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兰多》是一本由[英] 伍尔夫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页数:26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图书馆借阅I561.45/2225-27
●写本传记都这样不妥协,她让我热泪盈眶。诸多讽刺都是克制如点到为止般的不着痕迹(只要女人想的是男人,就没有人会反对女人去思考),却忽然就叫人忍俊不禁。笔触轻盈,像个同时拥有清冷与顽皮的孩子,赤子之心般的。她这个毫不媚俗的人啊。
●终于读完了,救命/那些快速适应的与新发现的,切分开心理的与生理的,奥兰多奇特的态度也与 they 之性格有关/自然、象征、写作、性别杂糅在一起,现时的段落一个小爆发?/总算理解了一点铺排的想象描写流动以不断迫近真实的态度,但真的窒息了,爱不动
●伍尔夫作品里叙事比较流畅的一本,从开始就隐隐地模糊了奥兰多的性别,以致变成女人以后让人觉得不是那么突兀,贴身的《大橡树》表明她对文学的热情从未改变,一首对于文学的赞歌。 “因为阅读的病症一旦在人体占了上风,人就会变得脆弱无比,很容易被另一种苦痛所折磨,那种苦痛藏在墨汁瓶里,躲在鹅毛笔的溃烂处。”
●赶在七月份电影上映之前拜读这篇献给Vita的旷世情书,比起说是跨越四百年的生命旅程,在我的理解中更像是是平行时空设定下在多个时间点的切入,但又是连贯而一气呵成的。伍尔夫的文字是那么美好,她的每个文字都能触发联想,是飘渺烟雾中一触即逝的意象,不敢去触碰,译者是懂伍尔夫的人,而我,还在去理解她的半途。
【补档】伍尔夫是看作品名字都能感受到她的女性主义力量的作家,这本也是好久之前看的了,不太记得了orz。看了同名电影,喜欢泽尔达那种纤细的、无性别的气质。
她像什么。白雪、奶油、大理石、樱桃、雪花石膏、金色丝线?一个也不是。她像一只狐狸,或一棵橄榄树;像他在高处俯瞰到的海波;像绿宝石;像太阳,或云雾缭绕着的青山——
没有梦,只有“活着”,沾沾自喜,滔滔不绝,因循守旧,仿佛生活在橄榄绿色的巨大树冠之下,茂密的枝叶遮蔽了翠鸟横穿湖面时翅膀上闪过的蓝光。
《奥兰多》读后感(二):一点感想
相比伍尔夫的其他作品,这部轻松有趣的多。它几乎隐去了伍尔夫惯用的意识流手法,故事连贯而流畅。不像阅读《海浪》那样,被碎片化的呓语逼到发疯,不断捡起丢下。《奥兰多》只花了我两个下午就酣畅地读完了。
人物设定很有意思,作者一本正经地做出为奥兰多写传记的样子,配上照片、时代背景和精确的时间节点,一本正经地写出,“是的,她发誓三百年前她听她说过一模一样的话”,一本正经地告诉读者奥兰多一开始毫无疑问是个男人,但到后半本他变成了一个毫无疑问的女人。伍尔夫自己也曾戏称,全书是个“玩笑”。不过荒诞的设定完全不影响伍尔夫成功地表现传记的历史感,人物、事件处处为假,但时代风貌无处不真。从伊丽莎白时代到维多利亚时代再到写书之时,浩浩荡荡四百年。因为时代对文学作品的内容限制,比如不能给女性作传、传记里不能有虚构想象心理描写等,伍尔夫成功地玩了一个花招绕过了它们,多种角度呈现出的思考反而让作品有了跨越时代的价值。
我认为,文学作品不同于史学的严谨,也不该仅止步于现实规则的拥趸,它应当开疆拓土,探索新的可行的表达方式,让精神之地更加花团锦簇。
《奥兰多》读后感(三):随感
奥兰多还是个男子的时候情节有些无趣,变成女人之后蓦然异彩纷呈!雌雄同体的内部省观、转换身份的回望洞若观火、同性之间嗤笑偏见的情谊、异性之间莫辨卿我的相契、滴滴答答渗透角落的时代潮流、葆有独立于潮流人群婚姻的独立、呼唤无数个自我中心统摄百端的自我,(房间里的人们往来穿梭/谈论着莎士比亚与蒲柏),名望、天才、荣耀归于尘土,文学、生活、爱情生生不休,1928年的百货公司,骑马的少年奥兰多是开着汽车的女人,四百年岁月重叠交错,大自然与诗歌永恒。
想起《阁楼上的疯女人》,想起清代女性的杂剧,想起《第二性》,想起《时时刻刻》。
“我找到我的终身伴侣了,”她喃喃自语道,“就是这片荒草地。我是大自然的新娘。” ——弗吉尼亚•伍尔夫 《奥兰多》(Orlando)
2018/09/10 20:02
《奥兰多》读后感(四):诗歌本身以太阳必将胜利
伍尔夫在《奥兰多》中描写了两次时代的巨变,也伴随着奥兰多的巨变:
第一次巨变是壮阔的。冰雪把卖苹果的老人冻成河边透明的雕塑,滔天的洪水又把雕塑卷入黄色的骇浪。不可违逆的自然之力瞬间淹没伦敦,标志着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终结。大不列颠帝国的时代,莎士比亚的时代,都将成为历史,只剩下空气中湿漉漉的水分。奥兰多也由一个放浪的贵族少年变成了一个女子,把马裤换成了衬裙。
第二次巨变是晕眩的。千百盏灯在夜晚亮起,让人分不清究竟是白昼还是黑夜。百货大楼拔地而起,各种商品令人眼花缭乱。大都市隔开了诗人与自然,也隔开了文学与激情。奥兰多则迷失其中,于恍惚间诞下了一个男婴。
走向没落与现代化的不列颠,与变成女人、妻子与母亲的奥兰多,是否存在一些关联?但与江河日下的不列颠不同,奥兰多由男人变成女人并非一种“堕落”。或许能够像奥兰多一样,既能享有男人的权力、财产与自由,用阴 茎刺穿暮色,又能拥有女子的敏锐与激情,用不息的爱去拥抱无垠的美,也是伍尔夫的夙愿吧。
奥兰多虽然最终屈从于社会对于婚戒的要求,成为了妻子与母亲,却始终拒绝着纯洁、贞操与谦恭三姐妹,拒绝加之于身的种种束缚。TA是男人也是女人,却不是丈夫和儿子,不是妻子和母亲,TA只是TA自己,“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致敬奥兰多,致敬伍尔夫。
愿大橡树的根扎向大地的更深处,枝伸向天空的更高处。
《奥兰多》读后感(五):生活就是一场梦。梦醒时分,即是死期
石南树粗大的树根绊倒了她,她摔倒在地。脚踝跌伤了,她站不起来。但她心满意足地躺在那里,香桃木的气味和草场的芳香扑鼻而来,乌鸦嘶哑的笑声在耳边回荡,“我找到我的终身伴侣了,”她喃喃自语道,“就是这片荒草地。我是大自然的新娘。”
————弗吉尼亚·伍尔夫《奥兰多》
伍尔夫是真的久仰大名了,但我对意识流的作品始终有点望而却步,就一直没有读她的作品。直到前几天看《德雷尔一家》,作为小作家的大哥哥,总是用伍尔夫来激励自己写作,甚至写一会儿书,看一会儿伍尔夫的照片哈哈哈哈,我突然就想尝试看看了,然后挑了一本最不意识流的《奥兰多》
这本书很神奇,构思非常大胆,传记的写法也非常独特。主角奥兰多一开始是一位忧郁的贵族美少年,喜欢文学,热爱自然,后来竟变成了一位少女,活了四百多年的故事,这么精彩的设定,即便有点意识流其实也还好啦(也可能不是?),还是很好看的。不过,这本诗歌化的小说,也可说小说化的诗歌,对我来说阅读难度还是有点大,面对大量的意象堆叠,用连续大篇幅得天马行空的想象代替情节,经常看得我云里雾里,再加上对伍尔夫本人、维多利亚时代的不了解,看睡着了好几次,有时没睡着,合上书也会记不起发生了什么,当然这是我自己的问题
刨除这些来看,书里写的妙的地方也太多了。伍尔夫用男性变成女性的情节设定,审视了男女差异(我从来没有这么清晰地意识到这个问题),讨论究竟是性别选择衣服还是衣服塑造性别,用揶揄方式讽刺了一些对女性的刻板印象,等等等等,太有趣了!!主角奥兰多一开始是男性,后来变成了女性,但到最后“她是完整的人了”,我理解应该是她做到了两种性别兼具(灵魂上的兼具),而这样才是真的完整,男女之间只是特质的差异,没有优劣,她可能想表达的是这个意思。还有,奥兰多和谢尔莫丁的爱情,真滴太妙了,那是我这本书最喜欢的地方,“因为两人之间这么快就心心相印,实在令人惊奇,而且,女人竟会像男人一般宽容、坦率,而男人竟也会像女人那样古怪、敏感,对此,两人都觉得有必要立即验证一下。”因为太过契合,动不动就要验证一下彼此的性别哈哈哈哈哈不论它有什么内在深意,我都觉得这种爱情非常非常浪漫
偶尔尝试一下这种题材也挺好的,放下对情节的执着,放任思想跟随作者的幻想,在意识的世界里徜徉,毕竟“生活就是一场梦。梦醒时分,即是死期。谁夺走我们的梦想,无异于夺走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