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的寺与僧》是一本由柳陞祺著作,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页数:16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除去意识形态的那部分来看的确分析到了政教合一制度的一些问题。
《西藏的寺与僧》读后感(一):入门小结之宁玛巴、噶当巴、希杰巴
名称:意为旧派。
名刹:西藏的多吉扎寺、敏珠林寺,四川的噶陀、竹庆等寺。
特点:其与新派的异点以密宗为主。
建立:后弘期上路弘法
特殊教法:十六明点(十六滴)。
初祖:阿底峡尊者。
名传承人:重敦——热振寺建立者。
名刹:热振寺、纳塘大菩提寺(绛曲清贝文内)
地位:格鲁宗之远祖
特点:按《菩提道炬论》分三个阶段修学次第——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
下士道:下士勤方便,恒求自身乐。
中士道:中士求灭苦,非乐苦依故。
上士道:上士恒勤求,自苦他安乐,及他苦永灭,以他为己故。
建立:后弘期
名称:能断、能灭。
特殊教法:觉域的断法教授。
始祖:帕·当巴桑吉 ཕ་དམ་པ་སངས་རྒྱས། 阿底峡尊者之后最有影响的大师
祖寺:朗廓寺 གླང་འཁོར་དགོན།
主张:倡导以慈悲之心断贪恋欲痴,强调苦修(施身修法),提倡僧人们脱离社会,在
艰险凶恶等人迹稀少之地修行,而不是广建寺庙收徒壮大,或依附地方势力。
特点:觉,意为“断”,修持此教派,能断离世俗生活之苦痛。帕当巴桑吉的“觉”,在传承中变成了两种觉体系。“觉”是以一种十分悠扬抒情的吟唱形式,传达断离世俗疾病与烦恼之理。
男弟子玛热斯波传承下来的派别,称为普觉,即为男传系,传承者是男性。也许是抒情吟唱的形式非男人的特长,他们的感情缺乏柔弱与委婉,因此,男传系没能够广泛传承。
女弟子玛吉拉准传承下来的派别,称为姆觉,即为女传系,传承者都是女性。女传系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的情感,轻柔的吟唱,深得信徒喜爱与追随,女传系在传播中发扬丰富光大,玛吉拉准成为姆觉女传系的创始人,甚至第一次将藏传佛教教派教理从藏 地传入印度、尼泊尔等。留言“竺经传藏数无数,藏经传竺唯有我。”
名传承人:雅砻玛热斯波、玛吉拉准。
地位:已衰微,失去了一个独立宗派的体系。但这个教派中的部分灌顶和秘法被其它教派所接受,尤其是它创造的觉域。
后世影响:天葬习俗。觉域教理认为,人死后天葬是断绝自我私心的好做法,把意念的躯体供给魔刹恶鬼,把实在的躯体供给鹰食用,便达到了无存自念的境地。
《西藏的寺与僧》读后感(二):入门小结之觉囊巴、布鲁
教义:主张以“他空见”解释时轮,即世间一切事物的本体为一种至高无上、永恒不变的真谛。觉囊派与藏中持应成派中观见的格鲁派主张一切皆空的“毕竟空”类,则全完对立。
主寺:觉囊寺(拉孜)、藏哇寺(中壤塘镇)。
特点:必修瑜伽。
传承:明万历年间,西藏觉囊寺主多罗那他得到后藏藏巴汗地方政权的支持,一度中兴 觉囊派,建达丹丹曲林寺,并将该派发展到今四川省人阿坝、甘孜和青海省的果洛等地。后因后藏噶玛政权失位,又势渐衰微。清初,格鲁派在藏区跃居统治地位,第五世达赖喇嘛将达丹丹曲林寺为格鲁派寺院,易名噶丹彭措林寺,卫藏其它觉囊派寺院亦相继改宗鲁派,该派遂在今西藏地区基本衰编绝,没收寺庙财产属民,经籍印版大多封禁。其余却隆江孜等处之觉囊寺庙亦均令改宗,从此卫藏地区觉囊一派几乎绝迹。只有边远地区如四川阿坝自治州壤塘寺、色更寺与嘉绒地区的马尔康县赛贡巴寺、卓格寺,青海果洛自治州之贾贡巴寺、格果寺等寺庙继续传持觉囊派教法,或杂以其它派法。祖寺为四川阿坝壤塘藏哇寺,觉囊派的法脉传承为47代法王——阿旺吉美多吉仁波切。
建立:14世纪
始祖:布顿·仁青珠
出身
1290年出生在后藏卓浦附近的一个小村落,父亲是一名宁玛派的高僧,母亲在佛学领域也有一定造诣。
经历
五、六岁时就开始在母亲身边习读《临终智慧经》、《地藏十轮经》等经文。
七岁时在卓浦巴处学习《大乘菩萨之发心》。
八岁时跟随祖父宁玛派大师次成贝桑布学习《大圆满心识》、《大圆满法界部》等宁玛派的密法,后又听讲希解派的外续怛特罗和莲花生大师的“伏藏”等十八部怛特罗密典。所以,布顿在他的童年时期,就精通了宁玛派教法,当时有“神童”之称。
从17岁开始又广拜名师潜心学习“三藏”、“五部大论”,尤其学习《八千般若颂》、《两万颂般若注解》、《入行论》,同时修习《沙弥律议》、《律经根本律》等,听受《十诵律比丘戒本》、《戒律根本经》、《律仪发心》、《行菩提心》等所有律部经典和修心教法。
18岁正式出家受沙弥戒,23岁受比丘戒,其学法次第、修习仪轨都严格按照佛教正统理论。
30岁左右已经博通藏传佛教各宗派诸如宁玛派、萨迦派、噶当派、噶举派、希解派和觉域派的教法仪轨,在学业及其佛学思想等方面已经圆满成熟。从此布顿成为一名大师级的高僧,开始到各地宣讲《波罗蜜多经》、《因明学》、《大乘阿毗达磨集论》等佛教深奥义理,从而名声大振。
1320年,布顿受到日喀则东南夏鲁地方的封建领主古香·扎巴坚赞的邀请,在当地名刹夏鲁寺任主持。
1322年完成了他的名著《善逝教法源流》(即著名的《布顿佛教史》);其后又编纂了藏文大藏经《丹珠尔部》的目录。根据十三世达赖时期的木刻板,布顿大师的著作共有二十八函,约二百余种,其著述之丰富在藏区为数不多。
1364年圆寂。
特殊教法:时轮金刚。
主寺:夏鲁寺、那若寺(尼木)。
地位:由于夏鲁寺过多地依靠布顿仁波切的威望,随着布顿的逝世,夏鲁派也在藏族地区逐渐地失去了它的独立性和学派地位。现已没有任何宗派势力,但作为一种学派,不少僧俗还会时常谈论它。
主要佛事活动(夏鲁寺):
时轮金刚法会,每年举行三次,第一次在藏历七月十日至二十三日,第二次在藏历八 月十日至二十三日,第三次在藏历九月份。
胜乐金刚法会,在藏历十二月十四日至十五日举行。
多闻天供奉法会,在藏历五月十日至二十三日举行。
金刚界诸佛法会等各类不同法会,以及绘制坛城、跳法舞等众多宗教仪轨。
《西藏的寺与僧》读后感(三):入门小结之萨迦巴
名称:教派主寺所在地呈灰白色,故得名萨迦,藏语意为白土。由于该教派寺院围墙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菩萨“三怙主”的红、白、蓝三色花条,故又称“花教”。
建立:1073年
著名教法:萨迦十三金法。
祖寺:萨迦寺。在历史上有南寺和北寺之创始,内藏有丰富的宗教文物和古籍,因而有“第二敦煌”之称。
名刹:贡嘎曲堆寺(贡嘎县)、结古寺(玉树)。
始祖:昆·贡却杰布,是吐蕃时期的贵族昆氏家族的后裔。吐蕃赞普赤松德赞内相昆班魄切的儿子、吐蕃时期的七觉士之一——昆鲁意旺布松是藏传佛教史上产生的第一批僧侣之一。
教法仪轨:以显密二宗为主,先学习显宗理论,分初级班和高级班。结束显宗理论的学习阶段,即可升入密宗阶段的修习。
初级班:学制六年,主要从学习藏文文法、诗歌学、修辞学、天文历算学、正字法、入菩萨行论等开始,最后进入全面学习佛教理论知识的阶段,其间每位学员要背诵六大佛经。
高级班:学制六年,主要研习萨迦派的十八部大经典,其中除了萨迦班智达的《量理宝藏》之外,都是出自印度高僧之后的经论。学员完成十八部经典的研习之后,就要参加“热江巴”学位的答辩考试。
密宗阶段:学员要先研习密宗理论,即主要研习四大密宗经论:《续部总论》、《续部修证宝树》、《喜金刚续诠释》和《道果经》。之后,才能进入密宗修习阶段,如接受密法灌顶、传授密法仪轨等,使学僧逐步迈入宗教实践领域。主要修炼以喜金刚的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为主的高深密法。
特色:教主人选家族传承,娶两房,分别名为“彭措普章”和“竹马普章”,其承袭制度为两房长子轮流接替。萨迦派不禁娶妻,但规定生子后不再接近女人。萨迦派僧人戴红色、莲花状僧冠,穿着红色袈裟。在佛教哲学上,萨迦派特别推重“道果”教授,在教义中最重要的是“道果法”。
名传承人:贡却杰布之子贡噶宁布,20岁即任萨迦寺住持。他佛学渊深,博闻多才,因使该派体系确立,势力发展,被称为“萨钦”(意为萨迦派大师),并尊为“萨迦五祖”的初祖。贡噶宁布有四子,次子索南孜摩继主萨迦寺,是为萨迦二祖。三子札巴坚赞为萨迦三祖,以严守戒律知名。四子贝钦沃布未出家,生二子,长子萨班·贡噶坚赞广学佛教经论,通晓五明,因而得“班智达”(大学者)称号。次子桑擦·索南坚赞之长子即八思巴(本名罗追坚赞),为萨迦五祖。
政治:萨迦派的高僧大德,受到元朝中央的册封和支持,他们在西藏第一次建立“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萨迦派的势力也因此而遍及整个藏族地区,元末明初,萨迦派的法王势力被噶举派所夺取,其实力逐渐衰微。
起源于元朝帝师贡噶罗追坚赞时期,贡噶罗追坚赞将他的同父异母的众多兄弟,分成四个拉章,由他们分别担任各个拉章的主持。
希托拉章:希托拉章是在南喀饶比坚赞任萨迦寺主持时期开始建立,南喀饶比坚赞的儿子贡噶坚赞(1331——1399年)任希托拉章主持时,又将该拉章从萨迦迁徙到曲弥地方,并由其子嗣相继担任拉章主持。其最后一位主持是贡噶扎西坚赞(1349—— 1425年),曾被明朝封为国师,他去世后绝嗣,遂将希托拉章转入仁钦岗拉章,作为相对独立的拉章已不复存在。
拉康拉章:拉康拉章的第一任主持是贡噶坚赞柏桑布(1310——1358年),其子却吉坚赞(1332——1359年)为第二任主持。拉康拉章的主持一直由该家族成员相续担任。至十六世纪左右,拉康拉章趋于衰微。
仁钦岗拉章:仁钦岗拉章始于绛央敦悦坚赞(1310——1344年),其主持依次是达瓦坚赞、绛央钦布、喜饶坚赞等。仁钦岗拉章的传承,传到第三、四代后,大约在十五世纪左右被中断。
迪却拉康:迪却拉章是萨迦四大拉章中的嫡系拉章,也是唯一没有中断的拉章。迪却拉章始于贡噶勒贝迥奈坚赞柏桑布(1308——1336),他在元朝曾尚长公主,受命担任过藏族地区的执法官。迪却拉章的主持,也是以父子世袭的方式继任。迪却拉章的主持一直受到元明两朝中央的重视,贡噶勒贝迥奈柏桑布的儿子,札巴坚赞普受封为王,札巴坚赞的孙子南喀勒贝坚赞曾被明永乐帝封为辅教王。萨迦寺主持也由迪却拉章主持担任。
萨迦法脉
俄巴法脉
创立人:俄钦·贡噶桑波。
建立:1429年。
主寺:俄尔寺,亦称“鄂·艾旺寺”,萨迦派的戒台寺。俄尔寺建筑背靠群山,面向河谷,主要有大经堂和四大堪布的宫殿。该寺法台由四大堪布轮流执座,即禄顶、康萨、塔则、遍德。其中禄顶为世袭制,其他三者为转世制。
茶巴法脉
创立人:擦钦·罗索嘉措。
主寺:那烂陀寺(林周遍玉谷)。1435年为贡钦·荣顿巴所建。
传承:茶巴传承,以持有这些极珍贵的萨迦派不共无上密修行法脉而闻名,因此传统上都将茶巴上师视为萨迦传承的修行法脉持有者。萨迦派茶巴支派法王尊号 究给企千仁波切。
《西藏的寺与僧》读后感(四):入门小结之噶举巴
建立:后弘期
名称:佛语传承。
始祖:玛尔巴译师
名人:帝洛巴、那洛巴、玛尔巴、米拉日巴及冈波巴在噶举传承中被尊为“五祖”。(依次为师承关系)
特殊教法:大手印。
地位:最盛于不丹境内,西藏境内已式微。
流派:大别有两派,细分系别甚多。
创立者:琼波南觉
特点:其教法非玛尔巴师徒处学到,而是从印度直接求得,因而该派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在教法内容及其实践仪轨方面,又与玛尔巴等大师传承下来的正统噶举派极为相近。
名人:唐东杰布
名刹:桑顶寺,寺主是女性,是西藏唯一的女愿士——多吉帕姆(金刚亥母)。
地位:一世班禅克珠杰等著名高僧,都曾向香巴噶举尊者求教学法。然而约于15至16世纪左右在藏族地区逐渐销声匿迹。
创立者:达波拉杰དྭགས་པོ་ལྷ་རྗེ། 本名尼瓦·贡噶,又称索南仁青,后来常住岗波寺传法,又名岗波巴。
祖寺:岗布寺。
特色:因达波拉杰早年师从噶当派高僧后又从米拉日巴尊者得到噶举派教法传授,故后世学者讲达波噶举时,都融合着噶当派和噶举教法。
流派:四名大弟子分别在前后藏等地建寺传法,形成相对独立的达波噶举四大支系,这四大支系分别为噶玛噶举、帕竹噶举、拔绒噶举和蔡巴噶举。
噶玛噶举
创始人:都松钦巴。
祖寺:噶玛拉顶寺(类乌齐)、楚布寺(堆龙)。
政治:1613年藏巴汗彭措南嘉崇信噶玛噶举派,1618年噶玛巴派打败格鲁派联军,攻占拉萨,噶玛王国统治全西藏。1642年固始汗推翻噶玛王国,首府从日喀则迁于拉萨,确立了格鲁派(达赖和班禅)在西藏的统治地位。
地位:藏传佛教噶举派中势力最强、影响最大的一支派别。
特色:是藏传佛教中第一个采取转世制度的宗派,而且该派还先后建立了几大转世系统,其中黑帽系和红帽系最为著名。
黑帽系:以二世噶玛巴噶玛拔希曾受蒙古大汗蒙哥赐给的一顶金边黑僧帽而得名。为噶玛噶举转世系统中的直系传承,历代楚布寺的寺主,目前已转到十七世。
一世噶玛巴杜松虔巴〈1110--1193年〉 二世噶玛巴噶玛巴西〈1204--1283年〉 三世噶玛巴让炯多杰〈1284--1339年〉 四世噶玛巴柔培多杰〈1340--1383年〉 五世噶玛巴德新谢巴〈1384--1415年〉 六世噶玛巴通瓦敦滇〈1416--1453年〉 七世噶玛巴却扎嘉措〈1454--1506年〉 八世噶玛巴密觉多杰〈1507--1554年〉 九世噶玛巴旺秋多杰〈1556--1603年〉 十世噶玛巴秋英多杰〈1604--1674年〉 十一世噶玛巴益西多杰〈1676--1702年〉 十二世噶玛巴蒋丘多杰〈1703--1732年〉 十三世噶玛巴敦都多杰〈1733--1797年〉 十四世噶玛巴德丘多杰〈1798--1868 年〉 十五世噶玛巴卡恰多杰〈1871--1922 年〉 十六世噶玛巴让炯立佩多杰〈1924--1981年〉 十七世噶玛巴伍金赤列多杰〈1985-- 年〉红帽系:以一世活佛札巴僧格受元朝王室赐给的一顶金边红僧帽而得名,红帽系转世至第十世时,涉嫌廓尔喀人入侵后藏事件,被清朝政府勒令禁止转世,从此红帽系转世传承断绝。
帕竹噶举
创始人:帕木竹巴。
主寺:丹萨替寺(修密法为主)、泽当寺(讲授显宗经论)。
地位:噶举派的四大分支中最大的分支。
政治:帕竹噶举与政治的关系最为密切,该派曾同朗氏家族一起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并统治卫藏地区达一百三十多年,直到1481年才由其属部后藏仁蚌巴推翻。
流派:后人又从帕竹噶举中分衍出八个支系,即止贡、达垅、主巴、雅桑、绰浦、修赛、叶巴、玛仓,此外尚有其他更小的支系。主巴噶举派主要在不丹。1613年藏巴汗辛厦巴的后继者彭措南嘉控制了阿里地区,在宗教信仰上,彭措南嘉崇信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曾经两次因为宗教纠纷而出兵攻打信仰主巴噶举派的不丹。
霸绒噶举
创始人:霸荣·达玛旺修
特点:侧重实修。
地位:以十八大寺为基础,其影响力最大时覆盖到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蒙古,宁夏等地,传承从未间断,并于每年开霸荣世界和平祈愿大法会。
蔡巴噶举
创始人:再传大弟子向蔡巴·尊珠札。
主寺:蔡巴寺、蔡贡塘寺。
地位:蔡巴地方政教势力曾联合萨迦派等各地方势力,共同抗衡帕主噶举势力,最后败北。从此蔡巴噶举走向衰落。后来格鲁派兴起,将蔡巴寺和蔡公堂寺两座蔡巴噶举主寺兼并改为格鲁派寺院,蔡巴噶举遂告断绝。
《西藏的寺与僧》读后感(五):入门小结之格鲁巴
15世纪初。
始于甘丹寺,格鲁是“甘丹巴以鲁”དགའ་ལྡན་པའི་ལུགས།的简称(经过转音的读法),意为甘丹寺僧之宗派。
无论显密都应遵守戒律;中观应成派见——认为无论胜义、世俗皆是由分别心假名安立,除假名外皆非实有,成立毕竟空说,与其他宗派对立。
经历
1357年生于宗喀地方(今青海湟中塔尔寺地方),生性闲寂,三岁自四世噶玛巴若白多杰处受居事戒,赐号庆喜藏,七岁在噶当派夏琼寺出家,取密宗名为端月多杰,后受沙弥戒,法号洛桑扎巴。
1373年到卫藏地区先后从萨迦﹑噶举﹑夏鲁等派僧人处学习,除了研究佛说的经典,诸大圣大哲所著的论释及佛传的戒律外,对五明也甚是讲求。
五明 声明:研究语言和名、句、文身等如何构成的学问。 工巧明:农,商,事王,书、标、计度、数、印,占相,咒术,营造(雕塑),生成(豢养六畜等),防那(纺织、编织、缝纫),和合(调解争讼),成熟(饮食业),音乐等十二种均属此。 医方明:医学。 因明:一种三支体系的辩证逻辑,用来反复辩证佛教真义的工具。 内明:佛学,指释迦的言教,包括菩萨藏和声闻藏两类教典。内明处略有4种相:①由事施设建立相(指经、律、论的建立);②由想差别施设建立相(指佛教专有名相的建立);③由摄圣教相(指解释佛教教义的理论);④由佛教所应知处相(指佛教所应知道的法数)。十七岁到达拉萨东面的止公山林,在止公寺向阿仁波切座前听受大乘发心仪轨、大印五法、拿热六法等教法。以后又到拉萨西面的极乐寺,从吉祥狮子和善满听闻经论。又奉功德海和乌锦巴为正副阿阇黎学习《现观庄严论》。又依曼殊宝听受《大乘庄严论》等及弥勒菩萨所造诸论。
十九岁在那塘,学习《现观庄严论》;由于论中多引《俱舍》原文,比较难懂,因此又发心学《俱舍》。在那里他又从义贤译师听受意乐贤的《俱舍释》。第二年夏天他又到泽钦请庆喜祥讲《现观庄严论》。庆喜祥又介绍他到仁达瓦雄努洛追(童慧)那里听闻《俱舍》和《入中论》。仁达瓦的学问修持都好,因此成为宗喀巴一生中最重要的师长。那年秋季,又从大译师菩提顶受学《集论》。冬天从慧明律师听受《毗奈耶根本经》及其《释论》。
二十二岁时仁达瓦为他讲《集论》、《入中论》。那年秋后闭关专修,兼阅经论,对于法称的理论,生起了无限的信心。
二十四岁那年的春天,他到那塘,听受高僧义贤讲授所著《释量论》的注释。夏季,他在那塘立《释量》、《集论》、《俱舍》、戒律四部之宗,同时受学许多密法。秋间在蔼寺从空贤学诗词,同时从那塘住持庆喜幢受得中观宗重要经论的传承。
多年苦学精修,四十八岁方才著书立说。现存全集藏书十八函,每函四百余页。
《菩提道次第广论》 《密宗道次第广论》 《辨了不了经善说藏论》:关于显宗,详论唯识中观之见,并断定唯识之不究竟与中观之究竟。 《胜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显炬论》:关于密宗,对于修密的五种次第阐扬透彻,多言前人所未言。 《菩提道次第略论》/《菩提道次第略论释》 《菩提道次第心论》 《菩提道次第摄受求加持颂》 《大乘修心七义论贯注》 《缘起赞五十八颂》 《入中论善解密意疏》 《龙树中观根本慧论广释之正理海》 《波罗蜜多注释·金珠》 《菩萨戒品释》 《僧众二十论》 《密宗十四根本戒释》 《侍师五十颂释》1409年藏历正月﹐宗喀巴在帕竹地方政权阐化王札巴坚赞和内邬宗(今拉萨西柳梧区)宗本南喀桑布及其侄班觉桑布的支持下﹐在拉萨发起大祈愿法会,参加的各宗派僧人1万余人。法会后,宗喀巴又在帕竹地方政权属下贵族仁钦贝和仁钦伦布父子的资助下,在拉萨东北旺古尔山建立甘丹寺,独树一派。祈愿大会སྨོན་ལམ་ཆེན་པོ།:藏历正月初三、四开始,三大寺及少数寺院的僧人集合在大昭寺前诵经说法,共二十一天。
1419年圆寂,葬于甘丹寺,享年六十三岁。圆寂日期为藏历十月二十五日,藏人每年燃灯纪念、祭奠。
改革
缘起:当时势力强大的噶举、萨迦等教派,在佛教戒律、本质方面均有颓败之势,在政治上的争斗成了佛教上层势力的主导。
开端:改戴黄色桃形僧帽(9世纪后弘期下路弘法拉钦贡巴绕塞,持戒甚尖,曾戴黄帽),表示他区别于其他教派,不同于那些败坏戒律的修行者,决心继承和尊守印度大师释迦室利所规定的戒律。
内容:针对时弊,进行改革。
内为重,余旁通。重视内学的修习,在此基础上还有余力便修习外学,切不可本末倒置。即便上根利智,也应二分时力修内,一分时力修外。
专重学修,不问政事。宗喀巴本人辞谢明成祖延聘,派弟子迁往内地弘教。
整顿戒律。三藏之内,律藏居其一;三学(戒、定、慧)之内,戒学居其一;六波罗蜜(一布施,二戒,三忍,四精进,五静虑,六慧),戒波罗蜜居其一。 故先于甘丹寺进行整顿律仪,依噶当规制,僧人必须受戒,严格遵守,独身不娶,不营世务,清净禅院。
整顿学风。宗喀巴在显密两乘上都获得大成就后,著两菩提道次第论调和显密,排除宗派之争。并把那些浮夸不实,任意篡改等的作风完全改去。在寺中设立教理学院,定出学习制度,规定学习内容,先小后大,先显后密。组织一套有次序有系统的学习经论理论,大师在噶当六论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略加更 改,定按三学原则制定学习内容,规定僧人必须读完显教的五部大论,先学何经,后学何经,何时完结,均有详细的规定,显教学完考格西后,才能进上下密院学习密乘,密教先学事相如摆供设坛等,然后才学灌顶实修,研习密宗四部。
五部大论 《戒律本论》——戒学 《现观庄严论》——定学 《入中论》——慧学 《量释论》(因明学)——慧学 《俱舍论》——慧学 密宗四部 事部 行部 瑜伽部 无上瑜伽部传说
某次应弟子们请求,宗喀巴同时开讲十五种经论,先后凡三个月,每日讲十五种,从无混杂或遗漏,后又因其中两部经论较短,又另续两部,实际同时讲了十七部经论。
宗喀巴降生后,他的母亲曾将胎衣埋于宗喀某处,后有一棵树从此处长出,每片树叶上都有一尊佛像,藏人称此树为“杰古彭”,意为十万尊身(杰乃尊贵之意,古是身体的尊称,彭为十万数,藏人常以此数表示何其多),后人在此建寺纪念,并将此树保留在一座金塔内,为今塔尔寺命名由来。
年少的喇嘛邬玛巴,在一次放牧时,从心中发出“阿惹巴扎那”文殊菩萨心咒的嗡嗡之声,同时发生一股强大的力量,使他全身汗毛竖起,几乎到了心不能把持的程度。由于他有殊胜的因缘经常和文殊菩萨见面,于是向文殊菩萨询问宗喀巴大师前后生的故事,文殊菩萨告诉他:“往昔释迦牟尼佛住世时,宗喀巴在印度诞生为婆罗门之子。当时他见到了信解智菩萨,菩萨非常喜欢他,从此宗喀巴做了菩萨的侍从,从而听受了许多教法。菩萨领他到释迦牟尼佛的座前礼拜时,宗喀巴生起菩提心,他用一串纯洁无垢的白晶宝珠供于佛前。由此而播下通达智慧的种子。
名弟子
贾曹杰,法名塔玛仁钦,意译盛宝。初在萨迦寺出家,受学于仁达瓦雄努洛追(宗喀巴恩师之一),自视甚高,一次偶然听过宗喀巴讲经后,自省狂妄,拜师追随宗喀巴十二年,深得宗喀巴敬爱,宗喀巴临涅槃时将衣钵传于贾曹杰,住持甘丹寺,藏人以宗喀巴为甘丹赤巴之始祖,贾曹杰为甘丹赤巴第一。于六十三岁寂灭。
甘丹赤巴:即甘丹寺法坛拥有者,历由学行优秀、年高望重的上师承袭,七年一届,不涉政事,是为纯宗教领袖。克珠杰,法名格磊贝桑,意译善祥贤。初在萨迦寺出家,受学于仁达瓦雄努洛追和贾曹杰等,后慕宗喀巴之名,由仁达瓦亲函介绍,很受宗喀巴赏识,许为”密宗法器“,即赞许他有承受密宗法之根器的意思,是大师的第二大弟子。大师圆寂后,自归后藏乃宁寺,直到贾曹杰寂灭前被迎回甘丹寺继甘丹赤巴法位,享年五十四岁。后期此派建立班禅转世系统时,又被追认为第一世班禅大师。
绛阳却杰,意译妙音法王,法名札西白丹,意译吉祥德,幼年在泽当寺出家,自小博闻强记,深受宗喀巴器重,大师建甘丹寺之后,亲传右旋螺纹法螺(传说大师从寂灭山所得),嘱咐他另建一圆满道场。绛阳却杰谨遵师教,在1416年于拉萨西北山麓发愿设立道场时一大石上突现文殊菩萨之像,建哲蚌寺,哲为米,蚌为集合,盖取其繁荣之意,并将大石架屋供养,法螺供于弥勒阁香案前的一个玻璃罩的木盒内,每年燃灯祭搬出陈列在大殿最上层,人人可以一吹,有吹一次免入地狱之说,二者为哲蚌寺内两大古迹。后为历代达赖喇嘛母寺,规模之大举世无双,曾号称僧众七千七,为三大寺之首。
绛钦却杰,意译大慈法王,法名释迦益西,意译释迦智,明永乐七年应明成祖之邀入京弘教,封为大慈法王,为格鲁派教义传入内地之始。藏人因视五台山为文殊菩萨应化之地,在山西五台山建五处寺院。1434年拉萨北郊山麓建色拉寺,色拉或译为冰雹之围,或译为蔷薇之园,又名泰庆林,意为大乘洲,曾号称僧众五千五,为三大寺第二位。宗喀巴圆寂后又赴内地弘教,并前往蒙古、甘肃、青海一带,被尊为永乐、宣德两代的国师,不幸在归途中圆寂。
根敦朱巴,意译僧成。同辈中年事最轻,住持教法最久的弟子。宗喀巴圆寂后到后藏重镇日喀则建扎什伦布寺,意为吉祥堆聚,自任主持,培育弟子众多,著作颇丰,使格鲁巴行化后藏一带,后被追认为第一世达赖喇嘛。扎什伦布寺后成为历代班禅母寺。
吉尊·喜饶森格,意译为慧狮尊者,在宗喀巴为哲蚌寺阿扎仓大威德金刚本尊开光后到色拉曲顶讲授密法的法会上毛遂自荐,有信心继承发扬密法,大师甚悦,赐各类密宗法器经籍勉励。喜饶僧格遵照宗喀巴旨意先在桑布通蒙扎仓(即山南的那绕达布扎仓)为基地弘传密法,后于1426年与师兄根敦珠巴结伴到后藏弘传讲演显宗各部精要后而返前藏,并在1433年在拉萨兴建密宗院,后因地势被称为”下密院“。
杰.贡嘎顿珠,意译为庆喜义成。宗喀巴徒孙。幼年在纳塘寺出家,后跟杰·衮顿珠巴修习,此后自杰·喜饶森格和堪钦白洛讲法,最后进入下密院修行密法。其46岁时(1464年),因与下密院堪布扎西坚赞不睦,遂带领六弟子和一些密宗法器、经典,来到拉萨上游卫堆穷木达内一色娃隆山洞开始研习密宗,是为”上密院“创建之始。次年与强孜贡噶扎西迁到强巴林寺修行。大约过了10年左右,堪布扎西坚赞升任为噶丹强孜曲杰后,迎请其来下密院任堪布,但他未去上任,继续留在强巴林寺传授密法。1485年,拉萨吉曲河洪水泛滥,后请杰·贡嘎顿珠来吉曲河边进行祈祷活动,第二天,洪水下降,免除了一场大的灾难。当时的温萨·达隆巴为奖励其治水有功,故颁发封文执照,将小昭寺封赐给上密院,作为扎巴修行场所。1487年2月圆寂于强巴林寺,享年68岁。据杰·贡嘎顿珠生前嘱咐,后来弟子们遵照所嘱将心脏和舌头装入一尊新制金佛像腹内,一直供奉在上密院内;脑袋骨作为供水碗放在直贡拉孜衮萨寺内。1711年,藏王拉藏汗视上密院为宗喀巴黄教密宗的正宗寺院,在达隆巴封文的基础上,又颁发了将小昭寺、释迦牟尼像、拉章,所属经堂等等永远归属上密院的封文执照。
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位于拉萨附近,合称拉萨三大寺)
扎什伦布寺(位于后藏日喀则)
塔尔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附近)
拉卜楞寺(位于甘肃省夏河县)
(前藏)达赖喇嘛:达赖是蒙古语"海"的意思,喇嘛是藏语"上师"的意思。藏人认为达赖喇嘛为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这个称号最初是明代蒙古可汗俺答汗赠给三世达赖索南嘉措的尊号。顺治十年(1653),清世祖福临正式册封达赖五世罗桑嘉措为"达赖喇嘛",承认达赖在西藏的政治和宗教地位。
(后藏)班禅额尔德尼:班是梵语“班智达”(精通五明的学者之意)禅是藏语“钦波”(大之意)的简称,“额尔德尼”是蒙古语,意为“珍宝”。藏人认为班禅仁波切为阿弥陀佛的化身。1645年,蒙古固始汗入藏,封四世班禅为“班禅博克多”,“博克多”是蒙古语(意即睿智英武),即为第一班禅。格鲁派确认他为四世班禅,追认宗喀巴的门徒克珠杰为一世班禅,索南却朗为二世班禅,罗桑丹珠为三世班禅。1713年清朝康熙帝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并加封以前各世班禅。
(内蒙古)章嘉呼图克图:中国清代掌管内蒙古地区喇嘛教格鲁派最大转世活佛。第一世章嘉出生于张姓之家,原称张家,后改章嘉。呼图克图为蒙语“圣者”。其母寺为青海佑宁寺(原称郭隆寺)。
(外蒙古)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简称为哲布尊丹巴,蒙古语亦称温都尔格根(高位光明者)、帕克托格根(圣光明者)或博格多格根,是外蒙古藏传佛教最大的活佛世系,属格鲁派,于17世纪初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