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百年春光》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04-20 23:0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百年春光》读后感精选

  《百年春光》是一本由巫山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2020-3,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百年春光》读后感(一):中有,春光无限

  清新温暖的封面人心欢喜,相比与普通爱情故事,更让人心悦,可谓“百年流转,春光依旧”! 百年光景,随着一场奇特爱恋编织了一个巨大的网,交错展现了四代家族历史,也穿插着一起重大案件,将人性关系剖析淋漓尽致。 某大师说: "越是靠近,就越是远离;越远离,就越是靠近。若即若离,忽近忽远,超脱肉眼所见,方是人生幸福修行。”适用于爱情,同样也适用于亲情。若说阿弥和瑶草的爱情是虚拟世界才会存在的,那也穿插的几代人中父母子女的关系,可都是活生生写照,让人揪心。 阿弥一直否定亲人”在她生命里存在,因为母亲十年间没有给过一丝她想要的温暖,留存于她们之间的是无休止的争吵谩骂日复一日的冷暴力和长时间疏离,等她长大一点就变成了虚伪表面关系,问候我,我问候你,情感止于唇齿。 不止沈,唐家,奚家,戚家……也不止阿弥这一代,她的父母辈,上上代,甚至更旧远……世世代代亲子关系的演化,和原生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是大家都不懂,明明我爱着他,宠着他,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矛盾仇恨,最终导致家庭分离,父子成仇。 远离后才会懂得靠近时的甘甜幸福,靠近后才会懂得远离时的艰苦心酸,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有时靠近即远离,远离即靠近,任何一种状态都不是固定的负面的或者痛苦的,需要摒弃肉眼所见的“真相”,用心感受,去珍惜下。 可是很多人都活不明,甚至是我们现在,仍旧会存在很多矛盾,父母觉得恨铁不成钢,子女觉得没有家庭温暖,有冷暴力,有直接动粗打骂,也有溺爱成河的,子女成长走向不归路的,也有放养的任其自生自灭,也有圈养的把父母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亲子关系其实和夫妻关系密不可分,夫妻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孩子成长的环境,而每个孩子的成长是有其自身规律的,唯一不同的就是成长环境。那夫妻的关系又离不开原生家庭的影响,他们都是从他们的父母亲相处方式学习而来的,这就是个无限循环。 获悉母亲身故,一夕之间再无来世,她也才猛然醒悟,其实父母与子女不是是“上”与“下”的关系,而是相互的关系。他们是第一次做“子女”,而他们也是第一次做“父母”。问题无可避免,才需要更多的沟通。如果父母毫不作为,子女再横眉冷对,双方之间的关系就会越来越糟糕同时,阿弥母亲离世后,她发现并不是意外,甚至和十几年前父亲的去世有关,决意调查,而调查的过程却发现一切所认为的美好,可能都是丑陋的,直击人心。调查记者说和她“真相是什么?有时候就是把亲人的血肉剥下来,逐层逐层往外梳理,才有可能凭借其中发现的蛛丝马迹,为他们换上看似整齐的衣袭,求一个所谓的清白。” 是是非非,因因果果,最终走出了仇恨,她想,老天爷把瑶草送到她面前来,大概就是为了让她活到仇恨之外,看到更多的爱与宽容。虽然瑶草离世,但是她心中存有阳光,和气暖如春,世味甜如蜜。最后沈家虽不完整了,但是三代一起重新生活在了一起,也是一个圆满的结局。 任何关系中,有效沟通是最重要的,不要不想说,不要觉得说了对方不懂,不要理所当然的认为对方已经明白了自己的意思,沟通是相处的基础,有效的沟通决定着关系的性质,心中有爱,春光无限!

  《百年春光》读后感(二):春光温暖,余生珍重

  2020年的伊始,一个不平凡的冬天,一个不平凡的年节,却在开春的日子里,迎来了《百年春光》一书,让我这个怠工在家的半失业人员有了新的思维跳跃。

  打开以绿色白色为主色调的《百年春光》,一壶茶,一张躺椅,在晒台上沐浴着阳光,思绪随着书中的宋茶穿越在百年之间。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宋茶与沈旧间的坎坷爱情故事,但不完全只有爱情这么一回事,作者以2条时间线为主线,一条是百年后沈旧的人生2014年,一条是百年前沈旧曾祖父时代开始的时间线1940年,基本是一章节现代,一章节回到百年前,因为时间线的跳跃,刚开始阅读会有些思维紊乱,像在看2个故事,但是就是这样的写作手法,会让人联想2个时代之间的联系,也是逐步将我引入了沈旧的人生。

  小说的故事是从沈旧进入山区遭遇棕熊袭击,辗转被宋茶所救开始。作者每个时间段用了简短又比较有画面感的文字描述着那个时代的背景,不完全是小说形式的构思,更多的符合当时时代发生的事情。

  这本书集穿越、悬疑、爱情、武术、亲情于一身,将沈家四代人与宋茶的故事进行讲述:

  穿越:男主宋茶,从一开始误入2014年,又不知缘由的回到1941年,到后来能利用自身的能力高频率的穿越往返于不同的时间地点,有一种超出一般穿越小说的特别之处。也会有在不同时代消失之后的不被理解,感觉穿越都是无法理解的事情,但是又有一些穿越小说中的共通点,就是穿越的人一旦改变了当时的状况,蝴蝶效应就会开始,历史就会被改变。

  悬疑:女主沈旧的父亲自杀身亡,沈旧的母亲被酒驾车祸身亡,幕后牵引出当年的阳光林场白喉疫情及火烧林场案等,都能让人感觉到不可思议,就想步步深入的去一同探寻事实真相。也是因为了沈旧的父亲从原本的抑郁自杀变成了畏罪自杀,更是让人觉得匪夷所思,更向往得知真相。

  爱情:要说宋茶爱着沈旧,或说沈旧爱着宋茶,却道是给了一个未完待续感的结尾,宋茶的不辞而别,沈旧的久等不见,正如宋茶(瑶草)给沈旧的时光信笺中写道:“小姐,多日不见,一切可好?……地久天长思念瑶草?如果有,瑶草心悦你。如果没有,瑶草更要心悦你了。……将这漫长的一生走到尽头,瑶草才有机会与小姐团圆呀~”或许从未分离,“小姐走到哪儿,瑶草跟到哪儿”。

  武术:男主宋茶,是个特殊的习武之人,习武之人在中国的历史上是很多的,我们比较熟知的近代时期的霍元甲、叶问,甚至将武学文化发扬至国外,至于小说中习武之人更是在若干年间不论小说或者是翻拍的电视剧也是令人回味的。宋茶有着超出常人的听觉,更有习武之人的脚力,最为神奇的就是书中提到的追寻火车,后又有每日送汤送菜等情节,更有路口救人之壮举,顾之谓,习武强身健体亦是极好的。

  亲情:文中提到了好几组父辈子辈,除了周芸和沈旧、奚朝和奚子昂、唐晓生和唐艺、戚熊山和戚风,其实也是现实生活中的各类父(母)子(女)之间的缩影,更有沈家四代人的亲情,从曾祖父沈从云到祖父沈家木,再到父亲沈青云,最后到女儿沈旧,都有着不同时代家庭的种种,看着他们的故事,就像是看着百年的社会浓缩,或许他们的故事就曾经发生在自己的身边。

  当故事一步步揭开谜团,作者给我们了一种拨开迷雾见月明之感,百年间,春光依旧温暖,宋茶找到了自己百年人生的意义,同时也让沈旧理解了家人,也让这个家最后得以“团圆”,余生更加珍重。

  《百年春光》读后感(三):且与春同住

  今恰好谷雨。魔都淅淅沥沥一夜的雨,自此春季已濒临尾声,而人始终无法脱离自然。这百年春光,恰如此雨,点滴于心头。 【藤与树】

  目录双时空交织而行,除了节气和时令阶段外,虚实之分也颇有趣味,这些小心思颇为细腻。就阅读感而言,第一遍颇有些情节跳跃,第二遍再品细节时忽然发现在每节末或下节初都有些预兆或者衔接。窃以为如树与藤,藤缠树或树缠藤,已无可分辩,自成一体。

  一路自春始,终于春。一路自夏始,终于春。末处已然同轨。暗合书名。百年春光里,起家,变迁。不变的是哪一份暖意,虽春寒料峭入骨,我心向暖,奈何! 【愿托乔木】

  “木建筑下是一个家,家里又何止一个人,覆盖其下的故事,琐碎而细长。”可总是需要主心骨的,譬如脊梁,脊柱。

  瑶草是个凡人。沈从云亦然。总是平凡人,交织而成的故事却如水墨画,总有些动容于浓淡交织处,总有些留白不远不近。

  如若将瑶草比作茶水,那么沈从云是一缸酒。一味淡然,一味醺然。

  他们都是无家之人,却终要扛起一个家。

  瑶草祖上虽三代为官,然祖父抛家弃子,归于山林,寻个自由。因时局变迁,家人含冤而亡,终弃文从武。

  沈从云出身贵胄,家道中落,族人散尽,残余孤枝独存。

  人类是为了爱与geming而生【太宰治】。

  这是一对矛盾体,柔软与坚硬。如同家事。不乏冲突与温暖。

  一家五口,务农为生,暂得温饱度日。如若不是一场口角压倒沈从云心里那根稻草,又如何有勇气“抛家弃子“,作出寻找瑶草的“义薄云天“之举。这是一个节点。少时的印记自然最是深重。哪些年少时的青葱岁月,以及对北平过往的执念以及那一份痴促成此时的勇。虽无细写颠沛流离的生活,从文中可推测出,瑶草一路的相携。年少轻狂衣衫湿,少年时的破墙而出,终究此生归于墙下。 于瑶草而言,师门是温暖的庭院,师娘,师父,齐师,娟儿,各位师兄弟都在当时少年上抹上了浓浓一笔暖阳的色泽,儿时祖父的“出家避世”成了远远的一处剪影。若无师门庇佑,悉心庇护,谆谆诱导,殷切期望。不会成为此时宋茶,彼时瑶草。何以为报?

  齐师云:若不曾为师养老送终,不得福报。

  十数年音讯渺无何尝不是另外一种“判出师门”。即便非他所能,所愿。

  【庭院深深】

  庭院可以隔开风沙,陌生人,隔不开时局,隔不断命运。

  初归时,丛云家破人亡,唯剩一子一女,苟延残喘。

  十数年后再归时,瑶草师门已散,师父已死,娟儿已为人妇,师娘眼瞎。

  一切皆已成为定数,生命中的错过及结局,他曾经的动摇彼时看来可笑。

  即便是被动的停留在未来,又何尝不是心动的沉溺在觉醒的自我里。

  譬如许默曾经问过的一句话,如何在师门和一个人之间选择?

  大味至淡。

  【见素抱朴】

  瑶草曾经手提的那一只红灯笼始终有些介怀,初时大屿山的迷失,如果将其视做师门的指引,召唤他回家的契机。

  那身处铜川那条三八线,眼见两个世界的对立,是历史变迁的最好见证。

  以武救国实在可笑。何处可安身立命?师娘眼瞎心宽,一夜絮语,瑶草与自己和解。

  从彼时为命运所束缚,被动的观看且见证一目目的结局,不若纵身一跃,行力所能及之事,图一事一人一时之变,不求一世之变,一身之福。

  自此时光为我所用。

  【向阳而生】

  因瑶草,丛云妻死女亡。 因瑶草,丛云自杀未遂。 因瑶草,琪姐挣扎前行。 因瑶草,嘉木茁壮成长。 因瑶草,春暖身强体健。 因瑶草,青云躲过一劫。 因瑶草,沈旧父仇得报。

  师娘那夜说:铭记爱与得,放下憾与失。

  :且写这许多,愿心底有暖,眼里有光。春日安好。

  《百年春光》读后感(四):传承始于看见,和解始于理解

  文:巫山(作者)

  2020年伊始,我的新书《百年春光》得以面世。到是很应景,新年将至,春天也不远了。

  要为新书写点什么,首先想到的是关于素材的引用要说明两点。

  首先,《百年春光》男主人公宋茶的身份是习武之人。关于这本书所涉及的武术知识,多半来自徐皓峰撰写、李仲轩老人口述《逝去的武林》,由于武术内容在文中分布零散,无法一一标注,所以在此文中做个统一说明。虽然我也不清楚李仲轩老人口述的内容是否真实,但我依旧相信在那个年代,曾经辈出武人,技冠群雄,武功盖世。

  其次,写这个故事的初衷,只是为了记录一个逝去的武林人。一开始没想到时间线会拉这么长,对于民国至改革开放年代所涉及的内容,一部分问询长辈得来,一部分考据书本记录,一部分是从贴吧、论坛等文章里获取,可能有失偏颇,不过已尽力完善,希望考据派们手下留情。

  历史是有痕迹的,中华传统武术事实上已经流传很多年了,可以看到的是,从武侠小说里的飞檐走壁、百步穿杨到后期以霍元甲、叶问等先人展开的拳法腿法,已经逐渐将武术具象化,回归到功夫的本质,其实也就是各种技法。当然可以想见把这些技法练到炉火纯青的高手,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相信武术一行同样,撇去外在的浮夸修饰,它本身就是一个千年国粹。

  聚焦于武术一点,是为了延展更多的点。武术的流失只是一方面,从清末到民国,在整个战争年代流失的国粹实在太多了,到如今懂得糖画、缂丝工艺、苏绣湘绣的手艺人已经越来越少,我个人很喜欢这些传统的工艺,可能是因为对此了解得不多,充满了好奇心,通过一些方式去了解,就会发现很有趣。

  后来慢慢地有了整个故事的轮廓,我还是决定把重点放在亲情的传承上。我这个人胡思乱想的东西很多,也可以理解为情感泛滥,尤其是在对待家人这个层面上。

  外婆有两个女儿,一个是我妈,一个是姨妈。比较遗憾的是,姨妈住在上海,以前交通不发达的时候几年回不了一次家,后来情况改善一些,回家的次数也不多,外婆还总想着从她身上占点便宜,补贴养在身边的孩子,她对我妈却称不上有多好,甚至有点刻薄。

  我记得我妈说过,她读完初中就不肯再读高中了,不是条件不允许,是她自己不想读了,因为她每天放学回到家要走很远的路,到家了还得割菜叶、剁碎菜叶喂兔子、生火做饭、收拾家务,里里外外做许多琐碎的事。

  年纪小的时候挣不开一只笼子,长大了就更挣不开了,姨妈攒给妈妈的嫁妆、工厂给外公的遣散费,全都被外婆拿去补贴娘家人,以至于后来的几十年,在我还不太懂事的时候,外公和外婆就已经不讲话了,两人生活在同一片屋檐下却形同陌路人。

  外公走的时候,外婆一滴眼泪都没有流。到外婆走,却一直盼着,盼着孩子们都能回家。后来听我妈讲,她一直等到在上海请到假的姨妈回来才合上眼。邻居都说稀奇,多少年没在一起生活,竟把最后一眼留给了姨妈,反倒对常年和她生活在一起的我妈,眼不是眼,鼻子不是鼻子。

  姨父也常常回忆一段经历,他第一次来我家时带了许多礼品,他和姨妈两个人都拿不了。我妈去村口桥头接他时挑了根扁担,一个人把东西全都扛在肩上,高高兴兴地迎他们回家。姨父长在上海,头一回看到十几岁的女孩能挑几十斤重的担子,印象深刻,记了很多年。

  连我爸都说外婆偏心,偏家里所有人,唯独对我妈太不偏袒,让她在很小的年纪就吃了许多苦,苦到一辈子都无法忘怀,却教会了她如何去做一个不让丈夫厌弃的妻子,不让孩子疏离的母亲。

  我想,外婆是第一次做妻子、做母亲,不懂如何才能做好,但她亲近自己的家人并没有错,正如妈妈在小时候也非常渴望亲近她。懂得同自己和解,也就懂得了如何活着,所以在外婆最后病重的一段日子里,妈妈尽心尽力地照顾她,没有留下一丝遗憾。

  日后妈妈再想起,或许还有埋怨,或许会觉好笑,但是不苦了。

  这些年家人给了我很多感触,我觉得人生的事就是这样子,讲不清楚,也没什么道理。一个家族的延续,于我而言也就四代人。如今妈妈给我讲这些,我还深有感触,因为我同外婆外公一起生活,等我再和自己的孩子讲这些,他或许会有所感触,因为他和我妈一起生活。再往下,就不是外婆和妈妈的故事了。

  所以,我想了很久决定用这样的方式,记录一个家族四代人之间的事,记录一些我看到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在《百年春光》里,通过宋茶这样一个挣脱不开宿命的人,通过一株长在沈家门前的茶树,让沈从云到沈旧的四代人走到了一起,让沈旧真切地宛如穿过了百年时光的桎梏,看到家人们从年轻到衰老、从单纯到世故、从活着到死去的过程,从而与亲情达成和解。

  在这个故事里,不只沈旧,还有几对“父辈与子辈”的关系,奚朝和奚子昂、唐晓生和唐艺、戚熊山和戚风,相信从他们身上能看到许多人的影子,同样,也有我和家人的影子,有着此时此刻在世界的千千万万个角落正在“传承”的影子。

  到如今我还是想不明白亲人走到最后会是什么?也许于每个人都不一样吧。写完一个故事好像走过一个人的生命,于我又有新的体验。

  故事不尽完美,尚有许多不足,未来会继续努力。

  感谢相逢。

  《百年春光》读后感(五):传承始于看见,和解始于理解

  文:巫山

  2020年伊始,我的新书《百年春光》得以面世。到是很应景,新年将至,春天也不远了。

  要为新书写点什么,首先想到的是关于素材的引用要说明两点。

  首先,《百年春光》男主人公宋茶的身份是习武之人。关于这本书所涉及的武术知识,多半来自徐皓峰撰写、李仲轩老人口述《逝去的武林》,由于武术内容在文中分布零散,无法一一标注,所以在此文中做个统一说明。虽然我也不清楚李仲轩老人口述的内容是否真实,但我依旧相信在那个年代,曾经辈出武人,技冠群雄,武功盖世。

  其次,写这个故事的初衷,只是为了记录一个逝去的武林人。一开始没想到时间线会拉这么长,对于民国至改革开放年代所涉及的内容,一部分问询长辈得来,一部分考据书本记录,一部分是从贴吧、论坛等文章里获取,可能有失偏颇,不过已尽力完善,希望考据派们手下留情。

  历史是有痕迹的,中华传统武术事实上已经流传很多年了,可以看到的是,从武侠小说里的飞檐走壁、百步穿杨到后期以霍元甲、叶问等先人展开的拳法腿法,已经逐渐将武术具象化,回归到功夫的本质,其实也就是各种技法。当然可以想见把这些技法练到炉火纯青的高手,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相信武术一行同样,撇去外在的浮夸修饰,它本身就是一个千年国粹。

  聚焦于武术一点,是为了延展更多的点。武术的流失只是一方面,从清末到民国,在整个战争年代流失的国粹实在太多了,到如今懂得糖画、缂丝工艺、苏绣湘绣的手艺人已经越来越少,我个人很喜欢这些传统的工艺,可能是因为对此了解得不多,充满了好奇心,通过一些方式去了解,就会发现很有趣。

  后来慢慢地有了整个故事的轮廓,我还是决定把重点放在亲情的传承上。我这个人胡思乱想的东西很多,也可以理解为情感泛滥,尤其是在对待家人这个层面上。

  外婆有两个女儿,一个是我妈,一个是姨妈。比较遗憾的是,姨妈住在上海,以前交通不发达的时候几年回不了一次家,后来情况改善一些,回家的次数也不多,外婆还总想着从她身上占点便宜,补贴养在身边的孩子,她对我妈却称不上有多好,甚至有点刻薄。

  我记得我妈说过,她读完初中就不肯再读高中了,不是条件不允许,是她自己不想读了,因为她每天放学回到家要走很远的路,到家了还得割菜叶、剁碎菜叶喂兔子、生火做饭、收拾家务,里里外外做许多琐碎的事。

  年纪小的时候挣不开一只笼子,长大了就更挣不开了,姨妈攒给妈妈的嫁妆、工厂给外公的遣散费,全都被外婆拿去补贴娘家人,以至于后来的几十年,在我还不太懂事的时候,外公和外婆就已经不讲话了,两人生活在同一片屋檐下却形同陌路人。

  外公走的时候,外婆一滴眼泪都没有流。到外婆走,却一直盼着,盼着孩子们都能回家。后来听我妈讲,她一直等到在上海请到假的姨妈回来才合上眼。邻居都说稀奇,多少年没在一起生活,竟把最后一眼留给了姨妈,反倒对常年和她生活在一起的我妈,眼不是眼,鼻子不是鼻子。

  姨父也常常回忆一段经历,他第一次来我家时带了许多礼品,他和姨妈两个人都拿不了。我妈去村口桥头接他时挑了根扁担,一个人把东西全都扛在肩上,高高兴兴地迎他们回家。姨父长在上海,头一回看到十几岁的女孩能挑几十斤重的担子,印象深刻,记了很多年。

  连我爸都说外婆偏心,偏家里所有人,唯独对我妈太不偏袒,让她在很小的年纪就吃了许多苦,苦到一辈子都无法忘怀,却教会了她如何去做一个不让丈夫厌弃的妻子,不让孩子疏离的母亲。

  我想,外婆是第一次做妻子、做母亲,不懂如何才能做好,但她亲近自己的家人并没有错,正如妈妈在小时候也非常渴望亲近她。懂得同自己和解,也就懂得了如何活着,所以在外婆最后病重的一段日子里,妈妈尽心尽力地照顾她,没有留下一丝遗憾。

  日后妈妈再想起,或许还有埋怨,或许会觉好笑,但是不苦了。

  这些年家人给了我很多感触,我觉得人生的事就是这样子,讲不清楚,也没什么道理。一个家族的延续,于我而言也就四代人。如今妈妈给我讲这些,我还深有感触,因为我同外婆外公一起生活,等我再和自己的孩子讲这些,他或许会有所感触,因为他和我妈一起生活。再往下,就不是外婆和妈妈的故事了。

  所以,我想了很久决定用这样的方式,记录一个家族四代人之间的事,记录一些我看到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在《百年春光》里,通过宋茶这样一个挣脱不开宿命的人,通过一株长在沈家门前的茶树,让沈从云到沈旧的四代人走到了一起,让沈旧真切地宛如穿过了百年时光的桎梏,看到家人们从年轻到衰老、从单纯到世故、从活着到死去的过程,从而与亲情达成和解。

  在这个故事里,不只沈旧,还有几对“父辈与子辈”的关系,奚朝和奚子昂、唐晓生和唐艺、戚熊山和戚风,相信从他们身上能看到许多人的影子,同样,也有我和家人的影子,有着此时此刻在世界的千千万万个角落正在“传承”的影子。

  到如今我还是想不明白亲人走到最后会是什么?也许于每个人都不一样吧。写完一个故事好像走过一个人的生命,于我又有新的体验。

  故事不尽完美,尚有许多不足,未来会继续努力。

  感谢相逢。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百年春光》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