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沉默的大多数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04-14 23:3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沉默的大多数的读后感大全

  《沉默的大多数》是一本由王小波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487,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沉默的大多数》精选点评

  ●9.多分啊,看不下啊。。好枯燥啊。。有他的道理吧。。以后在看了

  ●正如王小自己说的,黑色幽默。 我真的很喜欢

  ●有人称他为精神骑士,每次重读一次他的作品就会带来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他和其作家太不一样,不妨读上一读,或许喜欢上这个可爱的家伙

  ●这么大年纪才看了王小波的第一本书,也觉得恰恰好,早一点我都看不懂,不过也可能因为看太晚了人生才一直这样稀里糊涂。说这本书,其实也有几个话题翻来覆去地,变换花样地讲,有几篇倒也有点无聊。不过比起文章,更能感受到的是这个文章背后的人的魅力。王小波,人对了,写什么都是对的。并不是因为他的话多有道理,多让人服,而是能感觉到价值观客观公正理性,看待这个世界方式犀利毒舌却又温柔。与其说这文字与众不同,不如说这人独一无二。再看多几遍都不够

  ●【170115】可能是我最喜欢王小波的时候

  ●这是一本我还会读很多很多遍,并且一定写读后感的书,王小波太智慧浪漫了,这才是完整灵魂吧,好到无法客观评价

  ●王小波的杂文是值得反复细读的,真正能思想的人并不多,能从思想中得到快乐者更是寥寥,王小波就是其中一个,这些文章游走于个人人类外向与内省,幽默与严肃情感理智常识哲学逻辑与悖谬的多重张力之间,形成了他风格独具“小波体”。-摘自简介

  ●王小波这个人唷…(看过他书的人里面应该很少有不喜欢他这人的吧

  ●阴阳怪气文笔啰嗦,絮絮叨叨,几乎所有文字都在不停吐槽作者自己在文革中的那点遭遇郁闷(逢中必反类似台湾的柏杨),而且文采如今看也很平庸酸腐狭隘论据少的可怜(一个例子反复举),根本看不出是美国名校的文科硕士,尤其是涉及90年代影视方面,他的视野深度普通豆瓣成员都不如。大概只是由于他的早逝和非主流立场,才博得如此好评

  ●王小波是个有趣的人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一):王老推荐书单

  1. 费孝通 《江村经济》 ;李景汉《定县调查

  2.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3. 郑也夫代价论》

  4. 海明威老人与海

  5. 阿斯塔菲耶夫《王》

  6. 萧伯纳《巴巴拉少校

  7. 陈染《私人生活》;闵安琪《红牡丹

  8. 张抗抗《赤彤丹红》;尤瑟纳尔《虔诚回忆》、《北方档案

  9. 君特格拉斯铁皮鼓》

  10. 贾平凹《废都》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二):不同境界的沉默

  沉默的大多数中包含了几类不同层次,不同境界的沉默:

  一种是低级趣味的沉默,换言之可谓冷漠无知。外界所有的事情与之无关,每天吃一样的饭,干一样的活,满足温饱即可。至于思想,对他们而言是很无聊的事情。

  一种是中等趣味的沉默,有自己的思想,却因为外部的种种原因,对于话语的世界有某种厌恶之情。

  一种是高级趣味的沉默,徘徊于沉默和走出沉默的边缘,选择了在沉默中爆发,说的不是圣贤的话语,以不同的视角引发大去敏于思考,接受新奇,从而带来思想层面的快乐。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三):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看完了今年需要读的50本书中的第一本,这书对我来说真的是很长很长,长到我在洗脚时看,上厕所时看,睡觉前也看,断断续续看了三个月才看完,全书487页,书中内容也是狗熊掰棒子,边看边忘。

  颜值中下的小波叔叔,闷骚、冷幽默、时而飙车时而正经、针砭时弊、高举理性、科学、自由的大旗,更多的彩虹屁就不一一赘述了,虽然书名是沉默的大多数,但是波叔还是挺敢写的,字里行间透露着对文革的批判与反思,保留理性思考的能力,不要被人洗脑,透过现象即使看不透本质,也别跟风瞎比比,别人云亦云,自己动动脑子。不是为了吃苦而吃苦,要有意义有效率的做事,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脑子是个好东西,能多用就多用吧~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四):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

  当初是看书名就选择看的,不过貌似这是他的一本杂文集,第一部分提到了沉默的大多数,后面就和这个标题没有什么关系了,用kindle看的,貌似书很长,连着三天怼着看完了。 里面提到了很多东西,人性,知识分子,道德,文化,男人女人,关于恭维,关于崇高,还有关于同性恋。之前没有读过王小波,不过我记得我看这本书的时候,被他的文字逗笑过,那种一本正经的否认之类(黑色幽默?)。作品里提到了很多文革时期的人和事,和在那种环境下形成的价值观。 看这种杂文选,其实就是看作者本人的性格,价值观,从他自我形容,年轻时有些愚钝但又有些小聪明(也许是谦虚),对孔孟程朱的理论不喜欢,尤其偏罗素(提到特别多次),也许和他专业是理科生有关。 而我自是很喜欢他的叙述,在文学上,对于孔孟之道了解不多,也许小时教育的道理更多的是一些符合大众价值观的古文,所以没有想到王小波对他们的论点如此不喜,单看王小波提出的几点,我是同意王小波的。 很多时候读书就是为了找到共鸣,我想这本杂文在人性的理解和价值观的塑造上我与王小波基本一致,当然王小波提到的很多东西,我都未曾思考过,便可从中学习。kindle导出的笔记很多,想来也是我可受益之处良多。

  2017/11/21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五):猪年,做只特立独行的猪

  《爱你就像爱生命》这本书,让我认了一个深情款款的王小波。讲真,他绝对是我见过最痴情最浪漫,把情话讲得最真挚的男人。而看完《沉默的大多数》,我还要加上一个“最幽默”。在书中,他用自己特有的黑色幽默,讲出了许多深刻的道理。

  书中有许多离经叛道的思想,比如:“我们这个国家里,只有很少的人觉得思想会有趣,却有很多的人感受过思想带来的恐慌,所以现在还有很多人以为,思想的味道就该是这样。”我敢肯定,王小波这些话要是放在《1984》里面,肯定是要被思想警察抓走的;要是在文革中,那也是要被众人批斗的,所幸这些话是发表在一个相对平和的年代。

  王小波一生都在追求智慧,追求特立独行。正因如此,他才会在插队时偏爱那只又黑又瘦的肉猪,还亲切在称呼它为“猪兄”。“猪兄”无视人类对它做出的种种设置,它不像其他猪,成天吃喝拉撒睡,总是到处游逛,一会儿跳上房顶、一会儿出逃去找别的漂亮母猪、一会儿模仿汽笛叫,着实不成猪样。我要是遇到这样的猪,也喜欢它,也会欣喜的称它“猪兄”。猪都这么潇洒快活,反观我们人,却被各种条条框框折磨得不成人样。各大媒体网站上一堆提问和回答:“20岁应该活成什么样?30岁的你要拥有多少财富?别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云云。”我们越来越被这些所谓的社会标准带偏,但你是否想过,达到或符合这些水准后,你就真的拥有幸福,拥有美满的一生吗?答案是否定的!那只是别人眼中的美好生活,不是你的。生活的意义是我们自己赋予的,自我价值也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而不是根据别人的指示按部就班的走,那样无趣的生活情愿不过,没意思。

  我们应该多多思考,人类有别于其他生物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拥有思考的能力,可千万别丧失思考的能力,沦为别人的附庸。

  你是你命运的主人,你是你生命的主宰。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沉默的大多数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