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没问题,大人有问题》是一本由[日]五味太郎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50元,页数:1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因为看了很多五味太郎的绘本,觉得很有意思,看这本书更像是他对日本教育的各种抨击,各种碎碎念吧
●作者的思维自然是异于常人,有的地方让人笑出声来。但为什么教育的结果一定是每个人都不可以异于常人?我觉得真的很多人需要好好看看。
●不是全部赞同,不过的确让我警醒,作为父母,不能忘了我们的初衷。
●怪画家哈哈哈
●虚弱的大人和生机勃勃的孩子,怎么才能接纳彼此呢?也许没有标准答案,因为总有一天孩子也会成为一个虚弱的大人。
我和孩子都很喜欢五味太郎的绘本,正是基于对作者的喜爱,才买了这本书。说实话,这是让我挺失望的一本书!看完后,只是知道现在的社会问题太多,现在的大人问题太多,但是大多数的人都认识不到,还以为自己很正确,所以教育得原本正常的孩子也不正常了。可是!!!该怎么办呢?基本没有提及,就结束了。而且内容十分松散,仅仅是摘选出来的一个又一个的现象或是观点,有些让人看完云里雾里的,大概是因为不了解日本吧。
《孩子没问题,大人有问题》读后感(二):到底是大人有问题,还是五味太郎有问题?
看到这本书名,我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还记得上学时代,当我为学习成绩落后而苦恼的时候,最喜欢的一句话是“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是的,我没问题的,也许是老师教的不好。我能行,我能学好!我一直用这句话来鼓励自己!
《孩子没问题,大人有问题》读后感(三):非常有趣的书
对,就是那个绘本作家五味太郎,但这是一本正经的给大人看的书,写得非常有趣。
我保证你看了目录就会很想买,目录列出的是各种各样的大人,总是心神不定的大人,早已精疲力尽的大人,总是试图考验孩子的大人,就是喜欢义务和服从的大人,任何时候都不懂装懂的大人,喜欢贬低他人,保持优越感的大人,总是对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忐忑不安的大人,本应引导,却喜欢教导的大人,再怎么说也是缺少学习精神的大人,不知何时已经不想做人的大人……
这么多种的大人,反正我身边全有,换个角度再去观察反思一下,也提醒自己不要不小心踩了某条线。
五味太郎的文字非常有趣,相信看过他的绘本都不会怀疑这点。但写给大人看的书更直抒胸臆一点,一个气呼呼的纯真小老头形象跃然纸上。他是最有童心的人,但装在大人的壳里,被迫看了太多莫名其妙的大人,攒了一肚子的吐槽,终于捡着机会一股脑说出来了。
随便引用最早把我逗笑的一句,大家感受一下:不知道为什么,父母都希望孩子各方面的素质能够均衡发展,不要在任何方面有所偏废,这难道是因为日本有富士山的缘故吗?(富士山从任何角度看都是完美的等腰三角形,这句吐槽实在是太妙了)
《孩子没问题,大人有问题》读后感(四):不想成为有问题的大人
前段时间刚读完《教养的迷思》这本书,大意是说父母很多的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非常小,读完后完全没有指导性,觉得那就这样什么都不做?
刚读完五味太郎这本牢骚书(他的绘本家里也有不少),也觉得似乎每个观点都符合我的想法,但是没有实操性啊,能不能告诉我应该怎么教育孩子啊?
五味这本书主要是谈学校和成人社会对孩子教育的反思。我曾多次和当老师的朋友争论过学校集体教育和家庭个性教育的关系,老师会说学校也提倡快乐教育、素质教育,和以前的教学方法有很大不同之类的;也有很多人说很多家庭采用快乐教育的理念,但是孩子一上学发现自己和周围同学比什么都不会。
我觉得这里可能有几个层面的问题:一个是量化标准,成绩、级别这些是最容易量化的,这是群体教育必须的参考指标,而家庭教育是不容易量化的,你怎么评价孩子的快乐值?对于个体教育一定是没有统一标准的,每个孩子都不同,也就不会给出可操作性的方法;第二个是集体教育和个体教育应该是互补平衡的,而不是对立的,我身边有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进入更好的学校,认为受到好环境的影响自然就能天天向上,但家长自己在工作中却是毫无主见的上班族,基本上放弃了家庭教育的责任而过于倚重学校教育;最后是家长的干预要有限度,不可过份关注,不需过份代替,家长不要刷存在感和“价值”,只在关键的点上进行引导就行了,要不家长焦虑孩子也不快乐。
至于教育方法,还是没有,运用之妙只能存乎一心了。
《孩子没问题,大人有问题》读后感(五):育儿书看得不少,为什么亲子关系还是很糟糕?绘本大师告诉你为什么!
很多人都在说,我们看似读了很多道理,却仍不过好这一生。
而妈妈却在感叹,我们貌似看了很多育儿书,亲子关系仍是很糟糕。
为什么?
其实原因都一样,因为——我们常常把自己摆得太高,却不知道换个角度看看。如果换个角度看人生,你会发现其实我们这一生过得并不坏,只不过是自己太过喜欢比较让自己陷入尴尬;如果换个角度来育儿,你会发现,你所担心的事情,那都不是事。
真的吗?
你翻开《孩子没问题,大人有问题》就知道了!
首先,这是第一本角度全新、看得暴爽的育儿书。
爽在哪?首先书并不厚,以案例为主。但是你每读一个案例就会乐起来,心中暗自想着:我小时也是这样想的呀,原来还有人也这样想啊!然后反思:为什么当妈之后,这些就全忘了呢?
比如说:有的父母担心孩子沉迷于游戏,这无疑是大部分父母的想法。拍洋画流行时禁止孩子拍洋画,孩子爱玩铁陀螺时就责怪孩子整天玩铁陀螺。似乎无论什么时代,父母都认为总是沉迷于不该做的事。
的确呀,我们儿时沉迷过很多事情,可为什么等我们有了孩子后,就习惯性的禁止他这个行为那个行为呢?
其次,写书的角度。之所以挑了这本书,因为我看到了作者竟然是一个绘本大师,还是一个国际上颇有名气的绘本大师。作者简介是这样的写的:五味太郎,已经出版300多本绘本,曾获得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插画奖、日本产经儿童出版文化奖、日本路傍之石,这让我很为好奇。一个能画出孩子们的喜欢的绘本的人,会怎样来谈育儿呢?
果然不负所望,其所持角度完全一新。看过国内国外的育儿书的人也许都一个感觉,大多数都是在同一个东西,无非是:亲子沟通、爱与自由、正面管教等等,只不过一部分作者是理论+案例,一部分是从自我育儿的角度来谈。而这本不同,作者将自己还原成孩子的角度来谈,你会发现,很多问题都是大人在作祟。
比如有个写活的筋疲力尽的父母的片段——因为父母都已活的筋疲力尽,所以他们对于孩子的事情总是采取一种“帮他定了”的态度。比如父母自己恋爱时情感多纠葛、心路坎坷,就不想让女儿去体验这种痛苦;父亲则因为考试曾吃过很多苦头,就把孩子弄进私立学校。因为大人在所有的事情上都已身心俱疲,所有没有心力去估计细微之处,只会正襟危坐地教导“总之,你按照我们说的去做,人生就会很顺利……”可不是么?这个时候家长都是“为你好!如果你不听,那么孩子,就是你有问题了。”可是,真是孩子的问题么?
这是一本利如镜面、让人反省的育儿书。
整本书读完,会发现这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所有问题的症结,会发现真如书名所说:孩子没问题,大人有问题。作者所提的十种“问题大人”,总有一款就是就是说自己呀(汗颜),比如心神不宁、不懂装懂、本应引导、却喜欢教导的大人等等。
的确,孩子们从出生来到这个世界,如一张白纸,以后将成为怎样的画,父母的因素非常大,然而我们作为,却常常无意识地一次次”坑“”着孩子。
比如谈不懂装懂的父母对孩子艺术方面的培养:
……大家身处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所以要把个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任务简要地记住,但并不会继续深入地学习,也不会再有更进一步的目标。当这种水平的大人教孩子音乐和绘画时,也就沿袭了那种“大致了解”的教法。这样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培养孩子对音乐和绘画的兴趣,当孩子成人之后,能在给公司的新年贺卡上风雅地画上几笔,或是能在宴会上高歌一曲不让大家冷场,教育的目的似乎就达到了。这种教育仅仅是为了让孩子掌握将来能平安无事应对工作的基础能力。
可不是么?想想自己为什么让孩子学绘画学钢琴,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此这样,父母的心态应该会好些吧,父母会不会想起当初让孩子学琴的初衷呢?
突然想起,有人在网上问起:《大卫,不可以》系列的书,画面其丑无比,会不会影响孩子的审美?拜托,先请你看看孩子是不是喜欢好吗?符合孩子心理发展需求,孩子喜欢疯了好吗?很想想问问她,请问你认为什么东西是美得呢?在小时候,你看过多少经典的东西呢?
就是这样,作为大人的我们经常的“自以为是”,对!就是作者所提的“无视孩子存在”。
此刻,我在反省, “问题大人”里,我到底中招多少?
更是一本让人恍然顿悟的育儿书。
暴爽过后,反思原因,最后你恍然大悟。
在当妈妈的路上,我们摸索着前进,看了不少育儿书,却仍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的洪荒之力,亲子关系仍旧在时好时坏的进程里,为啥,因为我们太把自己当回事了。
我们以为我们是大人,我们凭着人生经验就是权威。我们认为这个对孩子不好,那个孩子做了会怎样;我们太希望听话的我们,拥有的也是“听话”的孩子,不然如何没有经验去教导啊!
我们从来都是“无视孩子存在”,即使我们看了那么多育儿书,运用这所谓的“正面管教”、“爱与自由”,然,我们真的蹲下来,回到孩子角度看待过问题吗?
仔细想想,真没有!
我知道我需要有耐心去回答孩子的问题,满足孩子的好奇心,然而,我从未想过,我小时候也是这样的,如果我还是孩子,会很开心地与孩子讨论,而不是“耐心”。
我知道我需要多正面鼓励孩子,引导孩子探索自己的兴趣,然而,我从未想过,如果没有大人的过多干涉,原本的孩子探索欲是最强的,何须多此一举的鼓励。
我知道我对孩子有着担心、不安和不自信,却从未想过,其实,这根本就是对自己的担心、不安与不自信。
是的,正如作者所说: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事事都需要父母。孩子需要的是发生问题时,有能够接纳自己的大人;当孩子有事情需要交流和倾诉时,大人能够与之交流与倾听;当孩子需要忠告和某些建议时,大人能即可伸出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