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相师》是一部由张唯执导,谢钢 / 刘牧 / 康磊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照相师》影评(一):就是流水账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深圳人,影片展现的历史都是很触动人的,前期的感情线铺垫的让人觉得还真的是看相片快播,毫无感觉。而主演粗糙的感情线演技穿插,让人无法直视。能感觉这是为拍而拍,并没有好好研究深圳人家庭的感情线。这种影片,进去,还真的是浪费时间精力。不是不想鼓励,这种感觉30天就拍出来的电影,难道不是随意拍的吗?
来深圳看的第一部电影。居然是公司组织的。居然还挺好看的。个人喜欢后半段创业部分。给经济不景气的当下注入了正能量。遗憾就是镜头交代有点少。如果重点描述一下会更好。毕竟最能展现时下深圳的就是这部分。另外有两处萌点表示不解?1中年摄影师和照片女孩二十年后再相见跟她说了声对不起。为啥说对不起?之前有情愫?(此处10万个why?……)2片尾华为技术帅哥牵手华为萌妹子是在公然撒糖吗?
《照相师》影评(三):三代人生
随着单反和手机相机等日新月异的更新换代速度,如今可以说是一个人人皆为摄影师的时代,只要拥有一台像素还不赖的智能手机,就能轻松实现手指轻划改变光圈和快门速度,拍出令人满意的照片。将于12月12日上映的《照相师》通过讲述蔡家祖孙三代在深圳经营照相馆的兴衰岁月,让观众对于照相师这个富有浓烈时代气息的职业增进了了解,也真正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给深圳带来的深远影响与人事变迁。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照相师这个职业似乎总是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仪式感与郑重感,小小的快门轻轻一按,就能在瞬息万变的现实生活中捕捉到值得珍藏留念的宝贵瞬间。岁月如流迈,一去不复返,照相称得上是与时间流逝相抗衡的一种方式。《照相师》就将视角对准了深圳一家南国照相馆的三代传承人:
《照相师》影评(四):三代人生
随着单反和手机相机等日新月异的更新换代速度,如今可以说是一个人人皆为摄影师的时代,只要拥有一台像素还不赖的智能手机,就能轻松实现手指轻划改变光圈和快门速度,拍出令人满意的照片。将于12月12日上映的《照相师》通过讲述蔡家祖孙三代在深圳经营照相馆的兴衰岁月,让观众对于照相师这个富有浓烈时代气息的职业增进了了解,也真正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给深圳带来的深远影响与人事变迁。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照相师这个职业似乎总是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仪式感与郑重感,小小的快门轻轻一按,就能在瞬息万变的现实生活中捕捉到值得珍藏留念的宝贵瞬间。岁月如流迈,一去不复返,照相称得上是与时间流逝相抗衡的一种方式。《照相师》就将视角对准了深圳一家南国照相馆的三代传承人:
《照相师》影评(五):不错的电影
正好修相机就带着它包场看了这部电影,很难说这是一部什么电影,是一部青春励志、还是一部摄影记录片、不仅弘扬了工匠精神也致敬了改革开放!看过后仿佛带我重温了一遍历史: 92深圳新股申购 96沪深大跌 97香港回归 07美国次贷危机 其实也有很多槽点吧,马拉松踩踏事件 让我第一印象想起了凯文·文特的那张《饥饿的苏丹》事件,其实每一个喜欢拍照的人看见一些好的画面都会下意识想按下快门吧。最后电影里出现了很多佳能相机(不知道是不是赞助商) 毕竟 ,佳能——感动常在。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看了这样一部让我深思的电影,嗯,很值得。 最后 全场最搞笑对话: 男:艺术,你懂吗?你懂个屁! 女:我懂个屁?你拍的那就是女人的屁股!
《照相师》影评(六):摄影爱好者小评
这部小众电影给了我惊喜!这是一部献礼影片,通过话语及事件交代明白了改革开放40年深圳特区的建设及变化。同时不忘扣题照相师,摄影世家三代工作变化中,自然而然的阐述出中国摄影发展变化,大画幅皮腔相机-便携折叠皮腔胶片机-可换镜头单反胶片机-康泰时G1(电子系统胶片机)-数码单反(佳能EOS-1,镜头红圈+白炮)-全民手机拍照(诺基亚、美图软件),通过照相带出一张张深圳变革的照片,照片很朴实但真实。记忆最深的是主角蔡祥仁给最好的邻居拍了人生第一张照片(邻居说:我妈说一拍照人的魂儿就丢了),最后又给这位邻居拍了遗照(死人闭着眼,需要暗房里画眼睛),这前后搭配及情节的描绘太出彩了!感人情节是蔡祥仁把妻子照片通过暗房技术抠图加在全家福里,感人至深!穿帮镜头:早期根本没有C200和柯达200。道具组扣工资
《照相师》影评(七):1.16记单位组织观看电影照相师
题材很新颖,并且照相这一个核心要素也一直在贯穿,时间跨度很广,大概从70s到现在,而且涉及的问题内容多且广。之前一直有听到过长辈们提及的逃港,这次也见识到了是什么样的一个场景。 其实照片,承载的既是一个家庭、一代人的回忆,亦是一个地方、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回忆。蔡家人实际上都是深圳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人物缩影,蔡家在变化,深圳也在变化,我们的国家也在变化。这个家庭的每一个人都透着一种打破规则的特质,年轻时想打破上一辈的规则,年长时容许下一辈打破自己的规则去试错。仿佛就是时代的改变而给矛我们带来的勇气去创新去试错的机会。 老父亲的匠人精神、敢于突破,创新的精神,软实力和自主力的核心竞争力,都是这部片让人意味深长的点。 改革的步伐仍在前进,而我们作为国家的生力军,还需不断努力,突破和改变自我,为国家谋求更大的发展。总结:是一部献礼国家改革开放不错的片,除了有些镜头用的特技比较晃,某段音乐很杂不搭,其余我觉得还OK。最后感谢照片,让一切都有了想象和回忆的机会。ps:精神&粮食都不可缺
《照相师》影评(八):照相师
通过照相带出一张张深圳变革的照片,照片很朴实但真实。记忆最深的是主角蔡祥仁给最好的邻居拍了人生第一张照片(邻居说:我妈说一拍照人的魂儿就丢了),最后又给这位邻居拍了遗照(死人闭着眼,需要暗房里画眼睛),这前后搭配及情节的描绘太出彩了!感人情节是蔡祥仁把妻子照片通过暗房技术抠图加在全家福里,感人至深!穿帮镜头:早期根本没有C200和柯达200。道具组扣工资
《照相师》影评(九):感情戏感觉刻意还是我理解不了?
不知道该评什么,前面两代剧情有没有违和不知道,但是第三代绝对是违和了,美图08年就出来了,科技发展得远比电影描述得好。
感情戏没有叫我感动得能哭
一“配乐喜欢”
《跟着感觉走》《万里长城永不倒》它的名字叫做深圳就是那么神奇rap
二“四个画面喜欢”
1暴风雨逃港2“这就是深圳,和我家乡县城差不多嘛”托瓶带碗吸引我3雄仔谈融资的时候说“人的视野是有局限的,我们发现的是一个潜在巨大市场...”再次提醒我在一个新的方向上一个产品要融入创始人灵魂重要性,一般创始人会把它的未来都考虑到。比如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出来的时候,只有创始人才深刻地去理解了它的未来。4坚持党的基本方针一百年不动摇。
三“通过时间线了解事件讲诉这一家三代”
1982-1992。1992,深圳发行新股
1996年12月,沪深股票暴跌
1997.7香港回归
1997-2007(女主股票转基金投资)
2007美国次贷危机
(城市论坛,奔跑深圳事件探讨)
2017国际高新技术论坛,手机摄影软件
15年前海蛇口自贸区
《照相师》影评(十):史上最多编剧的一部国产烂片
所谓的照相师,其实连个形式都不算,爷爷这个角色基本就没涉及摄影,爸爸这个勉强沾点边,孙子是折腾了一大通后才去搞跟摄影有点沾边的什么数码技术(完全是为了硬兜回到“照相”这个“主题”上来,因为这孙子此前就跟摄影毫无瓜葛)。
感觉导演编剧设置“照相师”这么个角色和起这么个片名,就是方便在里面不时来几张照片,来串烧起时代大事件大背景。
这是电影吗?这是深圳改革开放40年的PPT,这甚至连纪录片都不如。
大逃港是真实的存在,那些年有不少人丧身鲨口,死于溺水,死于边防的乱枪,死于伤口感染,死于体力透支,死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的一位老师,历经三次逃港,但均告失败,而他的弟弟却成功了,四十多年后,两位老人家再对照彼此的生活,老师也不再羡慕而归于淡然,而他的弟弟如今也只是一个沉默以对香港社会运动的“一百万人”之一。
男主的发型数十年不变就算了,连白发都没有多一根也是厉害了,用了什么护发黑发的洗发水啊?还有脸也是一成不变,驻颜有术啊,打了玻尿酸还是有什么奇药啊?赶紧推出,比开照相馆拍艺术照好赚多了,比那个爱折腾爱“打破常规”的孙子有前途多了。
文学指导两人,剧本指导三人(有一个还是芦苇老师,老师不是很爱惜羽毛的吗?居然为这样的拼凑大烂片背书站台?)。编剧17人,我没看过,是17人,这绝对是中国电影史的奇葩!一部这么烂的剧情片有17个编剧!这里面有很多是硬插进来的关系户无疑,还有很多可能只是看了一下剧本提了一个九不搭八的意见。
导演张唯挺善于钻营的,但本身专业的技能就很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