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战后欧洲史 01:旧欧洲的终结(1945-1953)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05-02 23:2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战后欧洲史 01:旧欧洲的终结(1945-1953)读后感100字

  《战后欧洲史 01:旧欧洲的终结(1945-1953)》是一本由[美]托尼·朱特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4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战后欧洲史 01:旧欧洲的终结(1945-1953)》精选点评

  ●2018年已读100:1945-1953年的战后欧洲,一个旧欧洲的终结和一个新欧洲的艰难重建。托尼·朱特将“欧洲”作为书写整体,立足于战后过渡期的欧洲,或者说一体化之前的欧洲,条分缕析论证缜密战争结束并不意味冲突的消亡,而是另一个乱象丛生的野蛮世界的启幕。对内是持续的血腥内战种族清洗与大面积人口迁移流离失所,对外则是不同国家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利益趋同下的欧洲煤钢共同体冷战局势下的东西方阵营,在不得不为之的合作与无法调和的矛盾对抗中,一个崭新的欧洲格局逐渐建立

  ●不能因为翻译问题而不打五星吧

  ●非常棒的书。但是稍感混乱

  ●1945年,苏联光在柏林就有300个师的部队。而整个西方世界在西欧大陆只有14个师,如果斯大林控制整个欧洲可以轻而易举实现历史进程就是这样冥冥中按着戏剧化的路线前进着。全球赤化的大门在五十年代初关上了。由共产主义者和反对者们一起关闭。

  ●重现了二战后的欧洲,不完美真实

  ●托尼式叙述,风格非鲜明,像石黑一雄村上春树毛姆菲茨杰拉德的那种鲜明。同时,读来不显僵硬,反而有趣行云流水,虽然有时候主题变换非常不引人注目。在观点史料上,客观而有态度,秉持着他一直以来的态度:坚守社会主义,怀想欧洲福利时代反对共产主义、斯大林主义、极权专政以及一切损害人道事物

  ●以历史大事件数据基石,托尼朱特向我们展示了战后十年欧洲如何从一片废墟悲苦情绪中实现复兴。东欧的审判、清洗、政变,各种思想的论辩尤其精彩

  ●全面、客观、详细资料

  ●有料 好看

  ●数据太多的犯困,这应该就是历史的本色??

  《战后欧洲史 01:旧欧洲的终结(1945-1953)》读后感(一):历史的细节

  看完了《战后欧洲史》的第一卷《旧欧洲的终结》,里面知道了一些以前不知道或没有想到过的东西

  1. 欧战结束后,欧洲普遍贫困,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是用美国的物资搭配等额的美元,帮助欧洲恢复生产能力的同时,也让美国产品占领了欧洲;

  2. 战争强化民族性,很多国家的国土都按照民族属性重新划过了;

  3. 战俘劳工移民,成了战后前两年的棘手问题,甚至动用了不人道武力

  4. 对自己国民惩罚范围与各国在战时的阵营紧密相关,也与战后掌权者究竟依托国外势力还是自身斗争获得胜利紧密相关;

  5. 斯大林的欧洲政策经历了“联合政府”到全面对抗的转变,基本上是靠武力占领划定了北约和华约的界限,但武力占领的边界则由雅尔塔协定划定;

  6. 二战在很多地方注定会重塑欧洲,比如全民福利政策。

  《战后欧洲史 01:旧欧洲的终结(1945-1953)》读后感(二):沉重的终结与纷扰的开端

  与其说是旧欧洲的终结,不如说是美苏及其意识形态对欧洲占领与支配的开端。当战争胜利的荣光还未消散,苏共专制的暴政还未引起重视,对战后欧洲未来的争论也就不会停歇,而面临复苏的需求及压力时,他们就不得不寻求和接受美国的救援,除非受到苏联的干涉。战后美苏对各自势力范围的政策截然不同,也许是为了遏制苏联的崛起,美国对欧洲实施大幅援助,而苏联为了保持其优势,竭力从破落的欧洲吸取“剩余价值”。从此可见,宣称国际性的共产主义其实是极其狭隘的民族主义——苏联的主体从来都是俄罗斯,其永远具有俄罗斯的民族性,苏联解体后的其民族冲突之烈即可证明即便是在一个名义的共产主义国家内,其狭隘的民族观念依旧盛行;恰恰相反,结果上“美帝”反而具有国际性视野,超越了狭隘的民族。 当然,战后法国左翼对共产主义的膜拜也不是没有道理的。20世纪30年代前的现代西方社会是自由经济的时代,放任自由的经济导致了极端的贫富差距,社会财富分布极度不均,致使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大萧条。为解决大萧条,势必改变经济模式,消减经济自由度,增强政府对经济的调控,而这酝酿了法西斯主义。也许是战后欧洲对导致法西斯主义的自由经济的警惕怀疑,纷纷以某种形式增强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建立“福利国家”。在此背景下,共产主义的理念似乎是永久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困境的答案;在法国左翼看来,这一乌托邦也是人类社会美好的远大理想,意味着真正的自由平等。他们甚至忽视了苏联的残酷专制,或者把苏联的野蛮暴力视为通往理想的必要手段;由此,他们就舍本逐末了,走上了悖论式的歧途,忘却了人类的良知。须知,只有合法的过程才能得到合法的结果。

  《战后欧洲史 01:旧欧洲的终结(1945-1953)》读后感(三):记录

  1.前几章翻译的不好,看着有些昏昏欲睡,其中有一些莫名其妙的长句子很晦涩,以至于这本书读了三四年才真正看进去。(后面几章翻译的还比较有意思)。

  2.二战之后其实是对欧洲秩序的一次重置,有鉴于一战的修正的不彻底,所以二战之后的修正显得更加的小翼翼(在当中还要避免沾上纳粹的道德麻烦)。

  3.对于法德等老牌国家来说,战后破败的经济和所谓的反思(当然现在看是不全面的)反而给了共产主义一丝机会,但是很不幸,苏联没有抓住,当然对于人类的命运来说这可以说是太幸运了………

  4.在南斯拉夫事件的相关处理上斯大林同时反而出奇的克制与冷静,虽然他将东欧基本上完全毁灭了,但也相对保持了在中南欧错综复杂的问题上一个比较合理的局面,相对而言铁托反而更像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物了(有点类似后来的卡扎菲?)

  5.知识分子的幼稚得以充分体现,虽然他们怀揣着对未来的美好向往,但是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同样,相对于东欧内部互抽耳光的行径来说,自己抽自己耳光的行径更加晚节不保。

  6.英国总想走美国和欧洲之外的第三条路,这样的结果就是错过了一次又一次担当欧洲主导地位的时机(法国自身条件不足,德国人为的分裂都无法担当此任,但英国是主动放弃)这也可以很好的预言了为什么英国会退出欧盟,并长久受到这种第三条道路的孤立与矛盾状态。

  7.美国曾经是救世主,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他很不幸让他的欧洲盟友失望了。苏联将自己的卫星国变成了苏联的一个个复制,然后不加节制的掠夺,就像是当今资金链断裂的民间借贷一样,一旦某一环出了差错,将会带来严重的连锁问题。

  8.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匈牙利等等,本身得国就很可疑,虽然没有明显的西欧腐败问题,但却消耗在了内斗上,无论是处于苏联的意愿还是本身权利的渴望,最终只能是互抽耳光的贻笑大方,波兰虽然有自己的防备措施,但先天的羸弱让防备看起来不值一提。毕竟,肉体消灭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案。

  9.意大利等中欧国家虽然醉心保守主义宗教,反而是相对稳定的一个区域。加上马歇尔计划,反而比德法所处的发展环境好了不少,也更像是一个现代国家的样子,德国既成为了抗苏的前哨战,也成为了需要被提防的幽灵,同时自己本身刻意的回避,让整个国家成为了一个沉默的群体。所以不说当时各国对他的定位很迷茫,包括德国自己都不知道要去向何方。不过这反而更加有利欧洲之后的联合。

  0.多少历史节点在当时反而以不经意的方式完成,尽管在当时看来一点用途都没有,但是历史本身就是一种重复,在当中任何有异于之前的一个细胞,都可能创造出一个新的生命来突破历史的循环,尽管结果可能要几代人才能看到并吸取,但这可能就是人类发展和进步的意义所在。

  《战后欧洲史 01:旧欧洲的终结(1945-1953)》读后感(四):一些摘录

  1、从1914到1945年,原先帝国时代下的欧洲被摧毁。由于战争、占领、边界调整、驱逐、种族灭绝,现在每一个人都几乎生活在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之中,但苏联和南斯拉夫除外。

  2、1944到1945苏联军队的向西进攻伴随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大量原先生活在德占区的日耳曼人回到成为废墟的德国。同时,国家间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人口置换,曾是不同仰、民族、语言、群体混居的地区,成为明显的单一民族领土。这同一战后的做法截然不同,根据1922年的《洛桑条约》,在划定和调整边界时,人口大体不动,明显的例外是土耳其人与希腊人。

  3、战后欧洲几个国家清算纳粹和处理左右翼问题的做法和结果:

  意大利:左派领导人妥协,避免了内战;

  希腊:左右派爆发全面内战,右派在英美势力的支持下胜利,并开始大规模迫害左派;

  奥地利:十分辛运地逃避了战后惩罚,并被当做一个受害国处理。

  4、二战结束后初期,大部分德国人对纳粹抱有同情,1946年10月,当纽伦堡审判结束时,只有6%的德国人承认审判是合理的。

  5、民主德国的机构与个人轻易的从纳粹主义转向共产主义,“纳粹战犯”往往成为苏联占领当局对付异见分子的名头。

  6、“若没有这种集体失忆症,欧洲战后令人惊愕的复苏是不可能的。”

  7、西欧诸国的合法流亡政府与当地的抵抗组织并非是一种同盟关系,前者将后者视为一种麻烦。欧陆光复后,抵抗组织多被劝说交出了武器。20万法国抵抗运动战士被合并入了正规军,“法兰西国内抵抗力量”未有任何抗议便被解散。

  8、主导战后欧洲复兴工作的人大多数是几十年前便已成熟而进入政界的人,如战后联邦德国第一任总理康拉德 · 阿登纳便是生于1876年。其原因有三:

  a. 这批老人在三十年的动中生活过来,而在政治与道德上未受创伤;

  . 他们是来自欧洲社会改革时代的一代人,在1880到1910间成熟,其本性与兴趣符合战后的时代情绪;

  c.战争与占领驱散了人民对于政治模式创新的幻想,议会、民主这一稳定而熟悉的政治模式再受青睐。“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政治化、激进化的后果,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结果却正相反:人民的内心渴望正常化”。

  9、战争带来的破坏没有预想中的大。直到1944年5月,德国被毁的工厂只有20%多一点。甚至在鲁尔区这一盟军轰炸最集中的区域,工厂与及其仍有三分之二完好无损。

  10、“英国知道,如果1945年苏联入侵西欧,美国的策略是立即撤回边缘地带。如英国、西班牙和中东地区。”

  11、二战结束之初,法国对德国的处置意见几乎是照搬了一战后的处置方式,但其所依赖的军事力量早已不同,法国的建议对英美的决策毫无影响力。

  12、对德国的谅解,与西德建立煤钢联盟是在法国原有设想失败后,于迫不得已下实施的。“法国领导人花了三年时间才接受了这一方案。那三年里,法国人实际上不得不和他们三百年来的历史做斗争做妥协”。

  《战后欧洲史 01:旧欧洲的终结(1945-1953)》读后感(五):【读史小结】旧欧洲的终结

  最近在图书馆寻得一本好书,托尼朱特写的《战后欧洲史》,我借回来一周时间读完,深深感觉是本好书,想写篇感想,恰巧看到和菜头写的一篇文章是说很多人把书评写成剧透,反思很久,又忙于世俗事务,迟迟拖延至今。

  对于一本在读历史书,对于读的方式有很多,首先要做的,如果你需要理解他而不是消遣来读的话,是来做读书笔记,可以简单点用手机记事本印象笔记等简要记录,写下关键词主要条件关系,也可以正襟危坐拿出纸笔一笔一划去写,做总结做批注,形式多样,但手头功夫要做,当你判断出这本书值得去读时,在书中便理出其中的一条线或者其中的逻辑关系,或者其中作者主要探讨的问题点,当然这是一种适合我这种初读者的笔记方法。另外也有马伯庸介绍的他读二十四史的办法,带着每个关键词的去在史书中找,这样每读一次便是一次关键词的总结。

  另外的是读史需要对比,保持怀疑,历史毕竟是胜利者写的,死去的东西可以任意修改并涂上颜色,对于历史的描述保持怀疑也是我长久以来的历史观,此外,近现代史难写,因为距离现世太接近,历史与政治联系太密切,对于现在的政治的影响都是需要考虑的,所以在看到书中的历史很多是被简写甚至省略,相反对于古代的历史态度开放了很多。

  其他的是读史最好是有地图相配,很多的政治原因或者格局都是和地理息息相关,看过地图后便会明白其中很多的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

  回到介绍的这本书《战后欧洲史》,全书一共分为四卷,分别是旧欧洲的终结、繁荣与革命、大衰退、旧欧洲新欧洲,全书从1945年二战结束开始到2005年苏联解体后欧洲的新格局,涉及到各个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经济制度、文化思潮等等,可谓面面俱到又深刻讨论各个历史变化的原因过程,同时书中顾及每个国家的特殊情况,并没有想其他欧洲史中将欧洲看做一个整体,而且各怀算盘的政体,使人在读的时候有更深的理解。

  我这次读完的是第一部旧欧洲的终结,时间段是从1945年至1953年,事件从二战后的重建,德国分裂到冷战的开始东西方阵营对立,世界格局基本定型。接下来我们看朱特在第一部中探讨了哪些:

  1、二战给欧洲留下了什么?

  2、各国对于战争如何盘点?

  3、欧洲经济怎么可以快速复苏?

  4、德国如何在各国的推动下分裂?

  5、东欧怎么样渐渐发展为社会主义国家?

  6、苏联在对于东欧的各国都做了什么使东西欧的差距越来越大?

  7、冷战中美苏的文化战如何进行的?

  谈一下感触深的主要的几点:

  战争带来什么:记得高中时候台湾局势紧张,高中生各种叫嚣武力收复什么的,当时我们的物理老师说的一段话记忆犹新,大意是没经过战争的人才渴望战争,因为从来不知道战争对于人民造成什么样的伤害。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又重新感受到这种感觉,二战给欧洲剩下的只剩下了绝望和瓦砾:地毯式的轰炸使城市完全瘫痪;很多国家被纳粹和苏军的来回占领,物资剥削;人员死亡,男人死掉女人被强奸,劳动力匮乏,吃穿住行全部没有,在战争中幸存是一回事,而在和平中活下去又是另一回事;各占领国对于各民族的强制性遣返和清理;政治观念意识形态不同导致的各国内战;战争中信任危机与绝望情绪;

  美国如何让西欧摆脱共产主义思潮:让人们富起来。二战时西欧各国对于共产主义非常欢迎,尤其是以法国由于历史原因的亲俄,像萨特、加缪等人都是向往共产主义,而当时的共产主义就是反法西斯的代名词,越是贫穷的地方越是容易使共产主义思潮传播。美国马歇尔制定了重大的欧洲复兴计划,即给欧洲以数量巨大高达130亿的贷款,使西欧建立起福利国家,完善了福利制度,使人民达到了革命的梦想和促进了西欧的团结,而到了斯大林的文化政策在这几年的运作使西方知识分子远离莫斯科。

  另一个是苏联在东欧做了什么,这段历史看上去我们可能会感觉特别熟悉:把各个东欧国家作为卫星国,并入苏维埃,收到莫斯科的管理,建立卫星国与莫斯科的双边贸易剥夺卫星国的资源;使东欧各国权力集中,保证绝对领导地位;计划经济,五年计划,夸大的工业指标,大炼钢铁;货币改革,将中产阶级的财产全部盘空;农村集体化,城市青年下乡生产;各国对于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整风运动,清除对于总书记造成挑战的人,司法谋杀和驱逐犹太人,彻查每个人的历史成分,政治审查。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越近的历史应该可以将视线映射的更清晰。写的思维混乱,希望能引起你的兴趣。

  本文发表于公众号“炒蛋大师的读书笔记”,欢迎关注。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战后欧洲史 01:旧欧洲的终结(1945-1953)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