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我最亲爱的陌生人》是一部由张作骥执导,吕雪凤 / 邱志宇 / 阳靓主演的一部剧情 / 家庭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太碎片的影像編排,依附於氣若游絲般的家庭關係和無可挽回的記憶消逝,竟意外的不錯。散亂的人物視點在各自的場域內完成顯露在外的情緒釋放,而那些隱密未及的領域仍舊語焉不詳仍舊壓抑,一邊催趕一邊回頭。呂雪鳳在菜場鬧市中的爆發崩潰,周圍人流照常,刻意和自然得其恰好的匹配。在失憶(遺忘)的身份下,被陌生化的每個人都在尋找著什麼是「重要」的,底片不重要,通過取景框看見的那一刻是重要的,手足無措的張作驥是自由的。面對注定要荒廢的宅子(記憶),做什麼都不是重要的,只能任其荒廢下去。
●集结了一堆看起来“很屌”的元素大杂糅,相机、摄影、同性恋、老兵、犯罪…失智爸爸身居陋室却拿着相机打着“蝌蚪长大了就变成青蛙离开了”的文艺腔。雪凤姐生气就是大喊大叫咆哮,女儿悲伤就是衣衫不整抽烟喝酒…小男孩值得一颗星,但小孩旁白➕相机真的只有「一一」可以这样做!太矫情了,毫无动人之处,泪点如此低的我眼眶竟没有一点湿润
●很用力地在塑造每一个角色,却每一个都不真实,不成立,非常糟糕。
●三星半
●景致滿美 是十多年來看台灣電影一貫的感受 但在人物設置上不知道是否因為野心太大而顯得雜糅 另外映後幾位演員表示除了自己的戲並不太清楚故事脈絡 似乎解釋了觀影過程中的一些割裂感 但是一些小細節的設計滿喜歡的 透過小孩子的語言 他說沒有膠卷 他又問爺爺有沒有留他跟爸比的合照 另外《四百擊》最讚 全場爆裂鼓掌 值得期待 in89luxe廳第四排徹底治癒頸椎病
●阿翼出狱后把感觉都丢了。新片生涩得跟新人导演一样,祝早日走出阴霾,早日踏上正途。
●久违的张作骥电影 当然比起他以往的电影来说细节和整体掌控能力还是弱了不少 但视听层面的特点还是在的 不过剪辑真的是非常怪
●剪接也太碎了⋯有些段落似乎只為了交代訊息而存在(而且節奏也不太對),不難想見張作驥自稱拍攝時的混濁狀態(更生後、逢母喪等),必須在剪輯階段做大規模調整,距離與清明對他來說是重要的。在我心中的好感跟《暑假作業》、《爸,你好嗎?》相去不遠,僅勝《蝴蝶》(逢父喪)。放李大師段落的堅持,一個剛「出來」的不自由人怎麼看待自由人的角度(但回頭來看,以家庭來碰觸自由命題《忠仔》就有了,片末放出的鴿子依然飛回)、沒有記憶是不是活得更自由自在(就一個失智症患者來說)、評論者與(商業電影)製作者(李烈)湊成夫妻下的辯證效果。對於「家庭」樣貌的想像,最「親愛」的「陌生人」是不涉血緣中心的一道光譜,可與《陽光普照》做對照(以血緣作為全有全無的斷然割裂)。突觸,神經元之間看似緊密連結、立即傳導卻是不同個體之指涉?
●金马56开幕片,蛮喜欢张作骥导演之前的《醉·生梦死》,这部新作却不太行。剪辑的零碎使得故事没有主线亦不够动人,再加上女演员李梦格格不入的台词和表演体系始终无法入戏,可惜了本可以更好的亲爱与陌生的母题。吕雪凤有一段菜场爆发的戏份就是入围女主放到混剪里的,演得竟然是个同妻角色。
●剪輯非常瑣碎,無數個生活片段,淡出至少看了幾十次,完全沒有節奏可言,尤其是和令人震撼又流暢的《醉·生夢死》相較,這部有點像導演想對過世的母親說些什麼,但話到嘴邊卻講不出口。 片中張曉雄飾演的爺爺失智,總是拿著沒裝底片的相機亂拍,他對孫子阿全說沒裝底片沒關係啊,透過鏡頭看到的就會留在腦海裡,阿全說這樣跟我們直接看有什麼差,爺爺沒講話。 呂雪鳳再度成功證明她精湛的演技,去菜市場買菜突然悲從中來這三十年為家庭付出的一切好像沒任何意義,當街對著路人們發瘋飆罵疲憊痛苦的狀態,真的非常精彩。 這次最妙的是李幼鸚鵡鵪鶉小白文鳥客串,不知道張導在想什麼,他和李烈對戲那段全場笑翻。
《那个我最亲爱的陌生人》观后感(一):成长
在成长过程当中缺席的母亲才从监狱假释,又回头去找当初要她顶罪的男友,令阿嬷与妈妈的争执越演越烈;爷爷则被诊断出阿兹海默症,阿嬷看似无微不至的照顾,更像在掩饰什么不可告人的祕密。此时,爷爷的旧友来访,看似友善温和的他,却掀起了一阵家庭风暴。亲密的家人是否彼此需要,还是终成陌路?如果没有回忆,人生是否会更轻松
《那个我最亲爱的陌生人》观后感(二):亲爱的陌生人
1、得了阿尔兹海默症的阿公和阿婆,是陌生的,因为婚姻是被安排的,而只有阿公忘记了自己的曾经后,阿婆才找到了他们两个独自相处的方式,也只有这样的时刻,阿婆才在晚年找到了短暂的开心;
2、刚刚出狱的小梦对于阿全是陌生的,因为没有陪伴,但这里的处理并没有特别的好,因为血管里的血液是永远不会磨灭的,没有陪伴但事出有因,其实还是会谅解的,母子的“陌生感”应该有其他呈现方式。只是导演并没有“让这样的事情”发生,故而为之;
3、视角的选择并没有从一而终,但雪凤老师的那段骂街堪称台湾骂街经典,听着熟悉的乡音就情不自禁的入戏并脑补了一系列的委屈要脱口而出的爆发与无力感。
4、摄影和灯光掌握的很好,而故事略稀碎。
《那个我最亲爱的陌生人》观后感(三):那个我最亲爱的陌生人
《那个我最亲爱的陌生人》,对这部电影感觉一般,唉,小朋友遭受的太多了,小孩子其实快乐长大就好。
该片讲述一家人在阿公罹患阿兹海默症後的各自盤算。两个孙子静静看著当下的一切。让「记忆」与「遗忘」在生命中呈现出深刻意涵。
绿树成荫,夏雨淋漓,小学生阿全的暑假作业是要观察鸡蛋的孵化,而他的家庭似乎也面临着变化:在成长过程当中缺席的母亲才从监狱假释,又回头去找当初要她顶罪的男友,令阿嬷与妈妈的争执越演越烈;爷爷则被诊断出阿兹海默症,阿嬷看似无微不至的照顾,更像在掩饰什么不可告人的祕密。此时,爷爷的旧友来访,看似友善温和的他,却掀起了一阵家庭风暴。
亲密的家人是否彼此需要,还是终成陌路?如果没有回忆,人生是否会更轻松 ?
《那个我最亲爱的陌生人》观后感(四):家人何苦为难家人
这是一部被豆瓣打分偏低的影片,希望大家能有耐心看下去。我在看到30分钟的时候几乎要放弃,直到影片进行到1个小时的时候才有拨云见日的感觉。前半段做了太多的铺垫,摆开了看似无关紧要、但是后来又逐一兑现的线索。类似于纪录片式的短镜头,一幕一幕的在各个线索之间跳转,搞不懂影片要表达什么——难道又是一部记录阿尔茨海默症的病患家庭的故事。 本片另外敬佩的地方是它融合了太多的元素,其中每一个元素拿出来都可以单独发展成一部影片,但是编剧和导演把这么多尖锐的矛盾巧妙的浓缩在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里,彼此之间既平行又独立还有交织,这样的家庭戏放在大陆估计戏中人物早就歇斯底里了。亚热带的台湾,高温已经把愤怒的斗志消耗的差不多了,吵架和枪杀也是雾吞吞的,一切都掩藏在湿热的空气背后,人们温柔而残酷。影片的高潮:阿婆在去菜场的路上,得知老公前一晚依然是和自己从前的侍从官睡在一起,三十年的委屈当街爆发,对着空气大骂了5分钟,令人无比辛酸。 阿公在早年热爱跳舞,但是被父母强行安排从军。在军旅生涯里遇到后来的情侣和侍从官成恩,怎奈父母又为了传宗接代,替其做主娶了乡下女子、即后来的阿婆。成恩的母亲当年和阿公在舞场神仙眷侣般羡煞众人但是怎奈阿公根本不喜欢女人,于是成恩的母亲无奈作嫁他人抑郁终身。成恩在离开阿公后去异乡漂泊,他的母亲最终也患上阿尔茨海默症,成恩不得不回乡照顾。阿婆为了维护这个家隐忍负重操持三十年,终于在阿公罹患阿尔茨海默症之后慢慢的尝试去缓和。片中的阿公阿婆的女儿小梦,年轻时遇人不淑爱上了小混混阿文,被其连累后坐牢6年之后假释,却依然不可救药的爱着这个男人,甚至不惜与阿婆针锋相对的抗议。当然阿文也不思悔改,为了利益冲突枪杀了对手也最终被当街射杀。片中的小主人公阿全天生色盲,在如此复杂的感情纠葛中成长,唯一的心灵安慰就是和离家出走孑然一身的火鸡哥聊天。火鸡哥也真是潇洒,抛家弃子,仅骑着一辆三轮车带着一只火鸡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家。影片中也安排了火鸡哥的妻子苦口婆心的劝阻其回家,他依然飘飘然驾着三轮车去海边晒自己的破烂去了。 影片最后定格在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火锅,看上去所有的矛盾都消失了,一家人还是一家人,但其实每个人的心都是死的,接下来的日子回归了传统也就是苟且活着。大家都饭桌上都努力营造话题和气氛,看着如此的陌生又熟悉,这也最终回应了影片的主题:最亲爱的陌生人,也是我们的家人。
《那个我最亲爱的陌生人》观后感(五):一首名為台灣的多聲道交響曲《那個我最親愛的陌生人》
《那個我最親愛的陌生人》(以下簡稱《那人》)是近期台灣電影裡少見的大氣之作,這個大氣來自其野心,試圖統攝各式各樣的言語,台灣國語、普通話、閩南語、粵話……,這些言語所代表的是男女老少各式各樣的人,不論願意不願意,他們因緣際會在這個地方,不論願意不願意,他們相互糾纏,產生一個化合物,也就是我們的小男主人公阿全
如果要我用一個字來形容本片,就是「巧」,這個字,這個字由兩個工具所構成,徒「工」而不以為巧,必須再有更根本的「ㄎ」這個既是聲音也是工具的部件才行,「聲音」是了本片不可或缺的工具與部件,他們既表達了意義,也在表達意義中說出了自己的過去,比如,主人公小男孩阿全講的一口標準的台灣國語(台灣國語既意指被台灣化的北京話(這裡不使用普通話來稱呼,因為普通話這個名稱的脈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意義下的「國語」而受到中華民國權力所規範並養成的「國語」自然不能稱為普通話,事實上兩者聽起來也不同。),也會意指在此過程中閩南語與台灣化北京話的交雜的情況,這裡「標準」的台灣國語當然也可以看做是「不標準」的北京話,比如在某段時期這便是一種身分高低的標籤,「說話不標準」意味著不夠貼近北京話,我們可以再舉一個例子,新黨黨員王炳忠的父親乃一道地台灣乩童,他自己台語也說的不錯,然而在公共場合他一概用他自己揣摩的最道地的北京腔說話,便表明了他對自己的身分純粹性的認同與建構。而嚴格來說閩南語與台語並不一定是對同一方言的指涉,但光從這點來看就能展現出文化圈內的差異與差異的意義)比如失智的阿公他所說的便是標準的北京話並時而切換成粵話,而幾乎沒說過閩南語。
這說明了什麼?
這說明很多事情,他是典型的眷村老兵,從未對台灣這塊土地產生感情,對他而言,即便在這塊土地上成了家,娶妻生子,台灣仍然是作為一個次等的,暫居之所,如同一些「外省人」對台灣的想法一樣,台灣1是作為反攻大陸的基地,2是作為中國的劣仿物,所以當他失智發作,在家人與警察的簇擁下狂吼:「這不是我家」實為誠實的表現了其價值觀,而粵話在他的使用則是一種當說話對象是重要他者時會用的方言,比如他對他的女兒或者是他在另一個眷村的的同性小情人成恩便會說粵話,然而他卻從未如此對他廝守三十年的妻子講粵話,即便在他錯認妻子的身分時,也是用將其誤認為老師,並用北京話,於是其距離感可見一般。
由此我們理解老伴,台灣婆王鳳聽到丈夫與孫子還有女兒出門到另一個眷村探訪朋友,晚上跟朋友的兒子,也是作為其情人的成恩睡一起時,何以在市場崩潰發飆。(但其實孫子阿全表達有問題,因為四個人明明就是睡同一間房,只是他與母親睡的近,阿公與成恩睡的近而已,然而不精確的表達以及王鳳的腦補再次表現了「語言」這個元素在本片的重要性)當你為一個人拼死拼活三十年,卻始終住不進他的心理,甚至女兒也不把自己當一回事,你會怎麼想?
作為道路,語言並不是四通八達的,也不是不變的,相反地其很容易流變為方言,流變為言語,流變才是常態,而流變展露了的是個人的歷史,比如在片中阿全的媽媽小夢,因為長期跟著父親遊走於中國或加拿大,因此她雖然在台灣出生,說的卻是字正腔圓的北京話(這裡說的是角色,非演員)時而混上幾口粵話,這也清楚的說明了她自己的身分認同,如果說她與父親語言的相近是其「熟悉」的表現,她與兒子間的語言差異是其「陌生」的表現,那更精確的說,是言語,
這不是那個大的,虛無縹渺的「語言」所代表的集體的歷史,虛無縹渺的歷史依賴的是權力核心對其故事的同一種聲音的重述,重述鑄成大樹,而個人的歷史間開展與交纏的,是無中心無開始也無完結的一團森林,他們甚至可能不在同一平台上。
而這也是為什麼《那人》具有一種政治不正確卻同時卻又極為精確的當代台灣描述,我們能夠確定本片的時間離當代不會太遠的原因,是因為在阿全要孵的火雞蛋築巢的報紙裡有一則觀眾可見的台北市長柯文哲爬古道的小新聞,《那人》說的不是這些不一樣的人兜在一起如何磨合,即便它其中一條故事線的確是剛出獄的媽媽小夢如何與先前幾無會面的孩子阿全接觸,又或者是先前妻子入獄從未來看過阿全的阿全爸爸,台灣流氓阿文,如何帶著一種與在外的跋扈與瘋狂相反地生澀與憨厚和兒子相處,它想要說的狀態更加複雜,是關於差異抹滅的困難以及生成過程差異的產生的必然性,因為這些人就是被塞在家裡成為一家,阿公當年其實只是因為聽母親的話才娶王鳳,而阿文與小夢也只是當年一時的激情,本來就充滿差異的不同人被硬放在一起,即便生活了好一陣子,其後代的差異也沒因此被抹平,從這一家中,你完全可以看成台灣血跡斑斑的殖民歷史的體現,因為被殖民不是什麼舒舒服服的事,而總是一方對另一方暴力性的侵入,而這也是為什麼阿全的孵蛋作業在本片中近乎刻意的數次提及,甚至台詞還被寫出來,侵入需要結果,沒有結果的侵入算不上成功的侵入,而這一切無關喜歡不喜歡。
「雞蛋與火雞蛋,至少比雞蛋與鴨蛋更近,而且雞蛋跟火雞蛋都有『雞蛋』兩字阿」
瓜瓜瓜瓜與瓜瓜瓜瓜瓜瓜瓜,至少比瓜瓜孤瓜與瓜瓜瓜更近,接近的自然是比較好的,而不接近的勉強還可用用,找不到雞蛋,就拿火雞蛋來替代,如從眷村老兵找不到外省婆,就拿台灣婆來替代,一個家庭之始,便是這樣隨隨便便,毫無神聖的開始,然而生活便是如此充滿妥協的開始,進行,然後結束,對差異的無法辨識可以說是阿全與片中其他人不同的地方,當片中串場的台灣傳奇影評人李幼鵪鶉鸚鵡小白文鳥飾演的火雞哥問到阿全說:「你們老師不是要雞蛋嗎?」
阿全卻覺得火雞蛋也行,只要能孵出小雞就好,另一方面,火雞哥卻是一個對生活有特別要求的人,他要的自由,不是隨隨便便的自由,而是楚浮電影裡《三百擊》的自由,於是他放棄了妻兒子女、放棄了財富與地位,逃到這個眷村,靠著自己的拼裝破爛車生活,然而他卻不是瘋子,因為他清楚的知道,對著他,在大街上大吼大叫的妻子,比較像瘋子,而這個妻子則與王鳳形成一個鏡像,李幼鵪鶉鸚鵡小白文鳥的外省背景則讓他成了另一個阿全的阿公,而電影影像也因為他的個人特質而變得超現實,因為他正是行走的藝術。
阿全因為天生的殘疾而擁有與眾不同的能力,他能夠遊走在差異之間,不是因為不在乎差異,而是因為他沒有辨識差異的眼力,故一切彷彿是相似的。《那人》對於差異與相似的思考可以說充斥在全片的物件上,番茄,介於水果與蔬菜之間、歌仔戲演員介於男人與女人之間、蜻蜓,介於真實存在與虛擬影像之間,阿全的眼睛則因為色盲的緣故,分不清楚顏色,他行走在「之間」,然而差異所造成的力依舊存在,而介於所有講求差異的人之間的阿全,其便是是作為一切差異的承受者(作為家中最小的成員,他必須接受家裡差異所造成的壓力)他既在戲中,也在戲外作為旁白存在,甚至一家最後搬離眷村石屋時,他的聲音仍然在生苔的石室間迴盪,交代後續。
張作驥對於差異是樂觀的,他相信的是一個能容納差異的地方,終究會誕生出一個能夠理解始作俑者的人,他對眷村影像的迷戀,如同裡頭的爺爺對鏡與空氣對戲,或是在長官宅邸前的敬禮,都說明了這樣的人的錯置性,他們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崛起與台灣本土意識崛起間無路可去的一代,他們奄奄一息,在回憶間迷失,在一般作品之中,頻繁的黑幕轉場或許可以說是導演的無能與氣短,可是在《那人》中這種無能與氣短反而具有一種對應失智的迷亂。
這樣的一代最後能求取的,不是大敘事下的歷史地位,僅是與孫子的心意相通與對話的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