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频道:十年二十人》是一部由吴晓波执导,吴晓波 / 柳传志 / 刘强东主演的一部脱口秀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对董明珠、曹德旺印象很深,不是传统的对话节目,更多的是让企业家自己说自己的故事
●丁磊那期吴老师可能因为赶火车,明显心不在焉。。强推江南春、梁建章、曹国伟几期,选择的都是极有人文素养的文科企业家,火花四溅。借吴晓波老师一句话,江南春绝对是被低估的企业家,人格魅力感人
●柳传志真敢说!!
●没太多内容,但好在能让纸媒里来回来去谈论的人鲜活的展示在电视屏幕上。
●毫无疑问,节目邀请的人都是能引人深思的话题性人物,而这些人物大多带来了精彩的内容,也是这节目的亮点。然而节目的高度深深受限于吴晓波个人的局限性。吴晓波在用一种浮躁的商业社会的主流思维与价值观,面对像曹德旺这样的脊梁民族企业家,问出的问题显得幼稚不堪。
●可能是交流时间的原因,感觉聊的内容大多比较浅显,但是能领略企业家的魅力也不错,营养比较深的有刘强东,徐小平,沈南鹏,曹德旺,车建新
●他的大头频道已经看腻了,不追好久了。访谈节目确实很有吸引力。 记得吴晓波会问每一位访谈者同一个问题:你是保守的还是激进的? 基本都是回答保守的。 好像到目前为止只有丁磊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当然他言语中偏向于后者。 我想吴晓波以后肯定会出版关于这系列访谈的书
●模仿十三邀但能做的比十三邀还无重点,低质量也是厉害。。。拉低了我对吴晓波的expectation 看了沈南鹏,徐小平和胡玮炜那三集
《吴晓波频道:十年二十人》观后感(一):沈南鹏访谈摘录
初期是艺术,不是科学,艺术就是看人。人的因素可能占到70%。到了VC阶段,其实可以有数据可以看一看,可以从里面得出一些基本的猜测和判断。在最早期,没有数据可看,判断的是人、团队和这个人以前的背景。投周鸿祎是100%投人,他当时商业模式还没有。
创业者素质:绝对的产品偏执狂;视野和拓展能力强;承担风险的胆量和勇气(根本上的创业者精神)。TMD相比BAT获得成功的时间更短得益于中国的人口红利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风投的感觉哪里来?”“手熟尔。”聚焦在自己关注的行业里(集中注意力),13年持续关注互联网。依赖经验又不能盲目。对产品、MKT、财务的敏锐度,在实战中学习。必须有一块很强,别的不能弱,如果没有对单位经济效率的敏感,肯定不行。新一代比80后国际化来得更好。
吴晓波形容沈南鹏“穿着西装的鲨鱼。”
冲突和戏剧性落差产生新闻面。
好的投资人是企业家,比企业家更加有协调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好奇心。喜欢不断学习新东西。区块链、生命科学、人工智能。今天的机会菜单会更多。有所为有所不为。
也许好奇心和勤勉才是最后的秘密。王尔德说,傻瓜创造了世界,聪明人不得不生活于其中。
Btw,我发现沈有点口吃
《吴晓波频道:十年二十人》观后感(二):摘几段有意思的
柳传志:联想的投资,是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还得注意地里的粮食,就是五年、十年以后的科技创新。
江南春:我觉得文学就是人学 —— 研究人的学问,其实所有的生意逻辑都是跟人有关的。从对人的生活轨迹、心智结构、心理规律的观察中,一定可以找出合适的商业模式。
曹德旺:现在的年轻人跟我们那一代人不一样了,今天注册公司,最好明天上市,后天成为中国首富,这就是他们的想法。我劝他们不要这样做,这么年轻,如果变成首富了,到三十多岁以后怎么办,做什么呢?什么都厌倦了,不做人了,要去做神仙了。
周斌:首推是房地产金融产品的投资,包括围绕住宅、商业物业这两大类的金融产品。比如通过金融产品投资于商业物业这一块,一线城市好的地段的,比如酒店式公寓,通过买入、改造、持有、卖出的一些策略,在三到五年的时间内,实现整个中间租金的现金流,和长期未来资产本身的增值。另外一个,其实中国的证券市场,包括投资于股票和债券的一些相关金融产品。比如通过金融产品做指数化投资、主题行业投资。如果有好的管理人,能够有长期价值投资的心态和策略,提供稳健回报是没有问题的。
周斌:我的观点还是,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做,我看到了太多,因为不了解、不够专业,最终还是要归零,或者出问题的这种故事。其实我自己的财富,我也是要通过机构做的。
《吴晓波频道:十年二十人》观后感(三):随笔
无论是弹幕还是评论里都看了太多吐槽的。
不过我可能是太没出息依然觉得这是一部非常好的片子,虽然中间有几集都是倍速看完全程无感。但曹德旺、江南春、程维每一个都是循环过3遍以上,曹德旺那集应该已经有5遍了。
每一次看都会觉得内心被感动。从特征鲜明的老中青三代人可以看到中国商业的变迁和企业家的变化。
“真正的中国企业家”曹德旺,让我想起了以前某制造业上市国企的老领导。可能是制造业的人都有这种特性:脚踏实地,关注大势,每一分钱都算的很细,勤勤恳恳的打磨自己的产品。看完片子印象最深的就是曹老清晰、透彻的思维。以及那句“福耀的利润是管出来的”。
“被低估的企业家”江南春,是他让我重新理解和关注市场营销,以至于现在在超市、户外、电梯间看到每一则广告海报都要思考半天想要表达的内容,选择的路线以及好与坏。通过江南春开始月底“定位”类的书籍,开始喜欢市场影响。印象最深的一段话“就像先锋诗歌,把两个毫不相关的东西放在一起就组成了新的东西”。
对定位和市场营销感兴趣的可以叠加《怪诞行为学》一起食用,效果更加。
“一个熟读兵法的80后企业家”程维,看完程维这期节目才发现原来兵法可以和企业结合的这么紧密,才知道这个80后年轻人思维如此清晰。无论是ofo、还是“顺风车”事件,也就能理解他的做法了。印象最深的一段话,“关于uber和lyft的那一段”。
三个任务,代表了自己喜欢的三个阶段,年轻时聪明睿智敢杀敢拼,中年时低调富足,老年时通透豁达。
《吴晓波频道:十年二十人》观后感(四):对企业与企业家的初步认识
一直以来,对企业、财富或者说金融这些东西还挺陌生。无论如何,这档节目还是能够给大众普及一些关于企业的基础知识,拓展眼界,知道我们今天看到的、在用的一些东西,背后到底是谁在主导的。
二十二集,完完整整看下来。看吴晓波的这档节目,其实就是为了了解财经方面的一些知识,毕竟是一个门外汉,但一个现代人却又无法摆脱这个时代里的经济所带来的影响,不得不去关注了解。
整个看下来看到一些东西。首先,创业大部分是曾经的学霸。像沈南鹏和梁建章,都是大学少年班里的,当然还有其他学霸。其次,学历不高的创业者,思维也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李书福说他在家放牛时就在揣测社会变化和走向。还有红星美凯龙的车建新。一个学历一个思维,我想是作为创业者必须具备的两种品质。
其次,大部分的创业者都具有几种品质,谦虚、勤奋,外加不断学习的能力,还有强调对社会的贡献。曹德旺说做慈善是在做人,很有深意,第一次听到有人这样解释慈善。
其中比较喜欢的几个采访分别是江南春、吴国平、徐立那几集。江南春可能因为他是中文系的,莫名有好感。吴国平在他的采访中谈到创业中文化树立的重要性,这一点非常重要,让人耳目一新,企业需要文化支撑,并且这种文化不该是虚的,也不能只是一种口号,而要能跟人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徐立谈到科学和商业的一个区别。包括梁建章的人口研究,这两位属于学者型的创业者,还是挺特别的。
创业并不简单。创业应该是超越个人利益的商业活动。我们不能仅仅把创业理解为个人性的暴富以及个人内心的满足。我想企业应该是站在国际国内的角度,关乎个人,更与社会息息相关。
《吴晓波频道:十年二十人》观后感(五):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企业家是一个严肃的职业,它被数据拷问,靠理性坚持,又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职业,要敢于冒险,壮怀激烈。吴晓波采访的这二十人,他们就如同是征战沙场的将军,开疆拓土,攻城拔寨,踩在无数竞争对手的尸体上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江山。
他们在事业起步阶段鞠躬精粹。张维功从国有企业下海开办企业之初的8个月里拜访389家企业才成功的获得了股东的认可。这种炼狱般的过程也让他明白了什么叫客户,什么叫市场。车建新认为成功只有努力没有天赋,花100%,200%或更多的时间去把工作做的更好,唯有工作做好了,人才会有成就感,这种成就感的积累又会让人对事情变得热爱起来,让人更有激情的投入工作中。这就是努力把事情做好之后不断积累的一个正向发展。
在企业稳定时期则要居安思危,不断适应变化 把握新的机会,因为现有的成就随时可能被颠覆。30年前做彩电的有上千家企业,30年后生存下来的屈指可数。TCL李东生就是不断地对自己的产品进行技术颠覆 工艺颠覆,适应时代变化。滴滴创始人成为也提到对自己最满意的一点就是能够不断保持危机感,不断归零,才能在市场上狙击强有力的竞争对手Uber,而没有被打败。 福耀曹德旺将10%的净利润投入到技术改革中,在企业健康稳定的时期去尝试转型升级,而不是在企业遇到危机时不得已的进行转型,这种情况通常大概率的会失败,因为危机时寻求转型的企业非常脆弱。
正所谓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一个庞大的企业要长远的走下去,根基在于文化制度的建立,它包含着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行为准则,企业制度等等。在一个初创型公司里,领导者可以言传身教,身边的人就能耳濡目染。而在一个成百甚至上万人的企业里,文化制度是否完善则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未来的走向。这也是这些战功赫赫的企业家们一直在不断在做的。
十年二十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下一个十年又会有哪些人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改变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