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星期天》是一本由[法]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1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蛮惊喜的~
●我还是比较喜欢这种让我能有新感觉的小说,虽然内容不过是侦探式的嵌套和倒叙的结构,但从开头的氛围营造和叙事清晰之后的连贯看,它无处不在散发一种特别的气息,调动各种丰富的元素,从地平线慢慢升起,浮入云端。从这本开始重新读读之前被我遗弃的莫迪亚诺。
●“不,我们的忧虑不是因为接触了这块冰冷的、泛着蓝光的石头,而是,毫无疑问,来自生活本身。”
●把来龙去脉打乱开讲,特别像蒙太奇叙事手法。从开头遇见维尔库的莫名其妙到中间尼尔的出现再到后来写和艾尔维亚的相遇。可以从后往前读,可以从中间往后读,可以从中间往前读。拍成电影应该会很好看,诚如作者所说,这部书是对记忆的寻求。我们仅能截取过去的碎片和不连贯的痕迹却无法理解人类的命运。
●「回忆」是Modiano作品的重要元素,一切藉由回忆展开,最终也将成为回忆。穿插的叙述给了作品非常强的电影感。 准确的塑造了「流亡」的氛围感,甚至在蓝色海岸的背景中传达出一种衰颓「浪漫」来,令人着迷的「朝生暮死」。 个人感觉略逊于「暗店街」
●不喜欢。一开场的那种氛围就不喜欢,叙事站在舞台中央卯足了劲儿在告诉你“我先铺垫一会儿,后面要翻几个漂亮的空翻给你瞧瞧。” 所谓被推崇的那种平静如水下的不安并没有感觉到,反倒是劳师动众地从水里拎出了一块拖泥的抹布。
●我常常会忘记他的小说里发生的经过,唯独记得的,是阴郁迷蒙的氛围。这本书似乎有些不同,开篇就很吸引人,带这些悬疑的色彩,这种浓重的疑惑会贯穿整篇小说直至结尾,你会想要回过头来再次缕清线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是迷题,曾经相遇过的人太容易丢失,让你怀疑你们的短暂连接是否真的存在过。猜不到下一刻,下一刻的下一刻命运会走向哪里,到底要如何行动才会让不愿发生的远离。总有为什么,总有想说出口的来证明存在。可是徒然。丢失的是回不来的。再也不同了。 其实我还挺喜欢的,只是偷钻石私奔,无法感同身受了。
●“蓝色海岸的冬天,风儿有时候那么温暖,天空和大海那么蓝,维尔弗朗什的盘山公路洒满午后的阳光,生活看起来如此轻松,以至于一切都似乎是可能的,”
●说是小说更像是剧本的故事结构,看到结尾脑子里不禁在想如果能出落成部好电影,那观感定是酣畅的吧。可惜翻译迷之带着股北京腔,急增了这进展得摇摇晃晃慢慢悠悠的前半部分给我带来的烦躁感。并没有很喜欢。
《八月的星期天》读后感(一):这只是八月的星期天
对于很多诺奖书籍,都会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想法,有些是看了一些觉得太晦涩了而看不下去,有些是看完了不能太琢磨得透作者想讲些什么,抑或是没有什么感觉。但莫迪亚诺的却让人很想读下去。
此书的故事我个人觉得其实不算新颖,但是叙事手法却很让人惊叹,蒙太奇式的回忆,让读者在看完整本书后不会觉得很无趣,而是,啊,原来是这样。
《八月的星期天》读后感(二):5.10 13:50
七年后,像拍电影那样用蒙太奇手法将画面倒回去,观察七年前每个片、细节。
与希尔薇娅结识是偶然消失也是偶然,如果没有偶然就不会投入感情,也就不会产生其他的东西。想要逃避全身而退可结果终不如天意。
“毫无疑问,我们的忧虑来自生活本身。”
157页 篇幅精短耐读,通过寻找、回忆、调查、描写“消逝”。结束时给了一个朦胧的迷雾结局。
《八月的星期天》读后感(三):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Leah书单
蒋勋曾道《红楼梦》是最像镜子的小说。你在曹雪芹的前八十回看不到任何参杂作者主观喜恶的评价,它如镜子般静默地呈现着所见的一切。而后四十回,正是高鹗与曹雪芹之间的差别。难怪张爱玲读《红楼梦》至第八十一回顿觉“天地失色,日月无光”。
红楼梦我未曾读过,读完莫迪亚诺的《八月的星期天》似乎理解了蒋勋老师的意思。这本书同样没有过多情绪表达,它却硬生生拉动着我的情绪。
不得不佩服莫迪亚诺对叙事顺序和节奏的把握,他像是拽着一只风筝,时而拉近,又松开,一点点牵动我的好奇心。可读完全书,我都不确定那个悲剧的背后是否有阴谋?如果有,到底又是谁利用了谁?又或者整个悲剧其实不存在,如梦一场?
这倒是又应了《红楼梦》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无从分辨。
《八月的星期天》读后感(四):最美好的记忆只在回忆之中
读完莫迪亚诺的第三本书《八月的星期天》
这本书有完整的故事线,读起来要轻松许多。
故事依然是由记忆拼凑起来的。
神秘忧伤的气氛,简单的故事,温柔绝望的节奏。
主人公是一名摄影师,在海滩上,他和希尔薇娅一见钟情。
希尔薇娅的未婚夫是维库尔,两人并不搭配,终于在一次维库尔对她施暴后,她忍受不住,跟主人公逃离了维库尔,并且带走了维库尔刚刚到手的南方十字钻石,价值连城的钻石。
他们逃到了尼斯,依然摆脱不掉维库尔。他们想要卖掉钻石,一对自称尼尔的夫妇想要买。后来证明这是圈套。
在交易的晚上,主人公被支走买烟,回来希尔薇尔和买家夫妻消失了,好像不存在过一样,新闻报道有一辆车撞毁在峡谷中,车上有两人的尸体。猜测是希尔薇娅和尼尔妻子的尸体,钻石被尼尔私吞了。
整本书开始的时间线是主人公七年后,他又看到了希尔薇娅的未婚夫维库尔,此时维库尔从事商行的工作,生活很苦,而主人公自己也在一家加油站做加油工作,马上面临着失业,他们都变成这座城市的幽灵。
之后的故事是主人公这七年所做的调查,采用倒叙和插叙的手法像放电影一样展示给读者,不断在现实与回忆之间闪现。
故事的结尾正是他们相识八月那个星期天的回忆。
“下午时分,我们常常沿着路堤散步,挑着海滩上人群最密的地方。然后,我们就走进沙滩,寻一小块空地铺上浴巾。在散发着润肤琥珀油香气的人群中间,我们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
最美好的记忆只在回忆之中。
《八月的星期天》读后感(五):一场未完的梦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公认的法国当代最有才华的作家之一,也是法国最高文学奖龚古尔文学奖和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的得主——在法国文学界足以名垂青史的文豪。 即便在当代世界文坛,莫迪亚诺也是一颗无可争议的璀璨明星。然而这颗明星在中国似乎并不被人熟知,证据是莫迪亚诺在豆瓣页面的简介只有短短一行字:2014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得益于莫迪亚诺在中国的声名不显,如果不是《八月的星期天》这本书不要钱,我可能这辈子都不会接触莫迪亚诺,也不会读到这本没有谜底的小说。 毫无疑问,莫迪亚诺在如何编排小说情节、如何巧妙设置伏笔以及如何用叙述吸引读者等方面可谓功力深厚。就像在《八月的星期天》里,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却写得扑朔迷离而引人入胜。 《八月的星期天》刚一开始,莫迪亚诺就设计出一个充满悬念的场景:“我”在尼斯市的街头遇见维尔库——一个七年不曾见面的朋友,但旧友重逢却不值得欢庆,反而尴尬而敷衍,甚至还带有火药味和负罪感——当谈到希尔薇娅的时候。 维尔库一次次地要求与“我”谈希尔薇娅却被“我”一次次地拒绝,“我”毫不掩饰的厌恶和愤怒,维尔库低三下四的讨好,都在牵扯着读者的好奇心:关于三个人的关系以及七年前发生的故事。 而在第二章,维尔库意识到“我”对谈论希尔薇娅的逃避与抗拒以及对他的厌恶,于是留下一封只有两行字的告别信,孤身一人离开尼斯市。 当“我”意识到维尔库真的已经消失,再也无法找到,沉重的过去像潮水一般袭来,《八月的星期天》的第二部分也因此开启。 莫迪亚诺在《八月的星期天》采用的是倒叙手法,全书15章被分成三部分:现在、七年前与更早以前。而从第三章开始,“我”就陷入对七年前事件的回忆。 但莫迪亚诺刻意将回忆以片段的形式展现,事件的先后顺序、人物出现的时间通通被打乱,甚至和现实相互纠缠——“我”的回忆总是以某个人或某件事物为媒介。 这种写作方式就像是对日常回忆的模拟,所有的记忆碎片全都散落在地上,等待着别人一点点去拼凑,最终找到所谓的真相。 这种解密一般拼凑记忆的过程是这本书的阅读乐趣所在,但谜题数量一直稳步上升,谜底却始终不向读者揭晓,却也容易让读者感到无趣——尤其是读者掌握信息过少的前几章。 直到读到第十章,第十章是《八月的星期天》所发生的第一个重大转折,也是莫迪亚诺开始一点点揭开伏笔的地方。我们终于知道七年前发生在“我”和希尔薇娅身上的悲剧,知道“我”从一个摄影师变成在尼斯市游荡的幽灵的原因。 但还不够,此时的人物关系依旧一团乱麻,读者也依旧不知道“我”对维尔库的愤怒和厌恶从何而来。然后在寻找希尔薇娅的过程中,“我”偶然看到在遇见希尔薇娅前拍的照片,借由这张照片,“我”的思绪回到更早以前,一切终于“水落石出”。 《八月的星期天》只讲了一个简单却不完整的故事。“我”与希尔薇娅一见钟情,从巴黎私奔到尼斯,临走时希尔薇娅偷走丈夫维尔库的宝石“南方十字”,希望用卖宝石的钱,在一个没人认识的城市过上安静平稳的生活。 然而梦想破灭了,达到尼斯后,“我”迅速失去一切,希尔薇娅、南方十字甚至对未来的期待,因为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通通离我而去。七年前的梦想,于现在的“我”而言,不过是一场幻梦,甚至不如幻梦来得清晰。 或许是为了应和这场藏在回忆中的梦境,莫迪亚诺并没有揭开所有的伏笔。希尔薇娅的最终下落、“我”与维尔库的关系转换,我们始终无法知晓,甚至连“我”回忆出的“七年前”的真实性都难以确定——或许这一切都隐藏在维尔库想说却没能说出的话里。 但这不重要,谎言或者真相、梦境或是现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和希尔薇娅曾经有过像八月的星期天那样的日子,虽然时间短暂,我们真的达成梦想,过着安静、平稳、舒适、自由的生活。 直到七年以后的现在,即便“我”清楚认识到生活充满焦虑与不安,我们什么都无法逃避,但当“我”回忆起八月的星期天那样的日子,嘴角还会弥漫幸福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