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体剑
最早知道曾老,是在《百家讲坛》讲演易经,屏幕上的他谦卑而又笃定。
一口台湾版的普通话,总是一副和蔼可亲的模样,从此记住了这个人的名字:曾仕强。
第一印象
记得当时流行各种成功学和心灵鸡汤,而且和很多人一样,我认为易经是街头艺人打卦算命的教科书。
胡乱听了几句之后,就很莫名其妙的给曾老贴上标签:一个给年轻人画大饼、灌鸡汤的老头。
再遇曾老
十年之间,我在人海中沉浮,在职场中打拼,在幻想中熬神,期待着前方有一个巨大的幸福在等候着我。
理想是那么的丰满,现实是那么的骨感,由于接受不了追逐过后的失败,我抑郁成疾。
道从未远人,你学或者不学,道都在那里,不言不语,就像空气,于人必不可少却不自知。
古人三日不读圣贤书面目可憎,失教背道大半生的我再遇曾老,已经不像个人了。
那是前年的一个午后,无聊的我照例在网络上闲逛,不经意间点开曾老的文章,那些温暖而又睿智的文字春风化雨般流入我的心田。
不知是被触动了什么开关,忽然有种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感觉,整个人都变的通透,清凉自在了许多。
不禁暗自惊叹:做人竟然还可以这样活?从此我便在心底认他做老师。
和大多曾老追随者相比,我愚笨顽劣,根本没有资格做他的学生,只能算是曾老有教无类、诲人无数的一个例证。
为师者,一种传授知识和技能,一种教授思维方式,指导解决问题的方法,曾师无疑属于后者。
一阴一阳谓之道
二分思维思维最糟糕
曾老把思维方式大略分为三种:日本人“无脑”,中国人是易经思维,美国人是二分思维,按照这个标准对号入座,我竟然是个妥妥的美国人。
有意无意中,我一直喜欢二分思维思维,以为这种思维才够理性,做人就是要做自己、有主见,实际因为认知和判断都十分有限,时一变自己就完了。
二分思维把自己视为主体,非此即彼,有此故不能有彼,完全凭自己的想象作决定,发展到最后就是刚愎自用、唯我独尊,看这里不对劲,看那个不顺眼,把自己变成一座孤岛。
当今时代,个人主义盛行,人与人的冲突、人与自我的分裂、族群与族群的矛盾、人与自然的对立都在显着升级,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二分思维是造成这种局面的罪魁祸首。
地球是一个小小的星球,需要我们每位村民放下对立、控制和占有,不伤害、不破坏,求大同、存小异,彼此包容、共存共荣。
曾教授提出的“合理就好”、“中庸之道”、“人人凭良心”,代表着认同、包容和弹性,交互式易经思维在21世纪必然会大行其道。
回归天理良心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现代人非常可怜,每天都忙忙碌碌,被各种烦恼和不安包裹着,没有时间静下来审视自己的内心,问一问什么才是自己最需要的。
曾经一度认为,成功的唯一标准是有钱,赚不到钱的人生没有任何价值。
曾教授告诉我们: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是要追求圆满的,通过不断地改造自己完善自己,弥补自己的不足,完成自己此生的功课。
钱是工具,绝非目的。钱财的可贵在于真正需要的人能够得到,把钱用到合适的地方,才能发挥它的真正作用。
人生是否幸福,不是以占有物质财富的多寡为指标,人最最需要的是回归天理良心以后,从内心深处升起的那种安全感,守住良心,有钱也心安理得,没钱也泰然自足。
天人合德是我们所要实践的根本,就像一棵树,德是根本,财是那些枝末、花果。
做人,终其一生,都要全心全意致力于这四个字,这不仅是我们为人处世的行事规则,更是我们一生应该追求的最高目标和人生价值。
怀念与等候
曾老,您去去就来
公元2018年11月11日,敬爱的曾仕强教授走完84岁的光辉一生。
教授一生演天地之道、显人文之德,无论作君、作亲、作师,都是后人足资效法的榜样。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我们穷尽一生也未必能达到曾老境界之万一,成圣成贤的道路最终要自己走,祈愿曾师点亮的这盏明灯照耀我们一路前行,未必能至,心向往之。
岁月荏苒,未曾冲淡我们对曾老的怀念与等候。
我一直相信,他老人家只是去周游讲学,罗浮山书声琅琅,良心网朝气蓬勃,这里有他奋斗终身的事业,不会让我们等的太久。
古人今人似流水,学有疑难可问谁,经师易得,人师难遇,曾老,您去去就来。
作者简介:
赵体剑,网名直念去,河北唐山人,超市职员,曾教授公众号写作团成员,中华道统文化爱好者,曾老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