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遗忘》是一本由(法) 莫里斯·布朗肖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134图书,本书定价:26.00,页数:2015-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断片,哲思,絮语,言语的空虚,法国式自恋,小书。一度时髦,现在只有老派的人才会看了。
●布朗肖就是一位放弃了所有神职与神权的神,亦是一位盲者,他为路开路。反复念:“当你转身向我打招呼的时候……”
●estrangement .
●难道没有人觉得译者本身的翻译有问题吗?类似“他想听见她的欲望总是让步给一种沉默的需要”这样的句子,作为读者,真的不是很懂。
●不懂
●最害怕相对无言的空白,所以,用无尽的流沙的絮语徒劳地填充在场的静默。然而,静默是永恒的,正如距离是永恒的,等待也没有办法获得任何抵达的途径。
●片段,以及几个凝固的词语。 奇特的阅读体验,似是而非的理解。 安利后得到的反馈是首先想到爱在三部曲。
●描述他与她的关系处于破裂边缘时的状态,充满谎言、孤独,以及尚未来临但已经存在的痛苦和恐惧。他的等待是一种专注的状态,体现为对漫无目的、心不在焉的专注,是明亮的空。她等待(期待)他去书写她的故事的结局,她认为他拥有秘密的、能走到真相中心的力量,于是等待其力量的发挥。然而他不愿成为她的想象,不愿做任何事,所以他用沉默对抗她。她还在不断地说话,可是所言无物。他进入了等待的状态,但用写作回应等待的不可能。他与她陷入胶着,无法动弹。他与她所处的房间,只有语言在其中而人在其外。房间的特点是空,话语封闭在这当中,话语失效。他们也试图在话语中维持关系,然而每一次说话,他们都只是为了等待对方说话,因而这里没有对话,只有等待。等待中,时间消失,等待变得无法等待。他的等待将她推向遗忘,在遗忘中他们接近于在一起。
●不咋地
●多数人等待的是外部的人生,等着晚饭、等着睡意。等待自己也不晓得的希望。而有一些人却在等待灵光乍现,等待存在的瞬间涌来的巨大喜悦,他们需要这种瞬息感受生命的存在。可存在显露的刹那旋即消逝。这样的人一生都在等待,遗忘。
布朗肖是一个孤独的大作家,他的作品比较艰涩,不大容易被普通读者接受,为人也比较低调,不太愿意接受传媒的采访,所以许多读者都对他不太了解,但他的思想对法国的许多大知识分子和大作家如萨特、福柯、罗兰·巴特等都有很大的影响,当年,他是惟一可与乔治·巴塔耶相比的作家。法国《解放报》评论说:“他是杜拉斯、勒维纳斯、莱里斯那一代作家中的最后一员。”
翻译这本书不易。其实人们都生活在这种矛盾中,但无法描述那种感觉。
《等待,遗忘》读后感(二):他到她到她到他
“ 你得用我的语言才能评价我。”
开始之事与尚未发生是同等残忍。和他处于不可挽回的故事里,她不再确信是否有过结缘——任凭戏剧般的浪漫,过度认知把悬在半空中的东西称之为爱。有什么已满或者空,他从内里奔涌出无限惊愕——爱过她吗。自问者的疑问句除去第一人称的答案才能显现答案,可她终究说不出话来。
她的归途只是即将到来的路如同反方向的回去。他曾直言说出,她的偏执建立在关系妄想之上,在不存在的妄念里雕刻一个影子。她回答没有问题的答案,他是她所见与所不见之像,是一堵封死的墙与一扇没有锁的门。悲剧在他们之间丧失核心,漫延渗透到任何一条路——他的前路。
他在荒芜里填满废墟,只留下一片空白之地散步。致命的暴露在她这里是安全的,即使他们断定他只是一张没有面孔的面孔。更深的意味由此显现,她观察到他脸上流露出可能性里的可能。洞悉他的别处之前——她触摸了他的每一处。这是他不爱她的原因,也是他爱她的理由。
《等待,遗忘》读后感(三):我曾经可能写的小说
一个傻男人和一个傻女人之间无边无际的对话碎片,小说内部的时间、空间再次被消解、悬置、破坏,只有一个个点,一个个瞬间的沮丧、孤独、绝望还有努力,不停地绵长、延宕,并以言语的游戏互相试探,掩饰各自的敏感、恐惧与热情……最终只能,等待,遗忘。 在我看来,其实言语是无效的,无论说得有多么好,多么精彩,都是废话。他们应该保持沉默,然后散步、凝视、拥抱、亲吻、做爱。 但是,没有。 所以,我要否定这个小说的真实性,否定对话的存在。我不相信现实中会有一对深爱彼此的人,会如此折磨彼此,哪怕是法国也不可能。我宁愿理解为,男方的单相思。于是乎我就想通了,这是一种绝望的爱情,有很多是男方的试探,但是最终也不敢直接坦白,于是只能通过书写,宣泄,想象,虚构,解释,逃避,延宕,等待,遗忘……我也相信自卑宅男的无限想象力与自我否定,自己给自己制造重重叠叠反反复复的迷宫,也可以解释那些疏离、破碎、迷惘、不可靠的感觉,而且只能等待,遗忘。 所以,这可能是一部,我曾经可能写的小说;因为我懒,而没有写。——当然,还是非常敬佩布朗肖先生的想象与编织。
《等待,遗忘》读后感(四):你不会来,但我仍要等待。
法国作家似乎很多都喜欢这样的写法,把语言打的支离破碎,晦涩难解,像是一篇形而上的哲学著作。
言语从说出起就开始了被遗忘,正是因为把它说出来,或者因为被听到,使得它从所有言语中孤立出,成了相同而又不同的存在,于是它必然被遗忘,因此我无法接收到你的话,我只能等待,等待你的到来,等待你宣示自己在场。
我和你讲话,但我并不在场,我不在这里,我在我存在的那里。你和我交流,你和我都不在场,我们都在远离自己,正是因为我们都在远离,使得不同的彼此间具有了相同——远离让我们接近。
看起来一切像是无解的,孤独和不被理解是永恒的。我们在一起,却彼此都不在场。
他们在等的是什么?或者他在等什么?我以为是在等她的在场。她在椅子上侧着身,也在靠着门框,她不在这里,也不在那里,她在她所存在的这里。但她同时又在远离她自身,因此永远等不到她。远离自身的存在本质使他们彼此具有了相同,而远离又注定了他们彼此不可能相遇。因为她是相同的,所以她迷人。
作品似是体现了这样一种思想:对于爱,或者人的存在,孤独是无法避免的,寻求理解是不可能的,唯有遗忘是长久的不会被遗忘的,消逝是必然。这是人的存在本身所决定的。
quot;语言的产生
并不能增加或减轻
人类沉默的痛苦"
《等待,遗忘》读后感(五):爱宠与失宠
(首发于自由写作者后商个人微信公众号河之社,转发请联系豆瓣用户后商或微信yuanyao77_。)
爱宠:在被遗忘中等待
他守着,他暗示他的存在。譬如,黎明房间实实在在的温度,记忆衰竭时而被水龙头的旋钮遏止,母亲情人。
如果离开,她早已离去,声音在淡淡的空气中浮动,或者行将离去,她不动声色地笑过。是的,他完成了一次她的离去:构想,写录,清空,他之于他。
孕育一个世界,分娩,死的胞衣,生的脐带:世界是人的儿子,世界主宰人。等待:世界。
他背对她,她跃出其过往:一个与真相自我抗衡的空间;意识到他与她创造了同一个“我”,同一个世界。必须回应所有,否则世界死亡:世界,在他与她之间。
没有什么创造了人:是人创造了“人可以创造人”的世界。他必须保守一个秘密:她授权他创造世界。她必须成为秘密。
失宠:在被等待中遗忘
他反驳他,严肃失“我”:发酵,蒸煮。她是成熟他的元素,鉴于此,他温和。
她爱,所以,他爱。爱是她的血液,他却因血浆过于浓稠,窒息于疾病预感、心灵瘙痒、精神炎症,譬如,空空的爱。
两粒磁石。她的爱调转了某一个的位置。
独己的消失:反己:遗忘与再现同义。他在或不在,她在或不在:不再被单个的他或她承担:他与她分享同一份爱。
雾中的像同时也是目光中的实物。梦是现实之地与陆的天与海。他赎回她的来,她召唤他的去。
他与她在遗忘中相互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