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金石书画漫谈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04-05 23:1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金石书画漫谈读后感100字

  《金石书画漫谈》是一本由启功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6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金石书画漫谈》精选点评

  ●没图真蛋疼,好几千文章重复的字段。

  ●东拼西凑的杂书。幼功立于孙过庭《书谱》、包世臣《艺舟双辑》、康有为《广艺舟双辑》此三书

  ●偶然碰到的书,金石书画,这个书倒是挺适合忙里偷闲的,顺其自然,性之所近,功夫是准确的积累云云然

  ●第一篇文章真好,余者碌碌。

  ●精华在前半部分

  ●谈书法(含金石)为主,略及画。可惜配图 其实有些文章发表时候原本配图了的。我反复翻了大概两三遍 终于我对启功其人其论有了比较清晰了解写文章的时候满尖锐嘛。

  ●金石书画不是一个狭窄范围,而能在其中游刃有余,启功的功底自是不凡。读本书的体会是他的古文水平实在了得,这对于他从事金石书画研究大有裨益。这本小书可谓举重若轻见解独特之处。一个体会 是很好读,另一个是容易懂。可以作为入门参考书来看。

  《金石书画漫谈》读后感(一):《金石书画漫谈》读书笔记

  启功先生讲书法极反对教条观点往往很大胆,有些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启功说“临帖也不必都求其全似,因为本来就不可能全似”,但是这个“不全似”是不似到什么程度,他没讲清楚,如果学书者真依了这话来临帖,恐怕会走歪了路。 启功认为包世臣和黄小仲用毛笔学碑刻写方笔很可笑,但同时肯定了他们这一做法在风探索上的意义:“某一个艺术品种的风格,被另一个艺术品种所汲取后,常使后者更加丰富而有新意。……如果书真能把古代碑刻中的字迹效果,通过毛笔书写提炼到纸上来,未尝不是一个新的书风。”创新,其实就是融会贯通结果吧。 《谈诗书画的关系》一文,关于书、画的相通之处还可以略作补充,即结构章法上的相通点,譬如说点画间的呼应连接空间的疏密安排等等,这些我有听朋友谈过。最喜欢讲诗和画那一节,诗和画可以相互阐发,有时诗胜于画,有时画胜于诗,有时诗画相得益彰。 启功讲他有一位朋友,每天都要写一定数量的字,可总是后写的比早写的差,“因为他已经写得腻烦了,但还要写,只是‘完成任务’,除了有自己向自己‘交差’的思想外,还有给旁人看‘成绩’的思想。”读书也是如此,须时时自省,不要让读书变成“给自己交差”或“给别人看成绩”。 他说:“功夫不是盲目时间加数量,而是准确的重复以达到熟练。”又说:“自己看出的不足处,才是下次改进的最大动力,也是应该怎样改的最重要地方。”这两句话的适用范围也不单单局限在书法学习上。

  《金石书画漫谈》读后感(二):书画大家为你讲解书画

  小时候也曾照着一些书法名家的碑帖进行过一段时间的临摹学习。当时中曾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这些书法名家的字单拿出来瞧瞧,似乎也不觉的有多么的工整好看,但是若你从整体来看这些字帖,却是或气势磅礴,或行云流水,另有一番不同的感觉呢?再后来,也开始看一些名家书画,有一些也不觉得其中有多么的好,一个个的字写的跟鬼画符似的,实在是想不明白为啥会被称为艺术珍品。说到底其实还是因为自己对于书画艺术的鉴赏就是个门外汉,或者说自己根本就是啥也不懂,所以脑子里才会涌出如此无知的感觉。

  若说起中国的书画艺术,脑子里首先想到的是“文房四宝”。不过中国的书画艺术,绝不只是只有“笔墨纸砚”这四样那么简单,里面的内容丰富的很,只是我们自己孤陋寡闻,对此知晓的并不多罢了。

  《金石书画漫谈》,“大家小书”系列中由当代著名学者、画家和书法家启功先生而著的一本书。启功先生的书画是当代中国书画宝库中的珍品,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和审美价值。启功先生本人对于书画的鉴赏研究也是颇有心得。《金石书画漫谈》这本书收录的是启功先生在书画艺术中多年的研究结论以及个人在书画艺术创作中的心得体会。书中从最为基本的书法入门知识开始讲起,可以说是手把手的在教读者如何去学习书法艺术。在之后的篇章中,启功先生又一一讲解讨论他对于古代书画艺术的研究结论,字里行间处处能够感受到气功先生深厚的学识功底、书画艺术家的高雅气质以及令人尊敬的做人品格。我们在了解这些书画知识内容的同时,也距离启功先生本人的艺术境界也更加靠近了许多。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读这本《金石书画漫谈》虽说是可以让我们对于书画艺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与认识。倒也不是说看完此书就能够懂得如何去鉴赏、品味书画艺术。还得需要不断的提升个人的艺术品味,以及时间的积累才能够小有所成。不过闲来有空时将此书翻上一翻,的确是颇有一番修身养性,提高自己品味的作用。

  《金石书画漫谈》读后感(三):书法原来如此!

  虽然算是美书专业,但对书法真的不太懂,启功先生的这本书,可以说是书法最好的入门书。

  启功是当代著名书法家,诗书画都是顶级高手,精于金石碑帖,书法也自成一体。后来才知道启功任教北师大,是著名史学家陈垣的学生,他教的不是书法,而是中国文学史、中国美术史、中国历代散文、历代诗选和唐宋词等等课程。原来书法仅仅也业余爱好。

  打开以后启功先生就各种误区各种书法的坑讲解一番,读罢发现误区真是太多,看了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比如用笔,为什么悬腕,悬腕是为了手持竹简时书写方便,写大字肯定要悬腕,在桌子上写小楷没必要悬腕。换句话说如何用笔是根据环境改变的,不能教条。握笔的力量越大越好吗?知书不在笔牢,王羲之从儿子身后取其笔而不可,那是故事,不是说要把笔握到别人拔不出来。

  比如临帖,每个人学书法都是从临帖开始的,可是真能临得一模一样吗?不可能,公安局可以进行笔迹鉴定,你怎么临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临帖尽可能接近,但是不可能达到完全一致。书法的个性是很重要的。

  比如碑帖的区别,并不是碑比贴要高级,而是刻碑比较慢,用的多是工整的楷体魏体,贴写在纸上,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便条和信件,所以多用草书行书比较方便,而留下的碑比较多,留下的贴非常少,于是有人认为和同时代的碑相比,没有贴上的字体,于是断定贴是假的。

  比如碑上面经常出现字口缺损剥落,于是拓下来以后字口旁边容易出现一些多余的部分。有人不知道,于是也学着故意写出一些刺状的笔画,启功称为海参体。

  比如碑上多是方笔,是因为刻碑是用刀,所以刻得比较方,刻意仿效,结果弄巧成拙。清代包世臣就发明一种高深的理论叫“始艮终乾”,就是这个意思。

  还有作者称为“烟灰缸体”就是刻意按照刀刻的效果写出来的。

  还有碑上的有些断笔,也是因为刻碑造成的,可是初学者不懂刻意去临摹,临帖要抓住气势,要连贯,不能过于追求具体的细节,这样才能写出一笔好字,少走很多弯路。

  这本书是大家小书系列中的一本,书不大但是的确是大家之作,内容一点都不简单。

  《金石书画漫谈》读后感(四):高雅亦是寻常事

  金石书画,文人向所忠爱。在常人看来,曲高和寡,与食人间烟火的芸芸众生似无瓜葛。在温饱尚成为问题的前此,这也确乎是个实在的藉口罢。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已非昔比,爱好风雅的人不免在家中摆几件以提高品味。金石书画飞入寻常百姓家,已是不争的事实。

  可是问题随之来了,高雅之物也有拒人千里之时,欣赏鉴宝类节目就是这样一个尴尬的时刻。是真是假,价值几何,由于自己不知,只得任人信口雌黄。假若能够了解一点金石书画的常识,底气自会丰足些,也避免成为别人的笑谈。

  谈论金石书画的书籍可谓多矣,或专业,或详尽,选择起来是个难事。其中的缘由也很充分,我们并非藉此成为专家,只不过加深些了解,能够进得门来,有个大致的鉴赏力,也就足够了。

  其实说起来,这样的书籍也不是没有。启功作为此中大家,著有一本《金石书画漫谈》,正可作为入门书上手。此书并非一本正经地按部就班地对金石书画内容加以介绍,而是作者本人根据自己的经历,针对学习了解金石书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辨别,让人少走弯路。而在读此书的过程中,读者也会掌握大量实用知识,而这些是一般书籍中不会介绍的。

  譬如针对学习书法,我们身边常有连字都认不全的小孩就被家长逼着去学书法这样的事情,启功不赞同那么小的孩子就开始学习书法。他认为,人随着年龄增长,理解力和欣赏力都逐渐增强,“再去练字,才更易有见解,有判别、有选择,以到写出自己的风格。”练字不拘年龄,但合理的方法,熟练的功夫,却是必不可少的。

  在谈到学书法的具体问题时,启功根据自己的学习心得加以纠正。比如教书法的老师常常要求学的人要学会悬腕,启功指出古人席地而坐,三指握管法写字,必须悬腕。现代人写字,则不必拘泥于这个方法。

  《山水画南北宗说辨》一文提到画家的南北宗问题,让人有醍醐灌顶顿悟。国画大师傅抱石有一本《中国绘画史纲》,对绘画的南北宗并未加以批判,书中有关内容仍然分为南北二宗,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读者。启功纠正了这个错误的分法,他指出这个谬说的始作能俑者是晚明的董其昌,是他硬把自唐以来的山水画简单粗暴地分为“南”、“北”两大支派。后来的人不加详察,就继承了下来,以致谬种流传,遗毒害人不浅。在这篇文章中,启功令人信服地进行了考证,指出明以前、唐以后期间的各项史料中,绝不见唐代山水分南北二宗的说法。由于董其昌门徒众多,名声大,影响远,才造成一错再错的局面。

  翻开《金石书画漫谈》,时见真知灼见。金石书画虽是高雅之物,却并非不可亲近,只要掌握足够的知识,与金石书画结缘,人生的境界和趣味自是不同。

  《金石书画漫谈》读后感(五):大家小作,小菜大味

  启功先生是位书法大家,这是很多普通人对先生的第一印象,他独特的“启体”具有不同于瘦金体却类似于瘦金体的地位,众所周知,在书画界,能独立称之为“体”均为“柳体”、“颜体”之类,地位尊崇、超然,近现代有如此称谓的大家,真的凤毛麟角。

  同时,启功先生又是位教育大家、金石研究大家,这两种业内人都熟知的身份,也从另一个方面,证实了“启体”地位形成的必然性,有着深厚的专业研究积累,并从这些积累中总结出丰富的理论基础,再将理论基础归纳升华,形成了自己认知体系和学术体系,而这些具有逻辑性和知识性的体系最终和启功先生的书法艺术深度锲合到一起,互为补充,互相成就,最终将启功先生的几十年的内在修为,通过书法艺术这种外放形式,完美地呈现到世人面前。

  《金石书画漫谈》这本书就是启功先生平时对于金石研究小文的部分收集集合,将启功先生不同时期,对于不同金石作品的感悟进行了归类整理,都是小品,没有宏达的结构和规划,但每一篇文章都是启功先生不同时期对于不同金石作品的认识和感悟,每一篇读起来花的时间都无需很长,但每一篇都有先生的真知灼见,而且,即便是小文,但对于读者的要求还是很高的,需要读者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和美学积累,同时对于先生书中提到的作品,不一定每一个都熟知,但至少要适当了解,或者了解关联的作品,了解作者的创造意图和时代背景。如果这些都做到了,你会对先生这本书中的很多观点会拍案叫好,被会先生的见地深深折服。

  这本书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提供了很多先生本人及先生研究对象的作品图片,虽然这也是此类作品的共性了,但这本书提供的一些作品图片是基于先生自己本身的研究的,而不是常规处于行业共识的佳作,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有高度的视角,即让我们站在大家的角度去看大家研究的大家,让我们知道除了博物馆的各类馆藏和常规美学书籍所罗列的大家作品外,还有一些不太知名但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艺术珍藏。而面对这些我们不太熟知的艺术珍藏,刚好启功先生为我们提供了他自己的研究,让我们能快速知其好,而不是盲人摸象或仅为蜻蜓点水、浮于表面只是多看了一些金石作品。

  启功先生的高度是我们普通大众一辈子都无法企及的,而对于金石的喜爱又是我们很多普通人常常处于肺腑的情感,这本书恰恰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条通道:通过启功先生,我们认识更多的金石之美,在之后来,我们又将提高了自己的美学修养,待一段时间后,回头再看,不仅有更多收获,还对启功先生会有更高认识——是啊,这是一本能让我们循环都很久的小书,相信大家隔一段时间再读,都会有更好、更多的认识,这说明我们在成长,也说明先生的修为值得我们一辈子学习。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金石书画漫谈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