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人笔记》是一本由[俄] 屠格涅夫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页数:34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猎人笔记》精选点评:
●景物描写好棒棒
●白净草原上的哈姆雷特们的俄国四季
●优秀的作品和翻译,看简介很容易错过的好书,哪有那么多的阶级斗争。
●丰子恺译本好极了。语言和风景描写美的不得了啊,在风景描写上应该极少极少有人超越吧。《猎人笔记》,多喜欢这个名字,多喜欢这部作品呀
●一开始觉得很无聊。后面发现屠格涅夫的语言把控力真不错。白净草原和歌手很强。只着眼于阶级批评就把作品给降格了。
●丰子恺译本,无可替代。
●这书看了很久很久才看完,最开始挺有兴致,到中间就疲劳了,直到后1/3才又找回感觉。特别喜欢切尔托普哈诺夫那两篇,不舍得看完的那种喜欢。丰子恺的翻译舒服极了,有时间应该重新看一遍。
●好优美的文笔!好美丽的俄罗斯!令人沉醉其中。
●小时候每天放学都是田间打鸟、下河摸鱼,曾经想描绘一下这些美妙的自然风光但笔力不足。多年后看到《猎人笔记》,相见恨晚,感觉到这就是我一直想要描绘但描绘不出的东西。
●抛去政治主题谈,真的是近期看过最好的作品,唯美清新又朴实动人。作者是多么擅长描写俄罗斯壮阔秀美的风光和形形色色各具风格的人啊,这位猎人纵然不是走遍了整个俄罗斯,可是反映旧俄全貌的这幅风情画卷已经历历在目,感动得我深深叹息。依稀回忆起了小时候阅读高尔基三部曲和果戈里的作品时内心受到的种种激荡,在小年夜这天读完,更与年终岁尾时的诸多感触融为一体……
《猎人笔记》读后感(一):《县医》濒死人的孤独
濒死的姑娘阿丽克珊德拉·安得丽芙娜,将这生最美好,炽热的爱情,给了县医,撒手而去,不留遗憾。仓促中,你的爱情给了谁?那个不爱你,逢场作戏的人?最好的情感,给了一个无关痛痒的人?饥不择食,慌不择路,如果不是马上死去,还是要留给真心爱你的人。屠格涅夫的文字,优美,冷静,读把总能让人掩卷沉思。
《猎人笔记》读后感(二):地主和农奴群像
本书并非小说,而是一本短篇散文集,共25篇。通过一个猎人的视角,以俄国山川风物为背景,描绘了一幅沙俄农奴制下的社会现实画卷。
19世纪中叶,俄国还顽固保存着野蛮落后的农奴制,地主阶级与农奴之间的矛盾益发尖锐,也阻碍了俄国新生资本主义的发展。1861年俄国沙皇推行了农奴制改革,《猎人笔记》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屠格涅夫对农奴和地主群像的描写,展现了地主阶级的残暴和对农奴的压迫,与美丽景色的对比之下,更唤起人民对于平等美好生活的向往。屠格涅夫对地主的描写充满了讽刺,揭开他们伪善和文明的面具;而农民却大多吃苦耐劳,忠心耿耿。“这一切现象和人物在当时的生活中是普遍存在、司空见惯的。而可怕就在于这普遍性。”《猎人笔记》正是通过这些看似平常的现象来揭示出农奴制的罪恶。
屠格涅夫全名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俄国人的名字真是俄国文学最大的痛点,不仅长而且还经常变化,一会儿是三个一会儿是两个,一会儿是昵称。看这书也要做好晕的准备,每篇都有好些新人物和新名字,哈!
《猎人笔记》读后感(三):人民感
天气忽然转凉,阴沉的天空仿佛一个巨型锅盖笼罩着大地。前面一小片郁郁葱葱的树林里几只鸟儿叽叽喳喳的叫着,好像在和对面的朋友聊着什么。河水微微荡起波痕,几只青蛙时有时无的“嗡嗡”叫着。
我坐在窗台边看着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读到《美人梅奇河的卡西扬》中的安努卡什小姑娘——“她身材瘦小,但是体态均匀,模样儿很伶俐,漂亮的小脸蛋异常肖似卡西扬的脸,虽然卡西扬不是一个美男子。同样尖削的容貌,同样奇妙的目光,调皮而信任,沉思而敏锐,举止也相同……”寥寥几句话就把作者对于小姑娘的喜爱,对俄罗斯人民的热爱全部写了出来。这是一个农奴家的孩子,和作者的身份悬殊,但他没有嫌弃的意思。他喜爱底层人民,喜爱他们的善良、正直、温柔。在他眼里,这些农民的形象都像小姑娘一样,是那么的谦逊有温度。作者生活在沙俄晚期农奴制社会中,对于底层人民受地主的剥削和欺压深恶痛绝,对于底层人民有着深切的同情感。小说里主人翁卡西扬什么活都干不好,也不愿意干,他识字,也略懂得一些医术。他对金钱没有什么欲望,猎人给他钱要他一起去修好车轮,他不愿意。他对于树林里的生灵怀有怜悯之心,认为鱼的血是冷的,没有意识,可秧鸡不同,当猎人开枪打死一只秧鸡的时候卡西扬批评起了猎人,他认为野生生物和人类一样都是上帝亲自挑选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在他看来秧鸡有灵魂,有灵性,人类不应该杀戮它们,包括树林里的其他生物。这种悲天悯人的本质在作者看来是上层阶级所欠缺的。
读完这短短的一小篇文章我发现,世界上任何民族的文学其实都是相通的,现实主义文学更是如此。当年鲁迅先生在他的小说中给我们刻画的人物形象都在客观的描述一个民族的民族性,他不喧宾夺主的把自己的情绪夹杂在里面,写出来只是让读者去看,至于产生怎样的感受那是见仁见智。鲁迅先生的小说其实也表达了对于底层人民的同情和悲悯,也表达了他们对人民的热爱,他们的理想世界恐怕是希望人人生而平等,社会没有剥削和压迫。这是该怀有多大的包容心境和犀利的视角才能写的出来?在这些文学作品的身上我深切的感受到,最可爱,最可敬,最勤劳,最智慧的永远是人民,是世界各族人民。人类文明历史的进步,从来都不是靠某个人、某几个人或者某一批人创造出来的,靠的是全体世界人民双手和智慧。
看了短短一章节的文字竟然引发出如此多的感慨,我想这便是所说的精神受洗礼吧。
《猎人笔记》读后感(四):19世纪中叶的乡村俄国一览无余
读了才发现不是一整本著作,而应该算是散文合集,按照现在的影视作品来说就是许多幕独立戏份的合计,当然内在的脉络就是作为19世纪中叶的俄国贵族(其实就是作者以自己为原型)在其领地及周边打猎的一系列故事。
俄国评论者说在此之前主流文学从未如此贴近农奴的生活,这我不得而知,但在这一系列的场景中确实将一个个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的农奴刻画在了我触手可及之处,服侍外貌居住环境展现了其现实所处的生活细节以及反过来环境对人的塑造,而动作和语言则传达了内心世界。如同鲁迅从小到大的玩伴闰土久别重逢第一句就是“老爷”这短短一幕刻画出的阶级分化,屠格涅夫笔下也是通过一些简短的句子甚至仅仅一个动作表现了农奴对被奴役状态的默认:只要遇到“老爷”就首先自降三等;木船翻入芦苇荡的猎人队伍,走到水塘的过程中,最后一个农奴即使多次要摔倒也不敢搭老爷的肩膀;老爷和女农奴的爱情更是雷区,好像全书中没看到老爷娶女农奴的(八成是法律不允许);屠格涅夫的最大成功在我看来,就是用生活中的点滴“平淡”来如此烘托农奴的悲惨地位,正是称呼、做客、吃饭等等这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生活场景,让读者意识到这种潜移默化的可怕,这种震慑性超越了“鞭挞农奴”“剥夺自由”“等级压迫”等字眼。
至于在地主老爷和底层农奴间的事务所主管,对着老爷迎奉阳违,利用职位中饱私囊,对于农奴则是比老爷派头还要嚣张跋扈,这个阶层我太熟悉不过了,就是吃着皇粮的中国封建王朝官僚,真正万人之上的皇帝倒还想爱抚人民,体恤民情,而打工的官僚反正不是自己产业,任期之内的所有财智都用在了应付上级压榨下级,做官和发财是划等号的。看来经济领域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的互相分工和互相制约的渊源来自于这样的人性。
如果说成书时间十分接近1861年的废除农奴制所起到的时代背景意义是此书的最大经典意义,那么其所附带的对自然景物的文笔绝对称得上是画龙点睛。托尔斯泰都说屠格涅夫寥寥数比就将自然界如同一幅图案展现在你眼前,因此也放弃了自己试图在这方面的描写努力,因为觉得无法超越。如果让我猜测,那么屠格涅夫应该是俄国文豪中最喜欢打猎也是打猎经验最丰富的时间最久的,文笔只是工具,只有当执笔者本人有发自内心的热爱、体会、观察、洞悉、精力,才是其之所以如此卓越的土壤。
最后,通过《猎人笔记》,我可以部分回答自己先前提出的一个问题,既然文学无法提出方案,不是政客、军事统帅或者经济规划师,那为何文学不分国度不分时代地拥有这么重要的地位呢?对于这个宏大的问题,我至少可以先抛出明确无误的第一个观点,那就是文学+狭义的历史才是真正的历史。狭义的历史是什么?就是教科书般的罗列提纲,冷冰冰的语言和数字归纳总结或平铺直叙,按照狭义历史的叙述猎人笔记所要表达的时代应该是:俄国经历了几百年的农奴制度,地主贵族阶级对农奴进行了残酷的剥削,农奴过着悲惨凄凉的生活,这种制度造成了占人口最多数的农奴阶级持续受压迫,同时制约着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活力,随着欧洲主要国家的自由民主加强,俄国废除农奴制也提上了议程,势在必行。然后这样的几行字应该是应付考试的背诵,并且转瞬即逝,而《猎人笔记》却能给你一个难以磨灭的印记,是有血有肉有情的文字,即使很多文学巨著的人物情节是虚构的浪漫主义,但其背后精准展现的时代精神和历史浪潮和狭义历史要表达而未成功表达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猎人笔记》读后感(五):去了解悲剧,去发现优秀的人
去了解悲剧,去发现优秀的人
俄国社会似乎是东西方文明的混合物,即有明显的东方社会等级森严的特色,也有一批追求自由、平等的上层人物。读十九世纪的俄国文学,总会有诸多的触动,俄国辽阔大地的壮美、底层人民的悲惨、地主贵族的颓败、热血青年的悲愤和无奈,等等,交织成一副黑白分明的巨幅画卷,就像一百年前的中国,在某种程度上也像当今的中国。
丑和恶多了,美和善才显得弥足珍贵;悲剧多了,幸福才显得珍贵。
当今社会的物欲横流和纸醉金迷,每时每刻都在产生着大量的无奈、苦恼、悲伤、痛苦的故事,也在同时产生着体现人的优秀品质的故事,应该像猎人一样去接触它们、感受它们。
以下为一些文摘:
“一切都蠢动了,觉醒了,歌唱了,喧哗了,说话了。到处都有大滴的露珠像辉煌的金刚石一般发出红光;清澄而明朗的、仿佛也被早晨的凉气冲洗过的钟声迎面传来,忽然一群休息过的马由那些熟悉的孩子们赶着,从我旁边疾驰过去……”
“可怜的马克西姆的死,使得我陷入了沉思。俄罗斯的农民死得真奇怪!临终前的感情,既不能说是漠然,也不能说是迟钝;他的死好像是举行仪式一般:冷静而简单。”(陈诚:人们既不知道为何生,也不知道为何死,生活的重压让人无暇顾及这些问题。人似乎只是天地一匆匆过客,无暇观赏风景、无暇思考。)
“我低声问:“给他行过圣餐礼没有?”“行过了。”这样看来,一切都准备好了:只是等死。我忍不住,就走了出去……“
“怪人,怪人!”他带着责备的口气摇摇头接着说……“人家把我称为怪人,……可是事实上,世界上再也没有比在下我正常的人了。我大概生来就是模仿别人的……真的!我的生活也仿佛是模仿着我所读过的各种作家,我辛辛苦苦地生活着;我曾经求学,恋爱,最后还结了婚,好像不是出于我本人的意愿,好像是履行一种义务,或者上一门功课,——谁分得清呢!”
“在所谓不可名状的幸福的瞬间,不知怎的,我的心窝里老是隐隐作痛,一阵苦闷、寒冷的颤抖掠过胸怀。我终于忍受不了这种幸福,就逃跑了。”
“称呼我为施格雷县的哈姆莱特吧。无论在哪个县份里,都有不少这样的哈姆莱特,不过别的您也许没有碰见过……”(陈诚:无奈和苦恼的人,哪里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