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的迷雾》是一本由威廉·伊斯特利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29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经济增长的迷雾》精选点评:
●很多问题都是老生常谈,除了个人激励论外也并无太多亮点;堆砌了大量的国际政治经济数据和实例,依旧无法给出脱贫致富的灵丹妙药。但是正如作者所言,即使只看到病,找不到药方,也一定不能放弃探索和研究,要知道,没有什么比放弃更悲哀。
●看人們會對激勵做出什麼反應 政府和人一樣 本性難移
●这也没用那也没用,但是批判的方法很不科学,社会科学本身就是批判容易建树难,应该多看看中国。
●这本书与其说是经济学家的发展政策为何失败,不如改成经济学家发展政策的失败
●内容不错 文笔一般
●经济增长是经济学框架下极具意义的永恒性命题,本书用丰富的事实反思了经典发展理论的成立条件,不仅涵盖了博弈论的思想,又开辟了新的思路。作为一个经济学专业的硕士,大力推荐本书。
●对激励问题的重视是本书的特点。有较大的收获。文中从集体行动的角度对社会分割(阶层差异与种族问题)的危害进行讨论,对我之前关注的问题有一个直接引导作用,俗称打通了脉络。
●在图书馆拿错书了。。。快速翻阅了一下,还是老外那套常见的毛病:明明一篇小论文可以说清的问题,非要东拼西凑搞成一本书,还美其名曰“数据翔实”,而且其结论也只是一家之言,未必比他批判的观点更有说服力。本书提出,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有效的激励机制,即经济主体需要收到激烈(包括资本,技术,人力等),同时需要正确有效的使用这些激励。然而,这个结论与作者所批判的观点,比如资本决定论,国际援助论,不见得更能服人。
●第二部分指出几个发展经济模型的不足之处很不错,第三部分改进方面略为混乱,并没能给出较为可行的建议。
《经济增长的迷雾》读后感(一):《经济增长的迷雾》的温度
就个人而言,读书的乐趣就是通过阅读与作者腾云架雾,穿越时空来到另一番天地,感受彼时彼景的温度,自己或欣喜,或悲悯。《经济增长的迷雾》即带我去非洲,又带我去北美;既然我感受到“美国建国之初的野蛮生长的暴力”,又让我感受到“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却又让我们停留在冷兵器的时代”的遗憾。“经济增长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利他主义的最高境界,是“梦想仗剑走天涯”少年们的内心追求,他们已经出发了,前面有荆棘、有险滩、有太多的或许......所以我要会这些为了“经济增长”而探索的前行者点个赞!
作者在本书的后半部分给出了答案。他基于自身对发展中国家实际情况的深入研究,剖析了自“二战”结束后经济学家在欠发达国家推行政策建议的成败案例,破解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之谜,最终得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他认为所有的经济政策都不能违背这一基本原理,这本书算得上是国内最先讨论供给侧改革的书,想更追根溯源地了解前段时间炒的大热的供给侧改革,这本书不可错过(听说也是决策层书单的必备),对于领悟中国经济政策的未来走向、行业大势,有指点迷津之义。
《经济增长的迷雾》读后感(三):数据有点旧,但瑕不掩瑜
Easterly是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本书探讨了为什么经济学家针对贫困国家经济发展的药方都没起作用,对比《国家为什么会失败》来看更好。
那么到底怎么办呢?有时候哪怕政府不遏制自由市场,贫困国家的人也没有恰当的激励去发展经济。如果技术是互补的,单个的高技术人才并不会得到应有的回报,所以人力资本积累就不会发生;如果技术是替代的,那么发展中国家会有一些优势,因为不受旧知识的阻拦,实现弯道超车。至于技术到底是互补还是替代,未来的情况难以预料。
单辟一个章节讨论运气的作用。其实经济发展中,运气的作用应该还是有的吧,就像《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中讲到,从汲取性体制到包容性体质的转变,有时候是不确定的。有些人有些国家确实运气不好,这也使经济更难预测。但是,不能把所有错误都归于坏运气吧,毕竟抵抗风险或冲击的能力也是国间能力非常重要的体现。
弱政府+多元利益集团的组合,往往比独裁统治更可怕。所以中国权威式治理也没有那么不好啦。“公地的悲剧”原理可以解释很多问题。强大的中产阶级的存在,国家往往更稳定。吾国尚需努力。
《经济增长的迷雾》读后感(四):读《经济增长的迷雾》
《经济增长的迷雾》读后感(五):国富三要素
诺贝尔经济学者罗伯特卢卡斯曾说过“一旦一个人开始思考经济增长问题,他就不会再考虑其他任何问题“。的确如此。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亚当斯密的经典著作《国富论》,研究的就是国家财富的成因。
可惜经济学不像数学或者物理学,朝着一个大一统的理论发展。经济学,很多时候都是经济学家们各说各话,各有各的理论。至于一个国家为何贫穷如何富有这样的大问题,经济学们也完全没有统一的意见。
宋代的中国人均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但到了明代却基本停滞,而到了清末已经变成落后国家。这背后的原因,有说人口增长过快、有说闭关锁国、有说缺乏科技、有说通货紧缩、有说文化制度、有说满人颛顼。或许都有道理,可是就像盲人摸象,总感觉只是局部真理,没法总结出一个理论,适用于中国,也适用于所有由富到穷、由穷到富,或者由穷到更穷、由富到更富的国家。
那么经济增长的原因是什么呢?作者的药方是三要素:知识、运气、政府。
知识的互补性,导致知识的边际回报递增,解释了为何穷国身陷贫穷的陷阱,而富国可以不断富有。但与此同时,知识的外溢性和技术的创造性破坏,又给了穷国弯道超车的机会。至于穷国是否能够抓住这个机会,那还要看它的运气和制度。
运气,这个要素真是出乎意料。可能作者在世行工作了这么久,研究了这么多富国穷国的故事,到最后抓破脑袋也无法创造一个完满的公式,所以只好加入这么一个变量。疾病、自然灾害、贸易条件、外部冲击等等不可控因素,都会让脆弱的穷国一蹶不振。
政府的因素,在这三者之中看来是最重要的。特别是对于穷国,政府的良性政策,一方面可以促进知识的产生和积累,另一方面使社会产生正向激励。当然,一般来说,政府政策都是起反作用的居多。
有了这三个因素,是否一定会改变穷国的命运呢?似乎也很难说。毕竟,具备这三个要素,本身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读完之后回想起来,还是觉得孟加拉国的故事最有深意——一个意料之外的小事,却成就了孟加拉国一个价值数十亿美元的行业。这样的故事,如何可以再复制?从而让那些深陷贫穷的人们,不再被贫穷所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