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日益亲近:心理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心灵对话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04-20 23:4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日益亲近:心理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心灵对话的读后感大全

  《日益亲近治疗师与来访者心灵对话》是一本由欧文·亚隆著作中国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419,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日益亲近:心理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心灵对话》精选点评

  ●一个又一个漫长的瞬间

  ●还好

  ●我爱欧文亚隆我

  ●虽然读过不少心理学通俗读物,但并没有进行一对一心理咨询。觉得这本书帮助自己对心理咨询了解了一些。亚隆对金妮的帮助,是渐进的,并非一蹴而就的。双方都有各种各样怀疑,中间似乎亦有不前甚至仿佛倒退。金妮一直的自我进步努力,亚隆一直对职业坚守,都让我觉得印象非常深刻。在人心这个难以完全量化,有许多不确定性领域我们这些现代人能在需要时候可以得到这样有准备体系的帮助,无论如何也是难能可贵的。

  ●创意4星,内容3星

  ●就像一个金妮读完了另一个金妮的故事,或者一个我读完了另一个我的故事。

  ●最后离开咨询室的是 金尼。太感动了

  ●一份治疗的共同创作坦诚两个字是已经做尽了。

  ●上过咨询师培训课程,和小伙伴互练的过程才发觉,好咨询师这个“容器”真的好难啊,有时对来访者的问题会有一种无力的状态企图以几次咨询解决来访者已经形成多年的心理模式,基本上不可能,唯有靠许多次咨询,巩固与来访者的关系,来访者的改变或许在这种润物细无声支持获得前进的力量。这本书,反映的就是这种过程。

  ●来自亚隆医生感动温暖,来自金妮的孤独勇敢,很多复杂情绪翻涌起来,又不知从何说起。在病人的身上可以看到自己。第一次经由文字感受完整的心理治疗,只是遗憾读到的太晚。也许治疗就是经过漫长的而艰难的跋涉,也只是看到了拨开云雾的一点点光,当然,看到这些光就已经拥有了很大的力量了。

  《日益亲近:心理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心灵对话》读后感(一):to be continued

  10/21

  Y:

  Y遇到了两难,他觉察到R对自己的崇拜,他享受这个过程,但为了和R更真诚现实交流,即她的成长,他需要袒露自己的内心,也展现自己的不完美

  Y的另一个发现是,R有意变现出自己的弱小以博得他人的同情关注

  R:

  R在咨询中感受到了活力,尤其是她不按照预设进行交流的时候,只是这样的活力令她不安

  R觉察到“自我意识”过于强大,想在Y面前表现自己,自我炫耀

  咨询当晚,整晚感受到心脏跳动

  11/4

  Y:(给R开药)

  Y试图进入R过去的生活故事,但R之前有过这样的咨询经验效果不大,“回到过去”还断开了彼此当下的链接

  Y告诉R,她的幻想里也有积极、希望的一面

  R:

  咨询过程中出现性的幻想。

  11/12

  Y:

  在咨询前一夜Y睡了2个小时,那晚大部分时间处于舒适的清醒状态。

  Y否认了R的妹妹比R更有责任心、坚定,这样的表现可能是回避与自欺欺人。

  生命是一趟单程车票,不问过去,活在当下。

  Y发现R难以表达愤怒,对于令自己生气的对象,反而示好。同时,告诉Y友善慷慨是一种好的品质,并不是对内在罪恶的防御(弗洛伊德的简化论)。

  11/19

  Y:

  《日益亲近:心理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心灵对话》读后感(二):伦理的边界清晰是成长的关键

  与《送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相比,《日益亲近》少了很多技术性的解释。在知晓这本书被归类为小说时以为会阅读的很轻松,然而,这大概是我读过的最艰难的小说了。也许是出于对来访者的保护,也许是因为书里的内容只是咨询后所思所想手稿的集合,因此总觉得逻辑中有很多连接不上的地方,就像亚龙每次说金妮进步或者又回到过去的状态时,却感觉不够明显,一如金妮最后突然的好转。 其中印象很深的主要有两点,第一是卡尔的出现。在和亚龙感到同样无聊乏味的时候看见了卡尔,由吃惊到饶有兴致。金妮的绝大多数困惑都来源于卡尔,因此他的出现也成为了治疗转折的关键。原以为卡尔是一个刻板到完美主义的人,却在咨询中认识了不一样的卡尔,打破了咨询师的认识,同时也让金妮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就像刚开始看书时对于金妮的描述与述说印象里总觉得金妮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大龄剩女,在情感中患得患失,满腹牢骚又了无生气。直到书的后半部分,发现金妮仅仅是一个26岁的姑娘,突然也能够理解亚龙的无力感。 第二点是关于亚龙为咨询时间设置了最后的期限。在真正进去心理咨询的行业后会发现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比如咨询师的迟到,比如因为来访者是外地的来一次不容易而肆意延长咨询时间,又或者是为了挣取更多的费用让一个访客依赖上咨询师连续做了多年的咨询却未有长进与改变。而亚龙不一样,他对金妮恪守着基本的边界线,即使金妮为了看一小时的咨询需要做三小时的车也不曾改变。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咨询设置与规范,让金妮最终不得不学会摆脱对于亚龙的依赖与症状获益,真正彻底的好起来。 也许是因为咨询经验与阅历的匮乏,很多地方依然读的不明不白学习不够,也许再过三五年甚至再过十年重读,又会有不一样的,更深层次的收获。

  《日益亲近:心理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心灵对话》读后感(三):心理咨询到底是什么?

  工作之后养成了一个规律,在最糟糕最虚无的时候一定会读欧文亚隆的书,这本书买回来反反复复看了一个多月,全无其他本的如饥似渴,更多是看十几页丢一边,然后过几天再翻。这的确不是一本心理治疗小说,也不是一本通俗易懂的心理治疗教材,这只是一本心理治疗的尝试,一本治疗师与患者的对话,很像我在CBT中和个案一人一本的治疗笔记。在阅读中,更多的时候像是一脚踩进了烂泥塘,垂头丧气、心烦意乱,金妮怎么了,迟迟没有进步,欧文大师怎么了,反移情为何如此严重,奈何自己动力学和人际关系治疗理论知识又很差劲,无法尝试理出一条清晰的治疗路径。直到治疗结束,在双方的后记中,才慢慢理解其中的奥妙。

  说几点感悟吧:

  这本书给了新手咨询师的我很大的共情,它让我明白,即使是大师,在咨询或治疗中也会有和个案一起陷入烂泥塘的时候,但是这些都没关系,重要的是你要明白你在做什么,我们之所以共感到那么多的无助、黑暗和无望,最后却都走出来了,是因为我们的训练和工作的信仰,我们没有成为病人,是因为我们时而是个病人,但知道如何走出来。也正因为我们时而是个病人,所以才能理解到他们。

  这本书的治疗再次让我领略到基本功和边界的重要性,以至于我完全忘记了这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治疗笔记。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咨询的基本功,这是拉近咨询关系、强化咨询联盟的重要基石,我深信这是多少年过去都不会变的一部分,就像当我翻开四十多年前的治疗实录,依旧被其中熟悉的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真诚和尊重所打动。其次就是边界,即使欧文大师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用对方的治疗笔记代替酬劳,治疗中也不乏一些肢体的触碰,治疗结束后依旧就出版事宜约见个案几次,他依旧在整个治疗中保持了节制,并且他清楚做的这一切是以个案的利益最大化为宗旨的。这让我想到四十多年后的今天,又有多少人守住咨询伦理的底线。

  最后给准备阅读此书的读者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没有动力学或存在主义背景的心理学小白阅读此书可能有点困难,而且读着读着就容易半途而废了,比如我这样的。如果实在想读,可以先把欧文写在最后的后记先读了,这样在读前面的时候可能好理解点。

  非专业人士和无心理咨询经历的人士阅读最容易引起误解的就是咨询设置和咨询关系部分,容易觉得咨询设置就是没有设置,可以随咨询师和个案随意设置,同样咨询关系和朋友很像,这些都是咨询中的雷区和误区。后记部分虽然有阐述治疗师的治疗思路,但是里面很多的专业术语还是很难理解的,所以这不是一本适合想了解心理咨询是什么的读本。

  个人认为后记的部分是此书的精华,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整个治疗实录看似杂乱无章的文字。如果你已经翻开了这本书,那么千万不要错过后记部分。

  《日益亲近:心理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心灵对话》读后感(四):不是因为有意义才坚持 而是因为坚持才有意义

  为什么起这个标题?原因是正如译者在后记中所写,金妮的那份绝望无助被投射到了亚隆医生身上,而在阅读中,这份绝望无助又被转移到读者身上。好在,无论是金妮亦或是亚隆医生,以及作为读者的我,我们都坚持了下来。因为坚持到最后,所有阅读过程中萦绕在脑海间的疑问都找到了答案,这就是坚持的意义吧!

  看序一的时候,发现曾经读过本书作者的另外一本书《诊疗椅上的谎言》,还是几年前读过的,印象颇为深刻,是因为用小说的形式讲述了治疗过程中的移情与反移情,而且结局出乎意料。关于心理治疗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就是真实,破除一切技术回归真实,这就像江湖中的武林高手、世外高人,最高境界就是无招胜有招。而我是极其认同这一点的,所以知道作者是亚隆医生,对这本书充满了亲近之感又充满期待,可是真是一趟极其艰难的阅读之旅。

  以下是未读完之前的一些疑惑?

  1、关于金妮。在我看来,金妮身上并没有任何具体的表象行为显示她的不健康、她需要接受治疗。她不会表达愤怒,她在爱恋关系中不自信、缺乏安全感、患得患失等等,都是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的存在。试问有多少女生能够在爱恋关系中一直自信呢?可是这却是亚隆医生特别注重的地方。在后记中我得到了答案。译者说金妮为了一份不用独自的安全,让自己萎缩,攀附,委屈,她代表了一类人,曾经惶惑的女子,亚隆医生称金妮的人际态度是自我埋没。他说病人是为了缓解痛苦而寻求心理治疗。如此看来,一切就顺理成章了。我想是国内外关于心理治疗的定义不同,在国内提到心理治疗一定是有疾病或者是心理障碍,而亚隆先生称病人为了缓解痛苦就没什么异议了。也或许是年代不同,本书1974年出版,已经过去 40多年了,所以也存在时代差别的可能。可是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在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方面,我国无疑是落后的,即使是今天,人们的认识,专业性、普及性也远远不及40年前的美国。我想我们需要坦白承认。

  2、关于亚隆医生。亚隆医生的报告,经常会提及,他要金妮说出对他的感受,希望亲耳听到金妮说喜欢他,其实,在读到这部分的时候,可是金妮的报告中完全没有透露出她对亚隆医生的喜爱之情。所以,在我看来,亚隆医生是有些自恋的,译者在后记中也有提到,我想大多数读者也有这种感觉。在亚隆医生的后记中,我看到他的用心良苦。亚隆医生要金妮表达对他的感情,是帮助她识别她的情感并表达它们,是鼓励她做一些她害怕的事情,让她觉察到那些对立的、令人害怕的无意识之力。这是他的技术之一,比较冒险的技术,利用移情。

  谈到技术,亚隆先生将他所应用的技术概括为三大类:解释性的、存在性的、激活性的,支撑这些技术的理论有很多,我认为其中影响最多的是弗洛伊德,亚隆先生在报告中多次提到梦境、无意识、以及金妮与父母的关系等等,因此,他是受弗洛伊德影响很大的。在他看来,这些技术无疑起到了很多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除此之外,金妮更是从亚隆先生简单的、富有人性的行为中获得帮助,获得力量。比如,关键性转折的一次治疗是亚隆医生对金妮说她很丰满和有吸引力,只此简单的一句话,给予了金妮莫大的信心和转变。我想亚隆先生在讲这句话时是出于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是的,真实是最好的良药、最好的招式、最好的技术。

  整个治疗对于亚隆而言,他并不是纯粹的医生身份,在治疗金妮的同时,他也是被治愈的那一位,他同样在治愈自己。治愈想成为作的自己,治愈有点抑郁的治疗师。我想,这也许就是治疗师的最高境界了吧——“以毒攻毒”。

  3、关于治疗。这是一次痛苦中伴有进步点缀漫长治疗之旅。用金妮的话讲,他们总是如此反复,每一次有所改变的进步治疗之后,必然伴随着回归到起点的痛苦治疗。亚隆医生总结为一次螺旋式上升之旅。诚如,亚隆大师,也曾在治疗中有过迷茫、徘徊、放弃的境地,何况平凡如我们。所以,心理这条路,真是道阻且长。我要做的是坚持!

  当然,归根结底,我的理论基础无法支撑我完全理解并吸收这本书想要传达的信息、理念等等。

  《日益亲近:心理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心灵对话》读后感(五):为了离别的纠缠--童慧琦译作《日益亲近》序之一

  一些涉世较深、把人性看得较透的所谓老江湖,会高度怀疑对人的忠诚品质。李敖说得就很极端,他说,没有任何一个人比一条狗更忠诚。事实似乎也的确如此,被朋友出卖的事情司空见惯,但却真的没听说过狗出卖主人的。

  李敖大约没有学过精神分析。如果他学过,他就不会说这样的话了。精神分析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人格是由他早年所处的心灵成长的环境决定的,在他成年以后,他的一切的一切,包括外表和内心、言语和行为、成功与失败、幸福和悲伤等等,都或直接或间接、或明显或隐晦地与他的童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童年的经历,就像一个刻满了各种符号的火红的烙铁,印盖在一个人的心灵之上,即使穷尽一生的时间与精力,都永远无法将这些印记抹去。而最不愿意抹去它们的,恰恰又是这个人自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实在是最忠诚的动物。狗的忠诚,是本能的行为,说到底是对造物主的忠诚,这实在算不了什么,因为它别无选择。而人的忠诚,则是对先天之后的、人为的环境的忠诚,这显然是一种更高级别的忠诚。

  每个人的童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跟抚养者的矛盾的关系。绝大多数情况下,主要的抚养者就是母亲。婴儿躺在母亲怀里,小嘴吸吮着母亲的乳头,脸上满布安全和幸福的微笑。这是这个世界上最亲密最感人的关系,似乎山崩地裂都不可能将这样的关系切断。但是,不必等到山崩地裂;在每个婴儿的内心里,早已有着切断这种关系的愿望,此时此刻的依赖与缠绵,只不过是为了将来更好、更远地离别而已。一个人一生的成长之路,就在这样的纠缠与分离之间的冲突中展开了,只有到了生命的尽头,冲突才会真正停止。

  抚养者越是能够给与孩子高品质的亲密关系,孩子就越有能力跟抚养者分离。换句话说,抚养者做得越好,就越会被“抛弃”,越会变得不再被孩子需要。这会导致抚养者的严重焦虑。所以抚养者经常会用各种连自己都不知道的方式,来改变自己被抛弃的宿命。父母跟孩子之间永恒的冲突就这样产生了。一切心理疾病,都可以被理解成在这样的冲突中,孩子屈从于父母的压力,以生病的方式使自己停留在需要被父母照顾的状态中,来缓解父母被抛弃的焦虑。这是一种具有牺牲精神的、悲壮的“合谋”。

  疾病呼唤着医生。心理医生的任务,就是帮助一个人和他的家人共同对待成长与分离的烦恼;心理治疗的过程,就是在一个人造的环境中重现童年的成长现场,帮助来访者重新过一个健康的童年。

  童慧琦博士翻译的雅罗姆这本书,细致地再现了心理治疗的过程。这一过程枯燥而琐碎,充满了沮丧与哀伤,当然也有着希望与愉悦。从本质上来说,金妮和雅罗姆的关系有着婴儿与母亲的亲密和纠缠,亲密得血肉相连,纠缠得难舍难分。这既是一种滋补心灵的链接,同时也可以将关系中的所有人折磨得形销骨立、精疲力竭。读这本书也有类似的感觉,每个字似乎都有千钧的重量,滞碍着阅读的视线,时间分分秒秒过去之后似乎还停留在原地。

  对我个人来说,这一场景是如此熟悉。在过去若干年里,我和同时代的中国医生们都在补着课,这一课就是跟来访者成千上万小时地浸泡。在一般人想象中,这个过程是一个心理医生指点他人人生的、解惑答疑的过程,流畅而清晰。而实际上,这个过程就像行走在雨夜的山路上,双方都可能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地爬起来,就这样互相搀扶着,直到在某一个不期然的时刻到达山顶、见到曙光。

  心理治疗师跟教师的区别是:后者给人指导、教给人理性层面的知识,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给与和接受的关系,一方有问题,另一方提供解答,情感层面的纠葛即便有也相对来说比较少;而前者是给人提供一种关系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来访者一方尽情展现他的可供观察、分析和修正的爱恨情仇,不可避免地,治疗师的爱恨情仇也会深深地卷入其中。而且更大的区别在于,治疗师并不掌握来访者的问题的具体答案,一切答案都尚在路上,需要双方共同去寻找。由此可以看出,教学涉及的是智力和能力,而心理治疗涉及的是人格。人格是支撑智力和能力的基础,在人格基本完善的前提下,智力和能力的发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如果人格不完善,智力和能力再强大,也不可能得到好的使用。

  两年前,我问当时担任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荣格是首任主席)副主席的挪威资深精神分析师S.Vavin:在过去二十年里,你专业上的最大的进步是什么?他的回答是:变得更加能够在跟来访者关系不明确的情况下,继续分析工作。我听后极其震惊,因为这句话的意思不过就是说,他变得更加能够忍耐了。原来高手不过就是更加能够忍耐而已。我后来才慢慢明白,这样的忍耐后面,该有多少的知识储备、又有多少年的对性情的磨炼啊。

  这本书的书名,直接呈现了母婴关系的一部分,即相互亲近的那一部分,却忽略了彼此日益远离的事实。亲密是为了别离的。在别离之后,另一种亲密就即将发生,那是健康的母亲和健康的孩子、或者变得健康了的来访者和医生之间的健康的亲密。

  这不是一本好读的书。慧琦让我做校对工作,做得我难受无比,由此可以想见翻译过程是怎样的艰难了。实际上,一切有关心灵的事情,都是艰难的。翻译和读这样的书如此,做心理医生如此,去看心理医生也是如此。

  不过,就象纠缠是为了离别一样,对心灵之路的艰辛的体验,也是为了行进得轻松一些。人生如此之短,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在有限的时间里走更远的路。生命的终点离起点的距离,几乎完全等于一个人一生的成就。从这一点来说,一个人对自己童年的“背叛”本身,就是成长和健康。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日益亲近:心理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心灵对话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