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安琪拉的灰烬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04-13 23:51: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安琪拉的灰烬的读后感大全

  《安琪拉的灰烬》是一本由[美]弗兰克·迈考特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50元,页数:39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安琪拉的灰烬》精选点评

  ●貌似这个版本翻译不好,太影响阅读了。小说有种贫病交加凄苦人生的戏谑和嘲讽也许是太苦了,所以对物质匮乏生命仓皇的短逝无能为力,只能任由其剥夺希望和期待。但是生在残缺有爱的庭里,刻在生命里的坚韧骨子里的肆意反而酝酿出更多的可能性,最深的黑暗给人突围渴望横冲直撞勇气突然尔兰的文化历史产生兴趣也。还有就是外国人林语堂误解也太大了……

  ●这不是一本中国式的励志成长小说,和《平凡世界不同。若不是因为作者简介,以及结局欲说还休地告诉我们他走到了纽约,给我们一种崭新可能的希望。主人公童年处处透露的难道不是满怀希望却无路可走的绝望吗?

  ●惨中惨中惨,爱尔兰真的是一个这么惨的地方

  ●对面包牛奶的渴望,无数个被冻醒的漫漫长夜,湿气弥漫的香浓河边,那些月光云朵困惑眼泪,然后就这样长大了。

  ●书本让我们反思自己。如果不曾读过书,又怎会有坚定念迈出去美国的步伐

  ●这是一个苦难故事 却总让我在绝望中看到希望

  ●漫长贫困史。

  ●吁吁叨叨。开始真的觉得没意思。这是个啥爹啊!也不知道最后男主有没有真正改变命运

  ●现实,以前不知道为什么爱尔兰人会被人鄙视,终于因为这本书知道了,原来他们就这么让人讨厌,虚伪刻板,而且还是有点苏联人的德性

  ●平凡。普利策应该代表不平凡

  《安琪拉的灰烬》读后感(一):更温暖的封面,不加价的经典

  新版和老版是一样价格

  迈考特这样,又有写作技巧,又没有流于炫耀技巧的作者,真是难得。

  看的时候是真纠结,但又欲罢不能

  书里日子是太苦了,打破了我所有关于爱尔兰的固有印象

  然而,或许每一个城市、每一个国家,都有这样悲苦角落、悲苦的人,所以,让我们至少试着去了解

  《安琪拉的灰烬》读后感(二):并不感人所谓儿童文学

  《布鲁克林有棵树》的序言曹文轩将这两本书相提并论。可是我认为这本书远远不及布书。同样是描写穷苦人家,布书更真实、感人:有缺陷的人也有闪光一面——酒鬼父亲理想主义、狂放姨妈博爱生命力……美好人物也有缺点坚强妈妈的冷硬。安书把人一棒子打死,同样是酗酒的父亲则完全无可救药,可怜母亲完全被动承受。而且这种小孩子口吻充满了抱怨感——好像全世界都在欠他的。

  对待女性问题上,安书的描写缺乏尊重。

  对于性的处理,安书完全不及布书坦荡、大方。书的定位是儿童文学,可是里面关于性的描写,如果给儿童看了,真不知道会对他们产生什么影响。

  这本书远远不及宣传上说的那么积极阳光,诚然弗兰基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踏上了去美国的路,可是他的奋斗历程却并不光彩,并不动人,而且去了美国又怎么样呢,他的前路依然未卜,他的家人仍然在水深火热之中。

  相比布书里的弗兰西的奋斗,弗兰基差远了。

  《安琪拉的灰烬》读后感(三):怪谁呢?——好作品只提问,不回答。

  有些书只适合大人读,因为太过直白残酷。有些书只适合孩子读,以为会稍显简单稚嫩。而《安琪拉的灰烬》,适合每个年龄段的人读,它用温情的语句表现着波澜不惊的残酷,而又不因是从孩子的视角道出而流于幼稚。

  (但太小的小朋友,还是需要有成年人在一旁辅导。)

  当人陷入困境,会想不明白该怪谁。对于故事里的人而言,也是同样。当读完这个极其苦难深重的故事,我也不知道该怪谁。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或许是个令人绝望的故事。

  网图。感恩拍者。

  《安琪拉的灰烬》读后感(四):读书笔记

  书评说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我认为不是,或者说主要不是——到了现在这个年纪,要肯定地否定一件事情是多么难;同样的,根据书名,很容易觉得这是一个关于母亲的故事——也主要不是。

  有些故事,不用关时代、地域、身份,因为是以孩子的口吻讲述的,所以孩子这个品类,把这些故事变成了某种单独的东西。这本书看到结尾,很容易就想起了另一本书:《芒果街上的小屋》,几乎是同样的故事。同样是孩子在讲述。

  这是两个关于离开的故事,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确实是关于成长的故事——同样的时至今日,想撇清一件事和另一件事的关系简直难如上青天。只不过前一个,和美国梦接轨,似乎是和过去的灰烬永别了;而后一个说:我离开是为了回来。

  我相信所有的离开都是为了回来。

  又及:由于刚做母亲,对安琪拉的境遇有不可避免的代入和自怜,所以看的时候带有完全不必要的愤怒感。看完再对自己强调一遍:尽管它叫《安琪拉的灰烬》,这将永远不是一个关于母亲的故事——或主要不是。

  《安琪拉的灰烬》读后感(五):历经苦难,依然不失生命的风度

  这部小说被《纽约时报》说是“堪称兼具全球影响和人文风格的成长小说杰作!”但我看完这本书后只看到了深深地悲惨和无尽的无奈¬_¬`书中第一页这样说“当我回首童年,我总奇怪自己竟然活了下来。当然,那是一个悲惨的童年,幸福的童年是不值得在这浪费口水的。比一般的悲惨童年更不幸的,是爱尔兰人的悲惨童年,比爱尔兰人的悲惨童年更不幸的,是爱尔兰天主教徒的童年。”小说写的极其细致,讲述了一个叫弗兰基的男孩的成长过程,父亲是个酒鬼,全家只能靠救济金过活;弟妹们一个个出生,在饥饿与死亡的阴影中挣扎……摆在小弗兰基面前的,就是这样的生活,然而他没有放弃希望,最终通过努力攒够了去美国寻梦的路费,踏上了新的征程。

  人的成长,人类的成长,都离不开苦难。

  我们看到,那个历经磨难的生命,非但没有枯萎、失去光泽,反而更加烨烨生辉。磨难犹如磨刀石,将生命之刀打磨的闪闪发光。现在展现在他面前的也许是荒原,也许是充满希望的田野,但无论是荒原还是田野,都会因这刀的锋利,而成为可收获的土地。

  像我现在这样的生活,吃喝不愁,这是主人公所祈求和向往的生活,里面的宗教信仰几近于愚昧,或许时代不同吧。

  不可置否这是一本好书,我们在物质上极端贫穷,但我们总是很快乐,有很多渴望,很多梦想,很多感情,我们感觉很富有。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安琪拉的灰烬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