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五万年中国简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04-03 23:00: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五万年中国简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五万年中国简史》是一本由姚大力、钱文忠、于赓哲、李山、武黎嵩、仇鹿鸣、吴钩、方志远、马勇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9,页数:50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五万年中国简史》读后感(一):历史发展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中华文明史源远流长,若从黄帝时代算起,已有5000年。中国是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两个,即黄河文明、长江文明,中华文明是两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果实。夏朝已经开始君王世袭,周朝建立完备封建社会制度至东周逐渐解构,秦朝统一各国政治和许多民间分歧文字和丈量制度,并建立中央集权政治。自汉朝起则以文官主治国家直至清朝。

  《五万年中国简史》读后感(二):五万年中国简史短评

  几位大学者通过这一部时间跨度长达5万年的中国简史,为我们展现了中国从头一批智人踏上中华大地到20世纪完整历史。从基因语言气候地理到政治、军事文化经济,本书汇集的各大院校的9位史学,他们将各自在历史领域研究十年成果,以专业的史学素养、充满理性洞察力的文字呈现大众读者,带我们透过历史的表象,看清中国5万年来的发展历程!并且本书阅读起来十分有趣,不会给人十分难啃的感受,有助于我们普通人宏观思维格局理解历史的走向

  《五万年中国简史》读后感(三):礼乐文明

  众所周知,中华文化在里礼节方面一直为外人称赞,其实礼乐文明的源头来自于西周。文化是融合的结果,由不同地区,不同礼节融合而来经过儒家提升整理才有了如今我们这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文王和谐治国安邦,殷商以人祭祀盖殷墟,而周则以诗篇房子祈福,这便是文化的进步。礼乐文明是什么?真的只是敲锣打鼓送礼么。其实则不然,他的内在其实更强调珍惜生命关爱生命这也是周用以对天下人态度。有了礼乐文化则才有民族,有了文化共同体。儒家思想是礼乐文化的捍卫者,提出人道中庸原则。周文化吸收,融合以及行的原则便是礼乐文明的基础

  《五万年中国简史》读后感(四):#五万年中国简史#简评

  这本书非常好,可以从好几个方面说,首先由9位史学名家合力创写,保证了,这本书的权威性,其次,这本书,从不同的方面来写,其中包括,基因,语言,地理,气候,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论述增加了对历史描述全面性和准确性,这是非常值得去看的。再者,这本书的文字是比较朴实,准确又工整简洁,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让我们可以直接的获得有用的知识。除此之外,这本书还有许多的注释,给读者最好的阅读质量,不懂可以看注释,看看特殊时空的这些词的含义,不会出现阅读困难的情况。总体来讲,这是一本优秀的史书,是想要了解中国从古代到近代的那些同学很好的选择。

  《五万年中国简史》读后感(五):刷好评实锤,原本三星再减一星

  读客现在真滴流弊!这次真的是被我捶死,虽然这书确实在6-7分,我平时也很少看读客的历史书,但如果这么热衷于刷分而且用这么低劣的手段的话,有拿我们读者当傻子的嫌疑,这对于其他出版商和良心学者似乎不太公平——另外,那些收了一支口红钱的无良豆瓣红人可以考虑考虑拉黑了,以上。

  出版商有那闲工夫和闲钱拿去琢磨琢磨如何把封面做的吸引人不是更好吗?

  更新:这种无关注无粉丝无头像的三无账号,上来还像模像样复制粘贴整个书评,这样有意思么……

  《五万年中国简史》读后感(六):于赓哲:新媒体时代的历史学者是怎样的?

  本文转载自 姜鹏历史沙龙 2019-4-23期

  于赓哲,武汉大学博士、南开大学博士后,现任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百家讲坛名师,因其诙谐自如的叙述风格备受听众喜。主要研究方向为隋唐史、医疗社会史。近年来出版的主要作品有:《唐代疾病、医疗史初探》、《唐开国》、《狄仁杰真相》、《平衡的失败——唐玄宗的得与失》、《隋唐人的日常生活》、《五万年中国简史》等。

  优秀的历史学者有很多,玩转网络的网红也不少,但能够同时驾驭网红和学者双重身份的人或许并不常见,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于赓哲教授就是其中之一。

  幽默的老师谁不喜欢?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

  这是于赓哲老师的微博签名,出自《圣经》的一句话,充满慈悲而又无比诚恳,就像现实生活中的于老师一样。

  为人师者,于赓哲向来都把“教书育人”视为最重要的事。2017年,在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毕业生毕业典礼上,他曾对即将步入社会的同学们说,“诸位同学,少说多做永远是事业成功的法宝……我们所学到的知识是用来帮助我们改造世界的。我们的榜样应该是历代的实干家,而不是那些只会动嘴皮的所谓清流。所以,我们应该是一个劳动者,是一个劳力者。我们不打算去‘治人’,我们的劳心应该是为了更好的‘劳力’”。

  从2006年至今,于赓哲连续十余年被学生评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最受欢迎教师”,他曾直言,在自己的各种奖项中,最珍视的就是学生授予的这个奖项。“作为一名教师,我热爱讲台,想到上课就觉得愉快”。

学生对老师的评价

  于赓哲老师在讲述魏晋历史时曾谈到过“君父先后论”问题,他说,“当时曹丕问大臣们,如果君主和父亲同时病危,只有一颗救命药丸,要给谁?这个问题大家听了一定觉得耳熟,这不就是今天女孩子问男朋友的——我和你妈都掉到河里边,你先捞谁,对不对?这算是这个问题的‘原始版本’。”

  谈到自己风趣幽默的讲课方式时,于老师曾说,“现在的年轻人,接受信息的渠道非常广,非常多,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兴趣点转移也比较快。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你不能吸引他的注意力,你有再好的历史学功底,你也无从发挥。所以我首先将课讲得深入浅出,同时还要注重将课变得有趣。”

  对于什么样的老师最受学生欢迎,世间或许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但对职业高度热爱、对自身严格要求、对学生无比关注的老师,无疑值得所有人敬仰和尊重。

  写好一篇文章有多难?

  “有没有关注度无所谓,我自信学术成果经得起考验”。

  在微博上坐拥几十万粉丝,一条微博有上百条转发量,拥有“粉丝团”的于老师,可以称得上学者中少有的“网红”了,但他对此的说法是:“其实有没有关注度无所谓,我还是照样写我的文章,作为学者还是要靠研究成果来评的,我自信学术成果经得起考验。”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何志龙教授曾评价于老师说,“(他)科研方面做的非常突出,他研究问题的视角跟别人不一样,别人看似很简单的问题,他从不同的视角,对这些问题研究的非常深入,多家期刊收录其文章”。

  在《历史学家茶座》(2006年第3辑)上,于赓哲老师曾发表了《唐人张九奴的一天》一文,此文一经发布,在学术界反响甚好。文中于老师将唐代基层民众医疗状况用虚拟手段表现出来,尽量拣选比较典型的历史片段,缀合并浓缩为一个唐代长安普通居民张九奴的一天,为大家展现出了唐代基层民众的社会生活面貌。

  而写出这样一篇文章需要多少积累呢?大概去于老师的微博检索一下“推荐书目”就能够了解了,从刘知几的《史通评注》到章太炎的《文史通义新编新注》,从李大钊的《史学要论》到内藤湖南的《中国史学史》,一篇文章的背后是成百上千本史学书籍的阅读量,更是几十年如一日的思考与总结。

  把知识带给更多人

  在微博上,有人曾问于老师一个看似简单却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古代有没有近视眼以及近视了怎么办?于老师的回答很是幽默,“就看古人的白日屋内采光和夜间照明条件就知道不会少。古代诗人人过中年之后常有苍茫景色之描写,恐怕除了中年心境之外,还有个重要原因:他们眼睛里的世界就是苍茫(近视或者老花)。中国古代很早有了放大镜,但这个和眼镜还是有很大区别,中国明代才有了眼镜,那么明代以前的中国人近视了怎么办?没办法,就这么扛着,要不那么多中年诗人诉说苍茫感的诗句是哪里来的?除了心境,有的诗人眼界内大约也是雾茫茫的。”

  与某些精英知识分子不同,于老师并不愿意将学术束缚在象牙塔内,而是希望用这种简单易懂,幽默风趣的方式传播真实的历史情况和深刻的历史道理,帮助更多的人触摸到立体而真实的历史。

  于老师说,很多人不是不渴求学习,不是不喜欢既靠谱又有一定深度的历史知识,而是接触这些干货的“门槛”太高了。

  一篇学术专业论文,动辄上万字,涉及到很多的专业名词,又长又难懂,让大家去读这样干巴巴的文本,那学习历史的乐趣就大幅度下降了。如果大家没有了兴趣,学习又能走多远呢?

  在这样的思考下,于赓哲老师把幽默的讲述方式带出了课堂,而他自己也实现了从大学教授到知识普及者的华丽转身。

  2012年,于赓哲老师主讲的《狄仁杰真相》在《百家讲坛》正式播出,如他所说,“我想给大家呈现的是一个立体的、真实的、多面的狄仁杰”,作为历史学者,他按照正史的记载,将狄仁杰的真实形象重新塑造给了万千观众。而他,也成为了《百家讲坛》最受欢迎的讲师之一。

  《五万年中国简史》读后感(七):对话马勇:晚清,真的是一部屈辱史吗?

  《五万年中国简史》晚清部分的作者是马勇老师。他是复旦大学历史学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学术史及儒家经学、近代中国文化、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化史、中国文明史等研究。著有《近代中国文化诸问题》、《1894-1915:梦想与困惑》、《1900 年中国尴尬》、《晚清二十年》、《甲午战争十二讲》等。

  读了《五万年中国简史》晚清部分的稿件,小编可以说是获益良多,对马勇老师非常敬佩。所以特意恳请马勇老师拨冗为我们解答了短短的几个问题,与所有喜爱历史的读者们分享。马勇老师“对历史抱着温情和敬意”的态度并不尖锐,但恰恰是这样带着温情和敬意解读出的历史,却屡屡有惊醒梦中人的效果。

  与历史对视,亦是与自己对视

  马勇老师说,其实历史学家就是在和死人对话。和死人对话,死人是处在绝对的话语弱势,众人加诸在他身上的看法,是非对错,他根本没有办法辩解。他做过的,没做过的,做对了的,做错了的,全凭后来人一张嘴。如果我们用单一的思维,按一种很恶的观点去猜度他的话,很容易制造冤假错案。马勇老师提到自己在写严复的时候,就贴一张严复的照片在书桌上,写到得意的时候,就抬起头来和对面的严复对视一下——“怎么样?我这一句写得可以吧?” 然后又继续埋头笔耕。

严复

  今人的眼睛和故人的眼睛坦然对视,能做到将心比心,马勇老师讲的,就是这样的历史。

  有的人看历史,却总觉得事情肯定没这么简单,里面一定有阴谋。比如:

  “光绪皇帝肯定是慈禧太后毒死的!”

  “戊戌政变就是袁世凯告的密!”

慈禧太后

  对于这种普遍存在的阴谋论,马勇老师的观点也很明确:我们不应该以今人之恶去猜测古人,不能以后人的心计去揣度前人的大智慧。我们今天是后人,但是很快我们也会成为“前人”,当我们成为前人的时候,我们想后人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猜度我们呢?

  如果可以,我想许多古人恨不能扒开自己的肺腑,让日月都来照一照,让众人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可惜他们已经身化劫灰,没有这个机会了。

  人心自有曲折,没错,马勇老师也并不避讳这一点,他说:历史也有许多污浊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堪的地方,但是我们分析的时候,还是要放到一个具体的当时的历史场景当中,尽量地让历史去逼近真实。

  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晚清的历史?

  对于所谓“屈辱”的晚清历史,马勇老师读书的时候就有自己的思考。

  “我从读书开始,我记得当时我就问了我们老师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去理解近代中国,就从革命叙事来讲,我们理解近代中国一个要点叫做‘半殖民地半封建’,我就问老师,半殖民地半封建比原来的全封建是进步了,还是落后了?我们老师在那左一句右一句就说不清楚。我说那你说是全封建的封建专制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好,他也说不清楚。”

  “半殖民地半封建”和“全封建”谁更进步,谁更好?这叫人没法回答。全封建帝制好?那不对。半殖民地半封建好?呸,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被帝国主义殖民了还有好?于是,站在“被欺负了”的中国的立场上,在这种“悲情”的历史叙事中,要看清历史的真相就变得更艰难了。

  这不仅是那位老师面临的困境,也是很多人共同面临的困境。马勇老师总结说:非历史专业的阅读者开始接触中国现代史的时候,是一个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爱国,这是一个完整的革命史叙事框架。这个框架到现在为止,都还一直是我们的主流叙事。但是,我们在做现代化史研究的时候就在思考一个问题:革命叙事能不能够完全涵盖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一个单一的革命叙事逻辑,是没有办法去探讨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也没有探讨中国农村的衰败与振兴等等其他一些重要的近代化进程的。如果把教材中的革命叙事和中国近代化历史完全等同起来,那就等于是把本来是增长人们智慧的历史学,学成为禁锢人们思维的愚昧之学了。

  所以马勇老师一直在革命叙事的逻辑之外,寻找能作为修补、补充的东西。

  “所以后来我在调整观察的视角,也就是我一直在讲的,就是晚清的历史应该怎么评估?晚清历史是中国近代史当中一个最关键的时期,它是中国工业化发生、成长的时期,也是中国所谓‘数千年未有之巨变’的一个起点。”

  马勇老师简单地给我们描述了一下如何从一个整体性的国家立场来看待晚清这段历史:

  晚清的四十多年,从1860年开始,中国开始被动地接受工业文明对我们的冲击,但是我们并没有垮掉,在面对困境的时候,中国人遵从孔老夫子的“知耻而后勇”的教诲,就开展了对自身的调整——洋务运动。甲午战争之后,开始了制度变革的尝试。这个过程中,中国境内工业化从零开始,城市化从零开始,而且随着工业文明的发生,导致一个社会结构的大巨变。而且,这个时期,还是中国从“文明体”形成现代民族、国家概念的一个重要时期。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国不仅进入了一个工业文明的发展时期,而且已经渐渐地就回到世界中心去了,到了一战结束重新排列国际秩序,中国已经走出了原来的面对工业文明冲击的最初的一个被动反应。

  马勇老师还提到一点,清廷是当时中国的合法政府,是国家的政治主导,有它的主导,中国才慢慢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今天一百多年之后,再去看晚清,再去讲晚清的时候,还是应该带着一种温情和敬意,看到这一段时期内晚清的这些政治家对中国的进步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李鸿章

  所以,当有人再问到这个问题,我们就可以回答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和封建帝制哪一个更好、更进步?当西方的工业文明冲击中国的农业文明,中国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那真的是巨大的、巨大的进步了啊。

  抓住历史的节点

  在最后,我们当然惯例性地请马勇老师谈一谈对《中国历史大变局》的看法。马勇老师也谈到“抓住历史的节点”的重要性。因为——

  “中国的历史可以说是说不尽,我们看《资治通鉴》,看历代的二十四史的正史,卷帙繁浩。我不需要任何资料,让我讲个十天十夜,我们也讲不完中国历史上的故事。在这样一种状态下,总不能够泛泛地什么都往里边讲,还是要去抓住历史的一些节点……我个人觉得这个选题是相当有意义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五万年中国简史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