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数字化生存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2-03-27 03:05: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数字化生存读后感1000字

  《数字化生存》是一本由Nicholas Negroponte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3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数字化生存》精选点评:

  ●神预言~当前遇到的最有眼光的人

  ●感觉现在才读有点生涩 或者说读完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见识 应该只是预言了一下吧 比《失控》差了不少 说真的

  ●20年前的预言,几乎所有推演都已经或者正在变为现实,自己的工作也是在让这一切发生。

  ●在图书馆中无意发现了此书,因为时间问题,囫囵吞枣地读完了本书。 看完本书后感觉就和序言所说的一样:以前读是一本预言书,现在读是一本历史书。 在阅读这本历史书的过程中,还可以感受到尼葛洛庞帝在写作过程中的思绪,虽然用的都是老旧的词汇,但是仿佛都在回首不久前发生的事情。历史的发展一步一步印证了他的预言,也从侧面说明了技术的发展和探索是可以预期的——至少阅读完本书后的感觉是这样。 不自觉地让我想起《未来简史》一书,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读。 看完后,想记住的也就是一句话,在序言中都有提到:The best way to predict the future is to invent it.

  ●7.3-7.9

  ●20年前看是本科幻书,现在看是本历史书。

  ●1 现行世界需要的是转化成比特的能力。商业价值取决于比特的多种形式以及重复使用的次数。 2 拥有以及使用bite的权利、大大提高比特的附加价值,都必须是公司长远战略的一部分。信息时代才刚刚开始。 3 通过寻找信号中的结构和信号产生的方式,我们已经穿过比特的表面而进入它的内部,发现了图像、声音、文本的基本构件,这是数字化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实之一。 4 电脑用作发动机,通过使用电脑而学会教导别人并从中学习(探索未知、掌握学习方法、找到前进的方向) 5 数字化生存就是数字化生活方式,四个基本特点是分散权力、全球化、追求和谐和赋予权力。 作者的观点很有预见性 他是怎么得出这么有预见性的观点的?

  ●可能就是很迫烦企图讲故事的畅销书。

  ●作为20年前书很厉害,但放现在时机看就不合适了

  ●太牛逼了 那个年代的人对于科技 写成了这个年代的历史书 好希望成为这样的人啊

  《数字化生存》读后感(一):利用互联网自我素质教育

  学校存在有三个目的 1社会地位升迁和抢夺更多优质资源,因此教育产业化后出现了那么多见不得人的丑事,归根到底是权力,金钱与名声刺激起来了人性里的卑劣 2培养能力在社会混一口饭吃,老大哥也有性价比高的工具之材,归根到底是一个经济活动。不过由于教育资源垃圾和教学质量垃圾,很多人根本不具备工具之材的标准,因此大学生回炉再造和失业的一大片。因此重学中学教材去培养能力是王道,中学知识一旦可以活学活用了,基本生存能力应该没啥大问题 3教育即生长即一个人天赋的自然呈现的过程,我很幸运地大学阶段结束了同一性危机,我没有迷茫和空心的问题

  《数字化生存》读后感(二):如何利用互联网自我素质教育

  智能手机相当于人的外接器官,这话毫不夸张。可以说,人与人的一个重大差别,就看TA是否懂得利用互联网进行自我教育。所以我认为不仅不该禁高中生的手机,反而应该大力鼓励、探索高效地运用手机。   信息不畅通可以说是一切社会罪恶的根本原因,在皇权时代,皇帝害怕别人看穿“自己其实也是普通人”,对泄露自己生活轨迹的人严惩不贷,经常搞造神活动,让臣民猜不透他在想什么;商鞅在推行新政后,把那些说新政好话的秦民也予以严惩,就是因为担心秦民们形成了互相交换信息的公共舆论空间,在互相讨论中,人们会逐渐学会辨别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就不会轻信官府的话,而商鞅要的是这样的秦民:官府就算鼓励跳火坑,人们也争先恐后地跳进去,并论证跳火坑的伟大意义。

  《数字化生存》读后感(三):《数字化生存》

  因为要研究“数字化”才看本书,简介说本书是了解数字化的入门指南,可以这么说吧,至少据说“数字化”这个概念最早就来源于这本书。本书不是学术性的著作,所以读起来不会那么枯燥,尤其是它会有很多生动的例子,而这些例子也是我们当前生活中很容易接触到的东西,所以读起来可能会让你比较激动或者很能够感同身受,毕竟这是尼葛洛庞帝24年前写的书了。 作者没有大谈数字化的内涵定义等吧啦吧啦,而是先介绍信息是如何传送的,计算机可以自动处理以0和1组合的符号,生成图像、文字等,也可以处理其他计算机以比特形式发送过来的比特数据。最初这种技术应用在高清电视,使影像的分辨率更加清晰,后来发现,相比清晰度人们更在乎它的质量,而且在电脑上我们也可以看电视,可以缩小它的视窗,不影响干其他的事情,更方便。电视的数字化也促使图像、报纸、影像等多媒体形式的数字化,而且这些技术慢慢的开始渗入到我们的生活。我们可以租借CD看自己喜欢的体育转播,可以看昆虫学的光盘了解昆虫的结构等。更爽的是可以将声音纳入到这个技术中,动态静图更不用说了。除此之外呢,多模式界面,我们希望电脑可以更像个人,或者准确说像我们的靠谱的助理,它可以比你的家人朋友更了解你,你的表情语气它都能准确的接收到,帮你处理一些琐碎的事情。当然现在我们在往这个方向努力。总之数字技术使我们在生活中,接收信息的时间更短,更真实,(虽然是虚拟技术,却旨在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还介绍了最初语音技术,人脸识别,私人订制,物联网,网络教育,电子艺术等问题的研究和运用(想想到觉得那时候的人真厉害),作者甚至预言将来我们会“把电脑穿戴在身上”,事实也确实如此哈。所以不得不说作者当时大胆激进的想法有些在今天已经成为现实。

  现在看这本书可能觉得对于描述今天的生活是“过时”的,但读完除了感叹作者惊人的眼光外,也让我们重新去看待今天的“数字化”生活,数字技术毫无疑问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捷和享受,但它其实已经早已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甚至可能已经影响到了我们的情绪和认知。我只是希望我们能意识到在当下这种数字化的生存方式下,有哪些东西是我们应该去保留的,或者我们在这种方式下如何获取更多的幸福。我觉得这是我们应该去考虑的。

  《数字化生存》读后感(四):电子媒介的优势和局限性

  我是实用主义者,比起媒介的变化我更在乎如何以最高的性价比获得精神营养。 第一次从应试教材,老梁等文化名人的自媒体转到电子书,因为掌阅的电子书很便宜,电子书有背光,适合在被窝里夜读;轻便,地铁上也能看;能存很多书,想换哪本随时随地;能直接购书,海量挑选。太方便了!更重要的是,盗版成风的年代电子书实在是太廉价了,对于一个清贫的大学生来说优质电子书和名师课件视频讲义是节约成本的方式。 所以我把纸质书换成电子书甚至下载整理出来一个电子书架,可惜一点五之后开始往学术的系统和深度发展时电子媒介的问题出现了。 第二次,我从电子书还回了纸质书,我19年后半年买了2500元的心理学术论著,教材和原著。 过去我用互联网只是破土后本能的杂学和娱乐,因此用互联网看看历史科普,文化名人的自媒体节目,总之是不系统且低效率的杂学。 但现在需求变了,已经找到天赋所在领域的我需要系统积累经验感受,理论知识与技能,要把握结构,要摘取要点,要为我所用,要知识串联,而且要大量阅读。一年读一百本的那种量。 这样的阅读是要阅读技巧的。过去那种从头到尾慢慢看的方法,根本不适用。我们需要抽重点章节先读,再选前后章节补完。要了解知识的脉络,把握书的结构。 纸质书的跳读是不会乱的。但电子书不行,因为不论看哪个章节,除了显示屏上的数字,其他都一样。不能像纸质书那样,有页数的厚度,知道是在前,还是在后。我指的意思就是,电子书只能用左脑去记数字,但纸质书有直观的感官和画面,让我来记住知识的位置,记住知识的结构。这两种记忆的深度是完全不同的! 电子书不适合跳读,更不适合快速阅读。快速翻页就开始头晕,想吐。指读是一种非常好的速度法,但电子书上也基本搞不了。 对于一直把互联网作为自我素质教育工具的我来说,我回归纸质书是因为电子书没有我需要得学术论著,教材和原著,而且由于载体的局限导致做主题式阅读时不方便梳理各种书的骨架,思路。 可是,我还是感谢八年杂学过程中那些文化名人的节目和社交媒体上的高质量答案,如果没有这些杂学的积累,我现在无法啃得动大部头学术论著,教材和原著。因此,以后我会用互联网去下载大量名师课件视频讲义去辅助我啃大部头著作,因为互联网媒介决定了它不适合去搞严肃的学问,因此要善于利用它传播方便且搜索方便的优点去辅助严肃阅读。

  《数字化生存》读后感(五):互联网时代手机被砸的原因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数字化生存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