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画框里的男人装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04-13 23:4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画框里的男人装读后感1000字

  《画框里的男人装》是一本由中野京子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20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画框里的男人装》精选点评

  ●太浅。

  ●现在出书未免太容易了吧!讲得好浅= =而且还有数显而易见错误,应该是没校对= =

  ●虽然很短小,但是看到很多从没看过的画,还是很开心的。觉得文章创造方式像是作者有个点想科普,就去找个相关的画…

  ●3.5。轻松易读。喜忧参半装束啊……

  ●不明豆瓣为什么要推这本书 屁颠颠等好久买来了 结果放出三十副话 作者跟大聊聊天 就没了... 制作精美 很适合给青少年读 课余放松一下

  ●如果不考虑性价比 不考虑稀疏文字作为随手翻翻的书 尚可供消遣

  ●书本简介里的“高清大图全彩印刷不错过任何细节。” 看过笑笑就好了,俩巴掌大一本书,哪儿来的“高清大图”。一些小故事看看好玩。定价虚高。翻译得挺好。

  ●很多乐趣

  ●非常像微信公众号普及文。很简单

  ●中野京子的艺术系列都很值得读

  《画框里的男人装》读后感(一):【笔记男装最高境界,就是军装身材

  16p

  拿破仑:脸画得即使不像我也没关系,最重要的是表现出我伟岸风姿

  23p

  流行价值,往往就在于能够忍受一定的不便之处。

  29p

  没有一点儿赘肉修长身材,是能把衣服穿得合身好看的必要条件

  29p

  精致的做工,即使是外行也能一眼看得出。

  55p

  (日式)浴衣家居服来穿很时髦

  70p

  在中世纪:船是教会象征小丑起源身心残障人士红色代表特权高贵

  76p

  海盗身上总笼罩浪漫光环,其中的理由不仅是他们的表现舞台是在广阔自由的海上,而且也因为他们对服饰尤其花心思的缘故

  179p

  并不是只有衣装才代表时尚理想体型根据每个时代需求、随着流行而不断演变着。

  《画框里的男人装》读后感(二):“活色生香”为男人——原来几百年前欧洲的男人穿的这么香艳!

  从男装的整体发展史来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男装似乎已经定型,一直到现在,主流男装一直都没有太大的改动。而在一战过后女装开始发展,从最初女人束缚在大裙子里,到裙摆越来越高,从脚踝小腿膝盖,再到香奈儿从男装上汲取灵感,彻底解放了裙装为主的女装单一模式,女装的发展似乎也总是比男装惊艳。然而在十九世纪早期或者更前,男人的服装可是十分的……香艳!男装和女装的整体差异并不大,可以说在那个时期男装的发展还盖过了女装。战争是使男女服装分化的最大因素使男装向简单化、功能化的方向发展。男儿们纷纷脱下华袍,穿上整齐划一的军装,征服世界去了。直到现在,男装都是以简洁大方的设计引领着主流。然而这本中野京子编写的《画框里的男人装》就向读者们展现了那些名画里身着艳丽华服的男人和背后的历史典故。

  《画框里的男人装》读后感(三):60厘米的时尚

  衣服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这可能要追溯到原始社会,那时人们只知道用树叶草葛遮挡烈日,防御虫蛇的啃咬,风雨的侵袭,保护身体,完全出于实用的考虑,这也是服饰产生的主要动因。而时装时尚,这种注重美、注重品质、注重与众不同的概念在“衣不蔽体”的时代,还没有激发出来。

  “所谓时尚,是时与尚的结合体。所谓时,乃时间,时下,即在一个时间段内;尚,则有崇尚,高尚,高品位,领先。”也就是,时尚具有短暂性,但其意义并非只是单一的奢华璀璨,还意味着对时下的一种影响力。不过在不断更替换新的时尚潮流背后,受众最广的是衣食住行的首位——衣,即穿衣时尚的引领。

  也许在我们意识中,女性服装比男性服装发展得更迅速更前卫,但事实往往超出预料,男性服装的发展史,是一股带动主流的中坚力量。诚如中野京子说的:“女性服饰再三地讨论,到了让人腻烦的地步。”如此忽略男性服饰的重要性,似乎是不厚道的。这本《画框里的男人装》便把视线放在男人的装束上,从绘画艺术品里窥探潮流的变换以及时尚的代价。

  让我们在人气画家温特哈尔特画的一幅大英帝国第一王位继承人阿尔伯特•爱德华5岁时的肖像画中看看水手服的诞生。当时的王子身着“一身白色衣裤,配上深蓝色水兵衣领,再俏皮地围上领巾,下身是当时最时髦的喇叭裤,帽子也很帅”,而“胸口处敞开着的那个大大的倒三角形,据说是为了万一被海浪卷走时可以马上脱下衣服而设计的”。这就是水手服的初初面貌,由5岁的爱德华影响至今。它的演变过程是从上层阶级到平民童装,最后至不论性别、年龄、地域成了全民所爱。起初的潮流必定经过王公贵族的青睐,才开始流传至下,成为大众的宠儿。也因此,那时的时尚趋势常常受到上层阶级的限制。

  像《埃诺编年史》的扉页图片,一身黑的勃艮第公爵脚上那双笔直又细长的尖头鞋,就因为贵族的霸道而明确规定:“平民的鞋子最多为脚的0.5倍,骑士为1.5倍,贵族为2倍,而王族则可以长达2.5倍。”有些地区还会被征税,想想也是不可思议。甚至颁布昂贵的毛皮衣服和丝织品衣服不仅普通人不能穿,连财务官员和法官员都不被允许的法令。完全是霸王条款嘛。不过这鞋子和奢华的毛皮大衣穿着可没看着那样尊贵霸气。长达60厘米的鞋子,有什么理由能在上楼梯时不跌倒?在没有防虫剂跳蚤横行的恶劣环境的年代,毛皮大衣又有什么不理由不长虱子?残忍地还有明令禁止,不准在人前随意瘙痒有失礼仪,试想外面光鲜亮丽内极度忍耐煎熬的贵族们,真是让人心疼一秒。

  时尚,是有代价的。这点是持之以恒的不变发展,爱美之人都奉着要风度不要温度、要迥异不要平凡、要出彩不要舒适,这些多少有违贴合人体需求的逻辑。当然,时尚的定义越来越富有生机且包罗万象,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见解,每个人都能够遵循自己的见解去主张时尚。而在专制主义鼎盛时期,时尚象征权贵,他们用“越不适合劳动的装束越能显示其身份之优越”的装扮以示尊贵。也是如此,才出现这些浮夸、奢靡的服饰,甚至留下只是用金子、珍珠、宝石做纽扣破产的历史悲剧。

  艺术普及类畅销书日本作家中野京子,凭着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及对历史通透的理解能力,把男人装的那些事,讲了个大致分明。但估计是连载杂志的缘故,字数受限,篇幅寥寥,导致各种缘由说不畅快,讲不细致,好好的驾驭能力,最后有点蛇尾,读着微微不痛快。时不时惊喜的是,擅长八卦闲聊的作者,即使在正正经经讲述的过程中,也不忘扒下某某画家横刀夺爱其模特妻子,或某王子最爱的女人是查尔斯王子再婚的卡米拉夫人之类的八卦趣事。之前习惯的中野京子的味道,像泡泡一样偶尔爆炸,也还是有趣的。

  《画框里的男人装》读后感(四):从来没有随便穿的衣服,衣服都是人的分身

  豆瓣书店十块钱买的,虽然不是铜版纸,但是这个价格我觉得还是划算的,书很薄,但是还是有些内容,对于我这种艺术门外汉来说,读来还是有收获。如果是原价38块钱,我还是觉得有点贵了。

  有好几处错别字,比如“奥地利”写成“澳大利亚”、“2个世纪”写成“2世纪”、“鞋头”写成“鞋子”、“法国革命”写成“中国革命”,有点影响阅读,比如那个“2世纪”我还想了一会儿才觉得可能是印刷错误。

  在逛欧洲大大小小的博物馆的时候,看到很多画作,分辨人物身份基本看服饰穿戴,一般穿的很鲜艳的是贵族,穿的很寒碜的是平民。所以看到书中这一段话我就笑了,“在那种靠衣装、身上佩戴的珍宝饰物,以及所穿的鞋子这些道具来镇住对方的时代,越不适合劳动的装束越能显示出其身份之优越,也越能受到尊敬。所以这种尖头鞋也是鞋尖越长越能显示出穿鞋之人的“伟大”。”

  对于服饰的兴趣其实源自于电影,因为看了很多欧洲电影,里面小男孩都是穿短裤,即使是在下着雪的冬天,就觉得很奇怪,难道小孩子不冷吗?即使是现在英国王室在公众场合也是坚持给王子们穿短裤,配长筒袜。可见这是一种传统,男孩子在成年之前是不可以穿长裤的。后来有人权机构反对这种传统,认为对小孩子太残酷,毕竟欧洲的冬天那是真的冷啊!

  这本书让我明白,原来欧洲人在裤子的长度上一直很纠结!100多年前,“腿部曲线美”是男人们追求的,男人们要穿中裤把小腿露出来。上层阶级很蔑视长裤,认为长到鞋子的裤子太难看,下层阶级的人们才会穿长裤。颠覆发生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在这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服饰变成了表明自己政治立场的标志,如果还有人坚持穿中裤,就被看作守旧的贵族阶级,上街会被打的!后来这场“服饰革命”席卷整个欧洲,从此男人们都穿上了长裤,不分阶级。“服饰表明身份立场”,这让我想起一句话:“从来没有随便穿的衣服,衣服都是人的分身。”

  很多运用在服饰上的东西比我们想象的出现的要晚的多!比如,以前的鞋子是左右脚不分的,19世纪左右才出来按左右脚型制作的鞋子。也是到19世纪,有人才把皮筋运用到衣服上,以前都是用绳子系起来的。

  “法衣是唯一能与军装相媲美的男人装。” 人类创造出来了很多东西,使内心的信念具有仪式感,特别是在宗教方面。首先,建筑上,又高又大的拱顶教堂,营造威严庄重的氛围;美术上,大幅的拱顶画和壁画让人有种置身仙境的感觉;音乐上,音域宽广的管风琴演奏弥撒曲、康塔塔、众赞歌等等那种不敢不坐端正听的宗教曲目。服饰上,作为传达神的旨意的神职人员当然也不能随便穿个衣服出来晃悠,得穿法衣!主教着白色的袍子,外面红色或者金色或者紫色的斗篷,搭配鱼头帽,手握权杖,彷如圣洁和权威的化身,让人有种“这个人就是神”的错觉。多年前在梵蒂冈看过一次主教出来主持某宗教活动,他站在阳台上给下面的人挥手,发表了意大利语还是拉丁语的演讲,反正我也听不懂!只是觉得这个老头儿穿的衣服真好看!看了这本书,才知道这身衣服也是精心设计的,能不好看?

  你所看到的漫不经心,都是精心挑选。现在流行什么“法式小香风”,我一直没明白“小香风”到底是个什么风?!不过不论是在巴洛克时代还是现代,法国的服饰确实一直受追捧。巴洛克时期是艳丽豪华,现代抛弃了那些啰啰嗦嗦不实用的元素,更加简洁实用。看了书中孟德斯鸠的领带,“浆得雪白的衬衫领子下是宽边软质的黑色领带,貌似只是随意戴着,其实是在精心设计后故意这么松垮地系着。” 现代服饰去掉了华丽的装饰,大概追求的就是这样“漫不经心的优雅”。太正式的装扮给人距离感,这样不着痕迹却又恰到好处的搭配,整齐处又有留白,给人亲切感又不失礼貌。

  很多人把衣着打扮上升到“衣品”的高度,加上了审美意义。然而审美又是一个非常私人的领域,而且它是一个人所有的生活体验的集合,包含了童年记忆、少年生活。我们在评判一个人审美的时候,要格外小心,因为很可能涉及到ta从小到大的人生体验。一个同学跟我说,她在刚读大学时买了很多凸显女性身材的衣服,因为中学时家人给她穿的衣服都是很大很不合身的,所以她一直很想穿凹凸有致的衣服,到了大学终于有了可自由支配的生活费,全用来买衣服了。而我一直认为男人穿衣的原则是“简洁、干净、利落”,可能也是受我爸爸的影响,印象中他所有的衣服都没有逃脱“黑、白、蓝、灰”这四种颜色,大部分都是非常简单的款式,没有什么花纹,最多有一些条纹。有段时间忽然流行巴洛克皮鞋,就是有花纹的那种男士皮鞋,我实在是没法接受男人穿这种鞋子。就像我也没办法接受男人们去烫头发一样。

  每一任男朋友,我都给他们买过衣服,这是表达爱的方式,也是在交流审美。就像是希望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一样,改变一个人的审美更难。比如用手动剃须刀代替电动剃须刀,这样的转变只需要给他买一把吉列就可以办到,因为他自己能体会到手动的更干净而且没有噪音。但是审美的转变非常慢,让一个人认识到带花纹的皮鞋以及印着大logo的T恤衫以及装饰过多的外套以及全身上下超过三种颜色的衣着搭配非常丑,很难。后来扪心自问,我为什么就觉得自己的审美就有优越性呢?我这种自信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带花纹的皮鞋以及印着大logo的T恤衫以及装饰过多的外套以及全身上下超过三种颜色的衣着搭配,放在巴洛克时代,就是美啊!所以不要试图去改变别人的审美,说不准人家还觉得你是个村姑呢!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画框里的男人装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