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忧愁》是一本由萨冈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9.00,页数:4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误把放荡当救赎,只有在第一个故事里还有些值得思考的东西,不过也是很有限的,总体来说价值不高。
●生活的热情和淡漠不断碰撞,道德和天性不断竞争掌控心灵的地位.....我爱萨冈
●心神不定
●法国琼瑶
《你好忧愁》读后感(一):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活在今天,一种活在明天和过往
文末的时候,塞茜尔躺在床上,恍惚中听到了巴黎大街的车声,夏季回忆翻滚而来。心底有句细语“你好,忧愁”。 关于什么是安娜口中的忧愁,大概每个人心中都有不一样的答案。安娜对生活细节的追求,对未来生活的规划象征着一种精神上的富足。而塞茜尔和雷蒙始终摆脱不了肉体刺激的原始桎梏,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生活观发生了碰撞,最终安娜坠车似乎成了对他们的妥协,或者说是,最后一攻。 我始终认为安娜身上仍然是洒满阳光的,尽管阳光下的她叼着一支香烟,心里怀着忧愁,但是她比雷蒙之辈更会珍惜生活。 两种对生活的态度,难说谁对谁错。也许雷蒙等人认为生活就是放肆,今朝有酒今朝醉,现在仍有不少人都这样认为这也是一种不错的生活方式。安娜给他们的生活方式做了预言:最后为了摆脱孤独感再三妥协,终成了落魄鬼。可是安娜的生活快乐吗,每天要给自己无尽的责任感。似乎也是在受条条框框所限,每天拥抱忧愁的生活可取吗,这是一个无法回答的答案。 生活中有两种人:一种生活在今天,一种生活在明天和过往。分不清谁对谁错:生活在今天的人崇拜另外一种人的高尚,生活在明天和过往的人艳羡另外一种人的洒脱(我不知道安娜是不是羡慕,但我觉得安娜也很累)当然,这只是我说的,我是游离在两种人之间的那个人。左摇右摆,飘忽不定。
《你好忧愁》读后感(二):所能做的 只是不要怀疑
《你好忧愁》,是萨冈十八岁时写的一本小说,情节简单,但是人物情绪复杂,读不懂女主在想什么。可能女主的角色要在时代背景下才能理解吧。
塞茜儿生性浪荡,她谋划着拆散父亲与他温顺正派的女友,换来的是安娜车祸身亡的消息。这时候她感受到了忧愁。我以为她会对爱情做出更好的解释,但是她爱自己胜过爱任何人,她把所有复杂的情绪都放在自己身上,她不计后果着魔一样疯狂的实施着自己的离间计划,大概放纵的青年生活总能吸引着不少人群吧,有关爱情,有关性欲,有关生死,这恒久不变的话题,十八岁的萨冈能正视这些词汇,这大概也是这本小说风流至此的原因之一。
书名用忧愁概括了整本书的基调,可是忧愁这个词太轻浮了,像一个无所事事的女士偏偏想要找点情绪不平凡一下,俗话叫做矫情。可塞茜儿不是矫情,是极度喜欢且现在享受着随意任性的生活,她把别人当作工具般的寻找着对这个世界的快感,裸露不避讳的正视自己的目的。最后她说她感到了一丝忧愁,这不是忧愁,这是怀疑,在真正达到目的一刻,怀疑自己当初的决定。
怀疑从来不是突然迸发的,他总是潜伏在你细碎的改变中,在你忘记初心的那一刻,跳出来,让你与时间对话,与改变之前的你交谈。塞茜儿说:她只知道爱情迅疾炽烈,转瞬即逝,爱情不过约会亲吻和厌倦。
在一步步践行着计划过程中,她好像爱上了自己的小男友希里尔,比爱自己更爱他。
这是改变了,从不被忠贞的恋情迷惑,到变成了一种瘾;从安娜的抗拒到安娜死后的空虚,生活好像回到了原点,又回到了可以肆无忌惮无拘无束的生活,只不过黎明时塞茜儿会久久的念着安娜的名字,感受着忧愁。在我看来,这是一种被动的怀疑。
人的确是在变化的,不仅你变,环境也在变,就像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初心也不是个恒定不变的词,你现在认为的初心和当初真实的心,也不同。能确信你以为的,就是最对的。
也尝试着不去评论,judge只不过是感情的宣泄。贴近真实的是非,大概只存在于长篇论述之后。也试着不认同就搁置,因为所有都是短暂的,也要时不时的给自己做减法。
我忘却了死亡的时间,忘却了生命的短暂,忘却了世间美好的感情。我考虑这要过一种卑鄙无耻的生活,这是我的理想。塞茜儿要过一种卑鄙无耻的生活,无论什么样的选择,都没错。只不过要加一些毫不犹豫的佐料,忘却时间,忘却美好感情。
《你好忧愁》读后感(三):萨冈的一些描写
私人笔记
由海天社的《萨冈的1954》对《你好,忧愁》产生兴趣。萨冈,自由不羁、年少居才的女性,对情感有格外丰富的洞察力的作者。本书内较为喜欢的两篇是《你好,忧愁》和《某种微笑》。
《你好,忧愁》——每个少女都有悔之不及、扰乱心绪的秘密,说来,就是隐藏在底部的那种忧愁感觉啊。
1. P1- 在这种陌生的感情面前,在这种以其温柔和烦恼搅得我不得安宁的感情面前,我踌躇良久,想为它安上一个名字,一个美丽而庄重的名字:忧愁。这是一种如此复杂、如此自私的感情,我不禁为此感到羞耻,然而,忧愁在我看来却永远是那么高尚。我对它虽并不熟悉,但我熟悉厌烦、遗憾,甚至还有悔恨。
2. P7- 他越是希望温柔和爱慕仅像昙花一现;越是知道它们来去匆匆,这些感情在他身上来得也就越容易。这样的爱情观令我神往:迅疾的、炽烈的、转瞬即逝的爱情。我还不到被忠贞的恋情迷惑的年龄。我对爱情还所知甚少:只知道有约会、亲吻、厌倦。
3. P17- 我们具备了一出戏中所有的因素:一个男性诱惑者,一个半上流社会的女恩,一个有头脑的女子。
4. P18- 他向她投去的目光,做出的动作,又像是对一个他不认识但有极想认识的女子。这种姿态,我曾于无意中在西里尔身上撞见过,它使我产生强烈的欲望,既想逃避他,又想挑逗他。
5. P37- 对人对己我均格外地注意观察和体验。长久以来,我始终把本能意识与个人主义看作人的天经地义的本性。我也一直过着奢侈的生活。然而,这几天中,我却心绪不宁,不得不思考和反省自己的生活。我受到内心痛苦的百般折磨,却并不因此而跟自己和解。然而,归根结底,为什么要如此审判自己呢?难道作为我简单的自身,我就不能自由地体验所经之事吗?生平第一次,这个“我”仿佛分了身,这样一种二元论的发现令我惊愕,百思不得其解。我寻找有力的辩辞,我喃喃地念叨着它,认为自己十分真诚,猛然间,另一个“我”出现了,她驳斥我的证据,声称我是误解了,被这些证据具有的真实的外表迷惑住了。但是,事实上,难道这另一个我不是在欺骗我妈?这种清晰难道不是所有差错中最糟糕的吗?我老半天老半天地在卧室里自我搏斗着,试图弄清楚,我是否只是一个自私自利的、被宠坏了的、充满虚假的独立感的小姑娘。
6. P41- 天气很炎热,我房间的百叶窗紧紧地闭着,屋子出于一种半明半暗的状态,然而这样仍未能驱走那难以忍受的超市与沉闷。我仰躺在床上,两眼呆呆地盯着天花板,偶尔挪一下身子,以便在床单上换一块稍稍凉快一些的地方。
7. P67- 翌日早晨,我彻底清醒过来,略微感到有些疲劳,脖子有点落枕。如每日早晨那样,阳光洒在我的床上;我蹬开毯子,脱去睡衣,让赤裸的脊背晒在太阳下。我把脸枕在交叉的手臂上,看到的最近的东西,是布床单上的大花点,稍远一些,是一只在方砖地上踌躇不前的苍蝇。我真想就这样凝止不动地度过整个上午。
8. P83- 偶尔我们也稍微谈论谈论安娜:“新机的嘛,那天……”我们小心翼翼地谈论,眼睛盯着别处,生怕伤害我们自己,或者有谁心中爆发出什么,蹦出不可收拾的话来。这类谨慎,这类相互的稳妥。
9. P84- 只有在清晨,当我躺卧在床上,听着从窗外传来的巴黎唯一的车水马龙之声时,我的记忆才偶尔背弃我:夏天和它的所有回忆重现了。安娜,安娜!我在冥暗中很低很低地、很久很久地重复呼唤着这一名字。我的心中倏然涌上了什么,我闭紧眼睛,呼唤着它的名字来迎接它:你好,忧愁。
《某种微笑》——要沉溺,必须要先接受它会消亡。
1. P99- 要是说我认为任何激情,甚至任何一种两性关系都是昙花一现,那么,首先我不会把这种感情看做一种需要。如同一切生活在半喜剧中的人一样,我只能在这部喜剧是由我自己撰写,而且只由我一人爪鞋的情况下才能忍受它。
2. P130- 我从来没有这么爱一个人的脸。我甚至喜爱他的脸颊,以前,我总觉得脸颊毫无肉感,像个鱼头似的。
3. P137- 幸福好像是件平常的东西,上面并无什么标记。我在戛纳的这一段日子就是这样,在我脑海中,并为留下什么确切的回忆,除了这些不愉快的时刻,吕克的笑声以及夜晚在室内闻到的夏季盛开的金合欢花 那沁人心脾的淡香。也许,在我这样的人身上,幸福只意味着某种心不在焉,意味着挤不觉得烦闷又可随意相信别人。
4. P139-我醒来时,天空阴云密布,海滩上寂无人影,我感到困乏无力,口燥唇干。吕克衣冠整齐地坐在我身旁的沙地上,他吸着烟,望着大海。我注视他片刻,并为让他察觉我已醒来。这是我第一次纯粹怀着客观的好奇注释他,“这个人能在想什么呢?”一个人面对茫茫大海,坐在空荡荡的海滩上,身旁又睡着个人,他能想些什么呢?
5. P140- 动身那天终于来临了。出于一种虚伪,其中特别掺杂了恐惧的心理——对他来说,怕我为此伤心,对我来说,由于察觉到他的心思,反倒更为难过——临走前夕,我们只字不提走的事,度过了这最后一个夜晚。……然后,开始了又一天的清晨。——我也同时收拾行李,一面同他聊聊有关路程和路上的餐馆等琐事。我对自己故作镇静、勇气百倍的语调感到有些恼火,因为,我并不觉得自己是有胆量的,而且也看不出有什么理由要表现出面对这一现实的勇气。我毫无感觉,也许有些不知所措。这一次,我们在半真半假地演戏,不过,我觉得还是坚持下去更为稳妥。
6. P142- 我想,我们已经顺利完成了我们的冒险活动。我们确实是成年人,温文尔雅,通情达理,可是,突然间,我怒火中烧,我感到自己简直受到了莫大的侮辱。
《你好忧愁》读后感(四):她已被忘记
(今天晚上收到老师的回信,上次和他提了一句萨岗并附上了这篇书评。收到的回复里对她评价非常之不高,最后一句是 "Elle est oubliée, pardon de vous le dire"。并不感到意外,这本书的意义对我来说真的是少而又少,有那么一丁点儿的感慨反倒都与文学无关。)
这是一本合集,以萨岗最有名的《你好,忧愁》为题。
看《某种微笑》时,我想:像现在流行的小妞电影,萨岗笔下的也都是一个类型的小妞。我很宽容,想说服自己所有存在方式都是有理由的,然而我只觉得她们神经病,从塞西尔到多米妮克。我甚至想我在读这一篇尤其火大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多米妮克这个名字翻译过来实在是太难听了。考虑到这几本书是由不同的译者完成的,所以我倾向于自己每次看见这些小妞前言不搭后语的内心独白就想杀人的原因,是源于作者本人写作方式,而并非译者的锅。上一句“贝特朗,我深深爱他”,翻一页“而且,我不爱贝特朗”。到这时候我必须恶狠狠地说一句“吃饱了撑的”不可,吐出这口恶气之后,才能冷静地再去试图去理解句子。
这种感觉保持到看《一月后,一年后》。故事由三角恋升级为多角恋。我发现人在生活中一切进展顺利的时候会生出一种不利于保持同理心的高傲情绪,心态低落有助于阅读,因为态度会变得温和。
我始终保持一个俗人的生活,通过网络时不时接受着来自娱乐圈的八卦,尽管我绝不崇拜他们甚至觉得现在的大多数明星脸皮很厚。最近隔半年就要有个半红不红的公众人物勇敢牺牲自己来做大家几天的谈资,大家特别喜欢在明星出轨时跳出来骂两句,甚至每次都有演变成一种狂欢的架势,我非常不理解这种行为,但国内对于这方面似乎格外的不能忍受。感情生活已经是网络暴力最好的切入点,是公众难得的发泄机会。它好像一个看似无伤大雅的口腔溃疡,然而感情生活不符合大众三观的人暴露在聚光灯下时,就好比在鱼龙混杂的酒桌上推杯换盏,不知道谁会在下一秒通过这个口腔溃疡传染给他梅毒。于此相比,更严肃的问题,比如剽窃:对于一张漂亮的脸来说,剽窃可比去嫖娼要能容忍的多了。而且剽窃还可以百般抵赖,一场官司打几年直到拖到没人再感兴趣为止。
可怕的是按照国内流行的理论,大概整个法国三观都是歪的。所以当我读很多书的时候,比如现在的萨岗,一想到三观这个词我就头痛欲裂。
我想萨岗没有被法国人口诛笔伐是因为这些故事背后,有个很显而易见,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似乎越来越没法接受的事实:爱不可控。和原始的情感相比,道德是太孱弱的东西。人从动物进化而来,在此期间道德出现,用来限制我们一定的动物性。道德是后天产出,动物性才是存在的基础、人类的本质。既然人类大半都是衣冠禽兽,与其抨击暴露了动物性的人,赞扬超越了动物性的人才是更像是正常的事情。见异思迁是本性,始乱终弃是本性,喜新厌旧更是本性。
这意味着忠诚是美德,而从来不是一种本能。
生活更不可控,因为爱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单向行为。无论感情以怎样可鄙的形式破裂,从本质上来讲,没什么稀奇或者可怕之处。你只是普通地爱上了一个普通的人,你们普通不过的故事不过就像一滴水消失在了水中。不愿意受伤就该提前接受生活和感情的变数。
我不知道这种文化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大概是社会压力越来越大了,人人都想寻求稳定,于是每个人潜意识给大环境施压,宣传动心即恶,变心即恶。不管自己能做到什么地步,先踩住别人的尾巴再做打算。大多数人不愿意放弃道德这个标准模糊,所以谁都能加以利用的武器,美其名曰“三观”。所以我十分反感以微博为首的大众媒体下面的评论的逻辑思维,同情那些被毒鸡汤和其实并不高明的语句轻而易举引导价值观的年轻愚蠢的女生。道德从来都不是白纸黑字、明文标注的东西。三观也从没有正不正一说,只有别人的三观和你的相不相符而已。当赞美一个人、一个角色越来越可以用“三观正”来表达时,这个词终于成为了一个病毒。毕竟在它成为了一个积极形容词的同时,用“三观不正”来批判一个人也轻而易举多了。
我的一位法国朋友有点羡慕亚洲人缓慢的衰老速度,她说面对图片上的两个亚洲人,他们总是分不清谁是妈妈谁是女儿。不过我觉得老的更快的人其实是我们。尤其是女人,接受老去对我们来说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机制,我们落后的发展速度让我们比起其他人,更不自由。我猜这可能是萨岗书里的情节在中国写出来会被用“三观不正”骂个半死的原因之一。毕竟女人在25-30岁之间就该结婚,结了婚就该从一而终(可能还要外加一个18岁之前不准谈恋爱),感情生活应当瞬间变为一潭死水。结了婚好像瞬间就老了,不结婚好像老的更快。我每次一想到这些就觉得自己是条被掐住脖子白眼暴突的鱼。
波德莱尔认为,当诗人追求一种道德目的,他就减弱了诗的力量;诗也不以真实为对象,它只以自身为目的。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文艺作品也是如此。如果每个角色都能根据板正的道理作出一切符合所谓道德观念的行为,那么就没有文学和艺术可言; 如果每部小说或者电影的目的都是为了指引人们走向伟大光荣正确,那这是一种宣传而不是一部作品。比起一个英雄,我可能更希望看到一个人。在大多数情况下,自己的感受比道理重要,而这就是我的价值观。
《你喜欢勃拉姆斯吗》终于不再围绕着某个小妞,更像是出现在女性杂志上的那种文章。成为宝珥或者爱上罗捷对于上面描述的那些三观卫士来说似乎是一件疯事。而我喜爱这篇远胜于令萨岗名声大振并且再也没被她之后任何的作品超越的《你好,忧愁》。那篇的想要表达的东西更宏大,而在阐释爱的不可控和徒劳无功这方面,这篇解释的更清楚,完成的更圆满。进展缓慢,叙事平淡,结尾并不出乎意料,波澜不惊的故事带着拖沓的绝望感。罗捷这样的形象出现了很多次,比如《某种微笑》里的吕克,他们都有一个对感情不忠贞这方面异常平和并且不论他们做的多过分,都始终留给他们一座港湾的伴侣。这种角色是很难被中国人接受的,我们用“渣”来形容在感情里摇曳不定的人。可是,宝珥宁愿忍受罗捷的自由也不愿意不爱他。
其实这些问题本质上都是一个:终归没有人能完整的契合我们心中的形象,完美的伴侣可能只能以那喀索斯的倒影的方式存在。所有人,都是在与生活讨价还价,最终敲定一两个与之最接近的度此一生;必须接受一些不完美,而这些不完美,可能在大多数眼中是不能容忍的。于是普遍的情感道德观诞生了。罗捷不是坏人,宝珥不是坏人,西蒙也不是受害者。“她还爱他,她从徒然的长眠中醒来。” 那么就如人饮水吧。
最后一篇是《狂乱》,我很庆幸我终于读完了,短时间内也不想再在重新翻开。正如我在上面写下的那些话,我的道德观在阅读的过程中开始被萨岗带着如一匹疯马蹚过漫天浑水,随意驰骋,丢盔卸甲,而这会让我在这个社会里显得很突兀。我意识到事实上我本人并不喜欢用现在好像很时髦的态度把感情的复杂用一个“作”或者“贱”字概括。即便所有的感情抽筋扒皮之后不外乎这两个字,我也无比厌恶这种市侩的态度,是这种态度让人变得不再自由。
而萨岗是那种追求自由到自私的女性。她可能是个浪漫主义者,不然她笔下的所有的道德沦丧和缺乏责任都怎么都透出一股宿命般的精致感,连书里的路人丙都能细致入微的看到主角灵魂的美妙之处。
大部分人在二十岁就已经把感情的波折视作矫揉造作的玩物,在二十岁就忙不迭的把一只脚踏进坟墓,还告诉自己这就是生活真实的样子,并且,以此为荣。
也许我渴望找到萨岗记录下的生活,如同一根绷的太久的弦也许渴望折断;也许本质上我是蔑视它们的,因为我已经,不再自由了。
《你好忧愁》读后感(五):18岁少女仅用7周,写完了一本轰动世界的小说
一个十八岁的女学生,仅用七周就写出了她的第一本小说。
她的小说不仅在法国国内反响热烈,在其他国家也大受欢迎。
五年之内被翻译成二十二种语言,全球销量高达五百万册,成为轰动一时的文化事件和出版现象。
萨冈对此,当时不少人认为,法国当代文学中出现了一个“神童”式的人物,一个罕见的才女。
这就是弗朗索瓦丝·萨冈和她的处女作《你好,忧愁》。
光听书名,有人说,这不过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瞎矫情。
也有人说,这大概写了青春年少,朦胧恋爱的俗套偶像剧吧。
因为萨冈一个十八岁少女,她能写的还有什么呢?
可在萨冈这本书里,我们找不到一丁点儿少女恋爱的甜蜜,甚至在萨冈笔下,这些人物都有些离经叛道。
十七岁少女塞茜尔在很小的时候失去了母亲,与父亲雷蒙生活在一起。父亲雷蒙风流成性,对她不加管束。
她上寄宿学校,除了教材,别的书都不读。她认为她的大部分快乐应都归功于金钱,坐车兜风,或者穿件新连衣裙,并且不为这些轻易获得的快乐而感到羞耻。
她的生活目标很简单:“要过一种卑鄙无耻的生活,这是我的理想。”
父亲的新任情妇艾尔莎和她不一样。
艾尔莎身材高大、头发棕红,像一个上流社会的有点轻佻的淑女。平时就在香榭丽舍大街的画室与酒吧间混事。和蔼可亲,颇为朴实,并不会装出一本正经的样子。
此时,他们正在海边度假,雷蒙决定把塞茜尔母亲的旧友安娜接来,与他们同住。
这位安娜为人正派,端庄优雅,还有些循规蹈矩。
可谁能想到这样一个女人竟然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
雷蒙为了安娜抛弃了艾尔莎,两人决定要结婚!
按理说,与安娜在一起,是塞茜尔与父亲的最好选择。因为安娜可以合理安排父女俩的生活,让塞茜尔好好完成学业,给塞茜尔一个完整的家。
可故事要是这么发展,就太不“萨冈”了。
塞茜尔之前与安娜生活过一段时间,一直觉得她与安娜完全就是两个世界的人。
她曾尊重安娜对她的照顾,但得知安娜要插足于她和父亲的生活,那绝不可以!
她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惧,因为安娜的到来将彻底颠覆他们往日寻欢作乐的生活,迫使他们步入正轨。
安娜并不知道这些,为了成为这个家庭的一份子,她想尽办法与塞茜尔建立起母女之爱。
塞茜尔受不了了!她决定采取行动。
她先是找到自己的男朋友,告诉他,想要继续在一起,他必须帮助自己赶走安娜。
然后让父亲雷蒙之前的情妇艾尔莎假装和自己男友在一起,出现在雷蒙面前,挑动父亲的嫉妒心。
所有的这些只是为了让安娜出局,塞西尔不允许其他人破坏自己的“理想生活”。
计划意料之中的顺利,生性浪荡的雷蒙果然冷落了安娜,而与更为年轻、也更为放荡的爱尔莎重续旧情。
在塞茜尔的故意安排下,雷蒙与艾尔莎抱成一团的画面被安娜撞见。
可怜的安娜与雷蒙决裂,伤心欲绝,在车祸中丧命。
安娜死后,塞西尔满意了!
她恢复了从前的放荡生活,我们以为故事就此结束了。
但夜深人静的时候,塞西尔还是会为安娜的死感到困扰:
“这种感情以烦恼而又甘甜的滋味在我心头索绕不去,对于它,我犹豫不决,不知冠之以忧愁这个庄重而优美的名字是否合适。这是一种如此全面,如此利己的感觉,以至我几乎为它感到羞耻,而忧愁在我看来总显得可敬。我不熟悉这种感觉,不过我还熟悉烦恼,遗憾,还稍稍地感受过内疚。”
少女的忧愁不仅是由于青春期的叛逆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更是出于爱的缺失,以及她在自由与伦理束缚中的挣扎。
作者萨冈从小生活在贵族圈里,接触了太多法国贵族的真实生活,看到了太多有着丰厚物质基础的贵族们空虚的精神世界,百无聊赖的恶俗生活。
而她这部《你好,忧愁》的流行,不仅击中了战后的法国,更是击中了我们今天。
我们都像塞茜尔一样,向往无拘无束的生活,各种营销号、广告宣传语也不断地提醒自己:年轻人,你要勇敢做自己,要勇于追求自由。
因此你觉得生活平静,幻想着伏特加、乐队和醉生梦死,排斥着整齐、规律。
自由不代表为所欲为,为所欲为看似是一种不顾一切的自由,反而是完全被欲望所支配的奴役。
想想当年因为《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红了两岸半边天的柯震东,本来有着大好的事业前景,但偏在自己的巅峰时期,毁在了毒品事件上。
2014年柯震东在记者会上流泪道歉从神坛跌落,只需要眨眼的瞬间。
弗洛伊德就曾经说过:人类文明是以牺牲原始的本能为代价而创造出来的。大多数人并不真的想要自由,因为自由包含责任,而大多数人害怕责任。
可见自由,从来不是自我放纵的遮羞布。
这种所谓的放纵,不过是你精神的空虚与物质消费的又一次交易。
塞茜尔在凌乱和颓靡中逃离现实,躲避使她清醒的安娜,没有勇气来面对一个真实的自己。
而你表现出来的叛逆,大概是一种毫无价值的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