即世界性的主权、权力和活动自由的重新分配——的两个方面”。而全球化本身,造成了“特权与缺失、财富与贫困、足智多谋与无能为力、权力与无权、自由与桎梏的重新分配。”当然,在这一新的等级体系中,有些人是自由选择的,有些人是被迫的。比如,科技的创新对于投资者而言是利润的不断翻倍,对于工人则可能意味着失业、陷入困顿——即社会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大多数人的承受能力。他们不是不愿意追赶,而是没有能力,因为按照“二八定律”,世界上最富裕的百分之二十的人占据着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财富。即全球化的一大悖论是,“它对极少数人非常有利的同时,却冷落了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口或将他们边缘化了。”而“世界穷人”被我们所忽视,可以归为媒体的三个策略:饥荒的消息;编写新闻时,把贫困和匮乏等同于饥荒问题;媒体在展示灾难图片时,在富人发泄道德情感外加剧了普遍的、日常的道德冷漠。一个荒谬的例子就是,“那些用于把遥远国度变成杀人战场的武器其实全都是由我们自己的兵工厂提供的,这些兵工厂唯恐失去他们的订货源,对自己的多产和全球竞争力——我们自己所珍视的幸福兴亡的命根子——充满自豪。”这一点不得不让我想起尼古拉斯·凯奇所主演的《战争之王》,对此的刻画可谓入骨三分。 “贫困=饥饿”这一等式所掩盖的是贫困的许多其他错综复杂的方面:恶劣的生活和住房条件、疾病、文盲、敌对行为、家庭解体、社会联盟削弱,毫无前途和无生产力——这一切磨难不幸是不可能用高蛋白饼干和奶粉来医治的。P70. 第四章是《游客与流浪者》,就是消费社会,欲望的不断激发与扩大,而“对新的欲望的追逐(不是对满足欲望的追逐)是没有明显的终极线的。”用马克·泰勒和埃萨·萨里宁的话说就是,“欲望并不欲求满足。恰恰相反,欲望欲求欲望”。而全球化所要做的正是激发、并满足这一欲望。遗憾的是,我们是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的,但每一个人都是消费者或者渴望成为消费者——这其实就涉及到,光有欲望是不够的,还需要满足欲望的能力和资源——但是在阶层化的消费社会,“‘上层’与‘下层’之间的一大差别是前者可以把后者甩在后面,而不是相反。”鲍曼进而认为,“拥有全球流动权”是阶层划分的首要因素,而在这一新兴的等级体系中,顶层与底层越来越隔绝。即这个世界日益分裂化,在相互对立中前行。而那些高层是旅游者,底层则是流浪者,“旅游者一路绿灯放行,流浪者一路红灯止步。”全球化无疑也是“迎合旅游者的梦想和欲望的”。自然而然,流浪者成为了旅行者的恶梦,他们想尽办法要清除这一恶梦,以秩序与安全的名义,但是“没有流浪者的世界是旅行者的乌托邦”,即是不可达的。问题是,如何看待二者的共生关系,如果将其视作理所当然,社会岂不是陷入更深的冷漠;如果不是,又如何化解其中蕴含的冲突?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思考题,因为不管是高层的“改良”,还是下层的“革命”,在全球化时代都显得有点力不从心。 第五章《全球法律、地方秩序》其实以监狱为案例,思考精英对“受到排斥的人”的治理——自然是打着秩序的名义。即精英把“犯罪混同于(永远都是地方性的)‘下层阶级’,或者与此十分类似的贫困化。”而这是“自我实现的预言”,下层陷入恶性的循环。 这是一本小书,但是并不好读,一是作者思考的深邃,二是翻译实在太烂,晦涩生硬,用汉字呈现的满是英语的语法,即没有连接词的各种从句。当然,这依然不能掩盖,这是一本精彩的书,即使是作者自说自话——毕竟,他的阅读者更多的是学界中的“高层”、全球化的受益者,那是否意味着以后的解决方法更有可能是“改良”?可惜,我看到的总是裂痕扩大后的暴力,极端组织ISIS(伊斯兰国)不正是全球化的罪与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