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救人,也救自己
日期:2020-04-14 20:02:55 作者:李松蔚 来源:李松蔚 阅读:

救人,也救自己

  鲍某明性侵「养女案件传播过程中,不只一个人提到,阅读这篇报导时有生理性痛苦头皮发麻,恶心,呕吐,不断流泪,有人需要中断好几次才能读完,有人连着做噩梦。这些信号说明我们会被这个案件唤起自身的创伤反应

  和报导的写作手法有关。过于鲜活知觉性的信息呈现可能会引发人们替代性创伤。

  同时,案件本身也揭开了一个盖子,引出了旁观者的很多相似经历。一些网友想起了自己未成年时,遭遇的(程度不同的)侵害。这并不罕见。侵害本身已经够可怕了,何况还在严重不对等的权势和威压之下,长期的,系统性的侵害。我想,即使没有类似体验的人,也能对这种恐怖感同身受

  这篇文章想说的不是这个案件,只是建议关注这个案件的过程中,照顾到自身的情绪这不单纯是一篇新闻报导,也是一个创伤源,可能引发情感上的二次伤害。所以,高度关注这件事的人,最好花一点注意力评估一下自己的状态

  我看到的大部分情绪反应,是愤怒。愤怒是好的,它可以带来力量增强凝聚力。但你需要判断一下,愤怒有没有让你无法专注于更重要的事?或者,有没有影响你和身边其他人的关系

  有时候愤怒是一种转移你把注意焦点放在「那个人」身上,你也许会看不到自己身上的伤口。伤口可能在流血,你要先包扎好再愤怒。

  另一种常见反应是不信任。你会把案件中的恐惧代入到自己的生活,泛化为对有地位的人,对男性,甚至对人性的「整体性」的猜疑。这是一种典型的创伤反应,是人在自保的本能下,一刀切产物。但过度泛化的话,长期受损失的还是自己。

  创伤还可能扭曲你的认知刺激过于强烈的时候,会摧毁人们的认识框架,让人失去世界,对人性,对秩序感知加工能力。有人会因为强烈的不安,试图建构一个「有意义」的叙事,用于维护自己熟悉的框架。这些自我安抚的叙事可能带来更大的伤害,比如:「她一定也做得不好」。

  这很糟糕,但如果你太恐惧,面对失控的世界太无助,你难免会想抓住一点什么,哪怕是受害者的错:「地震发生了,也是因为我做了坏事」。

  如果你多少也有一点上述反应,请你从案件里出来一下,照顾好自己。这里有几条建议:

  难受的时候停一下,调整呼吸

  暂时与案件息保持距离,不听不看。你完全权利这么做,不必因此责怪自己。

  如果感到生理性的不舒服,可以双手交叉抱肩,缓慢地,依次轻拍左肩,右肩,左肩,右肩……持续几分钟,有助于带来稳定感。

  如果回想到一些不愉快的经历,不愿意再想下去。可以想象一个保险箱,把那些经历一股脑塞进去,把它锁好,放到安全的地方,保管好。留到有一天准备好之后再打开。

  如果恍惚感觉回到了小时候,提醒自己:现在是2020年,你在这里,以及,你现在是一个成年人。用脚使劲踩地,感受地板的支撑。

  找到一些你亲近且信任的人,和他们交流。不是交流这个案件,而是交流你自己。

  把你的故事写下来(不一定给人看)。

  你可能会冒出这种念头,或者听别人说:「万一你也有点错呢?」把它看成一种情感脆弱的反应,不要在理智上为它浪费一秒钟。

  你可能对身边的人有莫名的情绪,会躲避或攻击一些无辜的人。有可能的话,尽量对生活中不同的人做一些区分,比如:鲍某明是人渣,但不代表所有人都是;世界上有大人渣,有小人渣,有危险度不明的人,有不危险的人……还有能帮助你的人。但如果暂时不想区分,不必勉强自己。就躲着一切人也行。

  为自己和自己在乎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保护。比如,教给孩子安全防护的常识。

  做这些动作,都是为了照顾你自己。在所有替代性创伤反应中,我特别喜欢「姐姐来了」这个口号。它清晰地传递出这一次事件的性质:既是一次舆论援助,也是一次大规模的情感自救。人们在帮助受伤的女孩,也在救赎曾经需要帮助的自己。

  创伤的基本逻辑是,它提醒我们世界并不值得信任,用冷冰冰的事实,把我们曾经建立起来的对「安全」的想象击碎。我们应对它的方式是:努力做点什么,来证明世界仍然可以相信。

  但是在顺序上,请永远从照顾自己开始。你已经是一个成年人,现在安稳地活着,这是比一切事实更有力,更让人安的证据。请确认这一点,确认你从恐惧中一路走到今天的力量,这是可以让世界有一点改变的力量。照顾好自己,照顾好重要的人,然后去帮助更多潜在的需要帮助的对象。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救人,也救自己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