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东方讲史之续·细说宋朝》是一本由虞云国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页数:6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很好的科普读物,下一本想读虞老的《放言有忌》
●宋史普及
●观点平正,涉及全面,通畅好读!另:“张弘范包围张世杰的次日,恰是元宵,在双方战舰云集的海面上,当地居民依旧举行了每年一度的海上元夕竞渡,喧阗的鼓乐,与密布的战云形成强烈反差。国家兴亡,生活依旧,老百姓该做什么的还是做什么”
●文盛武衰,武衰国恨,崖山赤海,神州陆沉。幸值复兴,虽进退具忧,绝无受辱之虞,惟愿后人惕警宋明,勿让国事至此。
●这是读作者的第三本书,前两本为《放言有忌》和《三声楼读记》,是作者读书读史随笔,听作者畅谈书海史料,颇有得,要形成自己的书观、史观和世观的思想,受其影响。虞老是宋史专家,本书是他宋史方面的代表作之一,早就心向往之,今日拜读,果然史实丰富、体例精当、史评客观,将宋、辽、金、西夏、元以及大理的历史呈现得脉络分明。 宋朝历经三百余载,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承上启下的朝代,创造了繁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然宋代的独特非在其强,在于与众不同的时代。有宋一代,先是辽、宋、西夏三国鼎立,后金取代辽,宋、金、西夏三国鼎立,直至元一统天下,虽经历苦难和坎坷,但正是这一切 ,丰富着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慢慢交融、积淀成多姿多彩的社会历史文化。
●细说体,细说宋史。
●第一次听说纪事本末体,就是按事情来叙说历史。 终于比较完整的摸了一遍宋朝历史,感谢此书。
●简叙了两宋三百年的历史
●读到最后一直在想,如文天祥这般到底值不值得呢?最终还是肯定的声音压倒了自己。我们个体的生命确是可以为一些超越性的意义牺牲的,所谓人的精神即是由这些牺牲一点点争取来的,越长大才越理解人类精神文明这类词语的厚重,它们背后凝聚着真实的血与泪,承载的是远比个体伟大得多的,也许是人类所能固守的,最后的意义。
《黎东方讲史之续·细说宋朝》读后感(一):小记
陆陆续续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才看完,不是按照时间轴的顺序讲的,是按照事件发生的过程,将宋史串联起来的,对宋史不是十分清楚的朋友,看的时候稍微有点跳跃,可以自己百度。作者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很有意思,推理也十分合情合理。美中不足就是读宋史怎么能没有地图。对宋辽夏金的态势有点不好理解,同时对战役看的也没有那么懂,但不影响这是一部好书。
《黎东方讲史之续·细说宋朝》读后感(二):对宋朝的一些小看法
宋朝从地理上说并不是大统一王朝,其实也是三国时代的另一个版本,只是另外两个国家并不是由汉文化统治区域,我们大多数人对于同时期辽国和西夏到后来的金国都只是一知半解.有幸拜读这本书也是对于宋的好奇,毕竟书里也说宋是自战国时期后另一个中国历史上文化涌喷的朝代.宋建国的祖训和经验一直都是重文抑武,始终以唐的节度使分封造成内乱为教训,宋祖也是深知手下手握重兵的厉害(自己就是大统领搞陈桥兵变这么上来的),一直是弱枝中干,这也是宋代文化交流最繁荣的原因,唐宋八大家有六位来自宋,可是军事战斗力因为祖训和制度一直强不起来,每次看到发生战争对抗时很窝囊,不断割地赔款各种丧权辱国,这也是宋朝到最后也是没有忘于内乱的一个原因.两宋在心态上也有很大的变化,北宋一直希望完成统一中原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想法和包袱,可惜军事被国家制度完全抑制,除了宋祖和太宗算是雄才大略自己能带兵打仗外,后面的皇帝自己带兵不行,也没办法培养将领,始终没有完成收复工作,到了南宋初期,岳飞的军队本有希望一鼓作气收回腹地高宗由于祖训和自己的私心完全放弃最佳时机,后面基本上就是偏安一隅,乐不思蜀,有复国之君时没有复国之臣,有复国之臣时没有复国之君.最后的结局也是顺应历史的发展被更强大的元灭亡,可是宋在文化高度上的发展以及经济上都是空前的强大,这也是宋治国方针的重要体现,作者对于宋朝在对于国家管理、机制、文化和用人方方面面做了细致的研究,有很多内容值得细读.
《黎东方讲史之续·细说宋朝》读后感(三):另一种形式的“盛世”
三百年的宋朝,十八位皇帝,宋太祖踌躇满志,征战四方,选贤任能,豁达贤明,一举终结了唐末乱世,但他的后继者却没能建立起一个与汉唐媲美的大一统帝国,反而是在经济与思想文化上,创造了一个盛世。赵光义之不义、宋真宗之懦弱或为宋积贫积弱之始,他们外战无能,转向对内文化建设,最终在宋仁宗时代达到了人才与文化的巅峰,范仲淹、晏殊、苏轼家族、欧阳修、司马光无不出自这一时代,瓦舍勾栏连绵不绝、宋词史书文采飞扬、科技革新迷人之眼,而改革家亦层出不穷,却因能力不足导致了党政与政治乱局,最终使北宋于歌舞升平中耻辱的覆灭,何尝不是贪于享乐之产物。建炎南渡之后,数次北伐均以失败告终,海上贸易却进一步发展,而理学所提倡的民族气节由此诞生,可终究在宰相专权与皇帝无能之下悲壮的陨落于崖山。时人谈起宋朝,总言其政治之羸弱,我则看到其较为稳定的政局、开放的思想和安定的人民生活,诗词歌赋传唱至今,理学道学影响后世,也不失为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代。 本书严谨而不失通俗,既从政治、文化、人物、思想上全面的介绍了宋朝,更可贵的是,以简史的方式介绍了同时代的辽、夏、西辽、金、大理国。宋本不为大一统王朝,而辽、金、夏三国虽是由外族统治,却在其能力超群的领导人带领下建立起了在各方面完全不输宋的“汉化”王朝,他们自称“列祖列宗”,以汉文化的字词为国号,更优待汉人,将外族武德与汉族文德结合,甚至发展出了与中华帝国想类似的朝廷制度和文学艺术,当然也同样继承了中华帝国可能出现的腐败、乱政盛衰期,并于宋一同灭亡。由此观之,我们更应该将宋的时代视为一个分裂的时代,辽宋金夏本为同等级别,那么,或许“宋朝”应该被称为“宋国”了
《黎东方讲史之续·细说宋朝》读后感(四):通俗易懂的正经历史
以前看到作者批评袁腾飞,说他编造历史,不够严谨,当时有点不能接受,毕竟自己是袁腾飞轻度粉丝,喜欢袁的幽默,后来在学校看到过作者,须发皤皤(其实没有胡子),行动似乎也不够灵便,自己也没读过他的书,所以内心毫无触动,有同学说要去拜访他,我也不知道有没有去,毕竟是个人私事。六七年前就知道这个系列,当时读完蔡东藩的全套后,很想再找一部类似的书来看,看到这本书后并不想读,即使是黎东方被吹捧得很厉害,因为蔡东藩写得太有趣,而本书平铺直叙,一点也不生动,语言不美就不吸引我。
最近在网上看到这本书,包装精致,于是似乎有了兴趣,就买下了,今天认真翻了一下,内容太多,细节琐碎,根本记不住,好在文笔没有学术著作那样的生涩,但还是不生动。
相比于袁腾飞的虚构捏造,此书尊重历史,这当然是一位历史学者应该有的态度,作者既可以写通俗,又能写学术,而写通俗作品甚至比写学术作品还难,所以作者功力当然深厚,所以批评袁腾飞那种“小聪明”自然理直气壮。又因为随着时间推移,我对袁腾飞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他拿料(指教科书)开涮很在行,但自创规模则也是淡然无味,从这一点来说,还是显得有点肤浅,因此我渐渐对他没有了好感。
再回过来看本书作者其人其作,以前的态度也在改变,后来我知道作者也会写随笔,这更令我惊奇,因为我对有文学趣味的历史学者一向都有好感,所以这更令我想要买下这本书。缺点说了再说优点,本书规模宏大,细节无数,不仅仅限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也提到了,亏得作者多年研究宋史才能写这么细(文中经常出现作者说不知道真相如何的叙述,真不愧阙疑态度,值得称赞),虽是通俗历史,也算是正经历史作品了,行文不时夹杂议论,人文情怀浓厚不已,篇目后面的评述更是趣味无穷。
《黎东方讲史之续·细说宋朝》读后感(五):崖山之后,再无中国?
在2020年疫情假期,断断续续利用将近一周时间读完这本宋史大部头。不同于一般编年体史书,作者虞云国采用“纪事本末体”的形式,将宋朝时期(不局限于宋朝,亦含辽、金、西夏、大理等)历史上九十四个事件或者人物,各成章节,构成全书,比如“烛影斧声”、“元丰改制”、“庆元党禁”等均为一节标题。通读全书,作者用词简练,半文半白,评论公允,对很多宋史上一知半解的史实重新予以回顾。不过,正因为作者基本上是采用半文半白的形式写成此书,读起来比较费劲(应该是很久没有读过类似的书了),很多生僻字需要边看边查,严重影响阅读速度。
通读全书,主要引起的思考点或者印象深刻的点,概括如下:
1、因靖康之难,宋朝历史一分为二,北宋时期,对于有为的君主来说,最核心的施政焦点就是收回燕云十六州,南宋时期,最核心的施政焦点就是北伐,恢复中原,收回被金朝占领的故土。但历史事实是,终宋一朝,也没有收回燕云十六州,石敬唐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2、作者在叙述西夏、辽、金朝历史时,一直提出一个疑问,就是党项族、契丹族、女真族在建国初期,作为少数民族,民风彪悍、纪律严明、君主有为,但随着国家建立,在国家治理过程中,逐步的汉化、封建化(少数民族立国时很多为奴隶制)、儒家化,并带来中兴之治,但与此同时,国家开始丧失自己的民族性,以及由自身民族性所带来的民风民情,以致吏治腐败、君主残暴或昏庸、国家衰落,终为他国所灭。在这个过程中,仿佛汉化(儒家化)成为其自身灭亡的一个共性因素,至于在其中扮演的因果关系,作者没有给出自己的答案。
3、接上,不过,就作者的疑问,何尝只对于这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呢,其后的元朝、清朝亦如此,又或者说,何尝仅对于少数民族呢,汉族朝代不亦如此吗。中国历史上王朝更替的原因,已经被无数的历史学者或者政治学者予以研究,主要原因应该不只在于儒家文化这一方面。
4、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在历史上,除王朝末期,因农民起义打破了正常的王朝更替,在和平时期,其自有一套正常的最高领导人交接班制度,那就是嫡长子继承制,这项制度,在应然层面上,很好的解决了和平年代领导人交接班问题,虽然实践中有很多其他因素,致使未全然贯彻,但在制度层面至少有明确规定,并深入人心,为士大夫阶层所接受。传统中国,王朝更替,周而复始,但新的朝代,总能接受这一套基本规则,这或许也是传统中国延续这么久的原因之一。我一直认为现代民主制度,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解决了领导人交接班问题,避免了社会动乱,与嫡长子继承制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当代China最大的问题。
5、纵观两宋历史,有一个明显的特征,绝大部分君主都是昏君或者庸君,除了北宋时的宋神宗、南宋时的宋孝宗,真正有为的君主极少,但另一方面,又是中兴名臣辈出的时代,吕夷简、欧阳修、韩琦、富弼、文彦博、王安石、司马光等等,这个名单可以列的很长很长。或许正因为昏君无数,才可以托显出名臣不断。
6、宋朝是一个文化璀璨文人辈出的时代,是一个士大夫阶层自我意识觉醒的时代,是一个对外开放与世界融为一体的时代,是商品经济开始萌芽发展的时代。终宋一朝,以文抑武,是一个知识分子最受人尊重的时代。但就是这样一个时代,又是昏君无数、奸臣当道,每每读到靖康之难,真是让人扼腕痛惜、悲愤欲绝。
按照日本学者内藤湖南的观点,宋朝应该是中国近世(相对于中古、现代)的开端,中国传统文化和制度,基本开始定型。从这个角度看,不应该是“崖山之后,再无中国”,而应该是“崖山之后,即是中国”。
是为记上。
2020年2月11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